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小蜗牛日记》:我的教育叙事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28 共2374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教育日志在教师发展方面的价值
【第2部分】教育日志对教师发展的作用分析导言
【第3部分】 《小蜗牛日记》:我的教育叙事
【第4部分】对撰写教育日志的思考
【第5部分】“教育日志”之于教师自我发展的价值
【第6部分】运用教育日志促进教师发展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小蜗牛日记》:我的教育叙事。
 
  一、《小蜗牛日记》的诞生。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了全力!
 
  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真奇怪,为什么上帝要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天上一片安静。
 
  唉!也许上帝去抓蜗牛了!好吧!松手吧!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任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吹来, 原来夜里的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声,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以前怎么没有这些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莫非是我弄错了!
 
  原来上帝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12]
 
  --2012 年的那个暑期,在接受教育学、心理学等再教育的同时,也不断思索着即将接任的一年级的教育理念。此时,张文亮的《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这本书走进了我的视野,并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感和释然感。正如他在文中所说: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过他的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虽然也有被气疯和失去耐心的时候,然而,孩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视角是独特的,家长又何不放慢脚步,把自己主观的想法放在一边,陪着孩子静静体会生活的滋味,倾听孩子内心声音在俗世的回响,给自己留一点时间,从没完没了的生活里探出头,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13]
 
  这段话本是说给家长听的,但作为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
 
  笔者尝试着将这篇文章分享给老师和家长们,试图能够达成“松手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智慧”的共识。很幸运,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家长和老师们的一致认同,从此我们班的孩子便被大家昵称为“小蜗牛”,我们的教室被称为“小蜗牛教室”,我们的网络交流群被称为“小蜗牛群”……而作为班主任我还被家长和老师们亲切地称为“蜗牛妈妈”.
 
  “蜗牛妈妈”愿意用眼睛去观察小蜗牛,用心去感受小蜗牛,用笔去记录小蜗牛,于是又有了属于我们的《小蜗牛日记》。
 
  在此,有必要介绍一下博客发表的平台。笔者所在的学校是济南市天桥区 2012 年开始招生的新建学校,所有教师都是从全区范围内考试选拔的,所以老师们的工作热情较高,对新学校的教育理念的认同感也非常强。那时候天桥区的教育博客已经开博将近两年,博客附属在天桥区教育局网站上,每位教师都分配一个账号,用以记录教师自身的教育点滴,在整个区域内有非常好的影响力和亲和力。老师们大多会将平时的教育感悟、教学反思、爱生故事甚至是休闲时间的所思所见发表到博客当中。慢慢地,教育博客成了许多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交流平台,比较积极的学校也会有自己的博客圈子,并且已经形成了能够彰显学校教育理念的独特风格。作为高起点的新学校当然也不例外,从开学伊始我们就在天桥博客平台上建立了老师们的博客圈,为来自不同学校又聚在一起的老师们搭建交流平台,以期更快营造新团体的研究氛围。
 
  笔者的《小蜗牛日记》便是发表在这个平台上,它主要记录了自己对学生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和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小故事,或者故事引发的教育感悟。截止到笔者着手此项研究,《小蜗牛日记》已经记录了两年的时间,七万字左右。
 
  二、《小蜗牛日记》的写作。
 
  一直觉得自己是有“孩子缘”的,凡有机会接触到的孩子都能够很快与我畅快交流,心向往之。但当自己信心满满地来到一年级这群六七岁孩子的中间时,事实却不尽如人意--虽然前期做好了思想准备,也有一些教育理念上的自我调整,但对于班主任任职年限较短的自己来说,新学校、新班级、一年级新生,事事处处都有不小的挑战。开学初,不论是学生常规还是课堂秩序,都十分令人挠头,班级管理状况百出,笔者时时感到沮丧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了。每当这个时候,我都强迫自己静下心来,尽量平和地与自己对话,问询自己教育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而自己又应该把握哪些。于是,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便一幕幕呈现在我的脑海中,也自然而然地记录在了《小蜗牛日记》中。
 
  所以,日志最初的记录,除了满足自己对于低年级儿童天真无邪的内心世界以及其成长背景的好奇心,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弥补自身低年级班主任经验的不足,希望能够让有经验的老师们给支支招,达到向同事沟通请教的目的。比如,我观察到有些小朋友初上小学对家长的依恋及依赖,有些孩子还保存着幼儿园时期的无上下课观念现象,还有学生有口吃或者爱跟小朋友着急动手等情况……我把与这些孩子的“交手”过程及教育困惑发表到博客上,日志得到了区内很多同事的经验分享和教育共鸣,在你来我往的交流中,自己对低年级的孩子越来越关注和喜爱,观察和记录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慢慢地,笔下的孩子开始活灵活现,低年级班主任的教育生活也变得有滋有味起来,《小蜗牛日记》逐渐由表达困惑、无助变成了记录感动、喜悦,偶尔还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教育感悟了。如关于非独生子女的教育心得、关于隔代教育的感受,关于学生身上才艺与天赋的关系思考,关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等等。这样的记录,不但让自己重新燃起了几近丧失的教育信念,更在关注与学生的互动中加深了师生感情,最终成就了学生的进步、教师的发展。
 
  (一)从偶尔记录到形成惯习。
 
  人说闲情出智慧。身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老师,别说闲情,我们是多么羡慕那些能够专心做一件事情的人。其实,当语文老师课时不算多,但不上课的时间总是被看作业,改作业,与家长聊作业、聊孩子,与同事聊备课、聊活动等等事情充实得满满的;身为班主任,一打下课铃办公室便坐不住了,赶紧往教室方向跑,抓常规、找谈话、处理各种课间小问题;因为是新学校的缘故,人少活多,几乎每个人都肩负着学校的一些其它工作,自己也希望能够有所突破,认真做好。就这样,桌上经常放满了各种小条--这孩子没交回执单,那孩子书写质量下降了,还有孩子没戴小黄帽、没剪指甲,也有家长交代多喝点水、注意观察体温的……一天又一天地周而复始,有时很无助很挫败,有时很盲目很凌乱,总之是分身无术,琐碎不已,“骑驴找驴”“撂爪就忘”的事情更是时有发生,让人哭笑不得。
 
  当自己越来越多地沉溺于琐碎而庸常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当我发现教育生活状态有些疲劳而单调与乏味之时,笔者意识到自己作为教师个体的生命状态是低迷的,低质量的。
 
  如果自己不能从作为生涯历程的教育生活中找到生命的意义,那么我的日常教育生活就可能成为生命中不能不承受的一种沉重的压力和负担。尤其是当生活遇到了这些琐碎,我们便觉得写作、博客这些都成了奢侈的事情。我们好像也都有这样的一种“共识”,我要写一篇什么反思,一个什么活动策划,一篇什么教学论文,难道不是要至少拥有不受打扰的半天时间?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自己内心看不起身边的这种繁琐,很多时候也被琐碎的工作细节打压得喘不过气,甚至怀疑自己的选择,觉得这离内心追求的“优雅工作”相距甚远。不过,随着心态的调整笔者慢慢地意识到:其实,真正的优雅不在于工作形式,它来自于内心。如果能在这份匆忙与繁琐中,能够经常沉淀自己,从容应对,品味教育,才可以说是“真正的优雅”.
 
  这时,我便尝试适当地从惯常化的教育生活中找到闲暇的心灵空间,开始尝试闹中取静,记录小蜗牛们的点点滴滴(本论文所引用日志中的人物均采用化名,以下不再一一说明)--小蜗牛日记--我想爸爸了 2012 年 9 月 19 日[14]
 
  中午一开校门,保安小张就牵着轩同学的小手来敲办公室的门。孩子哭得梨花带雨的,我赶紧问怎么了,她很委屈地说“我想爸爸了!”
 
  “哦,爸爸出差了吗?”
 
  “没有,他在家里呢。”
 
  “那不是中午刚见到爸爸吗?”
 
  “对,可是我想陪着爸爸玩。”
 
  “是想让爸爸陪你还是你陪着爸爸?呵呵。”“爸爸陪我,我喜欢我爸爸,我爸爸也喜欢我。”小轩很坚定地说。
 
  “哦,老师也喜欢你啊……”然后又例数了孩子入校后各项良好表现,终于哄着小轩进了教室。
 
  自己心里感叹,人家这父女俩感情可真好啊!也不禁想起,开学第一天就发现这父女俩长得一个模样,而且第一次升旗仪式后,轩爸爸不顾阻拦跑进教室举着相机给宝贝女儿左拍拍、右拍拍,自豪得不得了。我半开玩笑说:“再拍就得下逐客令了啊!”人家才不好意思笑笑离开教室。
 
  下午放学,恰好是轩爸爸来接。我便给他说了下孩子中午的事情。轩爸爸听了以后不以为然:“她妈妈对孩子太严厉了,我闺女从小就跟我亲!”并且很骄傲地说,孩子刚上幼儿园那会儿都拿着爸爸照片去,因为孩子想爸爸。
 
  其实,孩子刚上幼儿园想爸爸也好,刚上小学想爸爸也好,这些都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还是因为孩子没有很好的适应。通过观察我发现,没有很快适应初入学环境的孩子类型有很多,有像这种依恋家长的情形,也有疏离班级、自我封闭的状态,更有不知道跟新班级的小朋友如何相处、经常打闹的问题出现……针对这篇日志的记录,我在博客中建议家长:在入学前以及入学初,要努力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至少自己知道喝水、会整理书包和文具,生活上妥妥当当了孩子心里才能踏踏实实;其次,要告诉孩子,在学校老师是值得信任和依赖的人,这样以来,初入学出现任何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咱们的孩子就能够主动去找老师解决,而不是闷在心里最终导致“积劳成疾”;另外,引导孩子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也非常重要,他们课间聊聊天、说说话,还可以一起游戏、玩耍,初入学的适应期便会因为小伙伴的加入而变得更加顺利和从容了。从这篇小小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作为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间。但与此同时,笔者也能够在记录中静下心来,体会孩子的内心,分析表象背后的原因,并且能够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而这些都是忙忙碌碌中“只烦恼、不思考”做不到的。
 
  小蜗牛日记--拉钩 2012 年 9 月 25 日[15]
 
  梓臣同学是个聪明的孩子,但他也是个坐不住的孩子。并且因为不善表达,经常和小朋友发生冲突。
 
  第一天,老师们就关注到了这个孩子。没别的,一天的课间时间在老师们的看护下就摔了俩倒。下午奶奶来接时,我跟奶奶很不好意思地简单说了下情况,奶奶竟然表现得很习以为常;后来晚上我又给梓臣妈妈在 QQ 上聊起摔跤的事,她的态度更是让我瞠目--没事,老师,别给您添麻烦就行了。我想,这家长也太支持学校工作,太理解老师了。没想到的是,三个星期下来,我们发现这孩子确实挺让人费神的。调皮点倒是好说,控制不住与其他同学动手,这事儿实在是有点让人头疼。
 
  说教过,也严肃批评过,但孩子总是有点管不住自己。在他一天与三个人动过手之后,我请家长到了学校。疼孩子的奶奶态度特别认真,表示回家一定加强教育,并且跟老师特别指出以前在幼儿园还去检查过是否有多动症(这孩子是调皮,但是不具备多动症的特点)。第二天中午,爸爸又专程请假来学校跟我交流,表示抱歉,也保证回家一定好好叮嘱,加强教育。我问了下家里的教育情况,并且特别告知不能跟孩子动手,否则孩子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家长诚恳的态度确实让我不好多说什么了。
 
  第三天,孩子到校后我问了昨天晚上的“教育情况”.他说如果再跟别的同学动手,爸爸妈妈就把他送到寄宿学校。听得出来,这是孩子最怕的结果。也是这一天,因为坐在位置上不断地打扰同桌和前位,被我小小地“惩罚”了一下,我让他到后面自己站一会儿。就这一会儿他也站不住,并且悄悄地干了件“坏事”--他把所有小朋友的杯子都在最短时间内摆得整整齐齐了。虽然是偷偷做的,但是我还是看见了。于是,我立马停下手头的教学,让所有的同学都来感谢他的助人之举。那时候,我发现他很不好意思地小小自豪了一下。
 
  整整一上午都很好,没有跟一个小朋友动手,但下午却又被告状,说是跳绳的时候抽到别的小朋友了。我只能再把他叫到办公室。孩子挺害怕的,一个劲儿地说“别告诉我奶奶好吗?别告诉我奶奶,我不想去寄宿学校。”……孩子总归是孩子,改掉一个坏习惯总是需要时间。于是,我又苦口婆心了一番,然后装作很为难的说:“好吧,我只能替你保守这一次秘密了。”他破涕为笑:“老师,拉钩!”
 
  于是,“别忘了我们的秘密”成了我给他戴的紧箍咒,而且很“不幸”地,以后几天我们又拉了两次钩。但值得欣慰的是,新的一周已经过了两天,这孩子没再动过手。
 
  期待他的坚持……两年后的今天,回头看这篇小日记,自己甚至忘了当时的梓臣同学还有爱跟同学动手的小毛病,因为现在的他已经是个非常自律、合群、乐学向上的小学生了,除了上课坐姿还不太好,有时候对同学还有点“瞎热情”以外,几乎没有什么让老师和家长着急的事情。
 
  其实针对这个小家伙的日志以后还有好几篇,每一篇都有新的成长和进步。对于那些和初入学的孩子们一起摸爬滚打的日子,如今回想起来,竟然全是温暖。
 
  小蜗牛日记--小小生物学家 2012 年 10 月 10 日[16]
 
  从第一天入校开始,这两个小家伙就总是在一起(原文此处有两个孩子一起观察动植物的插图)。
 
  起先,他们课间总是贴着走廊和天井院的大玻璃墙摸摸索索地走,不时还拍一拍玻璃,有几次还被值班老师制止,怕他们出危险。后来,我专门跟踪看了看,原来他们是在观察蚂蚁还有飞蛾,有时候伸手捏捏,有时候隔着玻璃拍一拍……我有心制止,但转念想,万一我亲手把生物学家扼杀在摇篮里了,岂不可惜?!于是嘱咐几句注意安全后随之任之。
 
  两个星期后,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小闫同学不慎被蜜蜂蛰伤了,处理完伤口以后,才知道他是去捏一只将死的蜜蜂时被蛰的。我哭笑不得,小闫却用他特有的济南话(第一个月他还不会说普通话)说:“早就听说蜜蜂蜇人,我不信,我想看看它哪里蜇人,没想到,它,它,它还真蛰我呢!”
 
  我想,通过这一蛰,他俩肯定消停了,再也不会去墙根前找虫子玩了。没想到,以后的日子他俩更有兴趣了。尤其第三周学校给花池里种上了花草,他们便围着几个花池转,还不时让其它孩子过去看。
 
  看着他们津津有味的样子,我喜不胜收,心里不停地想:小蜗牛们,慢慢地,快快乐乐地长大吧!
 
  孔夫子说,“听其言,观其行”、“言为心声”,文章则是心声的浓缩,写为言之一种方式,本身也是其行,同时又是对行的表达。在研究生在读期间,我的老师说:“师生之间存在着一种巨大的磁场,而做老师最美的时刻,便是师生之间有着心灵共鸣的瞬间。”我深以为然。我也清楚明白,捕捉这一瞬间的最好方式便是观察与记录。很庆幸,那些日子我会把与孩子们之间的故事原生态地记录下来,尽管没有主题没有章法,不深刻也不权威,但每每写完一篇博客,从头到尾自读一遍的时候,内心便有一种幸福和满足,而这种熨帖感,也熨平了在琐碎的教育生活中那颗褶皱不平、烦躁不已的心。
 
  教育研究是以具有生命力、思维力的人为对象,在千变万化的实际教育情境中发生的,教师在研究过程当中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挑战和压力,而写日志可以帮助我们维持自己在教育过程中内心的稳定,建立内心秩序,以更坚强、更积极、更乐观、更理智的心态应对教育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所以,当笔者发现写日志能够更好地关照孩子们的内心,能更真实地记录师生间的互动,《小蜗牛日记》便成为了一种习惯。自己经常在课余来到这里,有困惑的时候来,有分享的时候也来,有时倾诉,有时评论,有时表达喜怒哀乐,有时吐露教育得失……这时候日志是一个记录者,更是一个倾听者,扮演着教育知音的角色。从偶尔记录到形成惯习,从琐碎迷茫到从容自信。这位“教育知音”因为有了笔者的坚持,便开始彰显它的独特魅力了。
 
  (二)从一人言说到多元对话。
 
  表面上看,撰写教育日志是教师的个人行为,但事实上日志所包含的内容,必然涉及到教育教学中一些共性的、普遍性的问题。当老师们把与学生相处的那些激动人心的体验、怦然心动的感触,亦或是全盘托出的困惑、不知所云的想法写出来或者说出来时,就会欣然发现,很多同事或者同伴有着与自己同样的体验,面临着相同的困境。在写日记的过程中,不但有利于教师之间互相沟通教育理念、达成教育共识,也有利于与家长、学生的顺畅交流,从而统一家校观念,促进班级管理。这是重塑自我的过程,更是将个人价值观与专业价值观不断融合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日志让老师在网络上形成了个体间的联盟,使得老师既不失个性美,又集大家之长,拥有了良好的对话渠道。
 
  1.与同侪对话,在沟通中升华教育理念。
 
  “小蜗牛日记”的记录有一个学期左右的时候,笔者非常欣喜地发现,“小蜗牛班”里的很多孩子经常出现老师们的交流中,在办公室、在课余时间,甚至是在班主任的同侪会议中、在学校的教研活动里都经常听到“小蜗牛”的名字。比起平行班级,老师们对“小蜗牛班”学生的熟识度明显偏高,很多孩子的性格特点都了如指掌,尤其是对“小蜗牛日记”故事里相关的孩子,同事们都如数家珍,师生相处得甚至比班主任还要亲切自然。伴随着《小蜗牛日记》从最初的平铺直叙、泛泛而谈,到逐渐开始去回顾、反思、对照,带着交流和合作沟通的愿望有目的地观察记录,笔者慢慢发现日志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成了班主任与科任教师间从非正式的交流转变为正式的文字交流。作为班主任老师,除了关注班级内的事物外,还需要与学校各个部门及时协调,与班级中科任教师及时沟通学生发展情况更是尤其重要。但心有余力不足的是,我们无法做到对每位老师一一复述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学习习惯等,更没有时间和空间与所有科任教师坐在一起,沉下心来正式交流班级内学生的状况。很多时候,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交流往往只言片语,没有思考没有总结,即便是闲话孩子们身上发生的小故事也会被其他事务性工作打断,十分随意。“小蜗牛日记”的记录,恰恰弥补了这一点。班主任的观察和思考以教育日志的文字形式展示出来,成了最方便、最正式的讲述渠道,科任教师可以随时随地阅读浏览,并进行点评和交流,从而共同总结、提升教师的教育思想。而比起非正式的交流,教育日志的撰写会更加平和、更加客观,没有时间限制。
 
  第二,达成了“静待花开”的教育共识,形成了“不急不躁”的教育合力。“琐碎”目前已然成为小学教师的代名词,很多时候工作要求我们做到“多面手”,甚至体力与脑力负担并重。在多重压力的考验下,很多老师几年下来就已经失去工作的激情,没有心思去关注学生的心灵,甚至一度失去对儿童教育的耐心和责任心。班主任如此,科任教师尤其是经验少的年轻教师更是如此。但“小蜗牛日记”的撰写,迫使自己能够心平气和地考虑班级内学生的各种问题,不断反思与自我调解,在问题得不到解决时还能及时得到科任教师的建议和帮助,让自己最快回归到“静待花开”的教育初衷。而在班主任的影响下,科任教师点评“小蜗牛日记”的同时,也增加了其对班主任工作的同理心,对班级工作更加支持了,对班级理念更加理解了,也对班上的孩子更加亲切和有耐心了,逐渐形成了“不急不躁”且充满智慧的教育合力。
 
  第三,拉近了科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了科任教师的因材施教。李镇西的《民主与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决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与尊重,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17]
 
  《小蜗牛日记》非常人性化,也更有针对性。自然而然,进入到日记视野中的孩子,大多会有一些不普遍的特点,如单亲家庭的孩子、祖父母教育的孩子、班级里的所谓“好学生”等,而这些学生也恰恰是老师最需要个别研究、因材施教的对象。通过“教育日志”的交流,班级的科任教师便能深切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也会与班主任老师一起研究每个孩子自身的个性特点及成长诱因,这些努力都在以后的师生交流过程当中产生了巨大的心灵力量。不但促进了科任教师对学生个体的了解、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提高了师生之间的信任与契合度,在学科代表的任用及学习落后生的指导上也可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与此同时,有了科任教师对于“小蜗牛”个体的关照,也有效促进了班主任工作的全面开展。
 
  第四,科任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日记,反哺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在此之前,科任教师的日志中,我们只能更多地看到老师们对于自己课堂的反思笔记,以及教学上的创新及改革思想。而在《小蜗牛日记》的带动下,笔者也渐渐在科任教师的日志中发现了“小蜗牛”
 
  的影子。老师们也开始记录“小蜗牛”在自己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在各项活动中与科任教师之间的一些小故事。笔者发现很多问题是班主任没有观察到的,很多学生的在学科中的表现也是班主任之前没有了解到的,这当然也为班主任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参考。所以说,更多的老师来关注“小蜗牛”的成长,来记录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不但促进了班主任与科任教师间情感的共鸣,也反哺了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最终能够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下面分享一下围绕着“小蜗牛”一鸣小朋友,来自笔者和同事的几则记录:
 
  吕校长:加油,一鸣! 2012 年 11 月 20 日[18]
 
  一鸣是一个弱小的男孩。说他弱小是因为他身材很小,说话声音很小,和小朋友相处一会儿看不见就哭鼻子了,“他欺负我……”大大的眼睛充满了怯懦。
 
  学校要进行阳光体育节--跳绳系列比赛。每一个孩子都喜气洋洋,跃跃欲试,争取获得“跳绳小达人”的称号。唯独一鸣怯生生地说:“我不参加,我不会。”虽然声音很小,但是我听到了,气不打一处来,“人家小朋友都参加,你为什么不参加!”我提了提声音。“我不会。”声音小得让人听不见,“不会就学,哪有天生都会的!”一鸣低下了头……不行,不能让这个小家伙一开始就掉队,下了课就找他,和他一块跳,一个又一个……嘿嘿,没几天,课间十分钟一鸣跑过来,“老师,我能跳 5 个了!”“是吗?跳跳!”旁边过来几个凑热闹的小孩子,一起帮我们数,哇塞,真的连跳了 5 个!一鸣的小脸终于露出了一点微笑,小朋友都在为他加油,从心底为他高兴!渐渐地不再陪他跳绳,从内心讲只要他会了,就行了,仅此而已。
 
  昨天课间我正在和小孩看书,“吕老师,吕老师,我能跳 25 个了!”我一蒙,“哦,是吗?展示展示。”
 
  绳子啪啪地抽在地上,节奏紧凑,声音清脆,最后你猜怎么着?--26 个!打破了一鸣个人保持的记录呀!周围的小朋友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上课的铃声响起了,孩子们快步走进教室,我也尾随其后。
 
  临近下课时,我对小朋友们说:“以后谁进步了,吕老师就抱抱谁,歌不是这样唱吗?--爱我就请抱抱我!今天吕老师要抱抱一鸣,为他一步一步的前进。”一鸣又怯生生地走上来,我轻轻抱起一鸣,在他后背上拍了几下:“加油,你最棒!”一鸣不太适应,身体直直地挺着,没有一丝笑容--他大概真的不太适应这种表达方式。抱着他就像每次抱起自己的儿子,默默为他加油,默默看着他成长……下课了,一鸣又拿起跳绳在操场上练习,虽然他背对着我,但是可以感受到他跳得更带劲了!我和董校长微笑着看着他的背影……明天就是学校的第一届阳光体育节--跳绳系列比赛,我知道一鸣不会获得“跳绳小达人”称号,不会进入年级前十名,但是我在这儿给一鸣加油:“每颗星都闪亮--一鸣也是一颗最亮的星星!”加油,我的小星星!
 
  这是我第一次发现,自己班里的“小蜗牛”出现在其他老师或者领导的视野里,虽然没有表达,但是笔者内心充满了感激与归属感。吕校长的办公室就在我们教室隔壁,平时也经常出来与孩子们一起课间游戏,关注孩子们的适应状况。所以,孩子们不但受到了班主任老师的关注,还得到了全学校老师的关注,尤其是像一鸣这样融入和适应稍微慢一些的孩子,能够得到大家的鼓励,更是莫大的幸福。我在博文后面紧随了点评:他最近经常跟我说:“马老师,我会跳绳啦!”对于别的孩子跳得多跳得好是目标,但是对于他,会跳了就已经是个飞跃。非常感谢各位对小蜗牛的关注,谢谢!--作为“蜗牛妈妈”,我想说找到同盟军的感觉,真好!
 
  笔者:小蜗牛日记--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小孩子 2013 年 3 月 29 日[19]
 
  刚才下了写字课,孩子们几乎是飞奔着跑到舞蹈教室去了。我去洗掉手上的粉笔末,听到走廊里有一个异常规律的声音,“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不大像体育委员的声音啊,呵呵,大概是老师让某个孩子练习甩臂呢。
 
  我洗完手出来,看到走廊里一个熟悉的小小背影--一鸣小朋友,他还在一本正经地“一二一”朝向舞蹈房方向走着,哈哈!“一鸣,你干嘛呢?”小人家回头看了我一眼,笑了笑,没说话,继续“一二一”去了……我忍不住叫准备去舞蹈房上课的董老师过来看,两个老师看着一个小孩儿就乐开了花。
 
  好可爱的孩子啊!--哈哈,我也潜意识学会了李镇西老师的感叹语!
 
  一鸣在吕校长的博客中出现过,是那个从一开始不会跳绳到能跳二三十个的孩子。这个孩子从一入校就引起了老师们的注意,不为别的,就为他每个课间都要在操场上哭一会儿,必须让下一节课的老师哄进教室才行。最初孩子们来打小报告,说:“一鸣哭了!”我们都挺焦急的,过了几次就都习以为常了,因为哭得原因都很简单--“他们不和我玩了!”“他又说我了!”“他们两个从我身边跑,撞到我胳膊了”……总之,小事哭三场。
 
  除了爱哭,他的独特的奶声奶气的普通话也是其显着特征。再有就是中午小饭桌挑食挑得厉害,每天都会剩下很多菜,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干吃米饭和馒头,当然除了他酷爱的土豆。
 
  印象里这孩子是七月的,我理所当然地以为这孩子年龄比较小,后来跟孩子妈妈交流才知道,他其实是这个班最大的孩子。一鸣妈妈很诚恳地说,孩子从小就有些自卑,自理能力也比较差,希望老师们能够多多照顾。妈妈说他自卑,这我还真没有看出来。他的那种状况,其实不是自卑,而是没有学会和别人交往。上学期的一些细节我记不得了。就在一周之内就有两件让我哭笑不得的事情:一次语文课,最后留了个问题“松鼠、小松鼠、小小松鼠……是什么关系?”然后下课铃响了,他着急地举起手来,我怕他有疑问赶紧让他说,结果是“老师,我小时候叫壮壮,现在不了,现在我叫一鸣!”--匪夷所思是吧?不知所云是吧?这样的对话在我们之间其实经常发生。但是仔细想想他的思考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大概他就是生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吧,这样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他智力不差但却经常答非所问的原因了。
 
  还有周三中午值班,孩子们的餐盒里除了青菜还有一块肉排。大部分孩子吃的差不多的时候,我去分备用的青菜。这时候,有的孩子说还吃,有的孩子说够了不用了,一鸣却大声说了句:“我还吃!”我当然很高兴啊,他还从来没有说过要加青菜呢!结果兴冲冲走过去,小人家才说:“我不是吃青菜,我是要吃肉排!”这要是放在别的同学身上,我肯定又得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别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哈!”可是放在他身上,我就得跟他讲清楚为什么肉排每人只有一块,而青菜可以再分了,因为他绝对不是那种只顾自己不管别人的孩子。当然,我还得再跟他唠叨一遍挑食的不好。结果说了半天,人家最后还是说了一句:“我就是想吃肉排!”我就无语了。
 
  妈妈说让老师们多照顾他,不用说,老师们还真是挺照顾他的。午饭挑食专门看着他把菜吃下去,甚至喂他吃几口;跳绳不会,手把手教,直到他能跳过第一下绳子;发音不准确,老师叫到身边一个音节一个音节的对口型;写字有进步了,在班会上大加鼓励,让所有的孩子给他鼓掌祝贺……慢慢地,这学期我发现他课间不哭了,下午放学不是最后一个拖拉着书包往外走了,他上课发言越来越积极了,还开始教别的小朋友写字了,我课间在教室里看作业的时候他也来找我聊天了……我觉得他已经开始喜欢和融入小蜗牛班。不变的还是他那经常性的答非所问,答非所问就答非所问吧,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挺好的。
 
  作为班主任,对这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孩子的关注肯定是方方面面的,看时间这应该是第二个学期的事情,此时的一鸣小朋友显然已经在学校生活中自得其乐了,他慢慢品尝到了学习生活的乐趣,并且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表达着他的快乐心情,一鸣作为小蜗牛的一个典型代表,蜗牛妈妈当然是欣慰不已。在我的日记后面,伴随着学科老师们的点评--数学老师说:“不愧是亲妈啊,吃喝拉撒啥都管!”兄弟班班主任老师说:“马老师真是细致,这么琐碎的生活在你的笔下都能有滋有味,向你学习!”音乐老师说:“我可是见证了那天他自得其乐的样子,真是让人好笑又感动!”校长点评说:“有那么多老师关心小一鸣,是孩子的福气,为拥有你们而骄傲!”……笔者相信,在教育日志中记录“小蜗牛们”成长的各种表现,会使老师们更加客观地了解孩子,认同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与此同时相信每个“小蜗牛”也会因为感受到这种关注而更加信赖和喜欢老师。
 
  董老师:小小的改动带来的收获 2013 年 3 月 14 日[20]
 
  这个学期开始工作特别忙,但是每次上课都很开心,每当想起孩子们上学期上课的表现,再与现在的课堂表现作对比,一下就感觉好幸福啊。
 
  还记得上学期在一班上课时孩子们的状态,因为一班男孩子较多,而且还有调皮鬼小鸣,闲不住的梓臣,喜欢捣乱的小许和春泽。每次去一班上课我都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状态,我还会带不同的乐器,去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我们的乐器只有 1 套,我要把它交给表现最好,进步最大的孩子来使用,你想来试试吗?那就请你坐好认真听!”可是每次的效果都不是特别明显,我自己始终认为,音乐课就是让孩子们在一个放松的环境中愉快的欣赏、聆听、学习的过程,所以在音乐课上我的要求并不是很严格,可这样一来课堂确实是混乱的,小鸣还会利用学唱的间隙来玩,趁着老师演示乐器来捣乱,我就在想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们在一个开心的放松的环境中认真学习呢?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干,都有喜欢的事干,可是学校的乐器毕竟有限啊,怎么办啊?直到这个学期我把音乐课移到舞蹈房以后,我才慢慢意识到,只要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干,不让他们闲下来就万事大吉了!舞蹈房的空间足够大,一年级的音乐课内容又多以欢快、活泼的歌曲为主,那就让他们“动”起来吧。说干就干,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上,我就领着孩子们去了舞蹈房,并告诉他们,“在舞蹈房中你可以随意坐在你认为合适的地方,在学唱的过程中如果需要看课本,那么拿课本要拿到 45 度角的位置,不能挡住脸……”在接下来的两节课中我利用了舞蹈房的音响设备来为孩子们上课,利用镜子为孩子们纠正坐姿和演唱姿势,在让孩子们听的过成中加入舞蹈动作,让孩子先跟老师学做动作,边听音乐边模仿老师的动作,这样既让孩子们熟悉了歌曲又给了孩子们“动”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进来。
 
  “小雨小雨沙沙沙,种子种子在说话在说话……哎呀呀我要出土,哎呀呀我要发芽”“同学们小雨的声音是怎样的啊?我们用动作能怎样表示呢?种子在说悄悄话呢,你是怎样说悄悄话的啊?给老师演示一下吧。” 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孩子们都很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调皮的小鸣,捣乱的小许、春泽,闲不住的梓臣,他们都可以尽情发挥他们自己的精力了,“老师你看我这节课表现怎么样?”每次下课一鸣同学都会来问我,“你这节课上课表现很好,但是我有看到你在和其他同学说话,下次在把纪律保持好就更好了。”“老师我想单独来唱一遍。”“好啊,还有想单独来的吗?”“老师、老师……”
 
  上课秩序得到了提升,孩子们学习的热情高涨了,我也不用每天做大量的心理准备了,最重要的是在孩子们那开心的笑脸上我看到了他们的喜欢。这种感觉太幸福了!简单的律动,小小的改动,换来的却是意外的收获。我想这应该算是成长了吧,虽说只是一点点。我得努力长,长成大树,让我的学生们能在我的课堂中快乐的成长。
 
  董老师是 2012 年刚工作的新老师,非常敬业,也非常受小朋友欢迎。她笔下的一鸣,梓臣、小许、春泽等等“活宝”,也就是小蜗牛班最活跃的那些小朋友,肯定给新老师的课堂常规制造了不少的麻烦。说实话,当看到老师写这些小朋友的时候,我就有点惶恐不安了,担心自己孩子犯错,影响了老师们对班级的印象。但我真正看到的则是老师对孩子们的包容和欣赏,对他们进步的鼓励,以及循循善诱的引导,一颗悬着的心也瞬间踏实下来。老师们都给小董老师的日记留言,为她的成长喝彩给她鼓劲加油,而我则更加真诚地表达了我的感谢:“看到董老师那么努力地接纳孩子,并为之改变,我代表我的小蜗牛们谢谢您!”
 
  李老师:一鸣“惊”人 2014 年 4 月 29 日[21]
 
  “画外音”是我最喜欢的时刻,因为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纯粹的美术创作中,也能近距离细致的观察孩子们的点滴进步。两个多小时的创作时间可以高产一些意想不到的好作品。就像一鸣经常对我说的那句话:“李老师,我最喜欢画外音了,因为每次我在画外音都比平时画得好!”从这足可以看出孩子是多么喜欢美术带来的宁静美,当然并不是平时的美术课孩子们就不会画了,而是没有这么纯粹的绘画时间,在日常的美术课上,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孩子们的创作欲望,每次的作品只能中断拿起再中断,可想而知他们最后的呈现了。
 
  一鸣,二年级一班一个调皮中带点小任性的男孩,他的性格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安静时犹如一颗小树纹丝不动,当然这个安静指的是“绘画时间”,却也总能一鸣惊人。他的作品充分暴露了他的内心世界,恬静而美好。每次都会让我觉得孩子的进步一天比一天大。在画外音里,他认真听讲、不懂就问、及时反馈、创作时神情非常专注,从一开始的喜欢到现在的走进去,我想这就是美术带给他最直接的福利。真心希望他能在美术的艺术天堂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天使。
 
  这是最近的一次有关一鸣的记录,原文中还插入了两张孩子的作品,童真而且丰富。
 
  笔者也是从李老师的日记中发现了一鸣美好而又见长的闪光点。我们不难看出,此时的一鸣俨然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弱小、害羞、不自信的孩子。两年中的记录,我有意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因为教师关注的过程也是孩子成长的过程,在日记里我看到了老师的合作与沟通,看到了老师们对“小蜗牛班”的付出与努力,更看到了孩子成长的幸福与喜悦。
 
  2.与家长对话,在理解中汇聚教育力量。
 
  学生不同的成长背景,家长不同的文化层次,决定了沟通的必要性。《小蜗牛日记》
 
  因涉及孩子的家庭特殊情况,尽管没有用实名,大家却也很容易对号入座,所以《小蜗牛日记》并不能全部公开给家长。但是,我会选择一些充满正能量的,或者总结班级情况的日志上传到班级博客或者班级群中与大家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带动了家长撰写孩子成长日记的积极性,我也收到了很多来自家长的反馈,从此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只言片语便演变成为一种正式的文字交流,使大家在日志的交流中获得了“共赢”,从而不断完善家校合作,为教育生活的深入奠定基础。
 
  以下是笔者对“小蜗牛”中的典型代表春辉同学的一次记录:
 
  小蜗牛日记--功夫在诗外 2013 年 10 月 8 日[22]
 
  暑假里去相邻小区的超市买东西,骑自行车沿着商业街往里走,忽然看见一个熟悉的小身影坐在路边小凳上看书,下意识停下车子一看,哈哈,原来是我班的小春辉。很欣喜,也没顾忌是不是打扰人家孩子看书了,就开心地打招呼,孩子看见我先是一愣,一时陶醉其中没反应过来的样子,随后腼腆地笑。
 
  我问看的啥书,孩子很不好意思地说:“嘻嘻,是儿童版的《史记》。”当老师的顿时有些“汗”.
 
  这时,对面店里的春辉父母赶过来寒暄,才知道原来暑假里父母忙生意,家里没老人照看孩子,就带孩子一起到店里了。春辉妈妈说,孩子就喜欢看书,到哪儿都得拿着书,本以为《史记》太枯燥了,这么热的天她倒是还读得津津有味的。
 
  买完东西回家的路上,小春辉一本正经的小样儿就一直在我脑海里盘旋。其实,她是个放在人堆里就看不见了的孩子,长相普通、身高普通、穿衣打扮也都是普普通通。但像是有一种魔力似的,从一开学老师们就都记住了不急不躁、专心认真的她。上课时、写字时她的腰板总是挺直的,举手时、等待时她的眼神总是真切的,课下与人交往时、聊天时她的言语总是礼貌的,组长小任务完成得又总是漂亮的……一年来,从不记得小小的她哭过闹过,从未听见她跟谁吵过嚷过,作为小组长也从来没有对后进的同学不屑过、训斥过,她也从来不爱打小报告,不爱把手举得高高争抢着显示什么……这样说来,她就是个老实巴交的“小书呆子形象”了。非也。她四岁学琴,现在的钢琴弹奏水平就已经很高了,自弹自唱都没有问题;她的乒乓球也是得到过专业训练的,目前已经可以给别的小朋友当小教练了呢;她还酷爱手工,经常在家里剪剪贴贴,有些许创意的还会拿到学校跟同学一起分享;她好朋友很多,课下、大课间也总能玩得不亦乐乎……我想,老师们喜欢她,是因为她该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心里总是清清楚楚的,做起事来也是专心致志的,所以她才优秀,而且优秀得轻松自得。
 
  前两天,妈妈们在群里讨教个别字的笔画问题,春辉妈妈给大家推荐了孩子在家经常用的字典,为了让大家看清楚是哪个版本,还特地拍了张照片。看到已经被平时用东西特别仔细的小春辉翻得有些破旧的字典,当老师的不禁感慨万千,这得是看了多少书、碰见多少生字才用成这样的呢?孩子懂得多,见得多,在学习一二年级新知识的时候就会“举重若轻”,这些都与她爱读书、读书多有很大关系,忍不住跟妈妈们一起感叹“功夫果然在诗外”啊!
 
  总有那么一种孩子,让你很想回到小时候,修剪自己身上那些现在看来不应有的小浮躁、小骄傲、小懒惰、小自负,然后像她一样安静、踏实、喜悦、从容,一天一天,从头开始……正如日志最后一段所说,与小春辉的相处,也经常让笔者本人潜意识地检视自己,很多品质在小孩子身上难得,在我们成年人身上也弥足珍贵。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并没有什么难为情的,这也鞭策我收敛浮躁,更加踏实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这篇文章原文还配有孩子的几幅照片,当时在家长群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让孩子多向春辉同学学习,希望“孩子能够沉下心来,因为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件事是最可贵的。”还有家长忙着检讨自己的教育方法,纷纷诚恳地向春辉妈妈索要“育儿经”.于是又有了春辉妈妈的一篇日记:
 
  春辉妈妈:女儿成长的片段回放 2013 年 10 月 20 日。
 
  马老师的日记中经常赞扬我的女儿,有一篇是专为她写的,正在商业街附近的走廊下读书的女儿与马老师不期而遇,还有一篇是运动会上表现突出,老师在日记里也表扬了她。在读《偷影子人》读后感中马老师说:“我还想和小春辉的影子说说话,想要问问它,为何小主人总是那么从容、低调,又自信、优秀。”那就辛苦马老师的影子随我而来,细看一下我家的几个生活片段回放:
 
  片段一:女儿一岁半左右,刚刚听懂话,某医院防疫科门口,排队等待打针,打过的和未打过防疫针的孩子哭成一片。妈妈安慰孩子说:“这打针确实有点疼,但如果不打这个针,你可能得更严重的病,那就要打更多的针;你如果打针时哭,打针的阿姨可能手一哆嗦,打得更疼,时间更长,当然你可以选择哭,因为哭是你的权力。”
 
  不知道一岁多的孩子是不是能完全听懂了妈妈的话,但那次她选择了不哭,于是打针的护士阿姨也及时跟进,在一大堆哭得稀里哗啦的孩子面前表扬了她,说:“你看,妹妹不哭,你还哭,女孩子都不哭,你一个男子汉还哭!”于是女儿第一次感觉到了做榜样的快乐!从此打针没哭过,后来有一次生病因呕吐太厉害,脱水严重,护士拿着针头在她小手面皮肤下戳过来戳过去,我都有些不忍心看,费好大劲扎进去后,我轻声问她刚才疼吗?她回答说我差一点就哭了,可考虑到哭也没用,我还是不哭吧。
 
  在医院有许多孩子打针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齐上阵,护士刚到,亲人全围过来了,孩子哪里是因为疼而哭,分明是被那架势给吓哭的;还有些家长在孩子刚开始懂事时糊弄孩子打针不疼,当孩子真正感觉到疼时,会认为家长欺骗了他,对家长就不信任了。
 
  片段二:五岁左右,电子琴旁,女儿刚学的曲子较难,经过按平时差不多次数的练习还不能掌握,生气得夺门而出:“不练了!这个曲子太难了!”我看看她,没说话。过了一会,她感到我应该说点什么而没说,自己先沉不气了,“妈妈,这个曲子太难了,我可以不练吗?”我说:“当然可以,那你下节课的得分就会低,并且以后的曲子就会因为这节课的弹奏技巧没有掌握而弹不好。”孩子考虑考虑后还是进琴房继续练习,还是不好,就哭一会练一会,我也不理她,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出来扬起带着泪痕的笑脸高兴地对我说:“妈妈!我顺下来了,我加上左手也能顺下来了!”
 
  片段三:五岁左右,妈妈在为女儿讲一幅漫画。漫画中的挖井人不断地自言自语:“这个地方没有水,换个地方再挖。”其实他挖的每一口井都已经接近水源。
 
  “这幅漫画上的人为什么挖不出水?他缺少的既不是科学知识,也不是挖井的力气,只是那么点毅力,他没有干成事情的坚毅的性情!”女儿郑重地点点头。
 
  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学溜冰跌倒不哭;学骑两轮的自行车摔破腿不哭;开始练跳绳两个也跳不了不哭;学游泳呛着水不哭;练习越来越难的钢琴曲不哭;乒乓球对垒暂时处于劣势不哭;考试因偶尔一次没考满意不哭。她已经明白一切不会不熟练和出错,都因为练习次数不够,功到自然成!小家伙还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为题写了一篇很不错的作文。
 
  马老师不只一次问过我:“孩子这份低调从容是来自天生和后天培养?”我的回答是:“因坚毅的性情植入心中太早,已搞不清来自天生还是后天培养。”一个人如果有了坚如磐石的性情想不稳都难!
 
  但作为一个七八岁孩子的母亲对女儿的未来并没有十分的把握,女儿的人生之路刚刚开始,这份坚毅的性情是否能够一路坚持,漫漫旅途充满变数,暂时的优秀并不能代表永远的优秀,我和马老师对女儿充满期待。
 
  同是身为家长,我们愿意听到老师的教育理念,更愿意倾听其他家长的教子之方,因为这些声音更容易有共鸣感,也更容易引以为用。小春辉的家长就是我力推给大家的一位,不论是家长会,还是班级群中的交流,她的爸爸妈妈都会被邀请讲授经验,家长们非常欢迎。而她所讲的恰恰正是老师需要传达的内容,更是同为家长的我学习的部分。所以说教学相长,在小蜗牛班体现得分外明显。孩子在成长,家长在成长,老师也在成长,何乐而不为?
 
  还有一篇是我专门写晨曦小朋友的,当然这个涉及到孩子的一些小问题,所以没有在家长群里公开过,但为了达到沟通的目的,我单独发给了晨曦妈妈。
 
  小蜗牛日记--富有是一种更高级的教育资源 2014 年 4 月 4 日[23]
 
  贫穷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但并非越贫穷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做父母的,需要为孩子提供基本的文化资料,不让孩子陷入人穷志短的自卑深渊。富裕是另一种更高级的教育资源,西方人的经验是:“培育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阶层是会遗传的。”但是,更高级的教育资源需要有更高级的教育技艺,如果没有更高级的教育技艺,富裕的家庭反而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灾难。
 
  --摘自全国优秀教师,人大附中数学老师王金战的《教育 33 条》。
 
  我把 33 条推荐给家长的时候,大家都纷纷表达自己的感慨。而我作为跟孩子们朝夕相处的班主任,也经常会观察由于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同,孩子们在学校的表现会有多大的差异。
 
  相处快两年了,从家长的工作性质以及孩子们平时的谈话、穿着方面能大体看出,班里孩子们的家庭经济状况并没有太大的悬殊,除了个别周边择校及租住单位宿舍的孩子,其他家庭大多都在附近的两三个小区,家境也都比较殷实。
 
  但表现在孩子身上,差距就比较大了。拿晨曦同学说吧,他是个男孩子中比较突出的帅小伙,家中也在穿衣打扮上特别在意,甚至比很多女孩子都还注重。记得一年级上学期没发校服的时候他就经常变着花样儿的穿,鞋子衣服基本一天一换,他也经常在老师、同学面前很自豪地说妈妈又给买了什么衣服、鞋子,还不忘强调都是什么品牌的,记得那时候我会很委婉地告诉他衣服只要干干净净就好,不用特别在意品牌。后来校服到位,学校要求周三外一律穿校服,这种状况也就越来越少了,小晨曦比较爱炫耀的事情也越来越不明显了。但前几天的一次班会课,还是让我为了这个问题非常严肃地找到了孩子的妈妈。
 
  这节班会课是关于成长星兑换心愿卡的事情,当老师宣布以后孩子们积攒了足够数量的成长星,就可以到老师这里或者家长那里去实现一个小小的愿望,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都兴奋极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有些小朋友要去公园,有些小朋友要买衣服,有些要买玩具,有的孩子希望老师能让他当升旗手、当值勤队员……我的视线定焦在了晨曦所在的小组,他们组恰好是四个男生,就讨论起了兑换玩具的话题,我听到小晨曦说了一种什么玩具,好像能有上千元的样子,价格不菲。此时他的优越感溢于言表,其他三个小男孩都插不上话,表情有一丝羡慕,也有一丝对此种玩具的“无知”,都干瞪着眼听他一个人在那里眉飞色舞。
 
  孩子正高兴着,我也就没有冒然打断。想到孩子妈妈平时的微信也是经常带孩子去哪儿吃饭,给孩子买什么东西的内容,爱子之心能够理解,但我觉得孩子不经意的表现,跟家长的不注意有关系。于是,下午接孩子的时间,我便跟晨曦妈妈沟通了这个话题。
 
  记得我当时谈到了晨曦平时的种种细节,也谈到了是不是应该顾及小伙伴的感受,还谈到了以后花父母钱的时候不要那么理所当然等等,当然我还捎带着“教育”了人家家长一下,说家长之间也不要过多地谈论物质方面的话题,以免让孩子有这样不太合适的习惯。
 
  但事后我多少是有点后悔的,反思自己是不是管得有点宽,是不是太不给家长留情面了,我的言论家长到底能不能接受呢?想起当时晨曦妈妈尴尬的表情,瞬间觉得我是不是太把自己“当根葱”了。
 
  没有想到的是,恰好第二天班里小朋友带来了小鱼、小乌龟到教室里来养,孩子们课下就总是讨论养鱼的常识,我发现小誉澄懂得很多,就随口说“原来你还是个养鱼专家啊!”这时候,小晨曦也凑过来说:“马老师,我爸爸也是养鱼专家,他好几个店里的鱼都是他亲自养……”说到这里,孩子忍不住吐了吐舌头:“哎!我又开始吹牛了是吗?”看来孩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我就会心一笑,“慢慢的,你就会改掉的。”我也告诉他这不是吹牛,爸爸很棒那是骄傲,但自己更要努力地超越爸爸,而不是天天挂在嘴上去标榜。
 
  他也打开了话匣子。说爸爸昨天晚上说了,自己小时候家里很穷,连学费都交不起,爷爷奶奶需要卖什么粮食,他才能上学。小晨曦还跟我讲了爷爷奶奶到现在还在农村种地,种棉花、玉米什么的……顾虑打消了,心里非常感动。看来爸爸妈妈非但没有嫌我说话过分,还真的放在了心上,并在家里进行了忆苦思甜的教育,通过爸爸自己的励志故事给孩子讲了道理。
 
  我很庆幸得到家长的理解,以及对我态度的包容。记得我当时毫无保留地给晨曦妈妈看了我的日志,晨曦妈妈后来专门留言说:“反思了孩子的一些表现和自己平时的教育方式,觉得老师提醒得非常及时,也非常合理,做家长的以后一定特别注意这一点,希望老师能够跟家长一起努力让孩子更加自强、自立。”教育共识达成了,我为我的态度略感到不妥,但为我的坚持感到欣慰。其实,对于家中的物质基础,八九岁的孩子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概念了。虽然孩子们还没有出现嫌贫爱富的现象,没有对家境略差的同学有鄙视和嫌弃,但或多或少的“小显摆”是经常有的。比如,“马老师,我家又买一套房子!”“我搬新家了,装修可漂亮了!”“这个假期我又去了香港,妈妈说如果我能被评为好学童,就带我出国去玩!”……这些声音我是经常听到,并且不久的将来我想自己家的孩子也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做老师、做家长的如何引导这时候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上文中提及的王老师说的没错,贫穷是一种教育资源,富有是一种更高级的教育资源,如何利用资源、优化资源,全在我们自己了。为人师,为人母,这都是不得不思考的课题。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教育日志是笔者与家长沟通的独特方式。它弥补了家长、教师间没有太多时间正式交流的不足。两年下来,我与家长在很多问题上都达到了默契和共识,处理各种突发状况也是更加从容和自信。额外收获是,家长们对于学校工作的热情更高涨了,家委会工作也更加自主,运动场上、阅览室里、种植园中,处处是家长的身影。
 
  同时,我也很高兴地看到,家长群里大家的交流内容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将老师的教育理念贯彻到亲子教育过程中,这是作为班主任老师来说感到十分欣慰的事情。
 
  3.与学生对话,在分享中唤起师生共鸣学生发展,是师者的最终追求。《小蜗牛日记》的部分内容,比如某些具有共性特征的、具有榜样作用的记录,笔者会有针对性地选择在班会上及时与孩子们分享。日志会结合近期的一些照片,图文并茂地展示给孩子们,更容易吸引大家的注意,引起情感的共鸣,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小蜗牛日记--“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2014 年 5 月 19 日[24]
 
  又是一篇半夜里该爬没爬起来的文章,很多思考没有及时记录就被搁下了。
 
  四月的最后一天,孩子们举行了期盼已久的运动会。尽管有了新来的两位运动姐妹花的加盟,我们班还是没有脱离“千年老二”的命运。但是,孩子们尽力了,拼博了,也跟孩子们、家长们一起大声欢呼、加油鼓劲了,没有遗憾。
 
  让自己夜不能寐的思索,其实是一个个运动会的瞬间和场景。按道理讲,孩子们努力了就应该多鼓励多表扬,但是我不想错过很多教育契机,所以在写下这篇小感悟的时候,我会对孩子们进行一下对比。
 
  整个运动会,对我触动最大的不是某一项比赛时激烈的场景,而是在最后的障碍跑接力之前,班里的五位小队员已经跃跃欲试,整整齐齐地站在了班级队伍前,这个时候,我听到小队伍里有嘀嘀咕咕地声音“可千万别和雅宁分在一组,她太厉害了!”“对呀,不知道谁和她一组,肯定比不过她。”我察觉这是杨嘉蕊和张天羿的对话,他们嘴里的雅宁是二班一个非常优秀的小姑娘,平时主持节目、校级值勤,孩子们也都非常熟悉。
 
  听了孩子们的小声讨论,我没有说话,心想孩子们紧张心理作祟也挺正常的。可是,过了一会儿杨嘉蕊竟然主动提出了:“马老师,一会儿您千万别让我跟雅宁一组,她太厉害了,我比不过她。”雅宁是很出色,可是我从没有听闫老师说过她跑得快跳得好,所以我回复小杨:“雅宁怎么厉害了?你跟她比过?”“没有……”“说不定她还不如你呢,怕什么!”--事实证明,雅宁是个努力认真的孩子,但在体育方面确实不是孩子们口中的“可厉害了”.
 
  一听名字就让同学们担惊害怕,雅宁如此,我们班的小艺、春辉也是如此。小艺是男女对面接力赛的第一棒,男生先跑,我因不放心男生表现所以一直在男队这边坐阵,但比赛结束后,李老师就忍不住跟我感叹:“你不知道小艺在准备接力时那个姿势,标准得很,眼睛瞪得大大的,还没跑就在气势上取胜了。”后来我专门问小艺妈妈要了照片(原文此处有照片插图),果真如此,怎一个“稳”字了得!小春辉也一样,我相信她本不是运动方面特别有天赋的孩子,但是不论是以前的跳绳,还是本次运动会的跳远、障碍跑,她就凭着自己一股子认真劲儿,都取得了不错的名次。记得她是第一个起跑,起跑前我在一边对她喊:“加油!”她很镇定地冲我点点头,势在必得的表情,让我很激动,也很感动。在她的带动下,五个孩子通力合作,我们班取得了障碍接力的第一名。
 
  我想,像雅宁、春辉、小艺这样的孩子,之所以还没有开始比赛,就“打倒”了对手,原因在于他们平时的那股子稳当劲儿,以及比赛过程中的认真及拼搏精神。“稳”,让他们赢在了起跑线上。
 
  而与之相反的,在对面接力过程中,尽管老师屡次强调,但在遥遥领先的状况下,因为天奕拿着接力棒自顾自跑了,没有及时把接力棒传给下一位同学,耽误了时间,以至于孩子们以一米之差输了比赛。
 
  我没有第一时间在班级中批评他,因为之所以没有传好接力棒,原因不外乎他太想跑好了,很想为班级争得荣誉,而一时忘了比赛规则。但回想起在练习时他也曾传掉棒的情形,我认为出现这样的问题也不是偶然的,而是他的比赛心理不够稳定在作怪,“稳”就要求每一个运动员清楚自己在比赛中的角色,了解比赛的规定,并且内心十分明了哪些环节是需要自身特别注意的。
 
  无独有偶,但又与之不同的是,在障碍跑遥遥领先的最后一搏中,小煜同学感觉到自己胜券在握了,最后的两米几乎是大摇大摆走着回去的。跟天奕的错误相比,这一幕让我非常生气,在运动会结束时立马批评教育了他。要知道,遥遥领先的成绩是五位同学共同领先的结果,他没有资格这样怠慢,二是,轻敌的结果是随时都有可能被对手再次打败。而去年的体育节跳绳比赛中,小煜连续绾花跳曾经让评委老师惊叹,但最后也是虎头蛇尾,因为沾沾自喜而屡次失败,最后也没有取得应该有的好名次。对他实在是太了解了,归根到底,还是性格不稳重,发挥不稳定的结果。
 
  由此,我也想到了运动会之外的很多活动,考试啊、朗诵啊、唱歌啊等等,这些既考验孩子们的日常功夫,也需要看孩子们临场发挥,而临场发挥就要看孩子们能不能稳得住了。我跟孩子们说,比赛稳稳的,就能把对手吓倒,考试稳稳的,就能把试卷吓倒……就像运动会一样,只有稳字当先,才能一马平川。
 
  想要说明一点的是,我所指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绝不是大家已经厌烦透顶的那种“人生起跑线”的说辞,而是真真实实的运动会上的起跑线。关于这篇文章想与孩子们交流的,是希望他们注重参加运动会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因为运动场能够带给我们的也绝不仅仅是“输”“赢”二字,小小的跑道也蕴藏着诸多做人的真谛,蕴藏着许多人性的财富。很多时候孩子们也能够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所以当二年级的孩子们开始尝试写日记的时候,我也在每周一记的小本上读到了他们的感想。
 
  天羿:稳字当先 2014 年 5 月 20 日。
 
  今天的班会上,老师跟我们分享了她的日记,意思是在平时生活当中要稳,在运动会上也要稳,在各个方面都要稳。不过在运动会中,可不是每一个人都很稳。
 
  有一位同学就是一个例子,在接力赛中因为这位同学自顾自跑,没能及时把接力棒交给下一位同学,耽误了时间,只有一米之差输了比赛。也是因为他没能稳下来,轻敌了。很多时候,就因为不稳,做错了事。
 
  还有一位同学呢,他也是不稳,虽然我们在障碍跑中已经很有胜算了,这位同学觉得已经志在必得了,在最后的两米却大摇大摆地走回来,这一幕被老师看到,很生气,比赛结束时,第一时间批评了他。
 
  我们班还有位女同学,在接力赛中,是女生队的第一棒,在比赛开始时,她就保持着一个起跑的动作,非常标准。在场的老师和家长都暗竖大姆指,都说还没跑就在气势上获胜了。
 
  以前我总觉得一个人聪明很重要,勇敢很重要,今天我也知道了稳字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时时、处处保持稳定的心态。
 
  涵博:学会“稳”下来 2014 年 5 月 20 日。
 
  今天班会课,一起听了马老师写的《小蜗牛日记-“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马老师用“稳”字形容了运动会和某些场景。小艺的“稳”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不管输赢在气势上首先赢了对方。但还是有某些个别同学没有稳下来,我们班虽然没有脱离“千年老二”的命运,但是同学们尽力了奋斗了,我们也努力了,这是值得表扬的,不过有的同学让老师有点生气,这都是因为他没有“稳”下来。
 
  老师写的这篇文章真好,下次我们一定齐心努力干好每一件事情,让大家都学会“稳”,让我们成为真正的“一”班。
 
  孩子的语言虽然稚朴,但非常真实,我想教育就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会生命的真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日记的内容是一种影响,写日记本身也是一种影响,笔者分享日记的初衷便是希望孩子们以后都能学会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自己对话,与世界对话。与之类似的,孩子们对“怎样做一名小绅士”“学会等待”“我们的努力与天赋”等相关话题的日志也特别感兴趣。因为日志结合了班级一个个小主人公的例子,孩子们会感觉更亲切,也更有身临其境感,聆听起来就特别认真,特别有自己动笔抒发感慨的冲动。
 
  小蜗牛日记--我们的努力程度,还达不到拼天赋的地步 2014 年 7 月 4 日[25]
 
  这个题目是六一前夕我在微信上看到的,原题是《现在我们孩子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文中说有一个调查实验,问:如果数学不好,能不能学好计算机程序处理等东西?结果百分之七十多的人选了不能。然后一个教授总结了这一句话:很多人一直以为自己与他人拼得是吃苦,是天赋,什么刻苦奋斗,什么拼命学霸,其实拼的只是一点点认真,一点点细节,一点点本分,连勤奋都谈不上。
 
  在你的周围,懒汉实在太多,你只要做到基本的勤劳,就可以致富了;在你的世界里,大多数人都是盲人,你只要有一只眼睛,就有资格称王了。
 
  道理其实无外乎“坚持”“认真”二词。巧的是,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经过多番讨论研究,最终形成了一个能让所有的孩子都感受到快乐、又隆重有气氛的活动方案,那就是每个孩子可以报三项才艺展示,全体老师齐上阵,语言、声乐、舞蹈、器乐、棋类、家政、美工、书法等等会场应有尽有,孩子自己选择先后顺序去展示才艺,也可以选择一个会场当观众。当天孩子们真是投入兴奋极了,整个活动非常有序精彩,作为班主任的我在教室里等候孩子们一个个“满载而归”,欣慰不已--孩子们陆陆续续带着自己的才艺达人卡(参加者都有)开开心心地回到教室,个别孩子还带了某项活动的小奖状(表现优异者),互相祝贺,互相欣赏半天,就开始分享家政组小朋友的水果拼盘了。
 
  这时候,小艺捏了个橡皮泥的小城堡送我,我一看真是精致得不得了,随口说了句:“怪不得能得到手工小明星的奖状呢!”没想到小艺说她没有参加手工制作展示,因为已经报了书法、健美操和朗诵了。让人惊喜的是,她参加的三项活动也都已经拿到奖状了呀,这时候我又询问了一下小春辉、小涵博、小天羿、小晨凯这几个孩子,他们也竟然都是项项活动都捧回了奖状。相反,那些平时略显浮躁的孩子,三项都是达人卡而已。当然,那天我没有统计谁得奖状之类的问题,孩子们都那么开心,老师却功利地一评高下就失去节日的真正意义了。但我却在留心,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在才艺展示中也表现得比较优秀呢?
 
  难道是他们有天赋吗?显然不是。即便有某项天赋,也不是样样都有。那么是什么让他们能够成为佼佼者?我想到了微信文章中的话,也分享给了家长会上的朋友们,希望能够与各位家长共勉:当我们的孩子在某些应该坚持的事情上松懈下来,或者在某些应该做好的功课上不尽如人意,我们不要帮着孩子去找“没天分”的理由,而应该帮着孩子去反思一下,用心、坚持、努力与否。
 
  《士兵突击》中有句台词:“他做的每件小事就好像抓住一棵救命稻草一样,到最后你才发现,他抱住的已经是参天大树了。
 
  这篇日志的记录显然有些滞后了,分享后就面临期末考试,所以老师并没有组织孩子们进行讨论和反馈。没有想到的是,两个月之后的一天,我在艺晔同学的日记里看到了这样的一篇小随笔,不禁感触:老师的话,孩子们是听到心里去了。
 
  艺晔:我的课余生活 2014 年 9 月 20 日这学期我们开始写作文了,第一篇作文老师让我们写写”我的课余生活“.
 
  我平时其实最喜欢滑轮滑,喜欢在妹妹面前展示我的各种绝技,那样我特别有当姐姐的自豪感,也幻想着妹妹赶紧长大,有一天能姐妹俩一起轮滑,让爸爸妈妈给我们拍下来照片,当个永久的纪念。
 
  这学期妈妈还给我报了画画班,起初我感觉自己画的很差,总是画不出自己想象的画面,爷爷奶奶摇头说我可能没有天赋。但是我想起来上学期马老师给我们读的一篇日记,那就是努力比天赋更重要。
 
  所以我也要向小艺一样,努力对待自己的画画,相信有一天我一定能够画出心中的梦想。果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现在已经画得像样多了,老师还展出了我的作品呢!
 
  怎么样,我的课余生活很有意义吧?
 
  看到这里,我为”小蜗牛“的懂事感到欣慰,更为自己的坚持记录感到庆幸。不论在日常学习生活,还是在学校重要活动中,与”小蜗牛“相处两年的点滴时光里,日志的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从班级管理角度上来说,我相信班主任的教育理念会通过日志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孩子们的身心,事实证明,它不但增进了师生之间彼此的了解,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作为班主任的我培养目标越来越明确,”小蜗牛班“的班级文化也越来越独特,班级凝聚力越来越强大。
 
  从记录的风格和内容中不难看出,两年的写作使得《小蜗牛日记》的方向已经逐渐清晰,已然从单纯的叙述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教育状态,慢慢过渡到发现问题,调整思路,总结教育经验了。从最初平实的问题式记录逐渐到最后充满正能量的引领式记录,即使是对某些相对比较特殊的孩子,也由以前束手无策的叙述变成了自信满满的面对。因为有了日志这样一种对话方式,很多以前令人苦恼的教育问题都成了写作的素材,正是对于这种素材的挖掘,使得自己的教育生活充满了宽容和理解,使得自己与教师、家长、学生的对话更加亲切和真挚。在这个对话过程中,教育生活的喜悦和感动被无限放大,教育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也一再深入,我们更在记日志的习惯中慢慢地稀释了困惑,沉淀了幸福。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