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教育日志”之于教师自我发展的价值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28 共1263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教育日志在教师发展方面的价值
【第2部分】教育日志对教师发展的作用分析导言
【第3部分】《小蜗牛日记》:我的教育叙事
【第4部分】对撰写教育日志的思考
【第5部分】 “教育日志”之于教师自我发展的价值
【第6部分】运用教育日志促进教师发展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教育日志”之于教师自我发展的价值。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哲学问题。
 
  在教师自我发展中同样适用。这就牵涉到教师的自我认知:弄清自己的价值观、教育观,处在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并且衡量这种状态与自己理想状态间的距离,追问心中愿景……自知比知人更难,所以这是持续的过程,它可能存在于整个教育生命过程中,并且不断地充实补充,甚至是更替。但在这个过程中若要实现自我发展,笔者认为以“教育日志”为表现形式的实践方式是值得教师借鉴的。
 
  一、点滴积累,铸就爱生情怀。
 
  爱,是教育的第一法则。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学生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不吝啬师爱才能换来学生真正的信赖,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真正享受校园生活的美好。
 
  师爱是在互动中才能感受得到的,这样的爱是尊重、是信任、是宽容、是理解,是持续的积极关注。积极关注是教师理解学生情绪、情感,步入学生情感世界的前提,能在瞬间捕捉表情和行为的细微变化,迅速而准确地观察学生,深入细致地体验学生的情绪状态,全面而客观地洞察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真实地判断所发生的情况而不为假象所迷惑。从这个角度讲,“教育日志”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关注方式,这种关注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如同《小蜗牛日记》,当笔者漫步其中、回味来路的时候,看到的是从最初热情有余、自信不足到两年后自信满满、从容淡定的自己。而这其中看得见的所谓“成长”,笔者认为便是自己的师爱能力在互动中得以不断提升。一起回顾一下 2012 年的两篇小日记:
 
  小蜗牛日记--最懂事的孩子 2012 年 9 月 22 日[31]今天有家长会安排,学校要求把昨天下发的家长会通知单回执全部收回。
 
  放学时候千叮万嘱,给家长讲了给孩子讲,今天依然有六七个孩子没有带回来。
 
  其实,作为家长,我也有这样的疏忽。就在周一,孩子幼儿园的推普倡议书我就没有及时交回执。
 
  但那是我做妈妈的失职,这却是我做老师的工作。所以,我在课下兑换星星的时间,把这几个孩子都叫到身边来,严肃地问:“没有按时带回回执,是家长的原因,还是自己的原因?”
 
  鸿略第一个抢着说:“我的责任,我承担这个责任;”好的,男子汉;
 
  新月站在座位上,很为难地说:“我妈妈很辛苦的,要给我做饭,还要刷碗,擦桌子,扫地,给我倒水……”我很无情地打断了她:“但是签回执只需要一分钟的时间。”
 
  “老师,不怨妈妈,怨我。”估计她觉得替妈妈解释不过去了。
 
  这时候很多孩子都围过来换星星。回执的事情就暂时放下了。
 
  随后是大课间,我到院子里看着孩子们玩耍。
 
  新月小心翼翼地走到我跟前,“老师,还能换星星吗?我的大拇指也够五个了。”
 
  “哦,可以。不过我刚把星星都放下了。下次吧,刚才你怎么不换呢?”
 
  “老师,我没带回执单,换星星时我一直在反省。因为我觉得认识错误比得到奖励还要重要。”
 
  六岁的孩子,懂事得让人心疼。
 
  一年级的孩子,大多还不太适应小学生活的节奏,很多“任务”不能够及时的完成,有些孩子甚至为此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这时候的我们如果单纯地提要求、要结果,随之是简单的肯定成绩、苛责遗漏,那么孩子将更加恐惧老师,害怕上学。日志的记录,让我有机会看到现象背后的原因,感受问题带来的感动,体会孩子的纯真与善良的同时得到他们的信任与喜爱,这些都是比完成任务更珍贵的财富。孩子们刚入学的日子,类似这样的记录有很多很多,笔者时常被这种小小的感动包围着,就是孩子们这些天真无邪的举动,以及他们小小的心灵深处那种真善美无时不刻不在打动我,温暖着我。我想那个时候的自己,或许也在刻意寻找这些幸福的点滴,为自己的教育生活加油鼓劲吧;
 
  小蜗牛日记--我当哥哥了 2012 年 11 月 8 日[32]关注世祺有一段日子了。因为入校时,妈妈挺着个大肚子来的,我当时都害怕家长孩子初进校园兴奋异常,一不小心碰着她。
 
  后来,从世祺嘴里不断地听到妈妈的消息--“老师,我妈妈还有两个星期就生了;”“老师,我妈妈还有十天就生了;”“老师我妈妈下个周末就去医院;”“老师我妈妈去生孩子了;”“老师我妈妈给我生了个弟弟;”……每次交流,我都能感受到孩子的那份高兴,和一种隐隐约约的,也许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的被疏忽感。
 
  在世祺妈妈进医院的前一天,她打给我一个电话,大意说自己要去医院至少一周,家里人手少,没有老人照顾孩子,亲戚过来帮着照看,在学校里希望老师多多关照。
 
  我当然要在学校里面多关注他。因为越临近妈妈生产的日子,任课教师到我这里来反映他问题就越多:上课开始走神了,恍恍惚惚的;上课小动作很多,经常跟不上老师的步调;上课跟同学发生矛盾了,上着课就有了争吵……不用老师们反映,其实这个月在我的语文课上他的表现也是日渐后退。任凭我怎么提醒,都再也找不回开学第一个月时他的那股子认真劲儿了--那时候虽然有时候他也喜欢接话,但是那至少证明他思维跟得上老师的节奏,上课一直坐得有板有眼、端端正正,精神极了,回答问题也十分积极,课间更是热情助人,对班里大情小事都愿意操心。尤其是路队中,他站在后面带着其他同学一起喊“一二一”,非常执着,老师没有制止,就一直坚持到了现在。--这个优点,也成了我现在鼓励他的突破口之一。
 
  我还尝试过让他当小小体育委员,但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他便开始变得松懈、邋遢、不够认真。我知道,这跟妈妈的临产绝对是有很大关系的。但是作为老师,我也不想渲染以后家里有老二了,他就更要独立完成很多事情这样的情绪,孩子毕竟才六岁,他心里面小小的失落肯定是有的,越描肯定越重。
 
  所以,课间的时候,我经常装作非常关心世祺妈妈的肚子问题--“你知道妈妈肚子里是个妹妹还是弟弟吗?”“你希望妈妈给你生个弟弟还是妹妹啊?”“呀;要当哥哥了,我都替你高兴;”……有意无意的,我要传达给他一份快乐的信息。
 
  但是,我的这些做法好像不怎么管用。尤其是妈妈住院这一个星期,他上课几乎都是木木地坐在那里,桌子上的书打开不是合上不是,根本不知道老师进行到了什么环节,书写也不如以前认真了。今天早上文具盒也没有带过来,因为这个还跟别的同学冲突了。
 
  我找他谈话,还是先说:“你见过弟弟了吗?”“什么时候去医院看妈妈呀?”“妈妈很辛苦的,你可要帮妈妈照顾一下小弟弟哦。”……他说周六会去医院看妈妈,还说妈妈以后进厨房还要帮妈妈看着弟弟呢;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从谈话中我也了解到现在是世祺的堂哥和叔叔晚上在跟他做伴,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自然对孩子学习上的要求就降低了,下周爸爸妈妈回家了,他可能就会好一些。但是,我也意识到,他身上的问题,绝不会就此停止。我也是六岁时有了弟弟,老大当上了,就是一辈子的事情;
 
  所以,我尝试着让他明白:你要当哥哥了,以后你的一言一行弟弟都会跟你学,你可要做好榜样;
 
  爸爸妈妈照顾你们两个很辛苦了,老师不能把你在学校不好的表现告诉妈妈,不然妈妈就会更操心,更辛苦了;如果爸爸妈妈没有太多时间陪你写作业,帮你整理书包,你就要自己做,因为你是男子汉啊;……我握着他的小手说完这些话。同是老大,他哭了,我也些许哽咽。
 
  能够看得出来,面对孩子的焦虑时,我的心情也是非常沉重的,甚至一度因为孩子的小小失落而哽咽落泪。但当我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的时候,我意识到与孩子共情或许是一件好事,但是在学生的成长经历过程中,他需要一个懂得倾听的好朋友,更需要的是一个强有力的引导员,我也是在慢慢的相处过程中,渐渐体会到理解孩子并支撑其幼小心灵的重要性。
 
  纵观两年的记录,班级里有几个特殊情况的孩子在日志里出现的频率特别高,两年来我们一起面对了很多学校和家庭生活中的问题,在关注和关心这些孩子的过程中,自己为人师者的内心也越来越强大。关于小旺旺的记录,我的日志库里就有四五篇,以下摘选 12年、13 年的两篇,一起感受师生互动中我们的变化:
 
  小蜗牛日记--折翼的天使 2012 年 12 月 3 日[33]如果说父母是孩子成长的臂膀,那么单亲的孩子是不是折翼的天使呢?
 
  小旺旺是我一直比较关注的孩子,年龄较小,可爱,聪明,有个性,但语言发展不好,有些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加之特殊的父母离异父亲又经常出差的情况,当班主任的我一直想去看看孩子在家的表现,也想了解下孩子与爷爷奶奶的交往方式。
 
  周五风很大,但是我们到楼下时,旺旺爸爸已经领着孩子在门口等着了。小家伙异常兴奋,开电梯门,介绍自己家,像个小大人的样子。一进门就看到客厅里面摆满了他的战争残留--数学卡、拼音卡、油画棒、小剪刀,就连白天我刚刚奖励给他的佳洁士小牙膏也摆在上面,奶奶说这还是刚收拾了的,不然茶几下面的抽屉都是敞开的,哈哈,真难以想象有小男孩的家庭是什么样子。
 
  小旺旺在家里要自信很多,给我介绍这个那个的,并且时不时拿出作业来写几个字,练习一下。爷爷奶奶说明显感觉到最近的进步,老人可高兴了,还爆料说在幼儿园大班时还经常拉裤子,家里生怕上学以后上课紧张这事儿更难控制,没想到上学好几个月了,一次意外都没有。
 
  我看到孩子的小书桌在客厅放着,就建议家长把书桌放在孩子睡觉的屋里,那样才能安安静静地学习。没想到爷爷说:“这小子害怕,自己一个人上厕所都不行,别说一个人在屋子里学习了。”“啊?那是不是也不能自己一个人睡觉啊?”答案是肯定的,到现在为止还要跟爸爸一个床,爸爸出差就跟爷爷奶奶挤,总之是不敢自己一个人睡的。
 
  我开玩笑说:“那我周一要调查一下,看看哪些小朋友还没有自己一个人睡,男子汉得勇敢一点的。”
 
  没想到这小家伙忽然跟我结结巴巴地说:“那,那,那你也调查调查哪些同学的爸爸妈妈是离婚的,可,可,可以吗?”孩子这么一说,当老师的心里真不是滋味。这小家伙虽然平时看起来大大咧咧的,什么都不在乎,好像也不懂这些父母之间的情况,但是之前他自己跟我聊起过爸爸妈妈的事情,我记得当时我跟他说“谢谢你跟我说这些,那是相信我,老师会给你保密”时,他认真地点头“嗯;”的样子,心里不禁心疼这个小家伙。
 
  这时候爷爷假装生气,让孩子别乱说话。我犹豫了一下,小声问:“在孩子面前,可以说这个问题吗?”爷爷说:“没问题,我们没有回避他,前前后后的事儿他知道得比谁都清楚。”“哦,那就好。”我于是接着对小旺旺说:“不用调查我就知道,班里这样的情况挺多的,没什么大不了的。很正常。”“哦;”--我能看得出,小家伙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亏得女儿跟我一起去,不然这会儿我真的觉得气氛有些尴尬,爷爷奶奶生怕老师见笑所以有些不好意思,此时一直还能聊几句孩子表现的爸爸也明显有些不自在--我想,大概他会觉得没有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环境,当爹的内心有愧吧。于是我赶紧抓起小旺旺的一本《洪恩英语》,问孩子爸爸:“他还学英语了?以前的幼儿园就是双语的对吧?”“哦,学了一点,不过我不主张孩子学,你也不要让孩子学,没必要。”这才算转了话题。
 
  我觉得俩小孩儿把客厅又弄乱了,赶紧让小旺旺带着女儿收拾,爷爷奶奶赶紧阻止:“不用孩子们收拾,我们来就行。”说着就开始收拾东西,然后把旺旺书包里的东西也挨个儿收拾了一遍,边收爷爷还边解释:“因为他妈妈不在身边,所以我们平时代办的事儿可能多一些,不想让孩子觉得没人管他,也算是一种补偿吧。这孩子毛病很多,但是也真是可爱,有时候妈妈周末把他接走,我一天不见就想他想得不得了。”真心为孩子有这样的爷爷奶奶感动,同时也深深相信“不可取的补偿式疼爱”那都是可以更正的爱的附加品,慢慢改变就好了。
 
  爷爷奶奶还说起对学校的种种满意,以及对孩子进步的种种满足。时间过得很快,一个小时在小旺旺带着女儿的玩乐中就过去了,我们起身告辞,爷爷奶奶和小家伙还恋恋不舍的样子,一直认为比较清高的省政府公务员老爸会有很多话,没想到在父母面前,他就一直谦虚谨慎地听着,并和小旺旺一直把我们送到楼下。
 
  这是我的第一次家访,同时也是我和小旺旺之间第一次亲密互动,也正是这次互动拉近了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从那以后我甚至感觉小旺旺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更加亲昵也更加坚定。记得事后我把家访意见从QQ里面留言给爸爸:首先让孩子把书桌搬到小屋里,不能在客厅想起来就学点,孩子害怕可以先有大人陪伴,但必须保证有单独空间和时间;其次,补偿式教育不可取,让孩子有一颗平常心最重要;再就是父母离婚的事情要正面引导,让孩子积极接受现实,这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家访之后,我从每次接孩子见面都格外亲切的爷爷口中得知,孩子已经可以独自吃饭、学习,在写作业之前也不用先给物质奖励了云云,老人孩子都特别高兴。
 
  小旺旺是班里单亲家庭孩子的典型代表,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笔者发现不论家长怎么努力弥补单亲家庭的缺失,在孩子身上总有单亲原因带来的负面影响出现。我时常认为,孩子来到自己的班级共度六年的师生时光是种莫大的缘分,作为老师更应该认真研究这部分教育对象,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分析,带着师爱查找原因,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提供和创造机会让孩子们正确认识自我,以克服他们的意志、能力和性格方面的消极心理特征。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意识到必须要能动地发展自身,提高师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小蜗牛”在童年之路上良性发展。
 
  小蜗牛日记--孩子,就让我跟你一起面对 2013 年 12 月 12 日[34]“我发现你最近怎么由小绵羊变成小公鸡了?”
 
  “啊;什么小公鸡啊?”
 
  “就是下了课就找同学打斗的小公鸡啊?”
 
  “哦;”
 
  “是不是啊?”
 
  “他们惹我的;”
 
  “同学之间,互相玩玩闹闹都很正常,但是我可看见你真动手了;”
 
  “嗯;”
 
  “竟然还对女生动手,是吧?你也不想想,人家家长得多心疼啊;”
 
  “不知道。”
 
  “不知道?那要是别人动手打你,你爸爸心疼不心疼啊?”
 
  “我也不知道……”
 
  “嗯?”
 
  “我不知道他心疼不心疼;”
 
  ……心里酸酸的,下面的道理讲得无力极了。
 
  感觉没有错,小旺旺的妈妈的确很长时间没来看过他了。进入二年级了,他还是偶尔会像只小松鼠一样,两只小手放在胸前蹦蹦哒哒地走路。据心理学上说这样的表现还是代表了孩子有些不自信。
 
  最怕他有自卑感,最怕他有失落感。其实,他是这一年多来我最小心翼翼教育的一个。
 
  去年一开学,老师们就发现小家伙身上的问题有点“数不胜数”,不会端正坐、不会执笔写、不会认真听、不会连贯说、不会路队走……随着第一学期老师们的共同努力,很多诸如坐不住、不听讲、不会拿笔等问题慢慢解决后,口吃却成了“顽疾”一样始终没有改观。
 
  第一学期末第二学期初,也是旺旺妈妈集中出现在班级群里的日子。那段时间,离异后的妈妈也开始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她给我留言关注最多的问题不是别的,就是孩子的口吃。孩子妈妈坚持认为,孩子口吃是因为父母离异缺少关爱引起的,之前也跟幼儿园老师沟通多次,但是越是强调就越是严重,最后便只好放弃改变、顺其自然了。直到上了小学,孩子的语言表达以及学习习惯越发受到老师关注、家长重视时,父母才又重新对孩子口吃问题极度重视起来。为了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我也就此问题向孩子爷爷和爸爸了解过。很意外的是爷爷指出孩子结巴是遗传了妈妈,说仔细听的话便知道孩子妈妈其实也有些口吃。
 
  双方各执一词让我有些无奈,但是作为老师,我肯定不便于评论人家家庭成员的孰是孰非。但不管是遗传也罢,后天家庭环境影响也罢,孩子的口吃确实让当语文老师的我十分“抓耳挠心”,每次跟他说话也好,请他回答问题也好,一句简单不过的话他也能支支吾吾、反反复复上半天,当老师的面带温和貌似耐心等待,内心却已经千遍万遍纠结不已,真是“急得心眼儿疼”.
 
  前几天偶尔在别人的微信中看到,有研究发现在父母或者老师强行改变孩子的左右手用手习惯时,受大脑功能侧化的影响,幼儿也会出现言语流利性差、重复等口吃现象。看到这个研究发现时,我心里咯噔一下,着实是有些后怕的。因为很巧合的是,小旺旺这孩子既口吃严重又是左撇子。作为语文教师我不是“右手”主义者,但小旺旺用左手写字确实出现了戳破本子、整页纸被手抹得乌黑一片的现象,经家长一再要求,一年级上学期我们决定让他学会用右手写字。然后就是漫长的边纠正口吃,边改变左手执笔习惯的过程,现在想来,那段时间小家伙该有多么的挫败和吃力;
 
  第二学期很偶然的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娱乐信息,说着名吴姓演员等人在生活中竟然是结巴;
 
  可是在演电视剧或者电影的时候,人家却口齿伶俐的很呢;我忽然被提醒了,人家演员都是要背台词的呀,背过的就不会结巴了,如果小家旺也能把想说的话在心里面想一遍,然后说出来,是不是也就不结巴了呢?我同时也查阅了很多资料,心理学上说口吃人的紧张,不仅是心理紧张,而且还有不能自主控制的肌肉紧张,不仅脸部肌肉抽搐,表情僵滞难看,而且身体姿势很不自然,动作不协调,连平时轻易能做到的弯胳膊、伸手抓握等动作都变得很困难,哪儿都不听使唤了。一点都也没有错,小家旺一站起来回答问题,两只小手就开始僵硬地乱晃。
 
  所以,首先得让他说话不紧张,那就不能苛求他,不能用严厉的眼神看他,不能强迫他回答不会的问题……于是,课堂、课间,他能说话的机会我都会提醒他在心里想一遍,然后再沉住气慢慢说出来,我也口头禅一样地叮嘱:“想一遍再说,不着急,想一遍再说……”班里的孩子也都非常懂事,没有一个孩子催促,没有一个孩子嘲笑。与此同时,我也跟他的父母以及爷爷奶奶讲出我的道理,让他们也跟我一样做。刚开始,他其实是很别扭的,每次说话时甚至都有些面目狰狞了,能看出他在心里想一遍的过程也不容易,但是慢慢的,他可以完整且不用重复的一字一句说话了,尽管有些卡、有些慢、有些费劲,但确实真的不再结巴了。
 
  现在呢?我们的小家旺简直成了小话唠,上课还经常接话吧、跟同桌瞎讨论,结巴毛病彻底改掉了,他竟然还能跟别的同学“吵上几小句,打上一小架”了。喜忧参半的是,妈妈最关心的问题解决了,她也随之从小家旺的生活中几乎消失了。
 
  我的小旺旺,我的勇敢坚强的孩子,看来我们又要一起面对新的问题了……从日期中不难看出,这是与小旺旺结为师生一年半以后的事情了。在此之后,笔者为他争取到了家门口社区服务中心的托管名额,解决了爸爸回家晚爷爷辅导不了的后顾之忧,数学老师还经常牺牲休息时间给经常生病的他“开小灶”,小伙伴们也都十分愿意及时提醒丢三落四、毛毛躁躁的小旺旺……能看的出来,他在班级里越来越开心,越来越自信。因为课堂上的某些“特殊照顾”,他在老师面前甚至有些“撒娇”得不留余地,跟我的交流越来越顺畅,说话越来越直接。我想在允许的范围内就让他尽情的“放肆”吧,只有这样我才有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的内心想法,知道他最近的家庭生活状态。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虽然日记里我有困惑,也有伤感,但解决问题的决心和主动性始终在督促着我,勤反思,想办法,而不仅仅是将问题全盘推给并不得心应手的家长。就像题目中说的“孩子,就让我们一起面对”,在慢慢的记录和相处中,我也越来越多地有了与学生一起面对的责任、勇气和自信。
 
  所以说,尽管日志的记录方式在变,记录内容在变,笔者的心境在变,工作状态也在变,但在日志记录过程中一直未变的,便是在记录师生互动中“爱”的存在,这种存在使得师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心灵更加默契、感情也日趋深厚,更使得师生间真正做到了彼此倾听、共同成长,就像文中所说“师爱在一起面对中得以升华”.我想,冷漠与淡然绝对不能获得学生真挚的爱戴,一个好的老师一定是个情感丰富的老师,孩子们喜欢的也肯定是个可爱的、灵动的、能够走进自己心灵的、有责任感的老师。作为发展中的教师,只有真正地低下身段走到孩子中间,才能了解他、感受他、支持他、帮助他,才能获得孩子加倍的信任和尊敬。我们也只有热爱孩子,从儿童身上汲取纯净、反观自身,才能最终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二、坚持写作,促进自我反思。
 
  教书育人。作为教师,我们传递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很多终身受用的习惯、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有礼有节的待人处事方式等等,可以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也无处不在。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时刻关照自己的教育行为,促进自我反思,以更好的自己面对学生。所以,对于教师而言日志的写作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了。
 
  一个人对周遭世界的发现往往同时就是对自我心灵世界的发现。“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与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使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对话中。”[35]文字是有一种魔力的,在记录与阅读中,都能让人从中更好的认识自我,感悟生活,并通过记录我们的生活,平复和安定我们的内心;其次,写作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当我们描绘下那些细节,就会慢慢地看到学生的逻辑、学生的需要,才会理解教育事件本身,并以对话的姿态调整自己;更重要的是,书写的过程也是剖析自我、面对自我的过程,日志的写作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个平时不知道的真正的自己,从而进一步地客观看待自己,反思我们的教育生活。美国学者波斯纳在教师成长理论中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36]而持续、系统的教育日志便可以让我们沉下心来记录,以写促思,并通过不断地自我观察和回顾最终生成经验或者理念。
 
  毋庸置疑,教育日志是对自我教育生活的发现与认同,同时也是对教师人生的丰富性、价值性的发现与认同,是对我们作为教师存在的个体内在心灵世界的丰富与充实。当然,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年代,节奏快、效率高是工作对我们最基本的要求。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时间,一本正经坐在这里,一茗一窗一曲,我们只能面对各种便签,各种小条,各种微信、微博、说说……但笔者始终相信,即使难登大雅之堂,当我们把所有的痕迹和碎片以教育日志的方式堆积下来时,琐碎的生活便会呈现出丰厚、温暖的样子,师者内心自然也会越来越淡定、从容。
 
  三、专注研究,沉淀教育智慧。
 
  一般来讲,一名教师的成长轨迹可分为若干阶段。首先是从高校毕业后正式踏入教师这一职业领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有着自我的人生价值观念,也有着对作为一名教师的价值的基本理解与认识;他们有着一定的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素养,而缺的是教学实践经验和某些经验性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之后,他们开始认同或是不认同教师的职业价值,逐步在原有价值认识理念上去糟存精,加入更多自己的认识理解,树立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独具一格的教学方式,从而构建起自身的经验体系。再经过一段时间,可能是一两年也可能是更久的时间,他们会因为各种原因,如教学工作任务繁重且单调乏味、社会期望过高而缺乏被尊重感、家庭生活负担加重等原因,而产生职业倦怠感,对自己的现状不甚满意,他们会出现信念动摇、情绪低迷、精神不振等情绪。这时,他们渴求突破和变化,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诉求。[37]
 
  笔者本人十分认同此类教师发展阶段的总结,但对于将教师自我发展过程归纳为某些流程,比如“自我诊断--目标设定--理论学习--行动尝试--理想反思--创新实践”的阶段化论述,并不是特别认同。
 
  笔者认为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持之以恒地坚持去付诸行动是最重要的,教师具有专注教育的热情和研究教育的精神更是难能可贵的。尤其对于基层教师来讲,如果没有沉淀没有研究,那就缺乏对教育的创造,就缺乏对学生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更不能有机地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有研究人员指出,如果大多数教师而不只是少数人掌握了研究技巧,那么教师的自我形象及社会地位就会得到改善。如果我们能把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质疑和探讨作为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能有研究自己教育实践的信念和技能,有在实践中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检验的意向,那么这种自我研究便是教师寻求自我发展的表现。在“做中学”,不断地汲取能量、学习知识;在“做中思”,不断地反思自我,理清方向;在“做中沉淀”,不断地积累经验,确立自我。这样一来,自我发展的过程才是水道渠成的过程。
 
  在行动过程中,建立个人的理念和风格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高水平阶段。往往在实践过程当中,教师行为是被实际存在着的“个人教育理论”支撑着。它是教师个人学习、选择和不断实践之后概括、建构而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成分,其基本性质就是实践性理论。所以,能否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对教育问题的见解及应对策略、操作程序,是评定一位教师教育思想成熟度的标志之一,这也是衡量个人教育理论是否建立的外在的标识,是教育实践性理论的外显化。正因如此,我们更要学会在教育中研究,在研究中实施教育。对于笔者一样的班主任老师来讲,“教育日志”便是研究教育教学的良好记录和评价渠道。最集中的体现便在于它是研究学生、关照学生的良好方式。“知人才能善教,善教须先知人”.只有研究学生,才能发现学生身上蕴藏着的进取心和积极性;只有研究学生,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也只有研究学生,才能公正地对待学生。研究学生,就要求我们注重与学生相处的时间品质,带着思考去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研究学生,还意味着我们不能总用“老眼光”“老办法”来对待每一个靠近我们的孩子,而是尝试从各种角度出发来理解学生现象,研究当前的教育问题。从教育理念的实施角度讲,通过坚持记录教育日志,教师就可以使自己的意图与事件相一致,从而更好地处理教育问题。一方面及时总结记录中的有益经验,尽量系统化,理论化,以便更好地指导工作;另一方面查找不足,深入分析,找到恰当的解决办法。思考总是伴随着困惑,而困惑则是我们查找问题根源、提升成长空间的有力推手。在教育日志的撰写过程中,我们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却经常被这样的推手推动着不断前行,从而做到以更加宽阔的教育视野、更加科学的教育理念、更加智慧的教育方法来面对学生,引导学生。
 
  以上是笔者对于“教育日志”在教师自我发展中价值体现的浅显思考。从客观上来讲,“教育日志”本身促使笔者能够经常回望来路,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最终产生了对“教育日志”这种记录方式、反思渠道、分享平台的研究,应该说《小蜗牛日记》在我的教育生活和自我发展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小蜗牛日记》,笔者发现自己正在与经历的活生生的教育生活文本对话,这也增进了我对教育生活的正确理解,并使我对教育过程的认识变得丰富多样,且由于此中蕴涵着一个教师个体的实践痕迹而变得生动、趣味、富于生命的气息。两年的时间,“小蜗牛”几乎成了我和我的班级的标签。在一定程度上,它甚至被称为一种风格或者是教育特色。很欣慰 2012 年至今,我坚持撰写《小蜗牛日记》,并且确保自己能够继续坚持下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想,是日记不断提醒我“慢慢来”的教育初衷,培养了不急于求成的自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蜗牛班在两年的摸爬滚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班风,正像歌里唱的那样--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裹着着轻轻的仰望 ……最后,引用笔者所在学校校长的一篇评论结束《小蜗牛日记》的叙事:
 
  董校长:小蜗牛慢慢走 2014 年 7 月 7 日新教育实验的领军人物朱永新对教师写教育日记是非常推崇的,他曾经说过:“我觉得自己和自己对话是一个人成长的一个最最重要的法宝。一个人不能总处在外在的压力、外在的要求下。一个人只有找到自我成长的途径,他才能有持续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每天写一点日记,每天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记录自己和孩子在一起的欢乐和烦恼,记录自己的生活,这已经符合了最好的教育科学原理。
 
  如果每个老师每天记点东西,这就是中国以后的大教育家研究中国教育的最好资料。素材靠回忆是很痛苦的也是不精确的。如果我们能随时随地把我们的所思、所想、所感记录下来,相信这是你一生最大的财富。”
 
  我想,马老师这两年来的坚持就是印证了朱永新老师对教育日记的评价。它给马老师带来的惊喜也是巨大的。
 
  第一,专业素质得到了提高。通过写教育日记,马老师对班级管理、学生习惯、教学有效性等方面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大有提高。写教育日记需要记下一天亲身经历、感触最大、令人难忘的人和事,这就需要观察思考,选取最值得写的材料。在写的过程中,必定有着丰富的心理活动,对事物作出分析、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长此以往,马老师对事物的观察与分析,综合与提取,发散与集中的能力都在提高。
 
  第二,教育境界得到了提升。写日记使人变得真诚坦白,心灵得到净化。魏书生曾把写日记称作“道德长跑”.因为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有什么想法,有什么苦恼和委屈都可以尽情在日记中袒露,不必掩饰,无须顾虑,甚至对所犯的错误,在日记中也可彻底地剖析。而教育日记是作为主人写自己班里的事给学生、家长、同事看,更是实话实说。久而久之,可以养成自己“实事求是说老实话”的文风,人也变得更加真诚。同时,当事情还原成原貌呈现在纸上,老师变为旁观者来看自己的言行会更加理性,会更加客观,也更容易站在学生和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也能更好地推己及人、宽容大度,更有爱心、耐心和悲悯心。
 
  第三,教育思想更趋完善。从《小蜗牛日记》中,不难看出马老师成长的轨迹,一开始写的还有些青涩,就事论事、还原事情原貌、真实记录的更多些,随着量的增加我们可以看到质的改变:慢慢地日记中更多地呈现了老师的思考、对教育思想的探讨、对司空见惯的现象的质疑。同时我们也惊喜地发现马老师对自己的小蜗牛班的培养目标越发清晰,开始形成自己管理班级的独到的风格,并有了鲜明的自己班的班级文化。这都是教育日记的书写带给一个年轻教师的成长与变化。
 
  第四,教师心灵得以沟通。教育日记真实记录学生的言行、思想、认识、困惑,老师在写作、反思的同时,敞开了心扉,当学生和家长读到这样的教育日记,增进了彼此的了解,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思想得到了统一。它成为了很好的润滑剂和粘合剂,润滑了教师和家长、学生之间的感情,粘合了教师和家长、学生可能因立场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教育观念不同造成的关系裂缝,使大家通过教育日记更彼此信赖、相互理解、携手并进。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一直倡导老师们多读书、勤写作、常反思。小学老师容易陷入繁杂的事务中,忙忙碌碌,却因很少思考、很少看清行进的方向而事倍功半。以写促思,以思促改是教师成长的捷径,没有反思就没有成长。人都是有惰性的,偶尔为之或许不难,难的是始终如一的坚持,难的是一以贯之地观察、写作、反思、提升。马老师的坚持对全校老师是一种精神的引领,行动上的带动,大家在她的坚持下也克服惰性,勤勉写作,使整个学校博客圈都格外活跃。同时,马老师教育日记的书写也帮助她屡次在区里的各种比赛、评奖中拔得头筹:近两年,马老师在区“走青春路做育花人”活动中获一等奖,在区班主任大赛中获小学组一等奖第一名,她在答辩环节中,拿出精致打印的厚厚的《小蜗牛的日记》,震撼全场,让所有评委为之叹服。这就是一个普通教师平时观察写作的力量,这就是一个普通教师滴水穿石的韧性,这就是一个普通教师工作激情与责任、爱心与智慧的最佳诠释。
 
  你用智慧的眼睛,发现每一个小蜗牛身上的亮点;
 
  你用善良的心灵,温暖蜗牛们爬行的沙滩;
 
  你用纤细灵巧的手指,拨正小蜗牛前进的航线;
 
  你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将来终会有一天,当蜗牛成长为草原上奔驰的骏马,蓝天上驰骋的苍鹰……他们会永远怀念感恩,他们的蜗牛妈妈--马老师。
 
  这是小蜗牛班里春辉的妈妈曾经写给马老师的一首小诗。我想这首小诗写出的了小蜗牛班所有家长以及学校管理者对马老师坚持写《小蜗牛的日记》的欣赏与期待,让我们一起关注小蜗牛在蜗牛妈妈的带领下的慢慢成长,这是学生成长路上的片片花语,它们似朵朵嫩黄的雏菊,自然质朴,散发着淡淡清香;这是一个普通教师的观察、思考、进步的真实足迹,字里行间真情如歌。愿这淡淡清香伴随孩子走好童年、愿这如歌行板陪伴马老师成长得更快、更好。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