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人生哲学论文

人生理想论文(经典热门范文10篇)

来源:学术堂 作者:万老师
发布于:2020-03-03 共9417字
  人生理想是一个哲学问题,其目的是揭示人生的真谛,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人生理想论文的范文,希望可以与大家一起来探讨人生理想这个课题,也希望以下的论文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生理想论文经典热门范文10篇之第一篇:从乐府诗看李白的人生理想与矛盾之处
 
  摘要:漫溯在被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汹涌波涛不断撞击与加深的历史沟渠, 我透过千年的风霜与尘埃, 在一抔黄土中窥见了太白的傲岸背影, 不禁裣衽拥帚, 望尘而拜。太白传之后世的诗作近千首, 其诗歌体裁多样, 题材丰富, 风格多变, 其中以乐府和歌行最善。本文从李白的乐府诗切入, 分两个部分, 首先明晰乐府的含义, 进而对本文所研究的李白的乐府诗范围作出规定;其次探讨李白的乐府诗反映出的人生理想, 主要分为建功立业、访道求仙、隐居、任侠四类, 均举出具体作品进行例证。太白是中国诗歌史上一座嶵魏峻秀的玉山, 其诗不可复得, 更是其个性的不可再得。在后人的举目仰视、抚膺赞叹中, 诗人千百世下仍得不灭。
 
  关键词:李白; 乐府诗; 人生理想;
 
  一、关于“乐府诗”
 
  (一) “乐府”的含义
 
  唐代的“乐府”主要三个含义:1、“乐府”是音乐机关。“乐府”之名, 始于秦代, 是管理音乐的官署, 但作用不大。汉武帝沿用此名, 正式设立乐府, 对其改建并扩大, 采集民歌, 训练乐工, 制定乐谱, 用于宗庙祭祀、宴飨燕射、歌功颂德、讽谏劝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自汉武立乐府而采歌谣, 于是有代赵之讴, 秦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亦足以观风俗, 知薄厚云。”2、“乐府”是歌辞。人们把由乐府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也称为乐府, 班固称之为“歌诗”或“声诗”, 因为这种歌辞是要入乐入舞, 进行演唱的。3、“乐府”是一种诗体。汉哀帝罢乐府, 后世乐府乐谱逐渐失传, 但诗作流传下来, 唐人多借用古题或另立新题创作乐府, 这时的乐府诗已经不入乐了, 而是作为诗之一体存在。
人生理想
 
  后来北宋郭茂倩主持编写《乐府诗集》, 收集两汉以来乐府诗一百卷五千余首分12类, 后人把这部诗集也称为“乐府”。
 
  (二) 李白的乐府诗
 
  李白的乐府诗创作以旧题为主, 少量新题, 目前学界对“乐府”和“歌行”存在争论, 有人认为应将李白的歌行也归为乐府, 但我更认同郁贤皓先生的观点“一般的新题歌行体诗, 唐宋从未将它们列入乐府, 故今天绝不能任意扩大乐府诗的范围, 不能将所有歌行体诗归入乐府诗。” (1) 本文对李白乐府诗的研究范围以《乐府诗集》所收录的太白乐府诗151首和王琦《李太白全集》所收149首为准。
 
  二、李白的人生理想
 
  (一) 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李白“五岁诵六甲, 十岁观百家” (《上安州裴长史书》) , 始终秉持着“致君尧舜上” (2) 的政治理想, 纵观李白的一生, 他的游历, 他的隐居, 他的求仙, 既有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对服药求仙的笃信, 也包含着隐而待仕的潜在目的。他的一生是积极入世的一生, 从一入长安便谒王公大臣, 到奉诏供奉翰林, 再到入永王李鳞幕僚, 甚至垂暮之年也要请缨前驱。这在他的乐府诗中也有体现, 如“我欲攀龙见明主, 雷公砰訇震天鼓。” (《梁甫吟》) ;“神鹰梦泽, 不顾鸱鸢。为君一击, 鹏搏九天。” (《独漉篇》) ;“壮士愤, 雄风生, 安得倚天剑, 跨海斩长鲸。” (《临江王节士歌》) ;“功成献凯见明主, 丹青画像麒麟台。” (《司马将军歌》) 。其乐府诗用典多用吕尚、诸葛亮、伊尹、管仲等人, 也可看出太白求遇明主, 以待“神物合有时”, 来实现“历抵卿相”的政治理想。
 
  但李白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不是为了权位利禄, 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太白在其乐府诗中有言“方希佐明主, 长揖辞成功。” (《东武吟》) , 尤其在其《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奋其智能, 愿为辅弼, 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 荣亲之义毕, 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 不足为难矣。”) 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这也是太白推崇诸葛亮、范蠡、鲁仲连的原因。裴斐认为“李白表示功成身退的决心是为抬高自己的身份。” (3) , 太白功未成, 身退的真实性更无法证明, 但从他不满御用文人的身份, 自请放回, 以及对求仙隐逸的追求, 我更相信太白功成身退理想的真实。
 
  在封建时代, 士人与政治存在一种依附关系, 士人通过仕途才能实现个人价值, 这就要依靠君主。从个人而言, 李白是否真正有政治才能, 尚且有待商榷, 其供奉翰林和入永王幕之际都并无政治建树, 加之李白自奉仙人, 不受世俗管控的不羁傲岸的个性。从外部而言, 官场污浊, 奸佞诋毁和玄宗只将李白作为歌舞娱乐助兴的文人, 无意委以重任的现实, 注定了太白政治理想的失落。于是太白以昭君自比, 吟“自古妒蛾眉, 胡沙埋皓齿。” (《于阗采花》) , 借和氏璧之典故, 叹“楚国青蝇何太多, 连城白璧遭馋毁。” (《鞠歌行》) , 太白的乐府诗大多充满了政治理想失落的苦闷, “叹我万里游, 飘飘三十春。空谈帝王略, 紫绥不授身。雄剑藏玉匣, 阴符生素尘。廓落无所合, 流落湘水滨。” (《门有车马客行》) , “昭王白骨萦蔓草, 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其三) , “贤哲栖栖古如此, 今时亦弃青云士。有策不敢犯龙鳞, 窜身南国避胡尘。” (《猛虎行》)
 
  李白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 有儒家忠君报国用世思想的影响, 也有道家适可而止身退出世的影响, 也有纵横家以布衣捭阖游说的影响。太白的“退”不是明哲保身的避祸, 更多是对黑暗现实的愤懑, 对人生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二) 访道求仙的人生理想
 
  “仙”, 原作“僊”, 许慎《说文解字》“長生僊去。从人从, 亦聲。”段注为“, 升高也, 長生者去。”所以, 在古代长生不死之人为仙。太白故乡巴蜀之地, 张道陵于此创立五斗米教, 求道之风盛行, 这时李白自幼便耳濡目染, 喜好学道。青年时期, 李白四处游历, 遍访名山, 与著名道士如司马诚祯、元丹丘 (见《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大鹏赋序》) 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中年更是得北海高天师高如贵亲授《道箓》 (见《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 , 成为一名真正的道士。
 
  后世如徐英、裴斐等人认为李白的游仙诗并不是真正笃信道教, 而是将其作为从政手段, 或从现实中逃脱借游仙寄托情怀。但我认为太白是从内心深处是笃信神仙道教, 这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 更是人生理想。这在太白的乐府诗里可以得到证实:在《飞龙引》中, 太白以黄帝上升事为言, 借黄帝“骑龙飞升上太清家”, 表达对“登鸾车, 侍轩辕, 遨游青天中, 其乐不可言”的成仙的向往, 而诗多以回环复沓的手法, 诸如“骑龙攀天造天关。造天关, 闻天语, 屯云河车载玉女。载玉女, 过紫皇。”这种顶针重复的艺术手法, 使气势贯通, 一气流转, 音韵和谐, 余音袅袅, 一唱三叹, 如行云流水, 让人恍若置身云雾缭绕的仙境。在《古有所思》中, “我思仙人乃在碧海之东隅。”和“西来青鸟东飞去, 愿寄一书谢麻姑。”在《来日大难》中, “仙人相存, 诱我远学。”和“蝉翼九五, 以求长生”可见李白笃信仙人存在, 并幻想与仙人相遇交游, 甚至在有些诗中, 太白自己就俨然是仙人形象。试问若不是真正笃信道教, 如何能做出如此情真意切之诗?
 
  李白访道求仙, 固然有谋取终南捷径或仕途不顺逃遁现实的方面, 其炼丹服药却始终不得长生之术, 也使太白心生动摇, 但难以否认李白对自然的原始热爱对求仙本真的坚信和愿望, 这也是他超越现世苦难, 蔑视礼法, 不受世间拘束, 追求自由人生境界的体现。
 
  (三) 隐居的人生理想
 
  詹锳先生在《李白诗文系年》中认为李白有五次隐居, 分别为大匡山、嵩山、徂徕山、剡中、庐山;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 提出李白有四次隐居, 分别为隐居岷山、终南山、徂徕山、庐山。
 
  李白隐居的人生理想, 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功成身退的隐。在《山人劝酒》中, 李白化用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后又隐去的典故, “各守麋鹿志, 耻随龙虎争。”“归来商山下, 泛若云无情。”又化用巢夫许由的典故, “举觞酹巢、由, 洗耳独何清。”太白用典, 或事典语典, 或明用暗用, 灵活摇曳, 不见矫饰, 信手而来, 此处二典, 表现出李白建功立业与隐居两个人生理想的结合。
 
  另一种为仕途不顺, 转而归隐。在《东武吟》中, 主人公遭遇“一朝去金马, 飘落成飞蓬”的政治遭遇, 转而“书此谢知己, 吾寻黄、绮翁。”隐居成为诗人仕途失意后逃遁以自慰的方式, 在《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中, “善卷让天子, 务光亦逃名。所贵旷士怀, 朗然合太清。”, 以善卷、务光不受君位, “乍向草中耿介死, 不求黄金笼下生。”在对隐逸的推崇中, 带有愤世嫉俗和不与世污浊的傲骨, 也可窥见太白不容于仕途的境遇。
 
  太白的归隐, 更多的是孔孟之隐, 隐居是为了避世以独善其身的无奈身隐, 而非老庄之隐, 隐居是为了超世以秉持中庸的主动心隐, 李白无法放下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一生在仕和隐的矛盾中辗转。
 
  (四) 任侠的人生理想
 
  李白另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生理想, 便是任侠。“游侠诗歌是以仗剑任侠, 游历江湖为题材并以侠义精神为内核的诗歌作品。” (4) 侠客往往富裕潇洒、轻财救危、尚气尚勇、快意恩仇, 他们“银鞍照白马, 飒沓如流星” (《侠客行》) , 他们“秋霜切玉剑, 落日明珠袍” (《白马篇》) , 他们“呼卢百万终不惜, 报仇千里如咫尺。” (《少年行》) 。
 
  这种蔑视规范, 自由豪放的任侠态度本质上与封建专制统治不容, 韩非子在《五蠹》中认为“侠以武犯禁”将其视为国不治的原因之一。自曹植以来, 开创了“建功”传统, 将任侠与建功相结合, 由一己的恩仇到忠君报国。太白的诗歌也有这样的体现, 如《白马篇》中的游侠“发愤去函谷, 从军向临洮。叱咤经百战, 匈奴尽奔逃。”如《行行且游猎篇》中的游侠“猛气英风振沙碛”这种与建功立业相结合的任侠, 无疑更为世人所接受, 通过建立边功来封侯拜相, 无疑比儒士科举应试更酣畅淋漓。
 
  而李白的游侠诗超越了政治理想的层面, 其乐府诗中的侠客虽建功, 但不为功名, 而是追求精神的解放、人格的完善独立、生命的张扬和自由, 带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个性意识。相比忠君报国, 他们更看重武功成败, 于是蔑视事败的荆轲, “燕丹事不立, 虚没秦帝宫。武阳死灰人, 安可与成功。” (《结客少年场行》) ;相比伦理等级, 他们更注重自我意识, 于是“归来使酒气, 未肯拜萧、曹”, 这与秉持建功传统的游侠诗大相径庭, 刻画出一个不事权贵, 傲岸不羁, 叛逆壮美, 展现出强烈的个性的游侠形象。
 
  太白天才超逸, 少习剑术, 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言“少任侠, 手刃数人。”林庚先生认为李白是“历史上一个最具有鲜明个性的诗人”李白的游侠经历和独特个性融入了他所作的任侠诗中, 其任侠的人生理想背后是对生命自由解放和人格完善独立的不懈追求。
 
  三、结语
 
  《唐诗品汇》称“太白天仙之词, 语多率意而成者, 故乐府歌词咸善。”太白尚古, 其乐府诗秉汉魏之风, 格调翩翩若云隐南山、倦鸟敛翮, 恣肆浪漫若大鹏展翅、凤舞九天。正如其从弟曰“兄心脏五肝皆锦绣耶?不然, 何开口成文, 挥翰霞散尔尔”。
 
  太白的一生, 虽终难实现自己“功成身退”的政治理想, 在临终前也悲歌“大鹏飞兮振八裔, 中天摧兮力不济。” (《临路歌》) 但他对理想和完善人格积极追求的态度, 他张扬自由的生命意识, 他不愿受任何束缚的强烈个性, 凡此种种, 足以在后世的读者中获得永恒的生命。
 
  文献来源:李尚静.从乐府诗看李白的人生理想与矛盾之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03):5-7.
 
人生理想论文经典热门范文10篇之第二篇:用长征精神塑造大学生人生理想管见
 
  摘要:坚定的革命理想作为长征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能够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塑造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助推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引领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针对部分大学生在人生方面缺乏明确的理想追求, 呈现出功利化倾向等问题, 可通过开展实践活动, 感悟塑造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校园文化环境, 将长征精神融入到塑造大学生人生价值的过程中, 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激励大学生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关键词:长征精神; 革命理想; 大学生; 人生理想
 
  “伟大长征精神, 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 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 不怕任何艰难险阻, 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1]正是这崇高的革命理想不断激励着红军一路前行, 最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现今, 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更不能缺失坚定的人生理想, 同样需要用长征精神来不断激励鼓舞自己, 进而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贡献力量。
人生理想
 
  一、坚定的革命理想是长征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红军的勇敢和无畏源于坚定的革命理想, 这种坚定的革命理想激发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塑造了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和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 使得他们敢于奋不顾身、义无反顾、矢志不渝。
 
  (一) 革命理想坚定如磐, 指引方向
 
  长征之路, 漫长而曲折, 坎坷而艰难。长征取得胜利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对革命理想的坚持, 他们坚信革命必胜。红军将士也只是普通的中华儿女, “然而, 当他们集合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 为民族解放、为共产主义理想忘我奋斗的时候, 也就有了压倒一切困难、战胜凶恶敌人的力量。这力量源于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2]所以红军将士在战场上不怕流血, 无畏生死, 英勇地同敌人战斗, 他们靠着坚定的革命理想, 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胜利。
 
  (二) 革命理想激发爱国主义精神
 
  红军长征之际, 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动乱, 危机四伏, 日寇侵略气焰日益嚣张, 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 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并向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大规模“围剿”, 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到了危急关头, 中华民族到了危急关头。尽管如此, “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并没有只顾自身安危, 而是把自己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高举抗日的神圣旗帜, 正确处理长征与抗日、国内阶级斗争与抗日民族之间的关系, 把红军的战略退却与北上抗日有机结合起来。”[3]而这, 都离不开革命理想的激励与鼓舞。革命理想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让他们勇于扛起民族重任, 奋勇向前。
 
  (三) 革命理想塑造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长征之路是红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铺就的, “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 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尽管如此, 没有人半路退缩, 也没有人放弃自己的理想, 尽管红军面临着凶恶残暴的追兵阻敌, 面临着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 红军依旧勇往直前, 不屈不挠, 敢于向一切困难发出挑战。他们“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 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 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 纵横十余省, 长驱二万五千里。”[4]这些壮举正是源于红军心中坚定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理想不断激励鼓舞着红军在遇到困难时能够迎难而上。
 
  (四) 革命理想助推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在长征过程中, 红军将士们经历上百次战斗, 在崇高的革命理想的引领下, 互相协作和配合, 逐渐形成了团结人民, 紧密联系群众的精神品质。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军民鱼水的深切情感感染着广大人民群众。他们在进入回民聚居区之前, 充分地与群众交流沟通, 深入了解回民地区的社会生活情况, 结合当地回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制定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红军爱护人民, 人民也爱护红军, 军民鱼水, 情深意切, 彰显了红军团结人民, 互帮互助的美好品质。
 
  (五) 革命理想引领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
 
  历经万种艰辛, 尝尽百般艰苦, 在坚定的革命理想的激励下, 红军将士们一路艰苦奋斗、顽强不息, 不断磨炼意志, 愈发顽强。在漫漫长征途中, “红军将士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战斗, 渡过了近百条江河, 越过了约40座高山险峰。其历时之久, 规模之大, 行程之远, 沿途自然环境之恶劣, 敌我兵力较量之悬殊, 在人类战争史上不说绝无仅有, 也极其罕见。”[5]尽管这一切艰苦条件都在考验着红军, 但出于对革命理想的坚持, 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话剧, 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二、用长征精神塑造大学生人生理想的意义
 
  长征精神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鲜明特点的伟大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 战火硝烟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虽然, 享受社会主义现代化成果的当代大学生们不会再走革命先辈们爬雪山、过草地的长征之路, 但长征精神对大学生树立人生理想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 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长征的胜利向我们充分展示了共产主义理想的指引作用, 而大学生在其成长和成才的过程中, 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很容易模糊自己的定位, 不利于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长征精神在大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的过程中, 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有利于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并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使其明确方向, 不走错路。
 
  (二) 有利于规范大学生追求人生理想的行为选择
 
  红军们在艰苦条件下仍然能艰苦奋斗, 百折不挠, 是因为其革命理想同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相一致, 心中有理想, 行动肯付出。这同样要求大学生在追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 要肯付出, 脚踏实地, 绝不能投机取巧, 采用不适当的、不正当的方式和手段‘走捷径’。用长征精神塑造大学生的人生理想, 可引导大学生在追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做到理想与人格相一致, 行为与道德相一致, 树立并遵守自己的原则, 对于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三) 有利于激励大学生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长征中的许多英雄事迹都可以对大学生产生激励作用, 不管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 红军都不会停止自己的脚步, 即使冒着生命危险, 也为了革命理想奋勇向前。用这种精神激励当代青年大学生, 鼓励他们在追梦的路上坚持不懈, 不轻易放弃, 勇敢坚定地为理想前行, 有利于大学生群体彰显其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激励他们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三、当下部分大学生在人生理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说, 大学生对理想的追求是积极的, 理性的。但随着世情、国情的不断发展变化及多元文化带来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的人生理想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 能够认识到理想的重要性, 但缺乏明确的理想, 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大学生普遍能够认识到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但对于个人理想的树立, 仍存在一些问题。调查显示, “52.7%的大学生对于‘你有自己的理想信念吗?’的回答是‘有, 但很模糊’。”[6]可以看出, 尽管大学生肯定了理想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许多同学对于自己的理想并不清晰, 有的甚至并没有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 这就反映出大学生对理想还只是想而不确立, 空谈而不行动, 存在着认识与行动不一致的问题。
 
  (二) 树立理想时, 部分大学生呈现出功利化倾向
 
  当被问及入党动机时, “不到25%是出于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追求, 为了提高就业竞争能力高达43.2%。”[7]可以看出, 仍有部分学生入党只是为了在就业竞争中增加一个筹码, 谋求更多发展机会。在当今经济发达、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时代, 大学生仍是肩负社会重任的主力军, 更应该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 胸怀大志, 以国家和人民之事为重任。如果过度追求物质利益, 放任欲望的发展, 大学生们很容易被物质利益蒙蔽双眼, 失去个人的价值准则和人生方向。
 
  (三) 理想更加务实, 把理想同现实利益紧密联系起来
 
  对于大学生的理想追求, “43.09%的大学生认为读大学是为了找一份更好的工作。”[8]现今,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大学生面对着各种纷繁复杂的利益和社会关系, 其理想变得更加务实, 理想目标的确定也追随着市场的需要而改变, 把理想定位与市场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看出, 大学生越来越倾向把工作看作是自己谋生的手段, 而非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的事业。
 
  四、用长征精神塑造大学生人生理想的途径
 
  (一) 立足课堂, 让长征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将长征精神融入课堂教育, 完善课程内容体系、丰富教材内容。可以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 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 将表现长征精神及其内涵的内容融入思政课堂的实际教学中, 也可以开设专门介绍长征历史和长征精神的选修课程, 健全将长征精神融入思政课堂教育的课程体系。同时, 选用能够深刻反映和生动表现长征精神的教材, 让学生自己感悟。课堂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所以要立足课堂, 围绕长征精神展开理想教育, 形成重要的外部推动力。同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及相关书籍要对长征精神在内容上进行补充, 使其成为传播长征精神的重要载体。让长征精神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走入学生的心里, 才能在其树立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更好地将长征精神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二) 开展实践活动, 感悟红军长征伟大创举的内在精神
 
  除了课堂教育, 长征精神塑造大学生的人生理想更需要在实践中展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开展“重走长征路”的活动, 让大学生们真正体验长征路途的艰辛与不易, 加深对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迎难而上的长征精神的感悟。除此以外, 还可以组织同学们到山区, 走一走草地、爬一爬高山、尝一尝农家饭。让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 加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树立思想上的认同, 让长征精神对其树立人生理想产生引导和激励作用。
 
  (三) 创新多种教育引导方式, 建立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校园文化环境
 
  要紧跟时代步伐, 创新方式促进长征精神对大学生树立人生理想发挥作用, 建立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理想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通过在微信平台上推送图文音频兼顾的文章,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其对长征精神的重视, 进而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建立“长征精神在我心中”的线上讨论群, 邀请教师和学生定期进行心得交流和分享;可以邀请专家开展讲座, 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还可以围绕长征精神开展文化活动, 以寝室为单位进行评比。这些方式不仅贴合当代大学生的生活, 而且能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长征精神的感悟, 在浓厚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坚定自己的理想。
 
  (四) 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相结合
 
  红军视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将自己的个人理想融入民族梦中, 为了国家和民族而艰苦奋斗。国家的繁荣富强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 国家富强才能为青年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多的机会。因此, “中国梦”也应是每个人的梦, 应是每个人的理想。一方面, 个人理想的实现需要以“中国梦”为依托, 否则个人理想也难以实现。另一方面, 每个人的理想都与“中国梦”息息相关,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肩负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任, 他们的理想将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感悟长征精神, 大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肩负的重要使命和巨大责任, 在树立人生理想时做出更加符合自身实际、更加理性, 同时又扛起国家和民族希望的重要选择。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 2006, (21) :3-7.
  [2]熊启珍, 瞿晓琳.论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J].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7, (2) :163-168.
  [3]袁银传, 乔翔.论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J].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6, (6) :676-680.
  [4]***.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共党史研究, 2016, (10) :5-11.
  [5]石仲泉.红军长征和长征精神[J].中共党史研究, 2007, (1) :55-63.
  [6]徐丽丽.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4, (9) :59-60.
  [7]周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5) :109-112.
  [8]汪永智, 金素端.中国梦视野下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实践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 (8) :112-115.
 
  文献来源:王淼.用长征精神塑造大学生人生理想管见[J].文化学刊,2017(05):116-11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