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人生哲学论文

哲学科学论文范文2016年汇总5篇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12-23 共24378字

  哲学科学包含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史、伦理学、美学、宗教、无神论、逻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方面,本文汇总2016年哲学科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学习。

第一篇关于哲学科学论文:

《形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新格局的几个问题》

  摘 要: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心任务是育人育才。本文以育人育才为的中心研究视角,探讨了“学生、学术、学科、学风”一体、协同推进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新格局的形成(简称“一中四学”) ,阐释了形成新格局的理念、原则、内涵及特点,指出了形成新格局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并以新格局促进哲学社会科学提升育人育才质量。

  关键词: 高校; 哲学社会科学; 学术; 学科; 学风; 育人育才

  2016 年 5 月,***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①。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过程中,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主力军、育人育才主阵地的高校,承担着光荣使命和崇高责任。在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从学术、学科、学风角度育人育才,形成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学生、学术、学科、学风”一体、协同推进的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新格局,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质量的新思路和新课题。

  一、形成“一中四学”育人育才新格局的基本逻辑依据

  (一) 哲学社会科学蕴含的基本逻辑起点是人

  关怀人类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而“为什么人”的问题则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方向性、原则性问题。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发展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从萌芽之初就确定的普遍性的重大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古希腊古罗马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始终关注的是“人”,前者体现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后者体现的则是“民本”思想。以 1915 年新文化运动开始为界,西方哲学以及逐渐形成的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哲学社会科学,首要的、根本的以“人”为中心的职责从未改变。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才第一次科学说明了“人”的本质,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结合起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立足于人民的角度来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着的哲学社会科学对人具有思想引领、价值导向、综合素质提升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育人育才功能。

  (二) 高校中心工作的基本逻辑起点是育人育才

  高校的中心工作是什么? 高校、理论界、社会各界对此认识并不完全统一,一直以来争论不断,有以教学为中心,有以科研为中心,有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但无论是从创办大学或设立高校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进程角度,还是从整个社会系统和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知识传承和社会服务的主要社会职能来看,高校的初衷和基本功能都是为了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我国高校同样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 “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指出,高教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内容是“确定高校育人的中心地位”[2],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①。杨叔子院士在他的《治学育人必正其风》文章中提出“育人,化育学生成人,培养学生成才,是大学的首要任务,是教育的根本任务”[3]。可见,无论是从法律规定、核心职能还是学者认识,引领高校各项工作的基本逻辑起点是育人育才。在很大程度上,中心地位和核心任务的确立,是对高校中心工作的回归,其他的工作都是为育人育才这个根本任务服务的。

  (三)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心任务是育人育才

  ***总书记指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②这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所在。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

  “五育人”的科学理念,形成了“学生,家庭,社会”互动的育人育才等行之有效的模式。但同时,高校也清醒地认识到,实现这一目标绝非易事。当前,相对于更显性的自然科学育人育才效果,哲学社会科学则是潜在的、慢效的,还未真正形成以育人育才为中心、以学术发展为主线、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质量提升为重点、以交叉融合为动力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发展体系,这些都影响着育人育才的质量和效果。

  二、“一中四学”育人育才新格局的形成及内涵

  (一) 形成新格局的理念及目标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紧紧围绕育人、育才目标,紧紧抓住学术、学科、学风三个关键,将学术文化、学科文化、学风文化诸要素有机融合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中,打通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之间的联系,形成有机的学术、学科、学风育人育才共同体,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理想信念、人格塑造、价值取向引领、思维方式养成与行为方式规导等多维度上合力立德树人的功能,全面提升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质量。

  (二) 形成新格局的原则

  核心原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总书记说: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是‘伟大的认识工具’,必须旗帜鲜明的加以坚持”②。中国的发展已经证明,“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②。在高校,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育人育才为本,坚持以育人育才为中心。

  实施原则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立德树人”。这不仅规定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而且凝聚了党和国家对育人和人才培养的总要求,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回归和坚守大学育人育才之道的题中之意。

  长效原则是坚持高等教育质量观。高等教育质量观,在本质上是一个高等教育哲学问题,是人们对高校教育质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教育价值选择的结果。从过程看,在高等教育育人育才理念的架构中建构理想与价值、知识与道德的融合,成就个体的“德”与“才”则是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哲学内涵。从结果看,高校育人育才的最终目的和质量观的最终体现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在大众化阶段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方向与必然路径。

  协同原则是坚持系统设计整体推进。育人育才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术、学科、学风育人育才各个方面,要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完善各方参与的育人育才机制,整体推进,实现学术、学科、学风在育人育才过程中的交叉融合融通,以适应新时期育人育才的新要求。

  以上四个原则分别确定了形成“一中四学”育人育才新格局的指导思想、实施路径、目标要求以及推动方式,四者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共同靶向着力于育人育才这个中心,为实现育人育才这一根本任务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策略。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