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农业经济学论文

西北民族地区的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与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2-24 共9275字
论文摘要

  当前, 中央把解决好 “三农” 问题当作工作的重中之中, 并把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作为解决“三农 ” 问题的根本途径 。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缩小城乡差距,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

  农业、 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进步, 农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但是,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环境退化, 面源污染加剧, 农业资源日益减少,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老化等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下, 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农业经济结构, 大力发展生态化现代农业经济是解决农业经济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全国土壤普查资料显示, 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由 20 世纪 50 年代的 3% 左右降到不足 1. 5%,西北地区则低于 1%。 西北民族地区耕地质量退化, 导致土壤瘠薄、 肥力下降、 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 西北民族地区发展生态化现代农业, 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生态文明, 推动 “两型” 农村建设和农业、 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生态化现代农业相关概念与中国未来农业发展趋势

  传统农业是一种不注重经济核算的存活性农业生产, 以农业文明为精神内核, 伴随着一定的自然崇拜, 生产的目的主要是解决温饱。 传统农业是生产方式简单原始的有机农业, 特征是依靠自然光、 热、 水条件, 和人力、 畜力等简单劳动生产工具为主, 不投入任何人工合成的生化要素,自给自足。

  现代农业是一种注重经济效益的农业生产,是以工业文明为精神内核。 由于过分注重经济效益, 所以大量使用化肥、 农药和现代化工业技术。

  虽然提高了经济产出, 但也留下了工业文明所固有的弊端———环境污染与不可持续。 现代农业以机械化大生产为主, 生产除了自然光、 热、 水等条件外, 还投入化肥、 农药、 生长素等人工合成的生产要素, 以工业化管理模式为主, 和商品市场紧密联系。

  生态化现代农业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文化内涵。 在中国就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文化内涵, 同时注重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自然农业和现化农业优点的综合。

  既保留传统农业的精华, 也积极吸收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 同时摒弃自然农业的低效率和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持续的弊端。 以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优结合。 生态化现代农业是结合现代化高科技因素, 注重生态、 经济、 社会效益的 “两型农业”。

  对中国这样一个 13 亿人口的发展中的农业大国, 虽然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地位, 而是要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根据产业演进的规律, 农业衰落似乎是合理和正常的。 但中国这样一个人均耕地少,人口数量巨大的发展中国家, 农业基础地位不能动摇。

  中国农业由于人均土地面积有限, 人口众多,长期以来形成了精耕细作、 重复利用和永续利用农业资源的传统。 也是一种劳动密集性农业。 以机械化、 化工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在中国推广后, 必将拆解原来的农业生产系统。 在两种生产方式融合过程中, 所产生问题的危害性都具有双重性。 如化学肥料的使用, 一方面引起土壤的污染, 重金属超标, 有机质含量下降, 荒漠化加剧;另一方面原来能作为有机肥还田的人、 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等由于不能还田变成了农村的环境污染物。 现代农业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 这些劳动力都转向非农部门, 使得农村越来越空心化, 农民越来越老龄化。

  农业已经到了必须改变发展方式的时候, 虽然这种改变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但必须行动起来。 有条件的地方继续建设生态化现代农业,没条件或条件目前不具备的地方, 适度地回归自然农业, 政府限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通过宣传和鼓励等方法, 让农民使用秸秆还田, 休耕轮作,人畜粪便发酵施肥, 人工除草等田间管理方法,发展有机农业。 劳动回报与消费一样具有刚性,让从化肥和农药施用中解放出来的艰苦劳作重新回归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 但作为一种向生态化现代农业的过渡, 其意义主要在于树立生态化现代农业的理念, 让社会逐步从化工农业中转变过来。 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国人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 全社会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

  现代农业为解决中国几千年来困扰社会的温饱问题作出了的巨大贡献, 但现代农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土地肥力下降等不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而且越来越严峻, 到了必须认真面对的时候了。 解决办法就是发展生态化的现代农业, 这一观点由姜春云提出。 在其基础上本文作了新的阐释。 包涵几个方面: 以科学发展为指导, 生态文明是其发展理念, 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宗旨, 并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科学管理、 产业化生产、 因地制宜和多种模式、 市场化运作为特征, 同时兼顾农村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

  二、 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则

  (一) 继承中国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自然农业持续发展几千年而世代不衰,精耕细作的传统生态化现代农业持续发展至少几百年而效益不减, 而商品—化学农业在中国引领风骚不过几十年就已弊端丛生, 难以为继。

  要改变传统农业文化落后的观念, 修复传统自然农业文化。 现代有机农业的理念并不来自西方, 通过有机残体制作堆肥来肥沃土壤的方法是每个中国农民都知道的农业常识。 20 世纪 40 年代, 英国农学家 Albert Howard 研究了中国和印度的东方农业后提出了有机农业的概念。 有机农业在国际上很快流行起来, 迅速成为一种普遍认可的农业发展方式。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 在漫长的农业发展历史中, 我们的祖先积累和创造了丰富农学精华, 有些宝贵的知识和生产方法历久弥新。

  同时, 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巨大的科技支撑。 在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中,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农学精华, 并通过现代农业科技改造和弥补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不足之处。

  (二) 提高经济、 社会 (利益分配)、 生态环境、 文化整体功能

  生态化现代农业不仅仅是一个粮食生产问题,还涉及到生态环境、 农村社会发展、 传统农业文化等问题。 只有把生态化现代农业看作是一个包含以上四个要素的大农业系统, 既要重视粮食生产, 又要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 加强村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委员会的建设, 组织农民在生态化现代农业生产、运输、 销售过程中, 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利益。 协调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 建设社会秩序井然、 风尚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同时,重视文化建设, 通过农民夜校等方式, 推广和普及生态化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经营方式。 重塑或修复传统农业文化, 发挥传统农业文化的积极作用。 只有把生态化现代农业看成一个集经济、 社会、 环境和文化要素在内的大农业系统, 提高整个系统的功能, 才能使得生态化现代农业克服现代农业的弊端, 走上持续、 健康地发展道路。

  (三) 优化农业结构

  作为一个大的农业系统, 其内部结构与效益有密切的关系。 结构越合理, 其效益越好。 不断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 根据区域自然条件、 发展基础, 宜农则农、 宜牧则牧, 或者退耕还林还草,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框架下, 优化农林牧结构。 做到经济、 生态、 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 而不是只重经济效益, 不顾生态效益; 只管短期利益, 不顾长远后果。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20 世纪, 由于要急于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很多乡镇都大办企业, 这些乡镇企业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 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也非常严峻。

  要不断压缩乡镇企业, 村办工业的规模, 通过关停并转等方式逐步引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不断壮大农村服务业, 为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为农民生活提供便利。

  (四) 循环发展、 永续利用农业资源

  由于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影响, 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和农药, 使得原来农业生产中的循环系统被打破。 大量的秸秆不能还田, 堆积在田间地头, 或被焚烧。 通过一些比较成功的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如猪—沼—果 (菜、 粮)等方式, 变垃圾为有机肥, 变农业废弃物为资源,建立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循环机制, 农业资源永续利用。

  (五) 城乡一体化发展原则

  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中要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原则, 积极利用城市的科学技术力量, 和城市庞大的消费市场, 发展生态化现代农业。 生态化现代农业的管理模式, 经营方法, 以及农产品的营销, 都需要现代化工业企业发展方式。 这种知识、 技能和人才, 农村相对缺乏。 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 生态化现代农业更好地利用现代化生产性服务业, 来促进农业的发展。 公共服务水平在农村的提高, 将有利于农民生活的保障和生产技能的提高。 生态化的一些观光农业在城市郊区是农村的主要发展模式。 城镇化在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国拉动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措施, 充分考虑这一发展趋势和发展特点, 调整和规划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做到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相统一。

  (六) 重视传统农业文化

  自然农业文化中包含 “神性” 与 “生存性”两个基本的要素, 不论是汉民族生活地区还是少数民族生活地区, 农民对土地以及粮食都赋予神性。 这从当地关于土地和粮食的神话以及节日民俗中就能看到。 在田间劳动吃饭时, 首先祭祀土地, 从不敢把食物 (主要是指做好的食用品) 和不洁的物品放在一起, 也不敢浪费。 冥冥之中,似乎不敬畏土地和粮食的行为会招致饥饿的出现。

  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也是一种生存方式的延续,大多数不计算生产中的成本和收益。

  自然农业生产方式是哲学中 “天人合一” 的哲学理念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显现, 除了对土地和粮食怀着敬畏之心外, 对农业生产之外和自然环境也普遍存在敬畏。 农村的民间谚语中就有“跑山没本, 越跑越紧” (就是说到山林中打猎、采集不需要本钱, 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挣钱, 日子会越过越紧张), “进山林不穷, 出山林不富” 之说。 作为一种民间素朴的生态伦理规则, 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从现代农业文化角度看, 这些自然农业文化可能就是迷信了。 但作为自然农业的一部分, 一但把他们否定了, 那么毁林开荒、 采集发菜、 盗猎、 开矿等现代的经济发展方式, 毫无顾忌地向农业和农村开进, 尽可能地扩大利益和产出。

  三、 西北民族地区的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目前, 西北民族地区的生态化现代农业只是初具规模, 所占农业生产的份额还比较少, 尚未形成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导发展模式。 但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形成了一些典型的生态化现代农业模式。 在各地政府和农业部门的推动下, 不断扩大。

  如甘肃的实施的 “沃土工程”, 充分利用传统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土地自我保养的耕耘方式,采用 “高茬收割, 根秸还田, 沼渣沼液资源化利用, 种植绿肥” 等方法。 恢复和提高了被现代农业降解的土壤有机制含量, 提高了土壤肥力,改善了土壤结构。 在减少 5%~6%的化肥施用量的前提下, 每亩增加收入 3 209.4 元/公顷(213.96元/亩)。

  新疆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区, 水资源有效利用对农业生产起决定性作用。 由于滴灌技术的推广和利用, 使得新疆灌溉水有效利用率由 2000 年的 40%提高到 2008 年的 51%, 毛灌溉用水定额由 11 805 立方米/公顷 (787 立方米/亩) 下降到8 745 立方米/公顷 (583 立方米/亩)。

  滴灌技术已经应用于小麦、 棉花、 水果、 蔬菜和玉米等多种农作物, 实现了施肥与灌溉的可控化, 应用面积达到近 1 000 万亩。 通过滴灌技术的利用, 各种农作物单位亩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除此之外, 还有稻鸭共作技术, 以及在稻鸭共作基础发展起来的稻鸭萍技术。 水稻种植与鸭子养殖同时进行, 鸭子在稻田之间养殖, 有效地减少了杂草和害虫, 鸭粪增加了土地的有机肥力,减少了化学肥料的施用。 每亩稻田能产鸭肉 18~20 公斤, 与其他稻田相比, 每亩增加 200~400 元的经济效益。 既增加了经济效益, 也保护了环境,生产了有机食品。 在稻鸭共作基础上引入绿萍,起到固氮、 抑草、 富钾和保水作用, 构成高效益、多层次的立体农业。

  宁夏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 把养和种植水果或蔬菜结合起来, 循环利用农业资源, 解决农村生活用能, 保持土地肥力, 增加土壤有机质,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使种植业、 养殖、 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有效地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内部循环的大农业系统。 建设聚水工程, 通过聚集雨水, 增加农业用水量,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发展节水型生态化现代农业。 宁夏除了宁夏和河套平原外, 大部分是山地, 气候干旱, 水土流失严重。

  采取等高线种植固氮植物活篱笆, 既控制了水土流失, 又与增加土壤有机质、 改良土壤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坡地持续生产力。

  近年来青海草原生态环境退化严重, 除了如气候干旱、 气温变暖等自然因素, 牧区人口增长,超载放牧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2008 年, 青海按照“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 以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畜牧业合作经营发展为手段, 促进人口、 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 以草畜平衡为切入点” 为畜牧业发展战略, 积极开展生态畜牧业发展试点, 初步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 青海特点的新型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 2009 年, 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被国家确定为国家级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 主要作法就是, 成立畜牧业生产合作社, 把草原、 饲料地、 牲畜作价入股, 劳动力按技能分工。 转变经营发展方式, 实现了畜牧业规模经营、 科学管理, 增加了经济效益、 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 提高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 西北民族地区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 自然环境差

  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 我国 25%的国土已经出现荒漠化, 而且 95%的荒漠化土地分布在西北民族地区、 陕西、 西藏和内蒙古等 7 省区, 其中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新疆。 新疆境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绿洲边缘、 甘肃河西走廊等地都属于重度荒漠化地区。 极大地限制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化现代农业的发展。 草地退化严重, 其中最严重的是宁夏, 草地退化面积达 90%以上;其次是甘肃, 退化面积 80%以上, 新疆和青海退化面积在 40%~60%以上。 草地退化使得产草量下降, 影响畜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 体制机制障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项国家的农村经济制度, 已经在农村确立起来, 其生产特点还是一家一户生产为主, 生态化现代农业是一种立体农业, 是一种包括农、 林、 牧在内的大农业系统。单个家庭在生产中, 往往只能顾及到农业生产部分, 而除了农业之外的其他产业往往无暇顾及。由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还没有很好地建设起来,生态化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要求与一家一户的单个生产不适应。 目前我国的农业标准化和产品检测还很不完备, 存在很大的 “空白”。 近几年发生的一些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都与生产过程的标准缺失或执行不严有关。

  信息不对称对市场的影响, 生态化现代农业生产的农产品比现代农业生产农产品要更加安全, 农药残留少, 但在市场上价格都是一样的, 所以在市场交易中就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 农民作为一个理性的农产品生产者, 当发展生态化现代农业比现代农业的成本更高时, 就会失去发展生态化现代农业的激励。生态化现代农业由于要把环境的外部性问题内部化, 势必会增加成本。

  (三) 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虽然国家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 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但农村和城市相比, 二元结构依然明显。 生态化现代农业前期投入多, 农产品收入弹性低, 市场分险大。 没有一支坚定的发展生态化现代农业的农民队伍。 很多地区的生态化现代农业不是根据市场需求和价格机制自发生产的, 而是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进行的。 当农民的工资性收入高于土地收入时, 就会离开土地, 进入其他产业。 即使工资收入低于土地收入, 可能考虑到子女受教育, 城市相对便利的生活, 没有长期坚守农村的意愿。 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很多青壮年农民都离开农业系统, 进入建筑、 服务等行业, 农村出现空心化,农民变得老龄化。 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一定的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 留守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和老龄农民很难掌握这种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方法。

  (四) 观念守旧

  在中国的自然农业文化中, 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 顺从自然、 循环利用和永续发展的思想。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内化在人们日常的农业生产和活动中, 成为一种自觉的农业行为。 但是, 由于现代农业依靠科学技术, 在施肥 (化肥)、 除草除农业病虫害 (农药) 方面的优势, 大量节省了劳动力的同时, 也提高了农业产出, 原来的农耕文明被工业文明取代。 在农业生产中, 农民只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和社会效益, 尽可能地提高土地的当期产出, 不重视土地的休耕和轮耕等方式保养。 使土地的有机含量在短短 30 年内, 下降到1%。 工业文明理念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种观念已经替代或部分地肢解了原来的农耕文明。

  (五) 传统农业文化衰落

  文化来自于生产实践活动, 思维方式是文化内在的逻辑结构。 不同生产方式背景下, 所产生的文化与思维方式也不同。 如果两种文化是平等的, 在互相的碰撞与融合中, 会产生比较积极的效果。 如果两种文化是不对等的, 一种文化处于霸权地位, 会对另一种文化按自己的逻辑强行干预, 而且出发点也是好的, 善意的, 但结果往往是不理想的。 表现在生产中就是对农业的工业化改造, 和对牧业的农业化改造。 这种改造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 但最后的结果并不是很好。 往往是原来的秩序被打破, 新的秩序迟迟建立不起来,长时期地处于混乱状况。

  五、 西北民族地区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对策措施

  (一) 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

  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经济效益, 不管生态效益; 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长远利益; 只通过化肥、农药等手段提高农业收入, 而不顾土地肥力下降,有机质流失等问题; 不注重农田基本建设, 只追求 GDP 增长速度; 不管绿色发展与持续发展问题的农业发展方式。 以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 确保农业资源总量财富不下降, 在农业资源与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发展农业。 不断加强农业资源的生态环境建设,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将生态文明的考核指标增加到当地政府的工作绩效考核中。

  (二) 用大农业系统的观念发展农业

  构建包括农、 林、 牧在内的农业生态大系统,通达优化内部结构, 促进资源的相互转化和相互利用, 达到资源与环境得到保护, 经济产出增加的良好效果。 农业不仅仅具有食粮生产一项经济功能, 还有经济、 社会、 生态和文化功能。 如果在农业生产中, 只以食粮生产的最大化为目标,而不兼顾社会、 生态和文化等其他功能, 农业生产就不会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就是一种机械的、线性的, 以当期产出最大化为目标的农业, 是工业文明理念下的农业发展模式。

  (三) 重塑农业有机养份循环系统

  我国土壤有机质下降特别严重, 农业生产对化学肥料的依赖日益加强, 很多农田如果不施用化学肥料和农药, 几乎不能生产。 由于化肥施用简洁方便, 有机肥施用程序相对复杂, 需要投入的劳动力更多, 农民一般都不会自动地转变肥料使用方式。 各级行政机构主管农业的部门, 逐步地限制化工产品在农业中的投入量, 通过生态补偿等经济手段和宣传教育, 引导和鼓励农民, 逐步减少化肥施用量, 增加有机肥。 重塑有机养份循环系统,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养用有效结合,增强土地可持续生产能力。

  (四) 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

  根据全国土地数量和联合国关于化肥和农药使用标准估算出化肥和农药总量, 严格审批制度,限制化肥和农药产量, 并逐年递减。 逐步恢复土地肥土, 降解土地毒素残留物。 目前农业不可持续发展已经是一种共识, 但是各地区都在加速发展经济, 唯恐落在后面。 而化工农业确实与自然农业相比有很多优点: 如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可以大量节省田间管理, 如除草、 施肥等劳动成本。认识到问题就该马上行动。 首先, 动员广大农民,告诉化工农业的不足。 让农民首先自己生产和消费有机农产品。 然后, 逐步扩大到国内消费市场。

  目前, 国内的情况是, 有机农产品主要流向国际市场。 国内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五) 加强重视食品安全管理

  重塑农业是根本的战略, 在国家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 虽然大家都知道农业的重要性,但实际上, 由于农业的产值低, 往往就被忽略。

  要把食品安全问题和粮食问题上升到至关国家安全高度来对对待。 对一些科学界还处于争论, 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农业科学技术, 如转基因食品国内不首先使用。 对转基因食品保持谨慎态度,虽然美国以及第三世界科学院发表声明支持转基因技术研究。 但是反对的声音也一直没有停止过,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定论, 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问题还在争论。 不在国内拿人体,尤其是一些贫困、 信息闭塞的山区居民和学生作实验。

  (六) 重视对传统农业中积淀的农学精华的挖掘和发扬光大

  中国是个传统农业大国, 传统农业发展有几千年的历史, 轮作方式与田间生产管理也是经过农民数千年的生产实践和无数的农官和农学家不断总结经验和推广, 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在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中, 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是不容否定的。 但也造成很多无法回避的问题:

  环境退化, 土地肥力下降, 农产品残留毒素增多,相应的人类的疾病也在增加。 应该到进一步注重农业发展质量问题的时候了, 食品安全已经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不重视农业生产基础建设,只追求数量的作法也需要反思。 农业不像工业,可以不考虑自然因素就可以生产, 农业生产是人和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能忽视自然因素, 甚至要敬畏和尊重自然。

  (七)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建立一种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生态化现代农业, 不断优化农业的各项功能, 建立以共产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 民主选举为主要基层治理模式, 发展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 多予少取的原则, 城乡一体化发展,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 构建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2012-11-08.

  [2] 王俊敏. 长三角农业的生态———文化功能恶化与修复:以 S 市为例[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40-153.

  [3] 姜春云. 以生态文明 引领农业 、 农村发展———关于建设生态化现代农业和农村的探索[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12):5-10.

  [4] 万 勤. 稻 鸭共作探 新疆生态农业之路 [J]. 环 境保护 ,2010(20):63-64 .

  [5] 韦晓宏,段根林. 小西北地区发展生态农业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 . 农业经济问题, 2008(3):61-63 .

  [6] 丁忠兵. 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探索———“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牧业建设论坛暨第六届全国社科农经网络大会”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0(9):91-96.

  [7] 章 力建 ,等.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 农业的建设问题[J].农 业经济问题,2001(2):23-2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