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长期志愿者的质性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4-13 共254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志愿者持续志愿服务的动因探究
  【第一章】长期志愿者的质性研究绪论
  【第二章】国内外志愿服务的持续动力相关研究
  【第三章】志愿者持续服务行为研究方法
  【第四章】志愿服务过程中的持续动力因素与动机
  【结论/参考文献】志愿者长期参与志愿活动的调研结论与参考文献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来自共青团中央的数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底,中国注册青年志愿者人数达到3392万人,建立各类志愿服务站17.5万个。北京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突破170万人,注册人数占居民总数的10%,全市有1万多名志愿者有长期志愿服务记录,服务时间总计约45万小时。

  随着中国志愿者服务的发展,中国的志愿者组织有中国红十字会、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公益基金会、企业的志愿者团体以及民间草根组织等。中国的志愿者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主要有教育、扶贫开发、社区服务与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抢险救灾、妇女和儿童权益保护服务、艾滋病、法律援助、吸毒等特定人员的服务、海外服务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项目有,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和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南都基金会和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联合发起的农民工子女服务支持计划,民间环保组织之一自然之友发起的绿色希望环保行动计划等。

  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区,各社会团体的志愿者组织相比其他地区发展得较为成熟,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务模式。其中深圳义工联合会成立于1990年,是由共青团深圳市委发起、由自愿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的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社会团体,志愿者人员组成以青少年为主中老年人为辅,截止到2010年共有3000多个志愿者团体,20万多名注册志愿者,平均每名注册志愿者每年服务时间超过30个小时。

  由于研究者是武汉人,本次研究地点在武汉市内,研究者调查发现武汉规模最大的民间志愿者组织是武汉义工联,它是由武汉本地的热心人士共同发起的,以救助弱势群体为目的的慈善性、非盈利性的民间志愿者组织。武汉义工联于2006年成立,挂靠在市政府民政部门下面的一个单位,但没有通过正式注册,因此义工联是没有政府管理和法律保护的志愿组织。这个组织的生存仅靠长期志愿者的坚持和象征性管理来维持。义工联所关注的服务对象是以非主流媒体关注的弱势群体为主,比如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民工学校、残疾人等不经常被其他官方的公益组织帮助的群体;服务内容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展开,比如对老人进行陪护,对智障儿童进行康复护理和教育等。在这样一个制度体系非常不完整的志愿组织中,志愿者来自不同的职业领域,每年都有大批新人参与进来,服务期超过50个小时的长期志愿者逐年增加,现今已达到义工联总人数的20%.近几年有志愿者没有坚持服务而陆续离开,其中的原因包括去外地工作、对组织制度不太满意和一些个人原因,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志愿者长期坚持志愿服务,他们不仅要付出精力与资金,而且没有任何法律保障来保护他们的安全。研究者对这个长期奋斗在志愿服务一线的群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且 碌续志愿服务的动力。

  1.2 研究动机与问题提出

  1.2.1 研究者气质类型

  研究者的气质类型是抑郁质,神经类型属于弱型,抑郁质个体的典型特征是:

  心理细致敏感,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对情感的体验有力而持久。研究者具有敏感的特质,喜欢独立思考,适合从事心理学质性研究。

  1.2.2 研究机缘

  研究者于2012年6月加入义工联,活动之初研究者发现很多志愿者踊跃报名参加志愿服务,因每次活动的志愿者人数有规定的限制,志愿者必须及时登录报名网站页面,才能获得参与服务的资格。研究者在参加志愿服务之前发现,社会上的人际关系比较微妙,尤其在工作环境中,人与人之间一旦涉及利益,单纯的情感关系就会变得复杂与脆弱;但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研究者作为义工联的成员与其他志愿者的交流互动的方式比较自然、单纯,没有太多顾虑。

  一次在协和爱心陪护活动中,一位90后志愿者队长,她脸上亲和的微笑,对待服务对象细致入微的态度,研究者感触良深。研究者心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大家为什么争着去做志愿者?是什么促使他们一直坚持志愿服务?他们从中能够得到什么?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是照顾与被照顾的关系,这种关系中没有任何物质利益的交换,研究者在体验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发现这种情感关系能够牵动志愿者的心,能够带来力量,是否这种情感关系是志愿者持续服务的原因?研究者且探究义工联的志愿者坚持参加志愿服务的深层动机,试图在本研究的分析探索中将上述疑问一一解开。

  1.2.3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基于上述研究动机和与长期志愿者相识的机缘,本研究试图透过义工联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具体事件和重要人物对志愿者的影响,了解其初始动机,志愿服务过程中动机的变化,以及志愿服务对志愿者的人生脉络的影响,包括个人成长和生涯规划,探索志愿服务的深层动力因素,为预备加入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提供意义参考。

  因此研究目的如下:(1)了解志愿者参与服务的初始动机;(2)探索志愿者持续志愿服务的动力因素;(3)探索志愿服务行为对志愿者自身的价值和意义。(4)透过研究历程的自我反思,寻找人生的真实意义。

  1.3 研究意义

  1.3.1 实际意义

  《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中国社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物价上涨,城镇与农村收入分配不平衡,就业形势复杂,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纠纷事件增加,交通和食品安全事故频发。面对社会的问题中国政府很难顾全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尤其是社会底层那些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弱势群体,政府给予他们少许物质福利,但缺乏对底层群众心理上的特殊照护。因此志愿服务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分担政府的一部分职能(Rose,1990);参加志愿服务的个体,给予弱势群体有效的帮助,产生较强的增权感(Cohen,1998);志愿者服务是公民的一项社会权利,增强了公民身份和社会责任感(Kirsten,2008)。

  这一群特殊的人群始终奋斗在志愿服务一线,志愿者群体为维护基层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提高弱势群体的幸福感做出了极大贡献。一个志愿公益组织的持续发展是离不开长期致力于服务一线的志愿者群体,研究者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向有关组织提供一些切实可靠的建议,希望激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以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谐进步。

  1.3.2 理论意义

  用多元的理论视角去解谈动机理论。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