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人生哲学论文

知识就是力量论文(精选范文6篇)

来源:未知 作者:万老师
发布于:2021-04-17 共1041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2篇】 知识就是力量论文(精选范文6篇)
【第3篇】“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论断产生的背景及实现途径
【第4篇】知识就是力量的内涵、局限及其社会意义
【第5篇】“知识就是力量”的世界实践和中国践行
【第6篇】知识就是力量的新时代解读

  知识就是力量是一句经典名言,因为知识能够丰富人的思想,能够让人更聪明。我们获得知识,通过思考,就能解决我们以前所不知道的很多问题,这时候,知识就是力量的一种。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知识就是力量论文范文,供给大家参考阅读。

知识就是力量论文范文第一篇:用现代视角看"知识就是力量"精读收藏

  作者:马冉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

  摘 要:知识就是力量是培根提出的著名格言, 古往今来这句话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起到了巨大作用, 知识的价值及知识是如何转化为力量, 以及在现代知识经济时代下, 我们对知识就是力量的重新思考。

  关键词:知识就是力量; 背景; 知识经济时代;

  作者简介: 马冉 (1989-) , 男, 辽宁丹东人, 硕士, 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与哲学。;

  在当今社会, 知识对人类越来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知识只是一个理论, 必须把它转化为力量, 转化为改变世界的工具, 通过运用知识来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

知识就是力量

  1"知识就是力量"的由来及背景

  1.1"知识就是力量"的提出

  "知识就是力量"是17世纪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来的, 他的这句名言出自他的一本著作叫做《新工具》。在这本著作中他指出:"人类统治万物的权力是深藏在知识和技术之中的", "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是合于一体的, 因为原因不明确的地方, 就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对于有待征服的大自然, 恰恰首先必须服从它".这两句话后来被凝缩为我们现在都知道的名言:"知识即力量", 之后, 被一位高人译成了"知识就是力量, 这句话的提出不仅反映了他所提倡的理性精神、科学精神及实践精神, 而且这句话也对人类的思想史和实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知识就是力量"的提出背景

  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样振聋发聩的口号, 是与当时英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有着紧密的联系的, 他的思想是当时时代的产物, 培根生活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成长的时期, 也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序幕的时期, 资产阶级为了完成其革命任务, 要迅速地发展资本主义, 繁荣资本主义经济, 要求冲破各种封建羁绊, 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 迫切要求开拓知识领域和迅速发展科学技术, 正是在这一需求的推动下, 培根为适应时代的需求和资产阶级的需要, 对阻碍科学技术发展的封建神学和经院哲学发起了猛烈的抨击, 他反对旧传统和权威的迷信, 反对蒙昧主义, 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著名口号, 推崇知识, 赞颂科学发明, 并以改造人类知识实现科学的伟大复兴。

  2 知识的价值

  2.1 知识是社会革命的力量

  一个社会文明的进步, 发展皆是建基于知识, 倘若没有了知识便谈不上什么社会进步。因为知识通过发明创造、技术的改革, 间接地对社会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为此培根在《新工具》里明确指出, 野蛮人、文明人的分别是以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的程度为标志的。显然, 培根把知识看作人类文明的基本要素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标志。而在当今社会中知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社会的进步也有不可否定的意义价值。

  2.2 知识是完善人性的重要手段

  知识在人性中具有无上权威, 因为知识指挥着人的理性、信仰和理解, 而理性、信仰、理解正是人心的最高作用。知识使人意识到自己的尊严、使命和职责以及自身展现出各种人性的表现并使之合理。知识也使人增广见闻、避免庸俗, 还能改善自己的性格, 趋于完善。另外, 知识更使人认识自己、考察自己、自我负责也能不断的激励自己向上迈进。当代科学学的奠基人之一的贝尔纳, 曾把培根这方面的思想归类为现实主义的科学观, 这是在二百年里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科学观, 贝尔纳认为培根就是最早以现代方式对这一科学观加以充分阐述的人。

  2.3 知识推动创新思维

  学识是人们通过学习和实践所获得的知识, 是正确认识和对待客观事物的一种智能, 是产生和迸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实践证明, 学识的深浅不论对于科学发现, 还是对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都十分重要。只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 用知识充实头脑, 才能依靠丰富的学识构建起创新思维的联机, 重视学识的扩展和积累, 以丰富的学识为动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创造力和综合性相像力, 形成人才和创造能力的应该成为我们的努力方向, 知识带给人类力量来改造世界, 人类通过探索改造世界的力最来发现知识, 知识与力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 成为创新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3 知识是如何产生力量

  3.1 对"知识就是力量"的理解

  知识不等于力量, 只有知识转化为技能, 才能成为力量。只有以技能实现知识能量的释放, 方可造福于社会, 真正实现知识的价值。培根也说过"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大小, 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所以, 一个人的成功不是来自于学历和天赋, 而是他所拥有的技能, 丰富的知识比单调的知识更有力量;有用的知识比无用的知识更有力量;有趣的知识比无趣的知识更有力量。学习和研究"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至理名言, 就是要崇尚科学理性, 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正确实施振兴中华伟业。

  3.2 知识转化为力量

  知识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力量, 只有被人类掌握并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才能产生力量。人要把知识转化为力量, 首先要尽可能深入全面地掌握知识, 片面的、肤浅的、一知半解的知识是不能产生力量的;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方法, 把知识付诸实践, 在现实社会中加以应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根认为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 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 这是一个技艺, 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

  4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 对知识就是力量的重新思考

  4.1 对知识就是力量的重新思考

  "知识就是力量"虽是一句很古老的话, 但是放在当下这个时代, 依然与时俱进, 不仅非常有力道, 而且意义深远。在变化快速、竞争强烈的二十一世纪, 知识与学习俨然成为个人、企业、乃至国家最重要的实力资产。目前, 在知识经济的模式中, 知识、科技先导型企业成为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动的经济组织形式, 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4.2 知识就是力量的现实意义

  "知识就是力量"对今天仍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从国际范围还是从中国历史来看, 科学技术所起的作用都日益明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压力越来越大, 解决这些困难, 需要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我们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走合理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国际上来看, 当今自然科学发展突飞猛进, 对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我们必须要大力发展科技, 迎头赶上。"科学技术对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至关重要, 事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从根本上说, 加快科技发展, 全面推动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 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 要真正将知识转化为力量, 就需要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和尊重人才。

  5 结语

  知识对我们是宝贵的, 因为我们永不会有时间去完成它。知识的源泉必须保持纯洁, 因为任何人不纯都可能成为无知的根源。知识就是一切能力中最强的能力。知识是人生旅途中的资源。因此, 在新世纪里, 我们应该提高认识, 去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4.

  文献来源:马冉。 用现代视角看"知识就是力量"[J]. 科技视界,2013,(34):162.

知识就是力量论文范文第二篇:试论"知识就是力量"的本体论内涵及当代价值精读收藏

  作者:侯金鹏 陈晓英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

  摘要:"知识就是力量"是身处21世纪的我们从小就熟知的一句口号, 也是我们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断实现自我突破的重要理念。通过追溯"知识"这一概念的历史变迁, 分析其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所展现出来的不同形态,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知识和人才的重要作用的指示, 进一步诠释"知识就是力量"在古代、近代和现代的三重本体论内涵及其在当今时代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知识观; 本体论; 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 侯金鹏 (1992-) , 男, 内蒙古乌兰浩特人, 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西方哲学、技术哲学。;

  Abstract:"Knowledge is power" is a slogan that we are familiar with in twenty-first century.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idea for us to realize self-breakthrough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This paper traces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concept of "knowledge", analyzes the different forms of the different times, combined with Xi Jinping for the important role of knowledge and talent, further explains "knowledge is power" in the ancient times, modern times and modern three ontology of the connotation and its unique value in the modern era

  Keyword:knowledge; ontology; contemporary value;

知识就是力量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有一句名言这样说:"你自知你所熟知的东西未必是真知".我们几乎每天都会用到"知识"这个词语, 当今社会甚至将有无知识或知识水平的高低作为评价一个人优秀与否的标准, 但真要去追问知识本身的含义, "什么是知识?"瞬间就变得复杂了, 因此, 想要弄清"知识就是力量"的当代内涵要从追溯知识的"历史"开始。

  一、"知识就是力量"的由来

  追溯"知识就是力量"的由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古希腊时期的萌芽阶段、中世纪时期的发展阶段、近代"知识就是力量"的产生阶段。

  (一) 古希腊时期的知识论萌芽

  追溯"知识就是力量"的由来不得不从哲学的发源地古希腊那里开始, 最先追问"知识"一词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 他喜欢用诘问的方式与人们探讨各种问题, 他通过探讨之后总结出"知识即美德或德性①", 这种说法对于后世的知识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在苏格拉底那里, 这种"知识即美德"仍然带有明显的朴素性。其后, 他的学生柏拉图对于"知识"一词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提出了著名的"回忆说", 在柏拉图看来, "我们的不朽的、已历多世的灵魂中已有一切知识 (理式) , 只是在出生前或出生时忘掉了。学习就是通过感官、理智的活动去回忆起这些已有的知识来"[1].其后的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知识观主要包括联系密切的两大方面内容:一个是知识等级说, 一个是知识分类说。在等级说中, 亚里士多德将知识概括为感觉、记忆、经验、技术和智慧五个等级。在分类说中他将知识概括为3 类, 即为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识是理论知识, 为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是实践知识, 为创造而被追求的知识为创制知识。这两种分类更加系统地阐释了"知识"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总体来说, 古希腊时期人们对于"知识"本身的理解还处于一种萌芽状态, 并且哲学家们也没有更多地将"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知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增加自身的涵养与道德而存在, 但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论, 在内容上已经丰富了很多, 而且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也提到了注重实践的知识, 已经有了将知识联系实践的倾向。

  (二) 中世纪被信仰所束缚的知识论

  如果古希腊时期被我们说成是知识论的萌芽时期的话, 那么在中世纪这棵知识论的小草无疑生长错了方向, 人们求知的欲望并没有减退, 但却始终没有突破信仰的围墙, 处于中世纪的人们将万事万物都归结为上帝的恩典, 早期教父哲学的代表奥古斯丁提出了著名的"光照说", "心灵之所以能形成感官对象的形象和'看见'永恒的对象, 是由于这些对象沐浴在光照中, 正如我们的肉眼要靠物质之光 (阳光等) 才能看见对象一样。而这"灵光"就来自万物的创造者上帝。我们的理性依其本性就自然地趋向这光照, 所以一切人都或多或少地拥有真理, 但只有那些信仰上帝为真实存在的人才拥有对这光的领会。"[2]他将真理说成是源于上帝的恩典, 他把上帝比作真理之光, 把人的心灵比作眼睛, 而把理性比作心灵的视觉, 正是上帝的光照使心灵的理性看到了真理, 除了上帝以外没有任何人能教人以知识, 正如福音所言:"只有一位是你们的老师, 就是基督。"

  在中世纪的一切知识无不和上帝有关, 在这个信仰至上的时代里人们已经开始运用知识进行一系列的逻辑推演活动, 但知识更多的作用则是服务于上帝。"知识"从古希腊时期到中世纪时期的形态转折, 与当时动乱频发的社会状态以及宗教气息浓厚的文化氛围有着必然的联系, 总体上来说, 中世纪时期的知识论是一种上帝的知识论, 更多的发展在逻辑层面, 与社会实际分割明确。

  (三) 近代"知识就是力量"的产生

  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洗礼后, 尤其是从18 世纪开始, 欧洲先进的思想层出不穷, 就在这个被称为"天才"的时代, 英国的弗朗西斯·培根, 也是英国经验论的代表人物首先在思想层面上做了突破, 他指出科学的目的就是在我们认识自然的基础上利用和支配自然, "达到人生的福利和效用"[3].提出了我们所熟知的口号"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口号对当时高速发展的英国乃至整个欧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后的哲学家们都开始将求知定为追寻的目标, 人们都开始把眼光从追求上帝的恩典转向了获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 人们坚信知识能带来幸福。一种求知的风气就这样产生并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近代的知识论相较于中世纪的神学知识论是一个重大的转折, 这意味着人们开始真正地关注人本身, 开始关注生活, 开始寻找真正的能给人们带来幸福的方式, 虽然经历了中世纪的阴沉, 但"知识"的萌芽依然在近代得到了生长, 并如雨后春笋般地充满活力, 完全可以说"知识就是力量"指引了一个时代的发展。

  从古代的苏格拉底到近代的弗朗西斯·培根, 历史证明人们对于"知识"的追寻与探索始终没有停止, 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人们对于"知识"的态度总是不一样, 知识本身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二、"知识就是力量"的三重本体论内涵

  通过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我们可以看出, 随着历史的发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知识"本身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 从古代的知识论到近代的知识论再到现代的知识论, "知识就是力量"的内涵分别有着三种不同的形态, 大致上可以总结为从人的角度来理解的"求知以自明", 从自然的角度来理解的"求知以致用"、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来理解的"求知以自觉", 这三者都随着时代的发展, 相互传承、相互发展、相互依存。

  (一) "求知以自明"

  "求知以自明", 这是"知识就是力量"最初的本体论形态, 它产生于古希腊, 也是人类对于"知识就是力量"的第一重理解, 总体来说, 这种"求知以自明"还没有能够使人将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去改造自然联系起来, 在这层含义中, 求知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完善自身的德性, 满足自身的求知欲望, 为了自明而求知, 这种对于知识的态度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的, 当时的古希腊奉行城邦制, 并逐渐在城邦内部产生了一种民主制度, 尽管这种民主在今天看来并不算真正的民主, 因为它将妇女、奴隶、邦外人都排除在外, 只有成年男性享有民主权利, 但在当时的古希腊, 这种城邦制已经给予了人们以相对的自由, 使人们能有时间去从事思想工作, 最初的哲学也就此产生, 人们开始将求知作为一种净化自身灵魂、丰富自身涵养的活动, 当然, 那时的人们还没有重视起理论联系实际, 自然也没有将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 因此古希腊人将求知作为一种获取快乐的方式, 正如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哲学的产生因素时提出哲学产生于闲暇和好奇心, 一个人只有在吃饱喝足的情况下才能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求知就是人们丰富自身涵养、增加自身快乐的一种方式。

  在漫长的中世纪当中, 这种"求知以自明"的内涵仍然没有变, 只是认识的本体由物质性的自然变为了精神中的上帝, 人们依然在信仰中追求自明, 在信仰中寻求理解。在今天看来, 作为求知本身而言, 其自明的意义仍然存在, 在当今社会, 人们为了自身的物质利益奔波于仕途之间时是否反思过我们求知的终极意义呢?这种观点虽然诞生在古代, 但不能片面地认为它的层次和境界就一定比近代低, 创造物质财富固然重要, 但在我们利用知识获取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应该使我们的自身涵养得到提升, 当今社会中的众多科技伦理问题就充分说明了丰富自身涵养的重要性, 例如人们通过学习网络知识, 应用网络技术, 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商品交易、开通网上银行, 新时代的网络技术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便利, 但也有人通过学习网络知识利用网络的隐匿性进行网络诈骗, 违法犯罪, 那么这样的求知还算一种美德吗?在某种程度上, 比起"求知以致用", "求知以自明"或许境界更高。

  "求知以自明"是"知识就是力量"的古代本体论内涵, 它将"知识"的终极目的理解为提高德行与修养, 但并没有与更多的和具体的社会实践联系起来, 尤其在亚里士多德那里, "知识尤其是哲学的目的是为了求知而且仅仅是为了求知。求知是人的本性, 人是因为自知自己无知而求知的[4]".因此这种本体论内涵不可避免地带有一种朴素性。

  (二) "求知以致用"

  "求知以致用"是"知识就是力量"的第二重本体论内涵, 也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内涵, 如果说"求知以自明"是从人自身的角度来理解"知识就是力量"的含义, 那么"求知以致用"则是从自然的角度来理解"知识就是力量", 因为它已经不再将眼光只着眼于人自身, 而是更多地将眼光投向了自然, 获取知识是为了改造自然, 它将获取知识与应用知识结合起来,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它的本意也就是出自弗朗西斯·培根的那句"知识就是力量", 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来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当时的欧洲经历了中世纪的阴霾, 新的思想刚刚开始萌发, 人们的目光开始由神转向人, 开始由天国转向人世, 探求世界本源的本体论哲学开始被关注人自身的认识论哲学所取代, 这些因素的转换使得人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发生了重大转变。英国作为一个航海大国, 在当时非常注重实践, 也可以说英国有着比其他欧洲各国更务实的精神, 他们注重经验的积累, 将种种现象通过归纳上升为一般的规律性定理并利用这些经验知识进行发明创造, 他们相信知识是人们获得幸福的唯一途径。就在这种背景下, 弗朗西斯·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 这句话就使得获取知识和进行发明创造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因此就将"求知以致用"突显出来了。一直到今天, "求知以致用"这句话依然有其重要意义, 改造世界是我们不断学习所有科学知识的重要目的, 要想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不断地获取知识是唯一的途径, 只有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 用正确的理论去指导实践才能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在今天, 人们更加注重科技兴国, 获取科技知识, 培养科技人才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 我国坚持实行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举措, 正是验证了"知识就是力量"的正确性。

  "求知以致用"是"知识就是力量"的近代本体论内涵, 它不仅仅诠释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又一层涵义, 它的出现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它将求知的终极目的理解为改造世界,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求知以致用"的态度被更多的人接受, 也正是因为这种知识观的出现, 我们的世界才变成今天这样, 在求知的道路上, 学以致用的态度始终指引着人们不断向前。

  (三) "求知以自觉"

  综上, 我们分别探讨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前两种内涵:一是"求知以自明", 二是"求知以致用", 两者分别从人自身的角度和自然的角度诠释了"知识就是力量"的两重内涵, 第三重内涵叫"求知以自觉", 这层内涵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出发的, 也是现代社会对于"知识就是力量"的新理解。

  所谓"自觉"就是指内在的自我发现, 即自己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 从根本上来讲自觉是基于人自身的"反思"活动,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 人们的思考方式不再以人本身和自然本身为对象, 而是转向了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对象, 人们需要在"求知以自明"和"求知以致用"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能够使二者合而为一, "求知以自明"过多地强调人自身而忽视了自然的改造, "求知以致用"过多的强调了对于自然的改造而忽视了提升人自身涵养的重要性, 因此, 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今天, "求知以自觉"或许能更好地诠释"知识就是力量"的真正内涵, 知识的力量除了能够丰富人自身和改造自然以外, 更重要的作用是引起人们的"反思", 而反思的内容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自觉"性的反思, 会使人类更好地认清自己, 更好地认清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 也就是将"自明"与"致用"通过思想自觉的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

  "求知以自觉"作为"知识就是力量"的新内涵, 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相符合的, 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 精神文明需要与物质文明并驾齐驱, 在人类不断获取知识的同时, 反思是必不可少的, 知识的真正力量是要诱发人类的"自觉", 这种自觉来自物质和精神两种层面, 它会使人类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使人与自然从对立走向和谐。

  "求知以自觉"是"知识就是力量"的现代本体论内涵, 它的终极目的是使人类更好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力量"在这里更多的诠释是人类自觉的程度, 这是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就是力量"的新内涵, 它鼓舞着人们不断地去认识自然, 最终寻求人类自身的解放。

  三、"知识就是力量"的当代价值

  "求知以自明"、"求知以致用"和"求知以自觉"作为"知识就是力量"的三种不同的历史形态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这三种知识论形态既相互传承, 又相互包容。在这三者当中, "求知以自明"与"求知以致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求知以自觉"作为当代高级的知识观, 具有与前两种知识观不同的"反思"特征, 其层次水平更高, 应该作为我们对"知识就是力量"的正确理解。

  (一) "自明精神"与"致用精神"的辩证统一

  "求知以自明"与"求知以致用"作为两种具有不同终极目的的知识观, 两者既相互对立, 又在对立的基础上寻求统一。"求知以自明"作为古希腊时期的知识观, 其提倡的"为求知而求知"虽然带有明显的朴素性质, 但其内涵在今天看来仍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从人类开始思考世界的本原、开始追问世界的那一刻起, 或许我们的终极目的就在于满足自身的求知欲, 也正是因为人类具有这样的不同于其他物种的求知欲而使得人类最终脱颖而出, 建立起了属于人类自己的世界, 这种"自明精神"是人类在求知的道路上所必须坚持的基本态度, 一旦脱离这种态度, 我们就很容易迷失自我, 甚至丢掉了自我的本性。

  "求知以致用"在我们今天看来或许更加符合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类的终极目的在于改变世界而不在于解释世界, "致用精神"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将我们所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 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来讲无疑是正确的, 人类求知的成果如果不能应用于实际, 世界也将没有发展, 人类的生活也无法得到改善。这种"致用精神"是人类在求知的道路上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方法, 它可以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

  "自明精神"与"致用精神"作为两种不同的知识论形态, 一种强调为求知而求知, 一种强调为致用而求知, 虽然二者在观点上彼此对立, 但在"求知"本身的意义上却是统一的, 二者都肯定了求知的终极意义, 个人认为"自明精神"在本质上强调了求知的意义, "致用精神"在形式上丰富了求知的内涵。今天的人类在求知的道路上始终在追寻着二者的平衡, 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防止在两种精神的共同指引下偏向一方从而迷失了自我, 当代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在于学生在强压式的机械的教育体制下很容易找不到自我, 找不到求知的真正目的, 在一张张"优秀"的成绩单背后或许有着更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

  (二) "自觉精神"的当代价值

  "求知以自觉"作为一种新的对待求知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精神, 是我们当今社会在求知领域所必须提倡的, 这种"自觉精神"高于"自明精神"和"致用精神", 它突显了人类的自我意识, 当今世界的人们需要通过"自觉"与"反思"不断寻求新的更宽广的知识论道路。在当今世界, 尤其在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的中国, 需要的正是知识的这种"自觉"的力量, 这种"自觉"的力量在当代就集中表现在创新上面, 当今中国的教育事业覆盖全国, 高等教育机构数不胜数, 几乎每个青年人每天都在接收着大量的新的科学知识, 但真正能算得上人才的并不多, 我们依旧在呼唤人才。人才从哪里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这个问题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讲话:"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才越多越好, 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 人才就是未来。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 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 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②。这段话明确指出了人才要从创新实践中去发现, 而这一切又都离不开源源不断的新的科学知识的获取。

  对于知识只是抱着"求知以自明"或者"求知以致用"的态度是不够的, 想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关键是要做到"求知以自觉".要创新一是要不断获取新的科学知识, 二是要不断地用新增加的知识去反思以前的知识, 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觉".

  "求知以自觉"作为"知识就是力量"在当今时代的新内涵, 应该始终作为推动我们每个人乃至我们整个国家不断求知、不断进步的核心动力, 知识就是力量, 这种力量是自觉的力量, 是反思的力量, 更是创造的力量!我们需要将科学知识由"自明"上升到"致用"再上升到"自觉".只有在这样的不断变化、不断革新的过程当中, "知识"本身才会真正变成力量!

  参考文献

  [1] 汪子嵩。希腊哲学史:第2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236.

  [2]张祥龙。西方哲学笔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211.

  [3]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345.

  [4]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5.

  注释

  11德性:在苏格拉底那里指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 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他认为这是一种每一个人都能够学会、或可以确定地知道的原则。

  22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发表的讲话。

  文献来源:侯金鹏,陈晓英。 试论"知识就是力量"的本体论内涵及当代价值[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7(04):17-20+2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