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企业管理硕士论文

企业领导者、社会资本与绩效的关系研究结论、展望及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4-02 共5508字

  第 6 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研究中,关于企业家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表明,企业家能力能力越强,企业的绩效就越好。其中,企业家的管理能力越高,企业的绩效相对较好,企业家管理能力对市场性绩效影响更加显着,这与多数学者的研究相符合,企业家能力的四个维度中,社会关系能力对企业绩效展示出了显着性的正相关关系,结合理论研究,我们可以分析出,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建立更加稳固以及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这也在对中小企业对于建立社会关系网络提出要求。企业家战略能力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不显着,甚至出现了负相关的影响,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本次问卷发放的中小企业主,对于战略能力的认识不够清晰,没有较好的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来进行问卷的填写,这个研究结果的出现,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意义。

  本次关于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的研究显示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其中,社会资本的横向关系资本对认知性绩效表现出了高度的正相关关系,而企业的纵向关系资本对市场性绩效表现出了高度的正相关关系,企业的社会关系资本则对企业绩效的维度及整体都表现出了高度正相关。

  企业社会资本更是一种建立在信任以及社会网络的基础上,企业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而是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社会参与者,他们对于整个经济的运行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这就需要企业家们更好的协调好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员工与各层管理者以及管理者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只有通过建立和谐的关系网络,企业才能够更加长久的运行下去。

  本研究的结论对于中小企业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且量表的选择更适用于企业主们进行更深层次的信息挖掘,本研究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小企业更应该注意关系的协调。企业家能力中的社会关系能力以及社会资本的社会关系资本能力,都在本次研究中体现了与因变量良好的正相关关系;2、企业家的战略能力对于企业绩效作用不大,主要因为本研究者的调查问卷发放者不属于规模较大型的企业主,他们所面临的环境变化相对不大,而且多年从事同一行业,或者生产同一产品,短期目标明确,但是中长期目标不够清晰,这就导致企业家们很少进行战略定位以及战略选择,因此出现了调查的偏差,这并不能够说明战略能力不重要,恰恰相反,这个结果反应出了企业家们急需提高此项能力,以便于能够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

  3、企业与政府、媒体以及金融机构等的关系不够紧密,例如在进行筹集资金时,企业家们更倾向于使用自由资金,很少借助国家政策获取来自政府或者金融机构的贷款,这也是中小企业主们在日后的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更宽广的融资渠道,为业务的拓展以及公司发展提供了较便捷的通道。

  6.2 研究局限

  本研究在进行理论分析及文献综述的过程中,致力于稳固的理论模型的建立,以及全面理论整合,以便于能够在验证性分析中做到完美,不过由于作者能力有限,在很多方面做的并不足够,结合本次研究的过程,总结出主要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后续研究的完善。

  第一,理论综述不够深化,只是大致了解了各位学者对于变量或者维度的划分依据,而没有对这些理论及研究成果有深入的分析。

  第二,本次问卷发放及回收比较费时,导致有效问卷的数量不足,虽然后续进行了良好的数据分析,不过规模不够大,样本容量不够充足。

  第三,本次研究的量表选择在尽量贴合吉林省中小企业的发展实际,但是一定有考虑不周之处,因此,可能对变量某个方面的衡量不够全面。

  6.3 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通过研读国内外经典文献,根据实践性的基本要求,结合吉林省中小企业的发展实际,提出了以企业家能力以及社会资本作为自变量,以企业绩效作为因变量的研究框架,利用国外学者总结的成熟量表,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进行了研究的设计与假设的验证。

  结合本研究的整体流程及内容,未来对于中小企业的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从资金的角度,建立起更加具有实践意义的资金运用及投融资渠道,二是针对企业家能力,学者应该更加注重能力的提高,不管是社会关系能力的建设与维护,还是自身管理及战略能力的培养;三是要通过研究,建立起能够被中小企业主所认同的战略目标定位方式,树立远大愿景,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方向。


  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1]Wong, G. 1996. Business groups in a dynamic environment: Hong Kong 1976~1986.In G. Hamilton(ed) Asian Business Networks : PAGE 87~ 114. New York:Gruyter.
  [2]Zajac, E.J. 1988.Interlocking directorate saninter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A test ofcritical assump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 31(2): 428~ 438.
  [3] Zajac, E.J. & Westphal,J. D. 1996. Director reputation, CEO-Boardpower, andthe dynamics of board interlock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 41: 507~529.
  [4]U seem, M. 1984. The inner Circle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Camerer,C.and D.Lovallo,1999, “ Optimism and Excess Entry: An ExperimentalApproach ”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pp.306~ 318.
  [6]Cooper, A. C., C. Y. Woo and W. C. Dunkelberg,1988,Entrepreneurs ’ PerceivedChances for Success ” ,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3,pp.97~108.
  [7]Dewatripont, M.and J.Tirole,1994, “ A Theory of Debt and Equity: Diversity ofSecurities and Manager-Shareholder Congruence ” , 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 109, pp.1027~3.
  [8] Grossman,S.and O. Hart,1982, “ Corporate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ManagerialIncentives ” , The Economics of Uncertainty, E. Lippman and J. McCall(eds.),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9] Guedes,J.and T. Opler,1996, “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Maturity of CorporateDebtIssues ” , Journal of Finance, 51,1809~1833.
  [10]Hackbarth, D., 2004, “ Managerial Traits and Capital Structure Decisions ” ,Working Paper,Indiana University.
  [11]Heaton,J. B.,2002, “ Managerial Optimism and Corporate Finance ” ,FinancialManagement,pp.33~45.
  [12]Hovakimian, A., 2005, “ Are Observed Capital Structures Determined by EquityMarket Timing? ” ,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Forthcoming.
  [13]Jensen, M.,1986, “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te Finance andTakeovers ”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pp.323~329.
  [14]Jensen, M. and W. Meckling, 1976,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and Capital Structure ” ,Journal of FinancialEconomics,3,pp.305~360.
  [15] Kidd,J.B.and J.R. Morgan,1969, “ A Predictive Information System forManagement ” , Oper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20, pp.149~170.
  [16]Langer,E.J.,1975, “ The Illusion of Control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32,pp.311~328.
  [17]Landier, A. and D. Thesmar, 2005, “ Financial Contracting with OptimisticEntrepreneurs: Theory and Evidence ”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18]Larwood, L.and W. Whittaker,1977, “ Managerial Myopia:Self-serving BiasesinOrganizational Planning ”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62,pp.194~198.
  [19]Leland, H.and D. Pyle,1977, “ Information Asymmetries, Financial Structure and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 ,Journal and Finance,32,pp.371~387.
  [20]Lin, Y.,S. Hu and Mr. Chen,2005, “ Managerial Optimism and CorporateInvestment: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aiwan ” ,Pacific-Basin FinanceJournal,13(5),p.523~546.
  [21] Malmendier, U.and G. Tate,2005, “ CEO Overconfidence and CorporateInvestment ” ,Journal of Finance,60(6),pp.2661~2700.
  [22]March,J. G.and Z.Shapira,1987, “ Managerial Perspective on Risk and RiskTaking ” , Management Science, 33, p,4~1418.
  [23]Justin G. L., Carlors W. M.William P (1997). Small BussinessManagement.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an ITP Company.
  
  
  中文参考文献:
  
  [1]何绍华.企业管理者概论[M].管理世界.1985:124-133.
  [2]张春霖.素质与培训: 变革时代的中国企业经营管理者[J].管理世界,2006,(4):7-24.
  [3]梁瑞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 2005(12): 58-60.
  [4]李善民.当前企业管理者教育的需求状况分析—2000 年珠江三角洲企业管理者抽样问卷调查报告[J].管理世界,2001-12-15.
  [5]王凤彬.学科研究与企业管理科学的发展—组织理论角度的探讨[J].管理世界,2002-08—20.
  [6]余明桂,夏新平,邹振松.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激进负债行为[J].管理世界,2006(8):104-112.
  [7]吴超鹏,吴世农,郑方镳.管理者行为与连续并购绩效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7:126-133.
  [8]时勘,王继承,李超平.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评价的研究[J].心理学报,2002,34(3):306-311.
  [9]时勘, 王继承, 李超平. 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评价的研究[J]. 心理学报, 2002, 34(3): 306-311.
  [10]张辉华.管理者的情绪智力及其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D]. 广州: 暨南大学,2006.
  [11]贺小刚,李新春.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 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10: 101-111.
  [12]刘英,赵晶晶.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分析模型[J]. 现代管理科学,2009(6):115-117.
  [13]李维安,童道驰,谢永珍等.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与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4(2):63-74.
  [14]陈坤.管理能力:中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J].中国软科学,2001 (5):57-60.
  [15]邹咏梅.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财经界,2013(21):259-260.
  [16]刘嫦娥,赵曙明,黄福华.人力资源经理胜任力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 (1): 6-8.
  [17]贺小刚.企业家能力评测:一个定性研究的方法与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6:125-130.
  [18]杜贞旭.《经济发展理论》[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08-01.
  [19]谭崇台.评曾繁华博士的《中国企业技术成长机制及竞争力研究》[J].经济研究.2002-05-05.
  [20]王坤. 企业绩效管理研究[J].2004.
  [21]谢富纪, 沈荣芳. 建立企业技术联盟推进企业技术进步[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2, 19(2): 99-100.
  [22]杨蕙馨,刘明宇.技术变迁与企业组织演进[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2,24(10):8-12.
  [23]葛亮,张翠华.供应链协同技术与方法的发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6):151-154.
  [24]白玫.基于知识和技术的并购[J].经济经纬,2002(5):52-54.
  [25]王维才,邓晖.中国企业如何构建核心竞争力[J].商业研究,2005(3):18-20.
  [26]谭劲松,艾琳,费舍尔等.小企业情境中的创新和技术战略研究[J].管理世界,2009(11):156-165.
  [27]杨晓维.技术,市场与企业所有权安排[J].经济研究,2000,2:40-48.
  [29]李善民,朱滔.多元化并购能给股东创造价值吗[J].管理世界,2006,3:129-131.
  [30]张宗新,孙晔伟.股权结构优化与上市公司治理的改进[J]. 经济评论,2001, 1: 2001.
  [31]汪辉.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公司治理与市场价值[J].经济研究,2003,8:28-35.
  [32]陆正飞,高强.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J].会计研究,2004(10):16-24.
  [33]吕长江,韩慧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点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1,4(5):26-29.
  [34]杨锡怀, 陈晓东. 关于多样化战略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6(4): 448-451.
  [35]张祖忻. 企业绩效技术是教育技术走向市场的重大突破[J].外语电化教学,1995,3:22-25.
  [36]姚海琳.公司治理结构与国有企业改革[J].商业研究,2001(7): 60-62.
  [37] 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J].会计研究,2000,1(24):3.
  [38]陈小悦,徐晓东.股权结构,企业绩效与投资者利益保护[J].经济研究,2001,11(3):11.
  [39]田利辉.国有股权对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 U 型曲线和政府股东两手论[J].经济研究,2005,10:48-58.
  [40] 魏立群,王智慧.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特征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2,5(4):16-22.
  [41]贺小刚,李新春,方海鹰.动态能力的测量与功效: 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3):94-103.
  [42]余明桂,回雅甫,潘红波.政治联系,寻租与地方政府财政补贴有效性[J].经济研究,2010,45(3):65-77.
  [43]何银.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措施[J].中外企业家,2012(7):116-116.
  [44]王辛平.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影响因素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8 (8).
  [45]金卫健.运用 DEMATEL方法分析ERP环境下的企业绩效影响因素[J].财会月刊: 理论版,2013(5):63-64.
  [46]袁健红,吴利华.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绩效的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3(1):60-64.
  [47]潘镇,鲁明泓.中小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一项对 426 家企业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5,8(3):54-59.
  [48]李新春,王珺,丘海雄等.企业家精神,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企业家理论与企业成长国际研讨会”综述[J].经济研究,2002,1:89-92.
  [49]杨扬.企业家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2.
  [50]王新红.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07.
  [51]刘运国,黄瑞庆.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证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1(3):6-10.
  [52]乔亮.基于组织学习和环境变量的市场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2.
  [53]黄亮,张建琦.企业家战略执行能力对企业战略执行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来自中小民营企业家的证据[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9 (10): 28-33.
  [54]曹明.企业信息技术能力相关研究[J].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博士论文,2007.
  [55]金世伟,李一军,李剑锋.信息化条件下组织绩效的评价范式[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5):49-5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