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武术论文

功夫影视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1-25 共1559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功夫影视与武术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
【第一章 第二章】有关功夫影视和武术的文献综述
【第三章 第五章】功夫影视的发展概述与分类
【第六章】 功夫影视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第七章】武术与功夫影视共融之路径
【结论/参考文献】功夫影视对武术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6 章 功夫影视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6.1 武术内涵和外延
  
  中国武术由于长期沉浸在中国传统儒、佛、道、医等中国各家传统文化之中,经武术先贤去粗取精,吸取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理念,如武术的动静说,阴阳学说、武术的五行学说、武术的气论等等,使武术每一部分都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具备了深刻文化寓意。
  
  从文化结构的角度出发,我们将从文化的技术器物层面、制度习俗层面、精神价值层面三个层面对武术文化进行简略的概述。以下功夫影视对武术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将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具体分析。为了便于分析,又分别对武术各层进行了划分,这种划分选取了武术各层中的主要内容,具体为:武术技术器物层面:拳种、功法、兵器;武术制度习俗层面:门派组织、礼仪和武德、师徒制;武术精神层面:中国哲学思想、武侠精神、普世思想。
  
  6.1.1 武术技术器物层面
  
  武术的技术器物层面主要概括为拳种、功法和器械三大类。
  
  拳种:是指以独特的拳理为主要依据,以拳械的技击为内容,以“功、套、用”的多元集合为变现形式,具有清晰传承关系的武术门类[34].根据 20 世纪 80 年代,国家体委曾动员8 000 余人历时 3 年开展“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文化遗产”的工作,对民间武术进行挖掘整理。
  
  初步查明“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 129 个[35].每一拳种之中,各有多种徒手套路和持械套路。其中影响广泛的主要有拳势舒张,节奏鲜明的长拳,刚柔相济、中正安舒的太极拳,惟妙惟肖、取法自然的象形拳,手法丰富、稳马硬桥的南拳,放长击远、冷弹柔进的通背拳,动作迅速,刚猛有力的少林拳等等。
  
  功法:根据张长思在其博士论文《武术功法训练论绎》中所述,功法从广义来说,是一种练习武术的方法;从狭义来说,分为三类,分别是拳种内功法、拳种外功发、疗养类功法[36]39.本文中主要从狭义出发,把功法概括为:轻功、柔功、点穴、硬功、擒拿等几类。
  
  兵器:大概可以有长、短、双械、软、暗器之分。长兵器有齐眉棍、枪、方天画戟、大刀、铲等;短兵器有刀、剑、锏,鞭等;双器械有双锤、双斧、双钩、双枪等;软兵器有三节棍、九节鞭、长哨子、流星锤、绳镖等;暗器有飞刀、飞爪、袖箭、毒液喷筒等。
  
  6.1.2 武术制度习俗层面
  
  制度一般是指要求集体一起遵守的行动准则,也包括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礼仪、习俗或者法令等行为规范。由此,武术制度习俗层面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进行论述,分别是:门派组织、礼仪和武德、师徒制。
  
  门派组织:中国武术门派众多,至今众说纷纭。程大力曾说,“三大流是少林、武当、峨眉;河南少林寺有分三家:红、孔、俞;武当剑分三承六派;峨眉派又分八个门:岳、赵、杜、洪、会、字、化;形意拳分河南,河北,山西;太极拳分陈、杨、吴、武、孙、李、卢各门派等等[37]”,除此之外,还有青城派、崆峒派、昆仑派,其外又不知多少支流。
  
  武术组织各个时期拳术流派的研究会,社团,比较有名的组织有精武体育会,中央国术馆和个地方的国术馆等等,清代的天地会,红花会等等都包括其中。
  
  武术礼仪和武德:武术礼仪是武术界一套行为规范,包括最基本的抱拳礼,拜师礼,比武礼,学艺礼,还有武术宗教礼等等;武德,指尚武崇德的精神,其中包括尊师重道,谦逊,仁爱,宽容,坚毅等等。武术礼仪和武德互为表里,相互依存[38]11.
  
  师徒制:传统武术最基本的传承是通过择徒和拜师来实现的。按照周伟良先生的说法具体表现在:择徒标准。各家拳种门派,择徒标准不尽相同,总的来说以德性为重点评价标准。择徒样式。择徒样式中有“入室传薪的两次选择”(周伟良语)和拜师仪式。前者是指所谓入室弟子之说与香火延脉的传统伦理观念的延伸,当然入室弟子实在一般弟子之列,通过品行、才智、性格等各方面的长期考验进行选拔的得意弟子。拜师程序。拜师程式更加具有特色。作为徒弟应递呈拜师帖,同时还要求“三师同位”,三师指引进师(中间人或中见人)、送师、师父。递帖还要附上“压帖钱”,以示对师父的尊重,之后,叩师起誓。“磕拜前要点香燃烛,先向师祖遗像和师父跪拜……立誓发愿结束后,即向师祖磕拜,随后向师父和师母跪拜。此时师父少不了给拜师者讲述一些本门的各种规矩要求[39]”.在这套程序化的仪式之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徒关系算是正式建立起来了。
  
  6.1.3 武术精神思想层面
  
  精神,根据辞海解释,“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生理状态,是物质的最高产物和内容实质。”这种精神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并由民族文化所突显出来的稳定的内在品格[40]”.武术精神层面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阐释,大致分为:中国哲学精神、武侠精神、普世价值。
  
  中国哲学思想:与武术相关的中国哲学思想包括:武术非常讲究的“天人合一”理念,阴阳辩证观,拳理阐释的“五行、八卦”理论,还有精、气、神的观念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具体表现。
  
  武侠精神,武侠精神具体表现为惩恶扬善、诚信忠义、自强不息、尊老爱幼、热爱祖国和民族等方面,武侠精神与武德息息相关。
  
  普世精神:主要表现为正义平等(反对恶势力的压迫,尤其是对古代朝廷的专制和外国侵略者的压迫)、忠贞爱情等精神思想。
  
  6.2 功夫影视对武术发展的影响方式
  

  功夫影视对武术发展的影响方式主要是指功夫影视对武术文化的选择,这一节主要探讨功夫影视对武术做出了什么特定的选择,以及做出特定选择的原因。
  
  无论是武侠片,功夫片,还是动作片对武术的选择有三个层面,分别是对武术技术器物层面的选择,对制度习俗层面的选择,对精神思想层面的选择。不同种类功夫影视对武术的选择倾向性各有不同。
  
  6.2.1 功夫影视对中国武术技术器物层面的选择
  
  在武术技术器物层面,武侠片中主要倾向于杜撰的拳种和着名的拳种、夸大的功法、神奇的兵器。在影片《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中张无忌用的“九阳神功”,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使用的“佛山无影脚”,根据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的电影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郭靖的“降龙十八掌”,欧阳锋的“蛤蟆功”,杨过的“黯然销魂掌”等等,主人翁都可以飞檐走壁、踏雪无痕等轻功功法的选择。在玄幻武侠片《风云雄霸天下》中,可以见到神奇兵器的威力,有聂风的“雪饮刀”,步惊云的“绝世好剑”等等,战争武侠片和江湖武侠片中也出现大量的常见兵器,如《投名状》和《卧虎藏龙》中,总体来说兵器的选择主要是以刀剑为主,其中《卧虎藏龙》主要突出青冥宝剑;功夫片对武术器物层面的选择则更接近真实武术,且具有明显的南派和象形拳术倾向性。像李小龙的电影、刘家良导演大部分电影《洪拳与咏春》、《黄飞鸿与陆阿采》、《三德和尚与舂米六》、《少林三十六房》、《林世荣》、《叶问》系列、《一代宗师》等等中主人公使用的武术不是南派拳术,其中包括虎鹤双形、铁线拳、咏春、蔡李佛拳等等,就是象形拳,有螳螂拳,虎拳,豹拳,龙拳、蛇拳,醉拳等等,这与电影产地和电影制作者有很大关系。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武术功法的展示,如《少林三十六房》中各方的练习功法,《醉拳 1》中练习腰力,指力,《黄飞鸿与陆阿采》中练习掌力和单头棍的方法等等。其中兵器的选择主要是棍为主,这与少林题材为主有紧密联系;现代动作片,中国武术拳种的意识、功法意识有明显式微,兵器主要是简单方便的短棍、双节棍、短刀为主。像影片《双子神偷》、《男儿本色》、《狼牙》、《战狼》、《恶战》、《夺标》、《机器侠》、《导火索》、《一个人的武林》等等影片,其中就很少突出拳种。
  
  6.2.2 功夫影视对中国武术制度层面的选择
  
  在武术制度习俗层面,武侠片在这方面表现不是很多;对门派之间的争斗的选择上,主要就是《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六大门派对决明教,《新蜀山剑侠》和《蜀山传》中蜀山联合峨眉,对抗魔教;功夫片在这方面的选择就显得更加全面。门派丰富很多,就《少林与武当》《南北醉拳》、《南北少林》、《黄飞鸿之狮王争霸》、《太极张三丰》等影片分别出现南派和北派,南少林和北少林,少林和武当,南方各个拳派(莫家拳,蔡家拳,李家拳)等等派别。功夫片中也有大量的与武术相关的礼仪和师徒制内容的选择。在电影《武馆》、《掌门人》、《醉拳 1》、《黄飞鸿与陆阿采》、《败家子》、《一代宗师》、《师傅》等影片,都得到相当的重视和选择;现代动作片中制度习俗层面的选择不是很多。比如《警察故事》系列、《街头杀手》、《杀破狼》、《洗黑钱》、《英雄本色 1》、《英雄本色 2》、《战狼》、《男儿本色》等等影片都是例证。
  
  6.2.3 功夫影视对中国武术精神层面的选择
  
  在武术精神思想层面,武侠片更多的是选择武侠精神中惩恶扬善,诚信忠义的精神,像影片《龙门飞甲》、《新龙门客栈》、 《方世玉》、《锦衣卫》等等影片都有表现;功夫片对武术的选择相对而言,比其他两个类型来说,更加全面,也更接近真实武术,该类影片的经典作品李小龙的五部半电影,精武门系列电影,李小龙、李连杰、成龙、甄子丹都演过陈真,还有近几年拍摄的《叶问》系列,都反映了自强不息和爱国主义精神,像《精武陈真》、《苏乞儿》、《霍元甲》、《叶问 1》、《叶问 2》都涉及民族主义和爱国精神的选择。成龙早期的功夫影视,像《蛇形刁手》、《师弟出马》、《蛇鹤八部》、《醉拳 1》、《醉拳 2》等主要体现主人公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部分呈现中国哲学的崇尚和谐的思想观念,比如在《黄飞鸿之狮王争霸》中劝解谭家,赵家和蔡李佛门派的争斗,体现了以和为贵的中国哲学;在现代的动作片中更多表现武术的忠义的有关精神,对其它精神思想的选择不是很多,如《夺标》、《恶战》等影片。
  
  通过以上的分析,认为功夫影视对武术的选择主要有以下结论:
  
  首先,从整体来说,功夫影视对武术的选择更加偏向武术的审美表演价值和技击格斗价值,而对武术的健身价值,教化价值、修身价值和经济价值选择较少。
  
  其次,功夫影视对武术的选择主要在技术器物层面,对技术器物的表现主要是通过演练和打斗实现的,几乎每一部功夫影视都会有打斗和演练,在打斗和演练时,自然就要涉及不同的武术拳种和武术兵器。尤其是在江湖武侠片和写实功夫片表现最为突出,比如典型江湖武侠片《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和典型写实功夫片《精武门》(李连杰版),两部影片中均具有大篇幅的武术演练和打斗场面和情节。在现代动作片中更多的是打斗,演练所占的比例并不多,如影片《夺标》、《杀破狼》。有研究做过这样的统计,把武术格斗和武术演练作为功夫影视中两个符号,统计两者在整部电影中的时常,结果发现“一部功夫电影中出现打斗的场面平均时间为 27.05 分钟,最长时间达到 47.55 分钟”“甚至一部 90 分钟的影片仅仅格斗的镜头能占 1/4 甚至 1/2 以上”,“格斗次数最多出现 31 次”.
  
  最后、从微观来看,功夫影视中功夫片中选择了更多的中国武术元素,进一步分析发现,(尤其是写实功夫片)更加倾向于南派武术,少林,象形拳和太极拳等知名拳术。
  
  要知道武术选择的偏向的原因,主要可以从几点来说:
  
  首先,“电影本身就是身体表演的艺术。”而“功夫明星的表演性身体是武打类型电影最具跨国吸引力的元素,传达了关于身体作为奇观的某些变迁中的概念[32]129”,“电影是通过直观的视觉形象诉诸观众的眼睛”,并且“视觉形象的生动性是电影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41]15”,电影的这些特性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对武术技术器物选择的倾向。
  
  其次,武术和相关拳种的特征所决定的。首先,武术审美表演价值和格斗技击价值相对于其他价值来说,更容易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来,能够更加直观地表现在观众的面前。此外,“武术的审美表演价值不仅能够表现人在格斗过程的技巧,还具有一种技击性的神秘性和吸引力[8]10”.其次,拳种特征和知名度。象形拳(猴拳、醉拳、蛇拳、虎拳等等)、南拳、少林拳、太极拳,从整体来看,这些拳种的共同点都是技术风格鲜明,表现形象生动。
  
  象形拳主要是通过模仿动物或模拟一种状态,来达到技击格斗的目的,技术特点要求动作不仅要像其形,更要取其意,形象生动活泼,动作丰富表现力极强;南拳,讲求“稳马”
  
  “硬桥”,上肢动作丰富,固有“一势多手,一步几变手”的说法[8]97,这两个拳种的本身的表现性与影视的身体艺术特性和“视觉形象的生动性”两点非常相合;另外少林和太极的国际影响力空前壮大,更具有世界认知度,也可能是出现次数较多的原因。
  
  最后,功夫影视产地和影视制作人员(演员、导演、武术指导)身份。20 世纪 30 年代,功夫影视产地从内地转到香港,至今都是功夫影视的主要产地。此外,很大一部分的功夫影视的制作团队都是南方人,比如李小龙,刘家良,袁和平,洪金宝,元彪,徐克,程小东等都是出生于南方,自幼受南方武术传统熏陶,自然更倾向于南拳。李小龙学艺于佛山叶问,刘家良更是黄飞鸿的正宗传人,是功夫电影史上正宗的“一代宗师”.功夫片中很大一部分都有刘家良的参与,其中表现都是刚猛沉稳的洪拳系列,从 70 年代至近影片中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对南方拳中的偏爱,最明显的影片《叶问》、《师傅》、《一代宗师》、《败家子》、《林世荣》、《洪拳大师》等等。不排除各别拳种的表现,比如在影片《一代宗师》中,虽然突出表现的是咏春拳,比如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等北方武术拳种的比例也有所增加。
  
  6.3 功夫影视对武术发展的影响力
  
  从功夫影视的整体来看,中国功夫影视的产生与繁荣不仅是中国影视业的进步,同样也为武术发展带来无穷潜力。近几十年,功夫影视再次呈现繁荣景象,甚至国外影视界也瞄准功夫影视这块“风水宝地”,借题发挥。功夫影视如《黄飞鸿》系列、《叶问》系列、《新少林寺》、《精武门》、《卧虎藏龙》、《精武陈真》、《苏乞儿》、《霍元甲》、《武侠》、《天将雄师》、《一个人的武林》、《师父》等等,不仅获得国人喜爱,更加吸引了大批国外爱好者关注。
  
  从功夫影视的影响范围来看,通过前人的研究发现,小学生了解武术的途径主要是功夫影视作品[6],孟涛等作者在《大学生对武术认知现状及发展对策》一文中显示,大学生对于武术的了解主要也是通过功夫影视作品,学生家长对于武术的认识同样是来自于功夫影视作品[6]31,在调查学生喜欢的武术内容中,他们的答案是:降龙十八掌、北冥神功、醉拳、猴棍、轻功、蛤蟆功、跆拳道、柔道、少林拳、少年拳等等,他们也更加喜欢学习一些功夫影视中一些比较酷的动作[6]25,用共鸣解释这些现象或许更能说明问题,在功夫影视这个特定的语境中的特定的武术表达获得了普遍意义,影视中的武术与人们形成了共鸣。
  
  通过这些例证,相信“功夫影视”已经成为中国武术文化和人们实现交流的主要媒介,并已经成为最重要和首选的文化出口产品。
  
  从影片的票房来看,2001 年 3 月 18 日,《卧虎藏龙》的北美票房突破了 1 亿美元门槛,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超过 1 亿美元票房的外语片[42].《功夫熊猫》在美国上映首周末取得 6000 万美元的票房,拿下周末冠军,在 2008 年的首周末票房排行中排名第三位,在美国影史 6 月首周末票房排名第四位,4114 家电影院的首映规模,在影史排名第十一位;《功夫熊猫》于 2008 年 6 月 28 日在中国大陆上映,上映 3 周累计总票房超过 1.35 亿元人民币,成为内地第一部票房过亿的动画片[43].这些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据。在不否认这些数据的前提下,笔者坚信功夫影视为武术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力和消极影响力会达到某种平衡,有得必有失,当然这种平衡并不是绝对的。
  
  6.3.1 功夫影视对武术发展的积极影响力
  
  6.3.1.1 通过影视记录武术内容,弘扬中华武术文化
  
  对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扬主要是通过写实类功夫片对武术文化的全面的影视记录实现的。功夫片的主要代表就是李小龙主演影片、刘家良拍摄的影片、成龙主演部分影片、李连杰主演部分影片。功夫片主要通过展现武术传统器物层面和武术精神弘扬中华武术文化。功夫片生动再现了武术传统器物层面。刘家良参与的影片中鲜活描写了南派武术,其中武术传统器物层面主要包括各种着名拳术、兵器、功法、师承关系等等,比如《少林三十六房》中三德在少林寺的习武过程主要侧重于功法,依次练习基本功(步伐、臂力、腕力、眼力、头功)、拳脚功夫、刀棍的基本功法。还有《黄飞鸿与陆阿采》中刘家辉饰演的黄飞鸿在陆阿采的教导下依次练习虎鹤双形套路、步伐、单头棍转碗、水中拍木板、喂手、随意对抗,真实的再现了南派武术练习过程,这也是吸引观众的重头戏。同样在 1982年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则是对北派少林武术全方位的表现,这也是这部影视剧在当时引起国内外轰动的重要因素。根据张山主编的《武林春秋》中记载,因拍摄《少林寺》聚集了“北京队全能冠军李连杰,山东醉剑、醉棍金刀孙建奎、浙江鹰爪王计春华、猴棍、地趟拳、南拳三绝胡建强、双手剑大师于承惠、螳螂拳大师于海、剑术冠军王长凯等全国18 位武术名家”,有统计就影片《少林寺》中出现的兵器种类有近百种。还有成龙功夫影片 1978 年《醉拳 1》、《蛇鹤八部》、《蛇形刁手》,还有洪金宝导演的影片《败家子》中梁赞的习武过程也是最引人注意的一个环节。富二代梁赞为学咏春苦苦哀求梁二娣,跟随其多半年,这期间饱受折磨,真实的再现了传统的拜师学艺过程。观看了成龙的《蛇形刁手》之后,你才知道武术拳种除了猴拳,还有鸡拳、鸭拳、狗拳等等拳术,除了舞刀弄棒,还有板凳功。梁朝伟的《一代宗师》和甄子丹《叶问》系列中也分别呈现出大量的武术拳种,比如咏春拳、螳螂拳、八卦掌、洪拳、八极拳、形意拳等优秀拳种。
  
  除了武术器物与制度层面,功夫片更加演绎和宣扬了武术精神。如《黄飞鸿与陆阿采》中最后,刘家辉饰演的黄飞鸿决战甄二虎,有用竹子将其困住,本可以将其杀死,后来还是将其扶起来,使对手心服口服,充分体现了多宽容,少逞强、以德服人的武术品德。影片《黄飞鸿三狮王争霸》李连杰饰演的黄飞鸿在调解各门派争斗时说的那句话:“拳脚小功夫,容人大丈夫”.不也是表达同样的武术精神吗?功夫片甄子丹、洪金宝主演的《叶问 2》洪金宝和英国拳王的决战到最后一刻,最终为中国武术争一口气而战败,这更是表现出了武术精神的真谛,那就是武术不在于战胜对手,而在于屡败屡战、勇往直前、百折不屈的精神;叶问的形象也向人们展示出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以小见大,也衬托出中国人的人格魅力。最近新上映的电影《师傅》在这方面也起到示范的作用。这些影片几乎涵盖了武术的器物、制度、精神三个层次的内容,就是通过记录完整的武术信息实现这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那么我们认为这类功夫影视作品是对武术界的一种电影式的记录,不仅具有收藏价值,而且也应当作为未来功夫影视发展的提供借鉴。
  
  6.3.1.2 武术与电影结合产生武术新形式,为现代武术发展提供参考
  
  影视武术作为一个新产物,历时不过四十多年。最早源于李小龙功夫片,把中国武术传播到世界,随后经过袁和平、洪金宝、刘家良、成龙、李连杰等武术人士的不断创新,从最早的功夫片到武侠片、动作片、武术动画片,期间根据题材和剧情元素,武侠片有分为江湖武侠片、战争武侠片、玄幻武侠片;动作片也分化为喜剧动作片和枪械动作片,就这样不断演化,这些武术片种都为影视武术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那么影视武术到底是什么?影视武术是指以中国武术套路、功法、散手作为蓝本,借助影视艺术手段和方法(比如使用各种数码特技、电影蒙太奇效果和各种镜头剪接)加以改装的一种武术新形式。
  
  由于是以中国武术动作为基础,当然可以归属于中国武术的范畴之中。
  
  随着时代变化,观众的审美观念不断提升,同样为了满足观众的这种审美需求,竞技武术动作和影视武术动作都朝着难、美、新、高等方面发展。那么二者之间必定会互为参考。随着武术不断发展,竞技武术已经成为国际重大比赛项目,竞技武术套路编排和动作创新是竞技武术比赛的主要内容,也是比赛取胜的关键。在这一方面,不论是影视武术的动作编排、动作节奏、动作难度,还是演员的表演技巧都将为竞技武术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思路。此外,有利于竞技武术对练套路发展。因为一般武术影片种的打斗都是两人或多人之间的打斗来体现武术,武术对练除了要求演练,也是要求表演的,动作逼真,形神兼备,这些与影视武术的要求基本相符,影视武术在这方面也会提供很多思路。然而影视武术毕竟不是现实武术,对于两者的关系是下一步需要进行研究的重点。
  
  6.3.1.3 拓宽武术领域,推动了武术产业发展
  
  由于功夫影视的推动,武术事业实现了武术产业的转变,这无疑是拓宽了武术新的实践领域,当然这也是时代对武术运动的挑战与机遇。说起武术产业我们不能不说河南少林产业和太极产业。从影片《少林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轩然大波,加上之后的《少林小子》、《南北少林》推波助澜,少林寺名扬天下。不计其数的中外武术爱好者慕名来到嵩山少林寺,经过多年发展成立了多所武术学校,如少林武僧团、鹅坡武校、塔沟武校等知名武术馆校。有了这些学生就推动了武术的各种市场的出现,据不完全统计,武术产品市场的发展情况,以市区、景区、武术馆校为主要市场的器械、护具、服装、印刷、影视制作、药品、旅游纪念品等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厂商已达 200 余家,直接经济收入达 6000 万元以上。除满足本地武术学校的需求外,还远销全国各地,出口德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44].单说武术旅游产业,如河南已举办 3 届“登封少林武术旅游节”,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和朝拜者。现在每年到少林寺参观的游人达 200 万,创下可观的经济收入[45].值得一提的是 2006 年 9 月,少林寺倾巨资完成的大型实景演出项目《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据计算,全年的演出收益将达到 5000 万人民币以上[46].少林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武术人才,包括高水平运动员、民间武术家、武术经纪人等;武术用品产业,包括器械、保健品、纪念品、服饰等;武术技术产业,包括竞健身娱乐、赛表演、图书光盘出版、技能培训等;武术文化活动、武术文化旅游、武术信息市场等;影视生产,包括电视剧、录像、电影、纪录片的制作出版发行等,其它武术派别、武术拳种竞相效仿。
  
  这无疑是《少林寺》相关功夫影视发挥的先导作用所引起的。其他武术拳种也可效仿少林文化的这种传播方式,与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实现该拳种的繁荣,例如太极拳与休闲、养生的结合,此处不在展开细说。
  
  6.3.1.4 构建武术文化形象,实现中国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播
  
  凭借功夫影视构建了独特的武术文化形象,进一步实现了中国武术文化的世界传播。这种形象不仅包括武术人物形象,还包括武术拳种品牌形象。在武术人物形象的构建方面,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的功夫影视发挥着巨大作用。从具体电影类型来说,特别是功夫写实片、江湖武侠片和功夫动画片在塑造这一武术文化形象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功夫之王”李小龙的电影在这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在电影《唐山大兄》中为保护同胞进行搏斗,电影《龙争虎斗》中所表现的除暴安良行为,在《精武门》中为民族尊严而战的大无畏精神,都为塑造武术文化形象找到了精神支撑。在李小龙的电影中不仅表现着精神更加表现着玄妙的截拳道理念和迅捷刚猛的功夫。这不仅是对中国武术的宣传,更是对中国武术形象的重新树立,同时实现了东西文化的国际交流。从李小龙的电影细节着眼,电影中有菲律宾棍王、韩国跆拳道高手、美国空手道高手、日本柔道高手、还有当时着名美国篮球明星,这无疑是世界体育文化的一次盛会,而截拳道正是通过他的功夫电影风靡世界。继李小龙之后,成龙通过功夫影视塑造了不屈不挠的平民英雄的形象,也为武术文化形象赋予了新的含义,如幽默,富有责任感、正义、武功平平却依然英勇无畏。李连杰所主演的功夫写实影片、武侠片、动作片则是塑造了武功卓越、俊逸儒雅的高手大师形象,功夫写实片中有《精武门》中的陈真,《霍元甲》所演绎的武术大师霍元甲形象,《黄飞鸿》系列电影中的武医救世的大宗师黄飞鸿形象,还有武侠片《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中的潇洒的令狐冲形象。三者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武术文化形象。
  
  在武术拳种品牌形象方面主要有少林文化品牌形象和太极文化品牌形象。1982 年,电影《少林寺》的公映,引发了世界武术爱好者习练少林功夫的空前高潮,不仅有 40 多个国家数十万武术爱好者到少林寺“观武”,同时还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武术爱好者先后到少林寺、少林寺武术馆、武术学校研修少林功夫。目前已有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西班牙、韩国、泰国等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传授和学习少林功夫的组织[47].
  
  这无形中就形成了少林文化品牌形象。循着少林的发展路径,也拍摄了大量的以太极题材1海外许多国家相继都成立了武术组织,瑞士、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和西班牙等地设立了研究学习中国武术的“六国功夫联盟” ,毛里塔尼亚、刚果、阿尔及利亚、索马里等国成立了“非洲国际武术联盟”等等,使中国武术在国际化后又和当地本土文化进行了融合。截止 2010 年十月,国际武联的会员从 122 个增加到 140 个[48].这些成绩的取得武术界不得不为功夫影视记上功劳。
  
  6.3.2 功夫影视对武术发展的消极影响力
  
  王有布在《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一文中指出,当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极不相称和巨大翻译逆差,使得当代西方对于中国文化所知甚少,当然还有一些有关认识的形形色色的不准确,甚至歪曲中国现实,很少有一样东西,能真正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文化并以西方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49].功夫影视对武术的传播自然逃脱不了这种传播的不相称,对真实武术的传播也变了样貌,可能才出现了这样的一个现象:美国纽约“现代武士”学校校长带领学生来到中国寻找真正的武术传统、文化、精神和哲学这种现象[50].
  
  6.3.2.1 功夫影视中武术“神功”频出,导致武术认知偏差
  
  随着科技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日益提高,功夫影视中使用了越来越多的特技,虽然这些特技满足了人们的心理和需求,但是也为武术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李连杰主演的《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倚天屠龙记》,周润发主演的《卧虎藏龙》等典型江湖武侠片更加突出展现中国特有的叙事空间--江湖,玄幻武侠片则是使用现代数字特技结合武术动作,其中代表影片有《中华英雄》、《风云》,后来的《功夫》、《十面埋伏》、《无极》等等。
  
  在这两类影片中都产生了飞檐走壁、踏雪无痕、拳到人飞、隔山打牛的“神功”,更不乏光彩夺目视觉效果和触目惊心的宏大场面,如《中华英雄》中,华英雄挥动长剑与对手过招,剑气所到之处,天崩地裂,一定会使观众惊叹不已。在观众得到无限遐想和满足之后,江湖武侠片和玄幻武侠片在不知不觉间误传了真实武术。此外在李欧梵先生的《我的观影自传》中也指出了这一点:“近的如《卧虎藏龙》不谈,那场竹林大战就让人们想起胡金铨的《侠女》。诚然,现时能用电脑特技处理,不像胡金铨般‘土法炼钢',但《侠女》的竹林保持了中国文化的原汁原味,《十面埋伏》的竹林却’埋伏‘了太多的机关与科技[51]194”.
  
  功夫影视中的多元格斗形式的交融更是让观众加深认识的混乱。自从功夫影视产生之初,李小龙的经典五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格斗技击技术,有咏春、菲律宾拳、空手道、柔道等等,之后衍生出功夫片、动作片,再加上世界各国影视界都涉足其中,特别是拍摄了大量的动作片,其中涵盖了各种各样的格斗术,有菲律宾拳、泰拳、中国武术、拳击、巴西柔术、韩国跆拳道、自由搏击等等,更不乏大量的血腥暴力场面。正是这些格斗场面对观众产生了误导,如果没有对各种技击术进行有意识的区分,便不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其后果往往是张冠李戴,本来影片主人公使用菲律宾拳,观众可能一直把它当作是武术,其制造的惨烈后果也一并压在武术头上,像现代的动作片,如《杀破狼 2》,《导火索》等等影片。
  
  这两类功夫影视过度夸大了武术,使得武术格斗场面趋向了舞蹈化、优美化,让观众对武术产生了错误的理解。当人们真正去接触武术时,发现武术与影片中的武术相差太远,自然就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由于这种误导而对武术失去兴趣,无形中阻碍了武术的认知普及。这些影片中所表现的武术是影视武术,对于武侠影片中的武术新形式--影视武术应该保持理性的欣赏。功夫影视用一种隐蔽而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武术,这种定义是不为人知的,因为这种定义是按照人们喜欢的方式来选择,但是无形中也就指导着人们看待和了解武术的方式,这时就形成了武术认知偏差,这同时也正是功夫影视的独特之处。功夫影视给了“人们震撼人心的浓缩想象,而不是什么寻常的真实记忆[52]15”.
  
  6.3.2.2 某些功夫影视中充斥着血腥暴力场面,违背武术本意
  
  “影视暴力”没有十分准确的定义,但是对于它的主要特点我们可以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把握:影视作品“通过对暴力内容的形式化处理,降低了作品的社会功能,它的注意力在于发掘人们心理深层的欲望,即对暴力和攻击的崇尚,同时还包括对血腥和死亡的恐惧”[53].对于这些的作品电影界称其为“暴力美学”.这种“暴力”的传播,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这种暴力行为不仅不应该受到惩罚,相反,还应该称赞,如遭遇不公待遇时,主人公以暴制暴的影片情节。根据相关研究,这种“替天行道”的“侠义”暴力思想在很多暴力案件中屡见不鲜[54].对于观众,特别是辨别是非能力有待提高,容易冲动的青少年群体,很容易受到这些暴力影片的影响,形成崇尚暴力的错误的价值观。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模仿这些危险的暴力行为或者是犯罪技能,会给社会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这些帮派、门派之间暴力、血腥元素在功夫影视中颇为多见,都为武术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尤其是在早期少部分江湖武侠片如刘家良导演的《洪拳与咏春》、赵文卓主演《刀客》、现代的大部分枪械动作片如《导火索》、《夺标》、《特殊身份》、《一个人的武林》、《杀破狼 2》等影片和大量的国外枪械动作影片中,表现的更加突出。这些影片中出现的残忍的打斗与武术讲求的“点到为止”理念极不相符,这些“血腥、暴力”打斗也没有了浓郁的中国和谐文化的气息,本来具有教化意义的一种优秀民族运动文化现象,却可能成为唆使青少年犯罪的“工具”.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远的不说,最近新上映的影片《一个人的武林》中,王宝强饰演的封于修所说的一句台词“武术是杀人技”.这与当代社会武术的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观赏娱乐、陶冶情操等多元价值是极不相称的。
  
  除了以上的消极影响,再让我们看看电影导演何平是如何评价的。2013 年 1 月 31 日《中国体育报》刊发的《电影导演说武术--武侠精神重于武功》的文章中,着名电影导演何平参加中国武术文化泰山高峰论坛上说:“在北美、在欧洲,因为我们从 20 世纪 80年代后期大量输出及在全世界的畅销,给别人的印象--中国人很爱打架、很爱挑事,而且中国影片里的坏人的武功都很高[55]”.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和反思。
  
  6.3.2.3 功夫影视庸俗娱乐化对武术文化产生冲袭
  
  其实电影中一直存在着艺术、文化、娱乐化的矛盾。暂且不谈作为统治意识的文化,“我们也明白电影娱乐的合情合理,但是在电影创作过程中,眼见肤浅肆意横行,我们又不免担心文化的低速歪曲[41]24”,在功夫影视中这种想象也是存在的,比如人们称作抗日神剧的大量出现。“在追随时尚文化潮的津津乐道中,我们是被迫无奈还是合理赶潮?无论如何事实是从主流文化渠道到百姓家居观念,娱乐都大张旗鼓地得到落实[41]24”.
  
  由于前面所谈的对于武术的误解和认识偏差,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就是功夫影视的属性对武术传统属性的威胁,将是功夫影视的打斗娱乐化、商业化、暴力化倾向对注重和谐的正统武术形象的颠覆。功夫影视虽然创造了新奇感和神秘感,却毁灭了武术传统的仪式感、民族感和庄严感。换句话说,武术文化的严肃性、神圣性和价值可能出现危险的退步。在20 世纪 20 年代,大量的古装片、神怪武侠片因为愈发庸俗最终被历史淘汰,就是前车之鉴[41]25.
  
  尼尔·波茨曼时说过一句话,我们套用过来就是,用两种方法可以让武术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52]201”.如果把功夫影视看成文化娱乐,“就是在文化实施手段上谈论的话题,在承认娱乐的人生需要前提下,注重文化层面的娱乐实现[41]24”,因此,渴求武术文化精神需要的娱乐创造就成为了一个今后的重大问题。当然功夫影视作为电影艺术,必须“考虑市场需要,却不能忽略精神产品的人文价值,没有服务于人的精神情感的意识,只是为商业回报设置冰冷的指标,必将减低艺术品格,违背艺术规律,导致功夫影视的艺术坏死[41]25”.
  
  虽然无力反抗娱乐化和商业化大潮,但是我们有理由在坚守传统中创新。那就是王蒙先生所说的:“信息传播的大众普及化不是什么自以为是的精英文化的愤怒或者悲泣所能左右的。问题在于平衡,质与量的平衡,文化与商业的平衡[56]3”,“文化注重的是品质而不是力量[56]4”,不是数量。我们必须要处理和安排好功夫影视作品中现代与传统、商业与文化、创新与继承平衡问题。既然我们不能阻挡功利化与娱乐化(现代)的大潮,至少我们可以在武术器物、武术制度、武术精神(传统)的电影选择方面做文章。因此,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功夫影视作品能否改变传统的’以暴制暴‘的解读模式,对武林英雄们少一些武技本领的炫耀,多一些勤学苦练镜头的描述,可能更容易激发人们内在的奋斗意志[57].这正是我辈酷爱中华武术文化的人希望的那样:多一点武术真实的讲述,多一点武术历史的想象,多一点武术文化的承载,少一点噱头,但是现在的功夫影视却正在反其道而行。《电影世界》杂志主编、媒体工作者徐元,所做题名为《为什么功夫熊猫干不过疯狂动物城》
  
  一文结尾处,这样说道:“阿宝和朱迪(最新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中的角色)都是好莱坞剧作里标准的’小人物大英雄‘,可是在让他们抵达成功彼岸的路上,两个故事分出了高下。它们有力的证明了那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前提是,这道’民族味‘,一定要不折不扣、风味纯正”.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如果把“功夫影视”比作一道独具中国风味的大餐,它是否保持着浓烈的中国风味呢?“功夫影视旗帜应该真正树立起来,别让丢弃真正传统风味的武术文化的商业性掩盖了真正传统风味武术文化可能实现的商业利益[41]25”.“考察西方尤其是好莱坞的电影,在其利用强烈的观影快感和诱人的视觉奇观,最大限度地追求票房的同时,从来没有忘记对隐含的’美国精神‘的宣传及’美国价值‘的输出。对这些影片进行梳理发现,以自由主义和民主精神及附带的个人奋斗和冒险的美国精神几乎无处不在[5]”.好莱坞电影的成功则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典范,在保证商业利益的基础上,功夫影视为何不能充分发挥中国的武术精神呢?
  
  6.4 功夫影视对武术发展的影响机制
  
  在俄罗斯从事武术工作的李建文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在俄罗斯筹建孔子武术学院相关问题时,学院课程主要分为汉语班和武术班(散打班、套路班、养生班、武术演艺班、武术影视班),随后李先生谈到武术影视在俄罗斯的发展前景时,表示这类中国特有的影视类型在俄罗斯大有市场,大有前途,特别强调了武术与影视的关系,武术将成为中国文化(中国语言、中国民俗、中国传统理念等等)的载体,不懂武术只懂演戏或者只懂武术不懂演戏,就违背了凭借影视发展中国武术,凭借武术发展中国文化的初衷,因此就需要培养熟练掌握影视与武术两个领域的专业综合性人才。2011 年上海体育学院率先成立武术表演专业,起到了积极地先导表率作用,也标志着武术和影视的学术的联姻。功夫影视将成为武术研究者必须深入了解的领域。
  
  那么,对于功夫影视对于武术发展的影响研究,只知道它的影响力还是不够的,还要知道为什么功夫影视对武术发展具有这样的影响力,换句话说,哪些特质促使功夫影视具有这种影响力。本文认为这个内在机制主要从四个方面因素发挥作用:观影主体的消费心理;电影商业性和娱乐性;电影的神话逻辑;传统武术文化的魅力。
  
  6.4.1 观影主体的消费心理驱使
  
  作为观众,即是观影主体,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消费心理,通常来说主要的四种消费心理分别是:好奇和偷窥,逃避与体验,快感和同感,净化与提升。
  
  从消费心理的角度来看,功夫影视作为中国最大的文化出口产品,必定暗合着人们的观影心理,也正是人们的这种心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功夫影视的发展倾向。功夫影视,不论是写实功夫片所表现的拳拳到肉的动作强度、武侠片中雄壮威武的场面、动作片暴力血腥的打斗、武术动画片浪漫唯美的呈现,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为观众呈现视觉的奇观,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理。在满足了好奇心理之后,功夫影片又通过其他方式迎合观众。玄幻武侠片为人们创造了一个仙侠世界,刀剑武侠为世人描绘了一个江湖,在这虚幻空间,逃避现实的不满,体味从生活繁琐中介又出来的快感。武术动画片给人们的更多的是一种体验的满足,这正如让·吕克·戈迭尔《蔑视》的电影台词说的那样:“电影取代了人们的眼睛,引领我们进入一个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世界。”这些欲望促使着功夫影视娱乐化、暴力化、奇观化,功夫影视的特性发展也将改变武术的发展方向。
  
  6.4.2 电影的商业性和娱乐性
  
  电影的娱乐性和商业性紧密联系着。中国电影界资深学者邵牧君一致认为:“拍摄一部故事片,需要巨大的投资,为了收回资金,就必须使影片能够吸引大量的观众,所谓电影的商业性质,或者叫电影的商业性,就是由于这个事实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商业性就是群众性。对于绝大多数群众来说,看电影是一种娱乐,所以电影的商业性也就意味着娱乐性[58]232”.他在另外的研究中,甚至指出任何电影的制作都必须按照娱乐电影的规律来处理。那么功夫影视的制作自然逃脱不了这个规律的控制,也从侧面说明笔者的观点。(娱乐性对严肃武术形象的挑战)
  
  6.4.3 电影的神话逻辑
  
  电影的神话逻辑。着名电影理论家伊芙特·皮洛早就一针见血的指出:“电影虽具有世俗性,却不惜一切追求神话化[32]169”,现代大众媒介对神话的运用以及所创造的各种神话,巴尔特又称为“神话的修辞”[32]169.早在上个世纪 50 年代,巴尔特就指出:“神话的结构构成了大众媒介的基础[32]169”.这种“神话修辞”的显着特点就是它无视现实逻辑,而是由情感和想象支配。功夫影视“创造了讲述武术事实的形式[52]33”,已经不再是真实的武术,这种讲述武术的方式正是这种神话逻辑的驱使,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玄幻武侠片《风云雄霸天下》中剑气纵横的场面,不难理解在《卧虎藏龙》中出现的身轻如燕,踏雪无痕的轻功,不难理解在《叶问》中,叶问以一敌十打败十个日本武士,甚至在吴京的《狼牙》中出现的像阿布(吴京饰演角色)以一敌百的“神话化”人物,这些不都是对武术各个层面的神话化吗?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大众群体对武术的误解已经达到了空前的境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功夫影视的神话化的武术传播。
  
  6.4.4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独特魅力
  
  传统武术文化则是功夫影视存在的核心,是功夫影视征服世界的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作为最具民族特色的电影类型,功夫影视的魅力正在于其所蕴含的中华特色肢体文化和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念。曾经有位记者这样问过张艺谋导演:“武打就是当今国际电影节能够接受的中国的唯一文化形式吗?”张艺谋斩钉截铁的表示肯定[59].国际级着名导演李安曾经表示,文化的差异性是吸引力的关键。武术文化中的“武侠”之情,“江湖”之境,唯美之动,太极之理,阴阳之说,五行之法,八卦之义不正是这种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吗?有的学者也指出,“武侠与动作”始终是中国电影杀入好莱坞的杀手锏[60],武术作为一个元素加入影片,或者营造气氛,或者推动情节发展,或者刻画人物性格,早已经成为功夫影视不可或缺的表现元素。但我们要明确无论是武侠精神,还是武术打斗都只是武术文化的一部分。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