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农业经济学论文

生态文明价值观下农业制度发展研究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17 共448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农业制度发展困境探究
  【第一章】基于生态文明的农业制度革新研究绪论
  【第二章】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概述
  【第三章】农业制度变迁及其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障碍
  【第四章】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农业制度创新路径
  【结论/参考文献】生态文明价值观下农业制度发展研究与参考文献

  结 论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呼唤生态文明价值取向下的农业制度创新。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制度经过不断变革调整,逐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国农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变了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落后的局面。农业发展的进步需要农业制度的不断调整,通过制度的调整不断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生产。虽然农业制度的调整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我国农业制度的发展仍存在障碍,制度的缺陷导致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为了经济效益通常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与自然处于对立面,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更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坚持在生态文明价值取向下创新农业制度。

  本文在国内建设发展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分析我国农业制度的现状,坚持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创新农业制度,将生态文明和农业制度创造性的结合起来,以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引领农业制度的创新。文章在分析了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理论内容及其理论和实践依据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制度的发展历程,分析现行农业制度中存在的障碍,最后总结出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就要坚持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创新农业土地制度、经营制度、科技制度和财政制度,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生态文明价值取向是实现农业制度创新的要求。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旨在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采用绿色的生产方式,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价值取向要求我们进行农业制度创新中树立起人和自然平等的理念。创新农业制度,要坚持生态文明价值取向,转变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生态文明价值取向下农业制度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绿色增长,从而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生态文明价值取向有利于在新时代进行农业制度的创新。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具有和谐型、可持续性、高效性等,生态文明价值取向体现人与自然的平等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经济的高效增长,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价值取向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先进的思想理论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意义,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及其汲取和吸收的优秀理论成果,对新时代进行农业制度创新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农业制度发展中面临不同的障碍,而生态文明价值取向体现的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为农业制度创新提供指导,有利于在新时达进行农业制度创新。

  农业制度创新必须坚持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我国农业制度发展中面临的不同障碍,均不利于农业生态文明的建设。农业制度创新必须坚持生态文明价值取向,以生态文明观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为理念指导,通过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其树立起生态文明的意识。
  
  生态文明价值取向下农业制度创新要以理论为引导,尤其起循环经济理论。农业循环经济注重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可利用率,在生产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农业制度创新要以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理论和理念引导,重点创新农业土地制度、农业科技制度、农业经营制度以及农业财政制度,通过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引领实现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一、经典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列宁全集(第 5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二、一般著作:
  
  [1] 毛泽东选集(第 1-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邓小平文选(第 1-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江泽民文选(第 1-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姬振海主编。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 余谋昌。环境哲学: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6] 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7] 诸大建主编。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8] 陈学明。生态文明论[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8.
  [9] 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10] 傅治平。生态文明建设导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
  [11] 沈国明主编。21 世纪生态文明:环境保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2] 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3] 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8.
  [14] 徐艳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5] 郭建仁。生态地批判--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6] 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7] 卞有生。生态农业基础[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86.
  [18] 戴维·佩柏。刘颖译。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
  [19] 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
  [20] 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1]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2] 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23]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24] 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M].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4.
  [25]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6] 萨缪尔森。经济学[M](第 12 版)。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27]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1992.
  [28] 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9] 宋洪远。改革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政策的演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0] 袁铖。制度变迁过程中农民土地权利保护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1] 佟庆远。新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设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32] 严耕。生态文明理论构建与文化资源[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33] 李文华等著。生态农业的技术与模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8.
  [34]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耿建新、宋兴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5] 潘岳。生态文明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6.
  [36] Brown, Lester. Building A Sustainable Society[M].NewYork:W.W.Norton&Co,1981.
  [37] Gorz Andre. Critique of Economic Reason [M].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1989.
  [38] John Bellamy Foster. Ecology Against Capitalism [M]. Monthly Review Press. 2002.
  [39] M. Begon. CR. Townsend and J. L. Harper, Ecology [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2006.
  [40] Gorz Andre .Ecology as Politics [M]. Boston : South End Press , 1980:21.
  
  三、期刊论文:
  
  [1] 廖才茂。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理论依据[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6)。
  [2] 林毅夫。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J].CCER 中国经济观察,2006,(5)。
  [3] 王梅杰。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及其路径[J].黑河学刊,2013,(1)。
  [4] 黄顺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7,(11)。
  [5] 温铁军。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与环保农村[J].环境保护,2007,(1)。
  [6] 伍瑛。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特征[J].生态经济,2000,(2)。
  [7] 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8] 冯秀萍。林卿。农业发展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发展演变[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9] 邓大才。农业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时机选择 [J].当代财经,2001,(2)。
  [10] 赵雪梅。论新中国的农业制度创新[J].武汉大学学报,2001,(3)。
  [11] 蒋满元。唐玉斌。基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营制度创新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3)。
  [12] 傅小龙、曹舒璇。从产权功能看中国农地产权的缺陷[J].北方经贸,2009,(1)。
  [13] 楚天骄。土地流转模式及其规范化研究[J].上海综合经济,2002,(4)。
  [14] 任大鹏。王恩恩。农业补贴制度的学理与实证考察--基于公平与效率的视角[J].农村经济,2010,(5)。
  [15] 郭宏宝。财政投入作为农业制度创新的缓冲条件论析[J].农村经济,2005,(2)。
  [16] 张磊。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1)。
  [17] 李付梅。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2005,(3)。
  [18] 任春华。论农业技术创新的实现体系[J].学习与探索,2006,(6)。
  [19] 张海航。以科学技术创新促进新农村建设[J].决策探索,2006,(5)。
  [20] 余宝军。调动农民积极性建设生态文明村[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2)。
  [21] 郭智奇。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J].中国农业教育,2011,(1)。
  [22] 余谋昌。生态文明:人类文明的新形态[J].长白学刊,2007,(3)。
  [23] 邱耕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7,(3)。
  [24] 廖才茂。论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J].当代财经,2004,(9)。
  [25] 许庆。土地调整、地权稳定性与农民长期投资激励[J].经济研究,2005,(10)。
  [26] 徐权贵。论价值取向[J].南京师大学报。1998,(4)。
  [27] Phlip M Feamside. Global Warming and Tropical Land -Use Change: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s from Biomass Burning, Decomposition and Soils in Forest Conversion, Shifting Cultivation and Secondary Vegetation [J]. Climate Change, 2000,(6)。
  [28] Pankrath J.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and possible disturbances due to man's interventions[J].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1979,2(4-6)。
  [29] Shortle J S.,Horan R., Abler D. Research Issues in Nonpoint Pollution Control.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1998(11)。
  [30] John M.Antlea and Jetse J. Stoorvogel, Agricultural Carbon Sequestration, Poverty and.Sustainability,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2006(13)。
  [31] Todd M.Johnson, Claudia Alatorre, Zayra Romo, Feng Liu. Low Carbon Development for Mexico[M],The Word Bank,2009.
  
  五、报纸:
  
  [1] 黄娟。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N].中国环境报,2015 -4-3(0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