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近期影响交通运输能耗的因素与趋势(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4-17 共4995字
  2.3  民用汽车和电动汽车保有量增长显着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民用汽车保有量保持了较快增速。2015年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7亿辆,千人汽车保有量125辆,其中84%为私人汽车[8].民用汽车,特别是私人汽车保有量的增长意味着汽油消费量的增加,对能源安全和能源结构都有影响。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2015年销售量为33万辆。但目前我国电动车市场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技术成熟度和补贴结束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目前我国中小城市电动汽车的推广主要依靠财政补贴,但普及量大的城市主要还在大城市,且主要原因是城市对普通燃油汽车购买的限制,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这也意味着,电动汽车仍存在技术和充电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还未具有充分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2015年电动汽车销售量已经超过市场份额的1%,这一比重行业内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拐点,未来随着电动汽车成本的下降,市场份额提高到10%以上,则意味着电动汽车和普通燃油汽车相比,成本具有竞争力。这种车辆动力系统从汽油、柴油向电的转变,使未来交通用能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2.4  共享交通模式开始兴起
  
  交通领域一些新的商业模式也正在兴起。汽车租赁的商业模式可以减少对车辆的需求,而且随着车辆持有成本的增加以及拥堵和停车难等问题,购买和保有汽车已经不是很多人的目标,特别是对家庭持有第二辆汽车而言更是如此。第二类共享模式是行程的共享,例如优步、滴滴等平台通过大数据和信息技术使多人合乘同一辆车成为可能,并通过行程优化,可以使多人的合乘实现最优。麦肯锡调查发现,中国消费者通过使用移动出行O2O服务以后,减少了20%的私家车出行。预计到2030年,移动出行O2O服务将削减新车10%的销量[12].第三类汽车共享是专门针对电动汽车的,这种模式可以解决充电桩数量不足的问题,并且通过提高使用频率和强度,将电动汽车成本偏高的问题平摊到更多次的出行中,使每次出行成本的增加量有限。另外,其他交通工具也在借用共享的理念,优化整体出行环境。例如“膜拜单车”就是针对自行车的共享,用户可以随时在路边扫码把车骑走,结束后将车停在马路旁边即可完成行程,方法简单方便,并可以解决大城市“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还可以提高城市非机动化出行的比率,降低城市交通能耗。
  
  另外,一旦技术和监管问题得到解决,2030年销售的新车中15%可以是自动驾驶汽车,这种模式与共享汽车结合,可以更大的提高汽车的使用效率[12].
  
  3  未来我国交通能耗发展趋势展望
  
  交通运输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领域,目前正处于不断变革的关键时期,变革的过程也会对交通运输能耗产生重要影响。以下是结合最新形势,对我国交通运输能耗发展趋势的初步判断。
  
  3.1  综合考虑我国交通运输能耗还将快速增长
  
  虽然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高耗能产品已经先后达到峰值,但是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资源地、生产地和消费地距离较远,且维持基本的经济增速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仍需要一定水平的货物周转量,我国货运能耗还将维持增长的趋势。在客运领域,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客运出行还将增长,并且出行的频率和距离都在增加,对客运服务的质量要求也在提高,客运周转量和能耗也将增长。所以,短期来看我国客货运能耗仍将增长,总体交通运输能耗可能会有波动,但不会达到峰值。
  
  3.2  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潜力和难度都很大
  
  尽管我国在不断加大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力度,但多头并管的交通管理模式不利于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物流优化等管理结构节能行动的开展,特别是水运、铁路比重提升乏力。应该看到,我国与类似条件的发达国家相比,水运、铁路、多式联运等的比重差距较大,结构调整的空间很大,需要克服更多体制机制障碍,实现交通运输结构优化。
  
  3.3  推动先进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普及应用
  
  电动汽车、高速铁路、互联网+交通、共享汽车、共享交通工具等先进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出现给交通运输系统的变革提供了机遇和选择方式,这些技术的普及和商业模式的应用可以帮助构建更加高效、快捷、节能、低碳的交通运输体系,并提供更加高质量的出行和高效率的物流。
  
  3.4   构建节能低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 争取早日实现碳排放和能耗达峰
  
  通过合理引导交通服务需求、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加快清洁燃料替代以及显着提升交通设备能效水平,加快推进交通用能的清洁化、多元化和电气化,尽早实现交通运输部门碳排放峰值,并推动交通运输能耗达峰。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nternal training for MobilityModel[Z]. Paris, 2015.
  [2]国家统计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4[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5.
  [3]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World Energy Outlook2016[M].  Paris.
  [4]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Annual EnergyOutlook  2016[R].  2016.
  [5]British Petroleum. BP Energy Outlook 2016 edition[R].2016.
  [6]Asian-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Energy Demandand  Supply  Outlook  2016[R].
  [7]“我国交通运输系统中长期节能问题研究”课题组。我国交通运输系统中长期节能问题研究[R]. EnergyFoundation China, January 2010.
  [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6.
  [9]刘大成。铁路货改捷径在“三化”[J].经济参考报,2016(6)。
  [10]喻麒睿,王富章,吴艳华。“互联网+”铁路物流发展思路研究[J].综合运输, 2015(37): 29-33.
  [11]贺兴东,刘昭然。重点地区有空间,多式联运有亮点-交通运输上半年形势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 2016(22):50-51.
  [12]Paul Gao, Hans-Werner Kaas, Detlev Mohr, and MominikWee. 2030汽车革命八大趋势[R].麦肯锡报告, 2016.
相关标签:交通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