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有效性策略思考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10 共700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模式探究
【第2部分】家园合作模式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导论
【第3部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概述
【第4部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的现状考察及归因分析
【第5部分】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有效性策略思考
【第6部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参考文献

  第三章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有效性策略思考

  一、转变幼儿健康观,重视幼儿心理健康

  首先从幼儿园和教师的层面上树立大的幼儿健康教育观,本着为每一位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负责的态度,培养幼儿喜欢探索、乐于交往、适应新环境、自信、乐观等的良好心理品质,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培训,为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师资支持。同时在家长层面上,幼儿园要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水平,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如开设家长学校,制定“家长接待日”、“家长育儿沙龙”、“心理健康教育”电话咨询等制度,为帮助家长提高育儿水平提供支持。同时要有针对性的开设育儿论坛,鼓励家长交流自己的育儿经验和困惑。通过创办育儿专刊或是印发相关家教资料,丰富家长的育儿视野,帮助家长转变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观。

  目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许多家长的愿望,这样让孩子过早的背负上家庭的希望,也加重了孩子们的负担。很多家长常常要求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周末奔走于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忙的“不亦乐乎”。还常常问孩子今天认识了几个字,会算了几道题等等,殊不知这样家长觉得很有成就,而这样却会导致孩子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加重了孩子的负担,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家长的观念、文化和道德素养都会不同程度影响着孩子。幼儿园要把健康教育的观念传授给家长,可以开展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题辅导,让家长初步了解幼儿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家庭育儿水平。比如教师要加强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法规的学习,领会这些幼儿教育法规的内涵,统一教师的思想,增强教师在教育幼儿方面的责任心。同时教师要努力宣传各种文件精神的宣传工作,让家长养成良好的孩子教育观念,使家长和教师在教育目标方面保持一致。以上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发放各种资料,开展各种教育讲座、家长会,或是设置宣传栏等形式实现。在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水平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转变家长教养观念放在首位

  观念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因此家长的儿童观、教育观和健康观会直接决定家长产生相应的教育行为,从而产生相应的教育结果,因此,我们要通过家园合作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把幼儿园和家长统一到科学的健康观念上来。现在来看,幼儿的家庭教育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知识技能重于品德、习惯和个性的发展,从而在教育孩子时过度溺爱,缺乏行为品德的培养。所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是提高家长育儿水平的重要一环,也是第一位的。尤其是树立正确地家庭教育观,在促进家园共育、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上有重要的意义。

  案例 11:浩浩小朋友在幼儿园从来只坐他认准的固定位子,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谁碰他一下他就会吱吱乱叫。教师通过家访得知:浩浩从小没有同龄伙伴,父母认为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平时就很少与他交流、缺乏语言对话,浩浩直到 3 岁才开始说话,语言表达比较困难。教师向浩浩妈妈分析浩浩表现背后的原因,帮助其转变育儿观念,重视浩浩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具体情况教师还向浩浩妈妈提出了几点建议。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浩浩能主动跟老师打招呼了,也学会了一些与同伴交往的小技巧,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

  从此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有些家长缺乏幼儿心理健康的必要知识,忽视幼儿行为问题背后的原因分析,因此他们也就不注重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有针对性的通过家访等各种形式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首先从观念上达成家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共识。

  (二)方式灵活多样,切实帮助家长提高育儿水平

  提高家长育儿的科学水平,要结合实际,可采用的形式灵活多样,也不能缺乏创新。比如,有的时候幼儿园要召开家长会,除了举办全班的家长会外,还应该根据不同家长特点、不同类型举办小型的或是专门性的家长会,这样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不同的问题。这样的活动一定要避免流于形式,也就是要讲究实效。

  案例 12:如东营市实验幼儿园在小班新生入园之前用一个月的时间让家长带孩子到幼儿园参加亲子活动,家长陪同幼儿共同了解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环境等情况。通过这个活动幼儿循序渐进的适应幼儿园,从而减少了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在进入幼儿园后的不适应现象。

  家园共育的实效性就要重视调查研究,主要研究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时要先摸清存在的问题。比如,案例 13:东营市东凯幼儿园在孩子入园初期对家长发放的调查问卷中“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期望”一项的调查结果发现,有些家长希望幼儿园能多教些识字、数学等方面的技能,而对幼儿的品德习惯的养成缺乏关注。针对这一现象,开展了大讨论活动,主题就是“您认为幼儿园应该学什么?”。在讨论中,家长反映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有针对性的教育,最后家园达成了共识,共同确立了幼儿园的培养的目标,为家园共育奠定了基础。

  还有教师比较擅长组织家长会,因为学生家长中有很多人是家庭教育的成功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可以让他们多讲讲教育的方法,他们从家庭育子的角度出发,往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也更能让其他家长所接受。除此之外,班级之间也可以开展交流互动,大家可以在活动中谈谈自己的育儿经验和趣事,也可以由教师抛出问题,大家共同讨论,激发大家的探讨欲望,效果也很好。以上活动结束后,教师最好能总结活动,写出精华的地方,制作成展板或是宣传栏等,供大家学习和欣赏,这样做也能提高家园共育的水平。

  (三)加强宣传工作,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期大多处在心理障碍的孕育期或萌发期,在这一时期抓好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不但可以减少幼儿心理健康障碍的发生,还可以普遍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社会、幼儿园等要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以预防为主,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使科学的健康观念深入人心,让生活在幼儿周围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样,通过多方关注与合作,就可以大大减少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为了搞好家园共育,保证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除了家长要提高自己科学育儿的水平,幼儿教师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幼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家园共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要充实关于幼儿心理健康和发展的各种知识,更要树立大的教育观。同时教师从自己的家庭育儿出发,了解家庭教育放的各种知识,和家长一块提高家园共育的水平。比如,教师要能善于组织家长开展活动,主动了解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要能够和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文化水平、不同性格特点的家长进行沟通,并且能够分析研究家长心态,掌握因人而异的做好家长工作的能力。

  二、建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的长效机制

  (一)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

  现代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有其连续性和阶段性,每一个心理发展阶段都有其典型的心理过程的质的差异,也表现为不同的主导活动和不同的心理能力,在具体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每一个心理发展阶段都要面临不同的主要矛盾和发展任务。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可能面临的问题采取主题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幼儿进行心理健康行为问题的预防教育。如新生入园面临入园焦虑的问题,开展亲子入园适应主题教育活动,以减轻入园焦虑;大班孩子面临上小学的问题,开展幼小衔接的主题教育活动,从心理和行为习惯上做好上学准备。并将这些课程介绍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并给予配合,助推课程的实施。

  案例 14:处在小班阶段的孩子,他们有自我服务的愿望和主动承担任务的需求,如果给予恰当的培养,他们就会获得坚持的能力和自主的能力。因此班级教师及时的发现问题,发掘教育的契机,在班级里开展了《我的小手真能干》的主题教育活动。

  下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和“别人的事情帮着做”两个二级主题。具体包括“我会穿衣”“自己吃饭真开心”“我是妈妈的小帮手”等八个具体教育活动。活动开展初期召开主题家长会,首先向家长宣传活动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意义,争取家长的支持;其次与家长共同讨论制定幼儿行为习惯的统一要求;再次,提示家长朋友记录孩子在家表现,并及时的对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鼓励。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和孩子共同创编生动形象的“穿衣歌”、“叠衣歌”,如在学习穿衣服的初期教师先引导幼儿找好朋友互相帮忙,合作穿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再进一步鼓励幼儿自己穿衣,培养幼儿服务他人和自我服务的自主意识。家长朋友把自己孩子的精彩瞬间做成“活动剪影”带来幼儿园进行交流分享,大大的鼓励了幼儿的积极性,体验活动的成就感。

  活动中教师和家长通过多种形式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进活动的开展,保证了活动的效果,为幼儿创造了和谐一致的教育环境,最终促进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实验幼儿园小一班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案例】

  (二)开创多种渠道,让家长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通过观察,我们认识到,家园双方不仅在教育理念和出发点存在不一致,而且存在一个重要的障碍,那就是沟通渠道的不畅。搭建多元化、平等的沟通平台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幼儿园可以开设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节日庆祝活动、家长会等活动,同时发挥信息化的优势,建立家长幼儿园联系薄、开设网上家长意见箱、开通幼儿园网站、建立家长 QQ 群等,利用信息化的网络平台,加强幼儿园和家庭的联系。定期举办“家长沙龙”,让家长参与讨论幼儿存在的心理健康行为偏差和解决策略等,主动参与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的制定和实施。鉴于家长资源的丰富多样性以及易被忽视性,“家长助教”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案例 15:在感恩主题教育活动中,班级老师邀请梵梵的妈妈走进课堂,给孩子们讲解妈妈孕育、生产、教养梵梵的过程,梵梵妈妈不负重托,声情并茂的给孩子们讲述,还自揭伤疤给孩子展示她做剖腹产的疤痕,把在场的孩子和老师们都感动的留下眼泪,活动结束了,孩子们纷纷和梵梵妈妈拥抱、亲吻,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老师布置作业,回家为妈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感恩自己的妈妈。

  【采访自东营市实验幼儿园大班教师】

  家长助教主要是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的一种方式,一般是各班教师对各班家长的兴趣、特长、工作特点等进行全面调查,结合实际,邀请家长到幼儿园当“老师”,或让家长提供丰富的社区资源,为幼儿提供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方式既能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又能使家园双方联系更深入、有效。最后,家园双方还可以共同探讨其它比较好的合作方式,也可以借鉴国外幼儿园开放式办园的特点,让家园合作更充分,提高家园合作的层次。

  (三)家园沟通,共同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教养态度、和谐的家庭气氛、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充分及必要条件。而当孩子进入幼儿园接受幼儿园教育环境的熏陶之后,教师就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质,为幼儿创设温馨、自由、仁爱的情感环境。班级教师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应当是和睦的、平等的、相互关心与爱护的。孩子只有在如此良好的情感环境中生活、成长,他们才会感到自由、舒畅、温暖、幸福,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同时,教师和家长之间还应该加强交流和沟通,在教育孩子上做一个用心的人,平时多注意观察和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的行为,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从而及早控制和调节孩子一些不良情绪。

  三、家园共同建立幼儿心理健康档案制度

  (一)挖掘教育多元价值

  1.幼儿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实施个性化教育

  从心理保健的角度出发,教育和教学的艺术在于掌握适度的量。如果教育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需求不了解,对个体差异不清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种倾向:一是要求过低,幼儿行动懒散,精神不振作;二是要求过高,使幼儿产生畏难情绪,打击幼儿的自信心。通过建立幼儿心理健康档案,促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各方面表现做仔细的观察与分析,科学地分析幼儿的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适度的教育,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从而有效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2.幼儿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促进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档案的建立与运用不仅使得教师习惯观察、学会观察,家长也全面地了解了自己孩子的成长,掌握了一些解读孩子行为的方式,如通过孩子的作品了解孩子的独特视角;以孩子的角色体验孩子的情绪状态;从孩子的独特行为了解幼儿的个性特征等等,从而使家园联系更科学、更深入、更有效,最终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积极发展。

  幼儿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与运用使《规程》中指出的“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使其身心和谐发展”得到真正的落实。大量的个案表明建立和运用心理健康档案后,教师和家长个性化的教育以及对个体的关注极大地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二)纵向关注幼儿的心理发展

  建立幼儿心理健康档案是指运用行为观察、心理测试、记录、交谈等方法,获得幼儿个体身心发展历史的和现实的资料的记录方法。幼儿园与家庭可以将这些资料积累起来、归档整理,按照幼儿年龄阶段进行纵向的分析比较。经过反复观察测试,教育者可以了解幼儿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变化,或对某一事件发生的反应变化。对于此档案的分析可揭示幼儿个体在心理发展上的行为规律,以此作为对幼儿个体进行教育的依据进行调整教育的方法和态度,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的、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手段。如有条件可运用三维模式设计并建立幼儿心理健康档案卡,同时可将档案内容按照生物性因素、心理性因素、社会性因素三大部分进行档案卡的设计(见附录四[14])。

  下面介绍一种具备可操作性的幼儿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方案。如档案可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封面,附幼儿照片和姓名、年龄等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幼儿心理概况,包括生物、心理、社会三个维度的个体特征;第三部分是幼儿在园记录;第四部分是幼儿在家记录;第五部分为幼儿作品及分析;第六部分为幼儿阶段性心理成长记录。由其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离不开家园的有效合作,如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记录和综合分析。同时我们可延伸至心理健康俱乐部活动,即以幼儿、教师、家长同乐的形式,以轻松愉快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定期或不定期的心理健康咨询会、说说心里话、野外郊游、家园同乐游戏、亲子联欢会等。。此方式既可以丰富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又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四、建立幼儿心理健康家园合作的评价机制。

  (一)实行家园互评,促进共同进步

  班级内部在每个学期初和学期结束都召开一次家长会,在每学期的初广泛征求家长意见,根据幼儿的阶段性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家园共同制定学期计划,明确家园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共同为实现学期目标加强合作沟通。学期结束的家长会主要总结目标完成情况,交流幼儿的进步和不足,剖析目标实施过程中家园双方存在的问题和好的做法,这样既做的目的既能调动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积极性,又能使家园双方敞开心扉,发现不足、总结经验,促进双方共同进步,为幼儿的发展凝聚力量,最终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二)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对幼儿园的活动进行评价

  我们可以设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是很多幼儿园大力提倡的家园合作新模式,是一种“自动、自主式的组织”。让家长由外行变内行,由被动变主动,家委会和幼儿园可以通过民主协商的形式,解决家园矛盾;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向其他家长宣传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最主要的是家委会还可以代表广大家长对幼儿园提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采用这种机制,可以让幼儿园和家长进行互评,虚心接受对方的评价和建议,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协助幼儿园共同提高保教质量。幼儿园制定定期召开家委会会议的制度,保障家长参与的幼儿园评价的权利,只要有这样才能开展有效地家园合作。

  (三)发掘家长资源,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每个幼儿的背后都有一位不同职业的家长,家长中蕴藏着大量的教育资源等待我们去挖掘利用。如开展“爸爸课堂”活动,鼓励爸爸们走进课堂或提供社会实践资源带孩子们走出课堂亲近自然、了解社会,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

  案例 16:孩子们对各种各样的消防车感兴趣,更对消防员叔叔充满敬畏和神秘感小泽的爸爸就是一位光荣的消防战士,他主动组织班级的孩子参观消防支队,孩子们在消防支队里大饱眼福,他们不停地看着,不停地问着, 还跑到消防员叔叔的训练场地上一试身手。一上午的活动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大方的与消防员叔叔交谈、学到了消防知识、锻炼了体能,这是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无法得到的收获。

  【来自晨晖幼儿园教师的访谈】

  家长提供社会实践,让幼儿园的教育与社会连接起来,孩子们走出幼儿园,走向社会,在家长帮忙提供的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了各方面能力,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家长的参与,是幼儿园对教育资源的再利用,可以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曾说过: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会,表现于学校。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要关心儿童身体健康,更应当有意识地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提供良好的示范榜样,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适当的情绪发展必不可少。

  要尽可能做到家园教育一致,保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延续性和有效性,家园携手共同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家园合作就是要幼儿园和家庭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只有家庭与幼儿园积极主动的配合、支持,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