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画论作者与园林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17 共2190字

  第六章 画论作者与园林。

  6.1 沈括。

  沈括于元佑三年隐居到润州(今江苏镇江市东面),对以前购买闲置的园地改造修正称为"梦溪园".

  沈括在《梦溪自记》[69]中记载了梦溪园的景致。郑为人同志绘制的梦溪园示意图。梦溪园原有面积约十亩左右,是一个以水为主景,水环山抱的山水庭园。梦溪是园中的景眼,水体景观的营造充分反映了沈括的造园思想和艺术高度。

  建筑沿溪依山而筑,于百花堆的顶部有园内主景的岸老。西部有隐匿在花竹间的壳轩,其下便是曲折小路环绕的百花阁,与壳轩成对景。百花堆的背面是近水的苍峡亭。在竹林深处,布置有萧萧堂。远亭布置在园中较高的小丘上,是园中的制高点,用以登高借景。

  园中的植物造景层次分明,乔、灌、化混交,树木蓊然,没至春秋,则百花盛开,营造出了"花如覆锦"的植物景观。

  沈括在梦溪园居住了 8 年,后来逐渐荒废,南宋宁宗年间,辛弃疾曾修葺过。

  后又数易其主,清时的景色较好。至后则荒芜原貌。1985 年,镇江市局部复建了梦溪园。[70]

  笪远毅的《梦溪园考》中从梦溪园址和园景进行了详细考证。"渔于泉,舫于渊,俯仰于茂林美荫之间"这是沈括对居于梦溪园生活的概述。其中"琴、棋、禅、墨、丹、茶、吟、谈、酒的'九客'"更是园中得以实现丰富园林活动的映证。

  这样的梦溪园不仅可"园游"更可"园居".这便是将其审美要求和功能要求结合在了一起。[71]

  《梦溪笔谈》的相关画论论述的主要观点就是书画作品的奥妙之处,当从心领神会的意境上体悟,难以仅从形迹的相似性上寻求,将绘画上升为忘形得意。梦溪园不仅藉助于具体的景观---山、水、花、树、建筑的构成风景画来表达意境的信息,而且通过园名、景名等文学手段点化意境。

  沈括政治不顺而罢官,他需要的是没有世俗名利之争的自然净土和悠然自得的晚年生活。所以以梦溪为其园名是想通过梦溪之水寻得一处世外桃园。通过"梦境"的实现来排遣内心的复杂和矛盾。

  6.2 苏轼。

  无论是园林文学还是园林建造,都表达着画论中"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的思想。

  张钦南称苏轼为中国历史上大手笔的景观设计师,他不仅关心人民的直接困苦,还苦心地使这些自然景色更加美化。

  他将生态设计理念也用在凤翔修建的东湖公园,古称"饮凤池".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 年),苏轼初至凤翔作凤翔府签书判官时,因为水源的问题导致池里堆积淤泥,水量减少,以致枯死。于是第二年考察地形,发现城北的凤凰泉从其源口南北分开,形成护城河,流经之路离饮凤池很近,所以他利用引水活池的方式救活了饮凤池。为了美化周边的环境,他广种植物,修建建筑和桥梁,形成了风景优美的公共园林。[72]

  在此期间苏轼作诗序《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序》[73]记载了这些。如今的凤翔东湖有景点二十余处,湖面五万七千六百多平方米。集亭、谷、楼、阁、廊、堂等古代建筑精华于一处,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历史性园林。园中的君子亭、宛在亭和喜雨亭为当时苏轼所修。

  元丰四年(1081 年),苏东坡在黄州城东开辟了一片约十亩的地,号"东坡居士".苏轼在最高处建了三间房。其就是有名的"雪堂".将柳、稻田、麦田、果园、桑林、菜圃分布周围,并作《雪堂记》[74]以记之。

  元佑六年(公元 1090 年),苏轼出任杭州,在他任职期,杭州经常发生旱涝灾害,西湖严重淤塞,苏轼于是招募民工,全面疏浚西湖,并用西湖里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堆筑起自南至北横贯湖面的长堤,在堤上建造 6 座石拱桥,这条长堤成苏公堤,就是现在的苏堤。他疏浚了盐道和修建全城清洁供水系统,着手整理了西湖,用堆积如山的水草、淤泥、建筑了湖上的长堤,既缩短了往返的距离,也增加了湖面的美丽。

  绍圣三年(1096 年)三月,苏东坡在东惠州的山顶上花费一年时间建造自己的房子。在房子的南侧开辟自己的果园和树林,房子正门对这一条河流,远可望山,极具乡野景致。我们可以在苏轼的作品里找到该处被他称为"白鹤居".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着名诗句[75].

  绍圣四年(1097 年),62 岁高龄的苏轼被贬海南儋州孤岛,在城南的一个椰子林里受到当地人们的爱戴,帮助他建造了约三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房子后面就是槟榔林就命名为"槟榔庵".苏轼喜爱游园和造园,由于自身坎坷复杂背景,他走遍了各处的园林和自然山水,留下了大量的园林文学作品。其中可考察苏轼经历过的园林。在雷艳平的《苏轼园林文学研究》的论文中,作者详细总结了苏轼足迹踏过的园林。[76]大体有 103 个。

  苏轼在《书朱象先画后》中说道:"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这足以说明,东坡的心目中,绘画不过是一种思想表达,一种情感的渲泄,与诗歌,与书法都同出一源。苏轼在《与潜僧绿筠轩》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还有《沃韵答人槛竹》、《和文与可洋川竹坞》、《霜筠亭》、《竹》等咏竹诗,可见苏轼的喜言竹。画竹也是爱竹的表现。例如《竹石图》。

  画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提出了胸有成竹的画竹理论。在造园中少不了竹的运用,无论是在岐下葺小园时栽竹还是在黄州东坡躬耕时的"家有十亩竹,无时容叩门。"苏轼与竹的关系,陈守常《苏轼竹诗考析》、赵晓红《苏轼与竹》两篇文章为我们做了很好的分析。

  亭的发展历史悠久,亭在园林中为点睛之物,备受各个阶层的古人所青睐。苏东坡爱亭,写亭,建亭,和亭结下了不解之缘。陈福季《苏轼与亭》一文对此有详细介绍分析。在雷艳平的《苏轼园林文学研究》的论文中,对此进行了概括总结。[77]大体有 91 个。苏轼无论是在自身经历、文学作品、还是所造建筑都蕴含了他与园林的不解之缘。

相关标签:园林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