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音乐美学与其他新兴音乐学科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4-28 共694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20世纪下半叶音乐期刊的作用分析
  【前言】上世纪下半叶音乐杂志探究
  【第一章】20世纪下半叶中国音乐期刊概述
  【第二章】对当下中国音乐创作问题的观照
  【3.1】民族民间音乐研究
  【3.2 - 3.4】中国古代与近现代音乐史研究
  【4.1  4.2】作曲技术与音乐教育理论研究
  【4.3  4.4】音乐美学与其他新兴音乐学科研究
  【第五章】对音乐表演技术问题的关注
  【结论/参考文献】20世纪下半叶音乐理论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三节 音乐美学研究

  20 世纪 30、40 年代中国音乐界不少学者就已经开始对音乐美学这一学科进行研究。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国家意识形态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音乐美学的研究方向,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来对音乐美学进行研究或者说是一些社会主义思想美学研究成为新中国十七年时期的美学研究中的主导问题。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思想上的开放使音乐美学研究在我国又步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可以说进入了一个蓬勃建设的繁荣时期。20 世纪最后 20 年里有关音乐美学的学术成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尤其以《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研究》为代表的学术期刊都将音乐美学作为期重点栏目,刊载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文章。

  一、关于音乐美学学科基础问题的研究

  建国初期,我国音乐美学的建设与音乐美学基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以翻译对苏联以及东欧的社会主义音乐美学理论成果为基础。1954 年创刊的《音乐译文》在这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发表了大量关于音乐美学的译文。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成果有陈洛泽译的《论音乐形象》、张洪模译《关于音乐形象的“多方面性》、廖尚果与廖乃雄译的《关于音乐的特殊性问题》等。这些文章无疑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我国音乐美学的研究起到了启蒙的作用。了解西方和扩大了中国音乐学者的视野,促近了对西方音乐美学的翻译、介绍、评述与研究。

  我国学者对音乐美学的学科概念、性质、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等一系列学科基础问题其实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真正探讨的。从这一时期音乐期刊发表的文章上看,所论问题几乎涉及各个方面,如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及方法论;音乐的形象、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审美,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的内容与形式;音乐的存在方式等都得到受到学这么的普遍关注。音乐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美学学科体系,正向着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学者在学习西方美学思想上并没有一味的接受和采纳,而是根据自己思考与体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敢于对一些所谓已定的概念提出质疑。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音乐美学的学科建设。其中王宁一在《关于音乐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思考》①一文中对什么是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定义,音乐美学的研究范畴、音乐美学的而研究对象、音乐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同时还在文中分析了音乐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得出音乐美学是一门专门研究人类音乐的美,审美实践普遍规律的带有哲学性质的特殊学科。

  除此之外,改革开放以来音乐美学研究中讨论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一直以来都是学者最为关注的课题之一。其中钱仁康的《音乐的内容与形式》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者在文章中着重探讨了音乐的内容和表现功能、音乐的形式和形式美及形式的源与流的问题。并在文中表示,在艺术中,形式的因素是很重要的,没有形式美,就不能引人入胜。此外,王宁一在《兼论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关系--兼对某些成说的质疑》①一文中也探讨了内容和形式这对范畴的关系问题,他在文中表示,对象和手段两个因素构成了音乐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但但它们并不是机械的混合而是有机的化合。

  在音乐作品中,内容和形式只能体现在具体、个别的作品中,只能存在于这个统一体中。

  在价值论的研究方面,王次炤在《价值论的美学探讨》②一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在文中提出价值理论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其讨论的核心问题是研究诸价值形成中的人与外部世界的特定关系。除此之外在音乐审美的问题上,韩锺恩在《音乐审美判断--对音乐审美经验起点的构思与描述》③一文中提出无论是研究人对音乐的特殊审美活动及其规律还是研究音乐的美及其构成,多应该以人的审美作为出发点。同时表示音乐审美判断力是人音乐审美经验的起点,因为他及时自然的又是社会的,即是充分的又是必要的等。

  二、关于西方现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后,学者们的研究研究视野被迅速打开,表现为对西方音乐艺术总体的全面开放和接受,许多学者面对新颖的研究对象,如”自律论与他律论“、”符号学“、”语义学“、”现象学“等现代西方音乐哲学、美学。此外还触到国外的学者们特有的美学思想,如汉斯力克、阿多诺、盖茨、苏珊·朗格、胡塞尔、海德格尔等研究成果。这方面以于润洋发表的一些列文章最具代表性。于润洋在《对一种自律论音乐美的剖析--评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④一文中对汉斯立克的的着作进行了较为彻底的分析,对于我国学界熟悉与了解汉斯立克的音乐美学思想具有深远意义,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述评,文章包含了对西方近代音乐美学思想遗产进行理论的、历史的研究。文章中系统的梳理了从古希腊到 19 世纪以来的西方音乐思想,并提出了自身与汉斯立克在哲学认识上的分期。此外,作者还用了大量笔墨介绍了唯物主义和维系主义两大哲学阵营的音乐观点,以及这两大阵音乐美学思想的不同表述。除此之外,于润洋还在《释义学与现代音乐美学(上)、(下)》⑤一文中对音乐作品的意义这一命题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作者在文中对近代释义学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描述,此外对近代释义学对音乐美学的影响以及现代释义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进一步深化对音乐作品”意义“的研究。此外,于润洋还在《杜夫海纳审美现象学中的音乐哲学问题(上)、(下)》⑥一文中对法国现象学代表人物杜夫海纳及其代表性着作《审美经验现象学》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似乎可以从杜夫海纳的美学思想中找寻到一种途径来解决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中长期存在的自律与他律之间的矛盾。
  
  三、关于中国音乐美学研究

  第一,对中国古代音乐文献的美学思想研究。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我国学者在学习、借鉴国外音乐美学原理的基础上开始运用音乐美学原理,对某一类具体音乐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吉联抗的《<乐记>--我国古代最早的音乐理论》、李纯一的《略论春秋时代的音乐思想》,以及杨荫浏、廖辅叔和董建等人对《乐记》和《乐论》的研究,这些文章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文献的梳理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后,关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方面的研究论文不仅在数量上大大增长,研究视角更加宽泛,理论更具深度。其中关于《乐记》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长期以来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值得一提的是,1985 年中央音乐学院发起组织了”《乐记》、《声无哀乐论》学术讨论会“,主要针对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两本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着作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其中以蔡仲德为代表,修海林为代表发表了多篇关于《乐记》音乐思想的研究性文章,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蔡仲德在《<乐记>思想评述>》①一文中,就提出《乐记》当中触及了音乐思想的许多中大问题,内容极为丰富,地位相当重要。文章从音乐特征、音乐本源、音乐功用、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以及音乐的阶级论等各方面分析了《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并认为《乐记》的哲学体系是唯心的,但它的音乐思想中有不少的真知灼见。除了《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以外,关于嵇康及其《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剖析也是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其中修海林就在《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②一文中从嵇康音乐观产生的基础、《声无哀乐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三个方面展开了研究。除此之外,蔡仲德在《<溪山琴况》试探》③一文中从审美原则、表演美学思想、《溪山情况》与徐上瀛其人其事以及《溪山琴况》与历代琴论艺术的关系四个方面探寻《溪山琴况》的音乐美学宗旨。蔡仲德在《郑声的历史真面目--郑声论声》④一文中对郑卫之声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得出郑卫之声不论在内容会上还是形式上都突破了礼制的束缚,它以崭新的面貌,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了人民的生活与追求、痛苦与欢乐;修海林在《周代雅乐审美观》⑤一文中对周代雅乐制度中礼乐关系及其审美意识进行了研究,指出西周雅乐的实施方式及礼乐制度的设计,反映了对周代社会政治制度的适应程度。

  第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家美学思想的研究。从音乐期刊上的发文上看,改革开放以后关于 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家的美学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青主与黄自二人。如田青在《浸在音乐中的灵魂--兼评青主的美学观》⑥一文中本文对青主为中国音乐美学研究发展做出的贡献给予了肯定,同时结合青主当时所处时代背景,对青主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了解析,但仍指出青主是以”唯心主义“为思想的音乐美学家。李维意在《青主音乐思想试析》⑦一文中也对青主音乐的社会性给予了肯定,同时指出青主的音乐思想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形成的,而青主的音乐理论,实际上是有着极大的社会功利性的。青主的音乐思想实际上与某种救国救民理想有着密切的关联。此外,蔡仲德写的《为青主一辩》①一文中认为过往有关青主美学思想研究文章存在一定的偏颇,对青主的评价未能够摆脱”唯心主义“的贬低。作者分别通过四个方面论证,推翻原来对青主的片面的理解;
  
  四、关于音乐表演美学研究

  音乐表演美学是对具体表演美学问题的微观透视,对音乐表演美学进行研究对音乐表演的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与启发意义。其中罗小平《音乐表演再创造的美学原则》②在一文中,论析了音乐表演的再创造过程中的种种美学原则。文中认为音乐表演艺术家要充分发挥二度创造的创造性,要使这种创造的确是美的创造,还需要在表演的时间过程中掌握体验、想象、理解与领悟相结合;物化手段与审美感受相结合;再创造的激情和控制相结合。90 年代以后以张前发表的多篇文章最具有代表性。如张前在《现代音乐表演美学观念的演变》③一文中对现代音乐表演中的浪漫主义、客观主义、原样主义、当代音乐表演等四种不同表演美学观念所产生的不同音乐表演风格进行了分析,并对产生现代音乐表演诶学观念的历史与人文背景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阐述。稍后,张前又在《正确的作品解释是音乐表演创造的基础》④一文中提出了音乐作品是音乐表演进行二度创造的客观依据,如何正确解释作品,使一顿创造与二度创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每个表演者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文中从版本选择、音乐分析、内涵体验、风格把握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正确解释音乐作品的问题。

  第四节 关于其他新兴音乐学科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后,整个大的学术背景中体现出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态势,这表现为在对一种学科进行研究的同时中时常使用另一种学科的理论、方法。这种研究模式也被音乐理论研究所吸纳与接受。因此,一些带有交叉学科性质的新学科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
  
  一、关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

  我国关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实际上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逐步成熟和发展起来的。所谓音乐心理学,是指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来研究人在从事与音乐有关的活动使所产生的心理现象,并通过分析从中找出规律的一门学科。音乐心理学其实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它既是心理学研究中一个重要部门,同时也成为了音乐学学科一个重要分支。而音乐心理学在中国的研究,起初与其他外来或者新兴学科一样,都是通过翻译国外的研究成果来作为本土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一步步形成了具有独立性的学术研究态势,形成了我国音乐学研究的一个新亮点。作为音乐理论的重要交流平台,音乐期刊也给予这项新兴学科以极大的关注。

  对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是所有研究展开的前提。对于这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更加显得尤为重要。80 年代初期,以张前为代表,开始有不少学者通过音乐期刊讨论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研究方法以及学科性质等一些列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为音乐心理学的在中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中张前在《音乐心理学》①一文中对音乐心理学学科性质、发展脉络、研究对象以及该学科与其他学科向结合趋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趋势。这篇文章可以看做为音乐学界开始开展音乐心理学的重要标志。由此开始,一批关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文章纷纷涌现。此外,韩钟恩在《关于心理学及其音乐问题的若干思考》②一文中从人的心理结构与机能出发,结合了人类学、生态学以及哲学的祥光理论,从而对情感与态度的挖掘,描绘出音乐心理学学科研究的蓝图。这篇文章对于推进我国音乐心理学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作曲家在进行音乐创作实践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是研究者们普遍关注的话题。不少学者认为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与作曲家的心理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包括创作时的心理依据,创作过程中的内心变化等等都与音乐心理学相关联。其中张前的《音乐创作心理初探》③一文中中提出音乐创作是全部音乐实践的基础,也是音乐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文章还通过对中外作曲家相关文献的研究,并通过对我国当代作曲家们创造体会的研究,解释了音乐创作的心理特征。此外文章不仅对音乐创作过程进行了阶段性的划分,二且还阐述了激情、想象、灵感等心理要素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

  音乐演奏心理研究一直以来是音乐心理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尤其是 80 年代以后这一期间有大量的相关成果陆续问世,并紧紧围绕音乐表演的心理机制,进行了多方面有意义的探索,这类文章主要是围绕声乐演唱和器乐演奏中的心理构建,对表演奏中经常出现的”却场“的问题。舞台实践中过渡紧张等临场心理调节与控制等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其主要目的是希望缓解和疏导在表演过程中的紧张心态,加强表演的信心,建立起健康的表演心理。这方面的研究对音乐表演的实践产生了一些实际的指导性作用,同时也丰富了音乐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建构,推进表演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其中冯效刚在《关于音乐表演心理的几个问题》④一文中根据音乐表演实践者的心理活动,对音乐表演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因素进行了宏观的描述;周海宏在《对部分钢琴演奏心理操作技能的研究》⑤一文中,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钢琴演奏过程中的心理进行了分析,对于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突破了传统的钢琴教育方法。赵砚臣在《二胡演奏艺术中的生理、心理及物理因素》⑥一文中创新性的提出了可以运用气功的”调身、调息、调意“的要素来缓解二胡演奏中的紧张心理。

  此外,金忠先在《谈谈小提琴演奏的心理训练问题》⑦一文中提出了以小提琴为代表的器乐演奏过程中的怯场现象进行了心理分析,并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充分的训练来克服这一心理障碍,与此同时还认为作为教师也应该多为学生创造登台表演的机会。

  二、关于音乐社会学的研究

  音乐社会学作为音乐学中一个重要分支,实质上是一门着重研究社会与音乐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既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音乐学研究范畴,可以说是一门音乐学与社会学相交叉的学科。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音乐生活的内容、形式在迅速的发展和变化。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一部分学者也不再是孤立地看待今天的中国音乐现象,而是将音乐现象与社会环境联系在起进行观察、思考并寻求规律。因此,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学者开始较系统地介绍和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音乐社会学。一方面,许多学术期刊刊登了中国学者翻译了国外音乐社会学的近几年的研究情况与研究成果,在这方面曾逐金、金经言两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代表性的成果有曾遂金译的《音乐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结构和方法》①、张洪模译的《90 年代的音乐与社会学:一个评论界的变化的前景》②等文章向中国学者介绍了关于音乐社会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少数学者将音乐社会学作为主要研究法方向,开始初步论述了它的研究对象及一般理论问题,并发表一些与现实实践紧密相连并带有音乐社会学观点的论文。

  90 年代以后,人们以社会学为题,或以涉及音乐社会学范围的选题逐步增多,音乐社会学的概念与观念也逐步深入人心。其中于润洋的《对一种社会学派音乐哲学的考察》③一文宗认为音乐社会学绝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应该针对音乐现象、音乐作品的研究应当具有美学的批判精神,同时在音乐社会学研究中,应当充分主义多方面的交叉影响。这篇文章对音乐社会学研究具有指导性的意见。曾遂今在《音乐社会学学科建设论要》④一文中对音乐社会学的学科含义做出了进一步阐述,他提出音乐社会学与音乐社会观是两种不同的概念,音乐社会学是一门学科,音乐社会观是一会走过观念,音乐社会这门学科应该具有相应的框架体系,主要研究相关的音乐运动过程。此外,曾遂今还在《社会音乐生产本质结构引论》⑤一文中提出对于音乐的社会学考察,可以从把人类的整个社会音乐活动作为一种广义的社会生产活动进行考察,因为音乐在传播过程中的若干环节都离不开整个生产运动状态。除此之外,余兰森在《荀子<乐论>与音乐社会学》⑥一文中提出,研究者应当采用音乐社会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部历史文献,从中找寻音乐发展的社会学根源,包括当时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对音乐的音响。因为中国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音乐自身轨道进行发展的,还有多大程度受到轨迹以外的因素影响的。这篇文章对于研究中国音乐社会学的历史和建设以及针对今天中音乐社会学的建设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标签:音乐美学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