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山石造景的类型及艺术手法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17 共4190字

  4.1.3 山石造景的类型及艺术手法。

  山石造景的类型有多种多样,其艺术手法也颇为丰富。无论是山水画作品,还是真正的山水园林,山、石并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表现自然,而是融入了创造者的审美与思想。同时山、石也不是单独存在,片面的进行堆山叠石,而是与其他的景观要素例如水、植物、建筑等结合在一起共同造景。那么山、石在整体空间的地位也就由所处的环境及主体客体的对比关系而确定了。通过分析宋代画论的山石部分,可将山石造景的类型分为主景和组景。

  一、主景山石。

  主景是以山石造景作为画面中的主要景点,聚焦人们的视线。[39]其中包括独立山石和组合山石。宋代画论中对山水画中将山、。通过对上文第二章表 2-2-2 中宋代园记的比较、分析和归类,宋园中 9 处有山景,涉及到的形式有筑山、借山、假山、山洞、土山。11 处有石景,涉及到的形式有石洞、石桥、石潭、石山、太湖赏石、石道、峰石。

  画论中以山为主体的论述很多。前面介绍了山、石的多样性。具体到山石的形态,《山水纯全集》中列举的各种山的形态,定义了何为峰、顶、峦、岭、岫、崖、岩、穴、嵩、岑、扈、坯、岋、峘。并详细说明了不同形态的山在其他景观要素组合时的专属名称和造景手法。定义了何为属山、峄山、山冈、翠微、山颠、洞穴、洞、曰、堂、嶂、屋、碍、盘石、岵、峐、崔嵬、砠土、阜、壠、谷、壑、涧、溪。这不仅是山多样性的代表,更是造园者以堆山的原型,园中模仿山的各种自然状态和局部环境,营造自然山水的意境。

  堆砌各种形式的人工假山在宋代虽不多见但以假山出名的园林确有一处,那便是江南私家园林中的俞氏园,园中"假山之奇,甲于天下".其中假山的形态造景形式多样:"峰之大小凡百余,高者至二、三丈,奇奇怪怪,不可名状。乃于众峰之间,萦以曲涧,甃以五色小石,旁引清流,激石高下,使之有声,淙淙然,下注大石潭。"[40]

  简单的几句话便为我们展现了园中假山的匠心独运。其中石的奇奇怪怪正与画论中的千怪万状相合。各种奇石堆叠在布满石头的水潭边,假山中营造曲折的山涧景象,引入水流,使之顺着假山淙淙流淌,汇入潭中。如同身入自然之中畅然,这样的造景手法在现代园林的营造中仍被广泛运用。

  《山水诀》中以口诀的方式道出了山、石配置的一些基本原则,单独出现的山石要注重其纹理质地的变化,以群组形式出现的山石更看重其布局的顺序和层次以及形态的多样性。

  蔡婷婷在《园林中的山石造景研究》提出了园林中山石作为主景是以假山和观赏石的形式出现。不仅如此,无论绘画还是园林营造,山石不仅是独立的,更多的是整体的形式。画论中论述了将山水画中的山体作为整体的系统来说明其配置要诀。一幅画中的山景往往是由多重山组成,这样的山系之中必然有主次之分,郭熙在文中提到了必须首先确定作为主峰、众山之主的山,主者已定才能布置其他。作者将这样的以山组合的系统喻为社会,君臣上下的状态。

  正如《山水纯全集》中提到的主客尊卑之序,阴阳逆顺之仪。山之间的主次关系就代表着社会的等级制度。自然似乎也与人类一样,只有保证其和谐的整体性才能获得美感。

  园林之中的山景往往并成山系,在借景、对景的手法更显其丰富的变化。宋代的皇家园林由于其面积的宽裕,对山石的造景手法则与私家园林不同。通过《艮岳记》的描述,了解到了由宋徽宗亲自参预的艮岳园林的山石营造。园中山石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形成整体,园林大体形成左山右水的格局。艮岳之中的山景众多,整体按其规律组成气势雄伟的体系:"而穿石出罅,冈连阜属,东西相望,前后相续,左山而右水,沿溪而傍陇,连绵而弥满,吞山怀谷。"如图 4-1-13,山体从北、东、南三面包围水体,北面为园中主山-万岁山,居于主位。同沧浪亭的真山林一样是先筑土后加石料的土石山。万岁山上之石为"太湖灵璧之石,雄拔峭峙,功夺天造".西侧的万松岭为侧岭,东南方向的芙蓉城则是万岁山延绵的余脉。寿山居于南侧,与主山隔水相望,形成了完整而又脉络连贯的山系。

  山石不仅仅作为一种景观供游人欣赏,很多园林借助山石的不同的高度营造登高望远的空间,往往处于山上才能将美景收纳眼底。

  "复由嶝道盘行萦曲,扪石而上……跻攀至介亭,此最高于诸山,前列巨石……若龙若凤,不可殚穷。"介亭便是艮岳主山之山观景之处。

  再如沧浪亭,不同于其他私家园林的山石营造手法,山宋代江南私家园林中,现存的沧浪亭中的主景区则以山为中心。如图 4-1-14,在其四周罗列不同建筑,利用山的高阔来观赏园外的景物。进入院子,便有一土石山横卧面前,充满野趣,作为主景的土石山-真山林几乎占据了沧浪亭前半部分,但是却没有庞大拥堵的感觉,此黄土抱石的山体东西横卧,并不是单纯的挖池堆山,而是巧妙的运用土石相间的方式叠山,在山脚和上山的蹬道上重点置石,以石抱土,四周山脚垒石护坡,山体的石和土浑然一体,真山假山一时难辨。如图 4-1-15,既起到巩固的作用,又展现了山林野趣。山上用大块黄石垒砌,湖石点缀,石板作桥。这与画论中的主山从山群山关系,还有山谷山麓、山涧的定义完全一致。山上锋石巧立 ,石径曲折,直通石亭,别有一番风趣,如图 4-1-16、4-1-17.苏舜钦在诗歌《沧浪亭》中以:"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高轩面曲水,修竹为愁颜。"来赞美山的美态。可以这一座居于城市之中土石山给作者带来了无限的满足感。

  郭熙提到的"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正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形状,将人的参与和体验感受融入到自然之中。其三远论,也是探索以人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欣赏自然,感受自然,将步移景异的造景手法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二者都在追求观山、游山中的多样变化。园林之中也正是如此,山景可远观可登攀,远观取其势,近看取其质。山景的可参与性便是游园的本质。园林中人工营造山石的意义不外乎两点:一是园中原始地势多变,营造山便是因地制宜;二是满足观赏性,观赏性中又包括对山石本身的观赏以及借助山石对其他景物的观赏。

  宋代的山水画中山、石的配置也运用到了画论中的原理。例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整幅构图的三分之二空间作正面的巨峰,有如一块纪念碑矗立着,顶天立地,成为大山精神的不朽象征。中景为小峰,近景则是横卧的大石,总体分出了层次感。远景的岩石构成的巨峰立体感很强,山壁间一线瀑布,直深而下,这一线瀑布的下方,也正是远景与中景的之间留白渲染出的云烟拉开了两者的距离,给观赏者幽深的想象空间,彷佛还可以听见激湍的水声,飞溅成为一片烟雾。中景的小山间丛林茂盛,楼阁在之间若隐若现。山下的溪边小道,人和骡马的前行小到几乎不可见,但却是主题的体现,可见作者是以人的角度描绘自然。不同与远景的高山,溪前的近景是横卧的巨石,雄浑的勾勒和有力的短皴,充分表现出了石的质感和嶙峋。整幅画层次分明,主景突出,并融入了植物、水、建筑,整体完整和谐。

  二、组景山石。

  山、石常与其它景观要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丰富多变的独特景色,例如与植物、水体、建筑等组合在一起,相辅相成,使石景更显生气。画论中针对此部分的山石配置论述。

  宋代山水画中山石往往不是单独的出现,只有与其他景观的结合才能衬托各自之美。在李成的《晴峦萧寺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上为高峰,左右矮峰。手法上重与轻对比。中部的山上现有一楼阁,其周围布有几座小型的山岗,各种类型的植物分布周围。一股山中流出的泉水沿着山脚下的数间亭馆聚成了溪流,溪水之上架有一木桥人来人往。

  整幅画面在主景山体的引导下,植物、水体、建筑、人物各种景观要素有序展开,植物与山的结合使山变得不再突兀;由山间而来的溪流是山体更为连贯,富有灵气;建筑的加入则意味着人的驻足,意味着人对自然的欣赏,有了人的活动便使山有了情感的味道。

  画论中论述了山石如何与其他景观要组合造景,以及山石造景时所处的环境。说明了山石之间的搭配以及山如何与烟云、植物相映成趣。烟云往往为应景的营造。在园林中山石与植物的组合则是很广泛的。园林中的植物不仅可以美化环境,同时可以改造生态环境。山石与木的配置是相辅相成的,"石配树而华,树配石而坚。"山石与植物组景时,植物的柔可以衬托出石的坚,同时植物在山石的衬托下也更显娇媚。《艮岳记》中记载了艮岳中山石与植物的完美配合:"山腰植梅曰梅岭;余岗种丹杏鸭脚曰杏岫;土石,间隙栽黄杨曰黄杨巘;筑修冈植丁香积石其间曰丁嶂;自然赭石植椒兰曰椒崖;接水之末,增土大陂植柏曰龙柏坡。"其中的岭、岫、嶂、崖、坡等与画论中的山定义相合。园中在山中结合不同的山势种植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又为山形成不同的景区。植物的品种颜色各异,当以山石为主景时,植物可做配景,促使整体的平衡。当以植物作为主景时,山石则成为配景,更可衬托出植物柔美,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林泉高致》中也提到了水与山石的关系以及怎样的山石配合怎样的水环境。水透明的特性,使得水不仅仅是一种过渡体,更组成了物与物之间连体空间。

  自然之中,水和山也经常是互成景致。山石与水体结合就是动静的对比和协调,形成丰富景观,水边驳岸、水中假山、山洞下引流穿之,环境幽深;叠石桥下大石铺底,水流激之,营造声势;两山之间形成山涧,引入水流;山上引流,瀑布倾泻……哪怕只是一小股水系的经过,都会让山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山水纯全集》道出了山与建筑的组合关系以及不同的建筑形式与山的不同处理手法。建筑与山是相得益彰的,建筑的存在增强了山的观赏性,使山体更为灵活,山为主景;而山的存在又使建筑的空间环境更具围合和丰富。山为辅景。

  园林中山石与建筑结合,正是自然与人工的联合,意在借景。沧浪亭园子中,真山林上筑沧浪亭;琼林苑的山上筑观景楼;艮岳的万岁山上有介亭,与万松岭上的巢云亭遥相呼应……建筑借助山石的高度登高望远,欣赏别处的景象。山中的建筑,其结构往往是通透而开放的,就是为了不让建筑成为隔断,而是与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的过渡和转折。

  在山水画中,山石有时还作为一种连接体,一种配景出现。例如富郑公园中的"左右二山,背压通流",说的就是"四景堂"和"卧云堂"后面的两座山,如图 4-1-19,园中两个建筑位于中轴线上形成对景,从一侧望向另一侧的时候,两座山就是建筑身后的背景,与建筑形成合理的尺度关系。使得主景建筑所处的位置背山面水,风水位置极佳。

  《洛阳名园记》记载的东园中这样写道:"湘肤药圃二堂间,列水石,西去其第里余。"山石在这里的角色就是两个建筑之间的过渡,促使建筑之间的过渡更灵活、天然。为减少建筑本身过重的人工气息,山、石也会用在建筑的周围作抱角或贴粉墙之上置石。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