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园林景观中建筑设计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17 共3559字

  4.4 景观要素之建筑。

  4.4.1 建筑的点睛之笔作用。

  园林是山水画的立体展示,对于园林建筑也是如此从立面图画变为全景视图。西方的建筑设计和古典园林在构图和情感空间的运用上都遵循着同样的原则,对几何美、人工美的追求就是其核心。那么西方的园林营造实际上就是人工气息浓厚的开放性的建筑群。不同西方的理念,中国的园林建筑与其他类型的建筑则截然不同,都遵循着本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结合在一起,其中所体现的诗画情意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建筑便与其他景观要素的营造形成鲜明的对比,不再寻求一致,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宋代的建筑与唐朝的相比,规模变小,虽没有宏伟的气势,但由于宋代经济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营造法式》和《木经》的专业建筑着作的问世,使得亭台楼阁的结构更为复杂化,整体思路上追求景致的艺术审美宋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各种形式的建筑一一展示。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不能通过完全的显露来突出山的高度,必要的遮挡例如烟霞则可以做到。这样便形象的说明了,空间的延伸需要适当的遮挡或分割。

  建筑本身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融为一体,园林建筑在满足园主生活和娱乐的基础上,也具有空间美学的价值,点景、隔景是建筑在画面中起到的作用。作为山水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的出现无论其所占比例的大小都意味着人的存在,人情的流露。意味着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

  由上表分析可得,画论中的建筑造景从风水、建筑环境、建筑活动、建筑类型、建筑体量、建筑细部这几方面都有论述。这与园林建筑的营造方法相一致,首先依据风水和地理环境确定建筑方位,再根据园林活动确定建筑类型和体量,进而对建筑结构和细部进行设计。

  通过对上文第二章中宋代园记的比较、分析和归类,宋园中 24 处有园林建筑的论述,涉及到的建筑形式有亭、台、楼、阁、堂、馆、厅、轩、廊、蓬、桥、阁、殿。

  在以山的园记中,亭台楼阁的前面一个形容词,即点景题名,就是依照上文的建筑分类而命名的。有依体量而名的,有依环境而名的,有依结构而名的,有依活动而名的,有因气象而名的,有依地势而名。

  画论中以论述了建筑对于自然山水的意义。《林泉高致》中说道"山以亭榭为眉目,得亭榭而明快",以拟人的手法说明了山、水、植物、建筑之间密切的联系,更在说明建筑在景观中点睛之笔的作用。无论是在山水画还是园林之中建筑的作用都是如此。园林中的建筑虽然面积有限,但布局灵活,其点睛的意义无疑是园林中的亮点。点睛手法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将建筑群作为整个园林的主体空间的景观中心,这种手法普遍应用与皇家园林之中,以体现其恢弘气势。依次为整体规划基础,融入植物和水景形成完整的园林景观。即使是这样大气的营造手法,仍然在其中加入了文人的元素和意境。唐代的园林大都以大面积的建筑群出现,宋代的园林建筑的平面布局不在垂直线上,主要建筑由周围较为低矮的配景建筑来搭配例如廊、平台、栏杆等,这样便合理的将较为高大的主体建筑组合在一起,形成体系。如张择端的《金明池争标图》和夏永的《滕王阁图》。其中,金明池是典型的平地水景园,罗哲文在《金明池争标锡宴图》中说这幅图为一幅宋代宫苑建筑写实画,池中设观景平台,台上设水阁,以利四面观景。《滕王阁图》中利用地势的特殊性,结合山水的布局布置建筑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大小,使建筑间高低错落,整体变化多端。

  第二,建筑并不作为园林中的主体景观,在大多数的私家园林中,建筑仅是为了满足园林之中观景所用,分散于园中各处,起到点缀的作用。将自然野趣的表达放置首位。

  富郑公园的"走荫樾亭,赏幽台,抵重波轩"和竹林中五亭;湖园的"过横地,披林莽,曲径而后得梅台、知止庵。自竹径,望之超然,登之翛然者,环翠亭也。前据池亭之胜者,翠樾轩也"[55];乐圃"池中有亭,曰:"墨池".池岸有亭,曰"笔溪".溪旁有"钓渚",与"邃经堂"相直"[56];盘洲园"有轩居后,曰隐雾,九仞巍然,岚光排阔,厥名豹岩。陟其上,则"楚望"之楼,厥轩"巢云".古梅鼎峙,横枝却月,厥台"凌风".右顾高柯,昂霄蔽日,下有竹亭,曰驻屐"[57].园林建筑在园林中疏朗布置,使得与自然态更为接近。

  第三,建筑不作为中心景观,但处于中心景观之中,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

  中心景观往往景色优美,若是竖向有变化,例如高台山顶,又可作为登高远眺之处。将园外的景色与园内在空间上融为一体,无限扩大了园林空间。借园中,更是借园外远处之景,无形中将园子的空间无限扩大。园中自身的建筑也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建筑发生联系,自称对景,看与被看就是如此。例如富郑公园的四喜堂、卧云堂;环溪的多景楼;从春园的从春亭;水北胡氏园的玩站台;独乐园的见山台;云洞园的桂亭;梦溪园的苍峡亭、远亭;艮岳的介亭等第四,把建筑隐匿于茂盛的植物之中,曲折幽深,或隐或现,充分表达园林之中的含蓄意境之美。这种手法尤其受到文人的喜爱。司马光独乐园中的的竹林中的"钓鱼庵",在水中岛上把竹子扎结起来模拟庐和廓的形状,形成园主乐不思蜀的钓鱼休憩之处,园中的"种竹轩",竹林之中掩映着竹屋,寻觅之中才能发现,充满了自然之趣;同样建在竹之中的"彀轩"也是梦溪园的点睛之笔;洛阳水北胡氏园中的"学古庵",将建筑遮掩在林木之中,隐约可见,避松桧,骞藤葛才能达到目的。其深幽的意境不言而喻。曲径而幽深就是园林建筑营造的最高境界。

  4.4.2 画论中的建筑形式。

  上表画论论述中对山水画中的建筑有了以下的名词描述:"孤城、墟市、山村、舍屋、亭庵、楼观、竹坞山家、古寺、佛塔、亭榭、店舍、村落、水村渔舍、溪桥酒家、楼屋、僧寺道观、柴扉房屋、渔市渔泺、木屋、棚幙。"这些大都说明了宋代山水画论反映了三种类型:宫殿类、民居类、寺观类、风景类、园林类。

  尤以以寺观、村落、野亭为主题,可见受道家思想和隐居思想影响较深。"亭、台、楼、阁、榭、轩、堂、廊、厅、室、宫"等就是画面中的主要建筑类型,[58]其中在园林中经常出现的有:"亭、堂、台、楼、廊、桥".

  无亭不园中的"亭",是中国园林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满足游人休憩功能的基础上成为园中景观的亮点。亭的建筑结构一般为开敞性,没有围墙,顶部有六角、八角、圆形等形状,有单檐、重檐、三重檐之分。亭的的体量可变范围大,适用范围最广,园中任何地方无论是山上,平地还是水边只要满足环境的需求都可以用。绘有亭的宋画众多,如李成的《群峰雪霁图》。

  "厅堂"中的堂。用于主人的起居和待客的房间。一般堂都位于园林中入口的前方、园林建筑群的重要位置上中,建筑空间宽敞。四面通透,前后同时外,对开窗。视野开阔。绘有厅堂建筑的宋画也有很多。如马远的《华灯侍宴图》。

  台,是指高台,较为坚固。多用木架或石材作为支撑体。形式开放,其上可设其他建筑也可以不设。上有建筑与楼、阁、榭结合形成楼台、台阁、台榭。其上没有建筑则较为开阔,形成露台。还有是在本身的建筑楼阁部分延伸,形成观景的月台。如张择端的《金明池夺标图》中突入水中的临水殿。

  宋画中的楼指多层的建筑,如堂上增加一层。楼与堂的结构类似,体量相对较大,与阁含义接近。为方便观景,四面开窗,通透敞亮。由于其高度较高,经常位于背山面水的地方,再加上月台的延伸,使楼形成文人气息浓厚的观景之地。

  看到楼就可以想象文人们位于楼阁之上,依靠栏杆,赏月对诗。如此意境为楼阁之所营造。如李成的《晴密萧寺图》、马远的《踏歌图》、王诜的《杰阁媐春》。

  宋画中的廊,因为其结构的相对开敞性,多做为建筑与建筑或建筑与环境的过渡体。廊无论是长度还是平面形式都有极高的可塑性。可随环境的地形起伏,曲折变化。充分展现其幽深的意境。廊既可作空间的分割又可作空间的联系。直廊视野开阔;曲廊曲折幽深;回廊景观统一;桥廊造型多变廊;爬山廊立体险峻,如马远的《踏歌图》,是其他建筑最常见的配景元素。还有上面的《晴密萧寺图》和阎次平的《松磴精庐》桥,是水和地面的连接体。由于桥的造型丰富,在园林中不仅分割了水空间,连接了陆地空间。同时也起到了点睛的作用。桥即可自成景,有也可以和其他建筑体结合。单体的桥形式多变,有平桥、拱桥、折桥等。其中金明池中的"骆驼虹"是宋代典型的拱桥,其状若飞虹。与其他建筑譬如廊、亭等组合成桥廊、亭桥。桥的建筑形式在宋画中经常出现,如不论大尺幅的画作或小品,不论描绘的是山水人居或行旅问道,都会出现桥这一建筑形式,如《晴密萧寺图》、郭熙的《树色平远图》、刘松年的《四景山水》。

  4.4.3 画论中的建筑意境。

  《山水诀》中说道"野桥寂寞,遥通竹坞山家;古寺萧条,掩映松林佛塔",这样清幽宁静的氛围正是建筑的加入所带来的。无论是山水画中还是真正的园林之中,建筑数量不在多"舍屋不在多间,渔钓有时而作"、"亭庵不在常施,楼观仍须间作",不是越多越大越好,而是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更重要的是建筑的营造应该避免建筑的在空间中的观赏的完整性,半遮半掩、虚实相间,这样的意境才是中国的传统的山水观。

相关标签:园林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