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人生哲学论文

哲学科学论文范文2016年汇总5篇(7)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12-23 共24378字
第五篇关于哲学科学论文:

《关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如何创建一流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的人文社会学科迎来了一个逐步恢复、不断发展的复兴时代。中国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一次次将关系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重大议题提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引导了近 30 年来的社会现象和公共议题,塑造了我们时代的“话语模式和心智结构”[1],引领了我们国家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

  正如***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的那样: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国家统筹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种蕴精神与行为于一体的学科,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如何准确定位,抓住机遇,在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上创建一流,是值得每一个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哪些特点

  人文社会科学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是以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即以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及其所沉淀的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领域,社会科学是以外在于具体的个人及其主观世界的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社会实际上是由众多个体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现象和事件实际上与作为个体的“人”的思想和行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密不可分。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特殊性,要准确把握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与性质。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具有历史传承性。人文社会科学是积累性极强的科学,认识人类自身和认识社会发展不是几个人和几代人所能完成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强调历史传承。***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因此,人文社会科学必须做好历史传承,不断地吸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不断地在前人的终点上寻找自己的新起点。做好人文社会科学的历史传承并不意味着要墨守成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需要与时俱进,因而需要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实现“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没有创新,就不能推进社会的进步。创新就需要敢于质疑,不能抱残守缺,也不能唯“圣”是从,从“言必称希腊”的这一极端走向“言必称尧舜孔孟”的另一个极端。只有“继往”与“开来”相结合,才能在新的起点上总结规律、提炼理论,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逐步接近真理,不断深化发展。

  人文社会科学带有意识形态性。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以及表现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体系。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人文社会科学带有意识形态性,主要是指各种意识形式构成了人文社会科学各种具体学科的研究对象。人文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是研究范式和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并不能将二者无原则地混淆起来,道德意识和宗教信仰不能等同于伦理学和宗教学。同样,有关政治、法律的思想观念并不能和以研究政治法律制度及其思想观念的政治学、法学画上等号。所以,要准确把握人文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性”,不能割裂二者之间的联系,但更不能忽视二者之间的区别而把它们混为一谈。如果把人文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或观念上层建筑画上等号,则严重背离了人文社会科学所固有的内涵和外延,产生“泛意识形态化”的不良学术风气,这与一流人文社会科学的创建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强调个体性。随着人类社会日益的“快餐化”,人文社会学术研究出现了一种追求“短、平、快”的趋势。与自然科学中经常出现的天才发现不一样的是,人文社会科学需要大量时间的积累,特别是对于冷门的人文学科而言,更需要科研工作者个体发挥范文澜先生所说的“坐冷板凳,吃冷猪头肉”的“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精神。人文社会科学有其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特点:它们不仅要寻求普遍性、共同性,更需要研究偶然性和特殊性;它们不仅关注社会现实,同时更加关注价值评判。因而人文社会科学在召唤团队合作的同时,更加强调发挥科研工作者的个体主观能动性,强调个体的哲学思辨和逻辑推演,强调个体的思考积累和灵感顿悟。但强调个体的理性思考并不表示文科工作者可以完全凭借自己的个人意志和主观判断来进行科学研究。实际上,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尽量避免“先入为主”地以自己的主观好恶和价值评价影响对于人和社会相关现象的科学阐述和客观评价,这是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必须遵循的。

  人文社会科学带有价值判断性。人文社会科学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有人强调价值中立,有人主张要遵循主观性原则,有人则坚持把事实与价值统一起来的综合论。但实际上,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价值无涉是不可能的。人文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的问题、研究社会问题的学科,社会是由众多个体组成的,而个体的思想、情感、性格、行为则往往具有很强的主观价值判断性。因此人文社会科学面对的是有意义关系的人和社会事物。人文社会科学应以“体现人性、尊重人格、保障人权”为根本价值取向,以增进社会成员的幸福和促进社会整体的良性发展为终极目标。

  人文社会科学在价值判断上需要将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每个社会成员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需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宣传,通过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并充分发挥其教化育人作用。面对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削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世界性难题的挑战,更需要通过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提升社会成员的人文素养,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支柱。

  二、何为一流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标准

  一流学科发展需要有科学的评价标准。当前,我国对人文社科研究学术评价主要是以量化评价为主,比如主要考核科研成果的数量、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科研立项的项目数等。

  这种过度量化的学术评价严重违背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规律,既不能保证学术创新和学术活力的迸发,又不利于精品作品的产出;既破坏了干净纯洁的学术生态,也不利于学术大师的培养和培育。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可以促进人文社科学术研究的规范化发展,营造积极自由干净纯洁的学术生态,通过制度激励措施鼓励学术精品的产出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需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

  坚持学术评价的共通性原则,即遵循基本的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学术规范是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制定的有关学术活动的基本准则,反映了学术活动长期积累的经验。学术伦理是指学术共同体成员通过理性探讨所形成的对基本学术道德规范、学术科研活动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共识。无论是自然科学的工作者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工作者,作为学术共同体的成员都应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比如选题与资料规范、引用与注释规范、成果呈现规范、学术批评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同时,在学术资源获得与权益自我保护上,也需要完善科研工作者的着作权、名誉权、荣誉权、学术资源获得权、知情权、批评与反批评权、申诉权等权利保障机制,维护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权利和合法利益。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