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农业经济学论文

土地流转对土地产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2-24 共5904字
论文摘要

  增加农民收入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缓解社会矛盾,实现农村和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同时也是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大量农民先后涌向二三产业,大大提高了进城务工农民的收入,如何提高留守在第一产业的农民的收入,同时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问题已迫在眉睫。农户人均耕地规模过小是我国农村居民收入过低的重要原因,鼓励有效使用土地和扩大耕地规模就成为非常迫切的问题。土地流转作为优化土地资源再配置的重要手段,通过转移土地使用权来配置土地资源,在中国仍然带有试验的性质。探索土地流转的形式,鼓励和支持农户间自愿进行各种转包、转让及互换等流转方式,必将成为未来中国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中国农业正面临着新的历史性契机,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开始出现转型,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应避免过分强调农业政策而忽略农民政策。不论是农业结构向更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转变,还是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到二三产业,从根本上还依赖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考察农户劳动生产率、耕地规模、土地流转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文中将利用实际调查数据分析土地流转对土地产出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所谓土地流转(文中所涉及的土地均指耕地) 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在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将土地的经营权转让给他人,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宋伟认为农地流转对农地生产率的提高影响不大,农地流转效率主要表现为转入土地的农户由于经营土地数目增加,农户劳动力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进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农地流转使得农户在土地生产率变化不大的条件下提高了农户的劳动生产率。刘涛认为土地细碎化导致土地综合产出率提高,转出土地的农户的土地综合产出率要低于没有转出土地的农户,而转入土地的农户的土地综合产出率高于没有转入土地的农户。朱建军得出土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影响土地生产率,土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高的地区,农地流转明显提高了土地生产率。胡初枝认为农地流转提高了家庭人均收入和消费,改善了家庭就业结构。冯应斌认为农村土地流转是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有效措施之一。贺振华认为土地流转并没有改变目前农业生产的方式和生产要素的质量,没有给农业生产带来质的突破。

  1、 材料与研究方法

  1. 1 数据来源

  右玉县位于晋西北边陲,隶属于山西省朔州市。县内四周环山,苍头河纵贯南北,总面积 1967km2。

  属黄土丘陵缓坡区。北与西北以古长城为界,与内蒙古的凉城、和林格尔县毗邻,东连大同市左云县,南与山阴县、平鲁区接壤。全县辖 4 镇 6 乡,总人口 10. 8 万,其中农业人口 8. 5 万。

  文中采用的土地流转数据来源于调查数据,调查组于 2013 年 10 月和 2014 年 5 月在右玉县开展了调查,数据主要包括农户的耕地、经济收入、家庭等方面的信息。有的农户虽发生土地转出行为,但将土地全部转出,并没有进行耕种,因此在对土地产出和农户生产率模型分析时进一步对样本进行筛选,选择有种植收入的农户作为分析对象,共 296 户。

  被调查的 296 户样本户的户均实际耕地面积为 39. 54 亩,相对全国户均耕地而言,右玉县户均耕地面积较大,但大部分土地为旱平地和坡梁地,户均产出价值为 36294. 7 元,主要种植玉米、土豆、莜麦、荞麦、胡麻、芸豆、草玉米等作物。农户除了种植收入外,养殖和外出打工也是农户重要的收入来源。被调查的样本户中有 45. 7%的农户在农闲时从事非农经营活动,有 69. 5% 的农户从事养殖,其中 95. 9% 的农户选择养羊,养羊收入成为右玉县农户收入的重要补充。被调查的样本户的家庭结构以子女成家独立的空巢老人居多,占 63. 9%,劳均年龄为 54 岁(表 1) 。

  对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在 296 个农户中土地转入户有 78 户,占 26. 4%,所有农户转入土地面积总和为2851 亩,土地转出户有46 户,占17. 2%,所有农户转出土地面积总和为1157 亩。目前土地流转主要发生在本村的亲朋好友之间,土地租金价格较低,平均价格为 20 元/亩,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右玉县土地流转现象较为普遍。

  1. 2 研究方法

  为了检验现实中土地流转对土地产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文中采用了扩展的 C - D 函数形式,设定的模型如下:

  Y = C + ΣiβiXi+ δlz + εEfficiency = C + ΣiβiXi+ δlz + ε
  
  式中: Y 为土地产出变量,Efficiency 为劳动生产率。X 为影响土地产出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βi为各影响因素 Xi的影响系数。Lz 表示土地流转情况,δ 为土地流转对土地产出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系数。如果 δ >0 且显著,则可判断流转情况与 Y 和 efficiency 存在正向关系,即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产出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ε 为经典随机扰动项。

  土地产出变量 Y,农户年内种植业经营总收入,主要包括所种植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单位为元,由于农户种植的作物品种存在差异,直接将作物的产量相加并不科学,因此利用各作物的价格进行加总,即将各作物产量与价格相乘,得到"价值量",并取对数化形式。文中采用的价格标准为: 玉米为 1. 3 元/斤,土豆为 0. 5 元/斤,莜麦为 1. 8 元/斤,荞麦为 3 元/斤,胡麻为 3. 2 元/斤,草玉米为 0. 32 元/斤,芸豆为 5元/斤,粟为 5 元/斤,羊眼豆为 2. 5 元/斤,松树苗为 20000 元/亩。

  劳动生产率 efficiency,单位劳动力所生产的产出值,即产出变量/劳动人数。

  农户耕地面积,是指农户年内实际投入生产的耕地面积,单位为亩,取耕地面积的对数形式。对数化可以缓解截面异方差的影响。

  耕地细碎化程度,我国人多地少的现状、土地均分的土地政策以及农地市场发育不完全的市场环境三者共同导致了我国耕地细碎化耕种。农户承包的土地往往呈现细碎化分布,这使得农户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生产。文中以农户经营平均每块耕地面积来测定耕地细碎化程度。单位为亩/块。调查样本户的平均每块地的面积为 3. 68 亩,表明当地土地较为破碎,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劳均年龄是指家庭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年轻具有较强的劳动能力,年老具有更多的农业经验,因此年龄对土地产量和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方向不确定。调查样本户的平均劳动年龄较大,平均值为 54 岁,说明当地农业种植的从事者倾向老年化。

  非农经营活动,文中采用农户家庭全年总收入中非农收入所占比重来测定家庭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和重视程度,预期作用方向为负。右玉县是山西典型的半农半牧县,养殖业在右玉县农村很普遍,其中以养羊最为多,因此文中的农户家庭总收入包括耕地收入、养殖收入、非农收入三大部分。样本户的非农收入所占比重平均值为 21. 1%,说明非农打工在家庭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物质投入,农户年内在种植业经营所投入的物质费用数额。单位为元。主要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和机械等投入费用。由于本质不同的资本产品没有共同的物质单位,则需用价值量来衡量以便计算。样本户的平均物质投入为 3672. 03元。

  劳动力投入,采用农户家庭从事农业活动的主要劳动力人数。右玉县劳动力投入平均值在 2 人左右。且标准差很小,仅为 0. 49。

  流转情况 LZ是文中重点考察的变量。包括是否转入(0= 没有转入,1 = 转入) 和是否转出(0 = 没有转出,1 = 转出) 。

  变量详细情况(表 1) 。

  论文摘要

  2 、结果与分析

  2. 1 土地产量

  对模型的检验结果(表 2) ,F 值均显著异于 0,说明模型不存在一阶序列相关。D - W 值均接近 2,表明不存在序列相关。反映农地转入的变量对土地产出影响显著,系数为 0. 222,即转入土地的农户其土地产出明显高于没有转入土地的农户,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扩大了土地经营规模,能够获得规模效益,且转入土地的农户往往具有较高的土地经营能力,土地产出水平高,这也说明土地流转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反映农地的转出的变量对土地产出影响不显著。

  农户实际经营的土地面积在转入和转出模型中的系数分别为 0. 580、0. 596; 物质投入在转入和转出模型中的系数分别为 0. 232、0. 278,这说明不论是转入土地模型还是转出土地模型,农户实际经营的土地面积变量、物质投入变量对土地的产出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即经营土地面积越大,物质投入越大,土地产出越大。耕地细碎化程度变量、家庭劳均年龄变量、非农收入所占比重以及劳动力投入变量对土地产出和劳动生产率的作用都不显著,但从变量的符合可以看出,耕地细碎化程度越小,即每块土地面积越大,土地产出就越大; 家庭劳均年龄越大,土地产出就越少; 农民从事非农活动越多,非农收入所占总收入比重越大,土地产出就越少。劳动投入则与土地产出呈微弱的负相关,这说明土地规模化经营有助于先进机械设备的使用和技术的引进,土地规模的扩大释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

  2. 2 劳动生产率

  对模型的检验结果(表 3) ,F 值均显著异于 0,说明模型不存在一阶序列相关。D - W 值均接近 2,表明不存在序列相关。从土地要素的角度考察农户效率与土地流转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显得尤为重要。不论是农业生产结构向更符合比较优势的畜禽、园艺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转变,还是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进城务工以转变城乡就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讲依赖于农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在深入研究农户劳动生产率、土地规模与土地流转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从表 3 看出,农户的土地转入行为提高了农户的劳动生产率,系数值为 0. 216,而土地转出行为对农户的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则不显著。这说明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增加了耕地规模,其人均耕地面积大,因此劳动生产率高。因此,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大农户发展战略,而这依赖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减少农民数量,提高人均耕地面积。在中国现阶段,这又依赖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因此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确保就业优先。

  农户实际经营的土地面积在转入和转出模型中的系数分别为 0. 564、0. 585; 物质投入在转入和转出模型中的系数分别为 0. 218、0. 261; 劳动力投入在转入和转出模型中的系数分别为 -0. 527、-0. 536。这不论是转入土地模型还是转出土地模型,耕地面积、物质投入对农户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劳动力投入对农户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负向作用,即经营土地和物质投入越多,劳动投入越少,劳动生产率越高。

  论文摘要

  3、 讨论

  转入土地的农户其土地产出明显高于没有转入土地的农户,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扩大了土地经营规模,且转入土地的农户往往具有较高的土地经营能力,土地产出水平高,这也说明土地流转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实现大农户发展战略,而这依赖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减少农民数量,提高人均耕地面积。在中国现阶段,这又依赖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因此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确保就业优先。反映农地的转出变量对土地产出影响不显著,即转出土地的农户其土地产出与没有转出土地的农户没有明显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文中没有包括将土地全部转出的农户,以及发生转出土地的农户耕地面积相对较大。

  农户的土地转入行为提高了农户的劳动生产率,而土地转出行为对农户的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则不显著。这说明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增加了耕地规模,其人均耕地面积大,因此劳动生产率高。这也从侧面说明当前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高,还有提高的巨大空间,土地流转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手段,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农户可以扩大种植面积,充分发挥劳动力的效率。

  我国家庭单位土地规模很小,面对逐渐开放的国际竞争市场,许多小家庭农场面临生产危机。政府一直鼓励通过土地流转来扩大经营规模,实现土地资源有效配置。前面的分析结论可以得出,晋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年龄较大,该地区土地流转主要是自发的,且主要存在于本村亲戚之间,土地流转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致使家庭农业劳动力不足而被迫转出土地。土地流转提高了农户的土地产出,增加了农户的农业收入,同时,土地流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说明解决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施大农户发展战略。农地流转应当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相配合,随着外出从事非农就业的农民不断转出土地,留守农村的农民逐步提高土地经营规模和效率。非农经营活动对土地产出和劳动生产率的负向影响并不显著,说明农民兼业行为并没有显著影响土地产出和劳动生产率。劳均年龄对土地产出和劳动生产率的负向影响不显著,这说明农业的老年化趋势仍没有显著影响到土地产出和劳动生产率。

  4 、结论

  文中得出的结论:1) 晋西北地区土地流转可以提高土地产量和农民的收入,应该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来盘活撂荒土地,从而增长农户收入。2) 土地流转可以提高农户的劳动生产率,通过转入土地农户扩大了耕种面积,农村劳动力资源可以得到最大限度利用,剩余劳动力可以转移到二三产业。3) 农户实际经营的土地面积变量、物质投入变量对土地产出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耕地面积、物质投入对农户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劳动力投入对农户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负向作用。由此得出的建议有: 1) 土地流转应该与创造非农就业机会有机相结合,减少农民数量,为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开拓空间。2)通过广泛宣传教育使农民确立其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只有承包农户才是土地流转的主体,确实保护农民的承包权不变,解决农民土地流转的心理担忧,顺利推进土地流转进程。3) 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地流转户的后顾之忧,降低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是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前提。

  参考文献:
  [1]贺振华. 农户外出、土地流转与土地配置效率[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4) : 95 -103.
  [2]李谷成,冯中朝,范丽霞. 小农户真的更加具有效率吗? 来自湖北省的经验证据[J]. 经济学(季刊) ,2009,9(1) : 95 -124.
  [3]宋伟. 农地流转的效率与供求分析[J]. 农村经济,2006(4) : 33 -40.
  [4]刘涛,曲福田,金晶,等. 土地细碎化、土地流转对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J]. 资源科学,2008,30(10) : 1511 -1516.
  [5]朱建军,郭霞,常向阳. 农地流转对土地生产率影响的对比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11(4) : 78 -84.
  [6]胡初枝,黄贤金,张力军. 农户农地流转的福利经济效果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2008(1) : 184 -186.
  [7]冯应斌,杨庆媛,董世琳. 等. 基于农户收入的农村土地流转绩效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30(4) : 179 -183.
  [8]贺振华. 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率: 现实与理论[J]. 上海经济研究,2003(3) : 11 -17.
  [9]俞海,黄季,Scott Rozelle,等. 地权稳定性、土地流转与农地资源持续利用[J]. 经济研究,2003(9) : 82 -91.
  [10]吴次芳,谭永忠. 政策缺陷与耕地保护[J]. 中国农村经济,2002(7) : 69 -7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