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农业经济学论文

基于生态文明的农业制度革新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17 共740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农业制度发展困境探究
  【第一章】基于生态文明的农业制度革新研究绪论
  【第二章】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概述
  【第三章】农业制度变迁及其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障碍
  【第四章】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农业制度创新路径
  【结论/参考文献】生态文明价值观下农业制度发展研究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飞速地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然而在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成果时,人类也不得不承担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恶果:大气受到严重污染、全球气候变暖、能源资源枯竭、水土资源受到污染、土地荒漠化等等。2014 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雾霾持续发生,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态环境破坏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坚持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党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目标,并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章。党在十八大报告中又明确提出了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仅仅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因此,必须坚持生态文明价值取向,以实现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文明价值取向体现了人类对工业文明发展带来后果的反思,也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索。

  当前我国农业制度还不完善,农业发展面临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必须创新农业制度,以生态文明价值取向为引导,将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国以来,我国的农业制度经历了由土地改革、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产业化的变迁,推动了农业的不断进步。虽然我国的农业制度的不断调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现阶段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业制度仍存在许多障碍。现行的农业制度不完善,创新缺乏活力,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农业制度存在的一些障碍,使农业生产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最终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农业土地制度中土地流转不规范,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土地流转后会出现农业用地非农业化使用的现象,造成土壤环境的破坏,甚至还会影响周边的生态环境,最终造成不可逆的后果。土地流转后,在利益驱使下生产方式的改变虽然能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但农业生态环境却付出十分沉重的代价,最终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又如农业土地制度中土地的所有权界定不明确、使用权不稳定,这一障碍不利于人们长期地进行农业生产。为了在有限的土地承包期限内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收入,生产者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过度开发土地资源、增加农药化肥的投入,从而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这种制度下采取的生产方式会造成土壤耕地质量下降,土壤荒漠化等现象,最终将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再如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中规模化的经营模式也存在一定弊端。为了在有限的农地上获得最大化的规模效益,生产者可能会忽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大规模的进行农业资源开发,从而进一步扩大环境破坏的范围。

  农业制度的不断调整创新是农业长久发展的要求,同时农业制度创新的过程中不能抛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不断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进步。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农业制度也要相应的调整创新。在农业制度创新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以环境破坏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引导的农业制度创新。通过创新农业制度,使生产者在农业生产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以达到经济的绿色增长。生态文明价值取向下的农业制度创新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1.1.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第一,本文有助于发展生态文明理论和农业制度理论。从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其他视角研究农业制度创新的理论丰富,本文从生态文明价值取向视角研究农业制度的创新,以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引领农业制度创新发展,不仅发展了生态文明理论,而且丰富了农业制度理论的内容、拓宽了其研究视域。

  第二,本文有助于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进一步丰富。这一理论强调节约能源资源,在发展中注意保护环境。同时,本文还体现了对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农业制度创新过程中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论文从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视角探究农业制度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丰富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2)现实意义。

  第一,本文有助于创新农业制度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农业制度随生产力的发展而调整变迁,但是我国农业制度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障碍,制度创新不足,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阻碍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农业制度中发展的缺陷,带来了环境问题,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坚持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进行农业制度的创新,面对农业制度发展面临的障碍,提出了具体的解决路径。生态文明价值取向下的农业制度创新有利于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农业制度创新问题,有利于破解农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新农业制度,坚持发展社会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坚持预防环境问题与治理环境相结合,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第二,本文坚持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进行农业制度的创新,为生态文明和农业制度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意义,为有关部门进行农业制度创新研究、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经验,为其制定相应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生态文明的研究现状。

  自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在感受到工业文明带来的社会快速发展时,也体会到了环境破坏的代价,生态文明的探究逐渐进入人类研究视域。我国党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进一步加强了对生态文明的关注。国内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的研究颇多,成果丰富,观点各异,使这一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发展。经过深入分析国内搜集到的研究资料,国内对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专著、学位论文和学术期刊上。

  刘湘溶在《生态文明论》中认为,生态文明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类不应凌驾于自然之上,他以生态文明为基点,倡导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余谋昌认为,"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时代为主要特征,以可持续作为发展道路的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潘岳指出,"生态文明是多个方面的总和,包括人类、自然和社会;那么生态文明就是要让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和谐相处、良性循环、全面发展".邱耕田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廖才茂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能够自觉地把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纳入地球生物圈系统的良性循环运动;它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学者们对生态文明的理解虽然不同,但是其研究都丰富了这一理论的内涵,促进了生态文明的发展。

  (2)农业制度研究现状。

  国内从经济学视角研究农业制度的理论很多,主要从我国农业制度的变迁,农业制度发展面临的障碍和解决路径上,探究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流转制度、产权制度等方面进行农业制度创新。林毅夫在《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探讨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土地制度,农业合作社等对农业的发展。

  张红宇在分析农业制度发展的障碍、有利条件后探究农业制度的创新突破口,主张农业制度的创新要集中在土地制度、金融制度、生产组织制度等方面。许庆认为,"在家庭分散经营和独自进入市场的情况下,无法解决诸如农业中的规模不经济、技术进步缓慢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土地制度改革的可行性的思路是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楚天骄认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制度因素影响,促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一体化生产,最大限度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率和农业家庭经营收益,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

  (3)生态文明视角农业制度创新研究。

  国内从生态文明视角研究研究农业制度创新的理论有一定成果。姜达炳分析了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生态的关系,提出要进行农业产业化的制度创新,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王跃生从农业制度的角度研究中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他认为中国农村存在生态环境问题,原因在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业制度,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进行农业制度的创新,改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强调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蒋满元,唐玉斌认为"农户在承包经营进程中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难以解决小生产经营与大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因而也必将有碍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谭淑豪、钟太洋等分别研究了农业制度变迁、农业土地产权制度对农村土壤、水土保持的影响。樊胜岳、蒋满元、向平安、温铁军等人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保护农业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创新农业制度的关系。

  1.2.2 国外研究现状。

  基于对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环境破坏代价的反思,生态文明思想应运而生,国外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理论较多,成果丰富。西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代表人物有马尔库塞、莱易斯、詹姆斯·奥康纳、福斯特、科沃尔、佩珀等人。莱易斯认为认为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统治自然的观念,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1979)首次提出了"生态马克思主义",标志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詹姆斯·奥康纳在其著作《自然的理由》中提出了资本主义双重矛盾和双重危机理论,资本主义社会除了存在经济危机外还存在生态危机,提出以生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构想。Foster 指出"人类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自然的控制并不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私有制".

  现代农业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少环境问题,基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国外学者对农业生态文明也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学者都从各国实际情况出发,深入探究农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美国 R·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指出农业生产发展要谨慎使用农药,过度使用会严重危害农业生态环境,通过引导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他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人们对环境的思考。美国莱斯特·布朗在《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社会》中提出了"可持续"概念,这一概念是农业领域最早提出的。在书中,他认为玛雅文明的消失与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关,土地的过度耕种,会造成水土流失,最终影响人类的生存。美国的 W·Alberhce 最早提出了"生态农业"一词。M.凯利?沃辛顿主张"建立和维持一种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投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小农经系统营,在不引起大规模或长期性环境变化,或者在不引起道德及人文社会方面不可接受的问题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谋取增加净生产".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越来越重视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全球对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认识不断加深。全球范围内对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不经发展丰富了这一理论,而且从实践上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农业制度创新离不开制度理论,国外学者关于制度创新的理论主要来自于制度经济学派,制度经济学经历了由凡勃仑、康芒斯到科斯、诺斯的发展。凡勃仑创立了制分析学,用制度主义的方法研究经济发展的问题。凡勃仑认为 "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而生活方式所构成的是,在某一时期或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通行的制度的综合,因此从心理学方面来说,可以概括地把它说成是一种流行的生活理论".康芒斯进一步发展了制度分析学,增强了经济学界力量,对制度创新理论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加尔布雷斯、谬尔达尔建立了后制度经济学,Ronald Coase、Douglass North建立了新制度经济学。North 分析了经济增长和制度创新的关系,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取决于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对经济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他的理论十分具有代表性。社会经济增长和制度创新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二者密不可分。经济发展需要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又推动经济发展。诺斯的产权理论、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理论是其制度理论的基石。进行农业制度创新,保护农业生态文明,得了解有关制度创新的内容,国外学者的制度创新理论为我国生态文明价值取向下的农业制度创新提供了基石。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在世界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形式下,本文坚持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将农业环境保护和农业制度创相新结合,以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引领农业制度创新。文章在分析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行程、依据、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制度的变迁历程,并指出我国现行农业制度下农业发展存在的障碍。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探究相应的解决路径,最终得出要在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指引下进行农业制度创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最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绪论部分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出发,提出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农业制度创新这一议题,探究了这一题目的意义,总结了国内外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文章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指出了文章的创新之处,并对文章的不足进行反思。

  第二章是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概述部分。文章首先回顾了生态文明价值取向从原始文明到生态文明时期的艰难行程,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其形成的主要依据。我国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理论上主要来源于我国传统的生态文明思想、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在实践上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强调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基于对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行程和依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还具体阐述了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内涵及其特征。

  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回顾了新中国的农业制度变迁历程,详细地分析了计划经济时期、市场经济时期和新时期中国的农业制度发展变化。在对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内容和我国农业制度自建国以来发展变化过程探究的前提下,本文还深入分析了当前在发展中农业制度存在的障碍。

  第四章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发展思路,重点探究了怎样在生态文明价值取向下进行农业制度的创新,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相应的选择路径。在生态文明价值取向下进行农业制度创新,要以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对农业制度创新进行理论和理念引导,要采取不同的农业制度创新机制,从而促进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3.2 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农业制度创新研究与现实密不可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现实研究需要理论支撑,因此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广泛搜集整理生态文明价值取向与农业制度创新理论方面的国内外文献。对搜集到的中央文件、政府工作报告、专家学者的专著、硕博士论文、期刊等相关文献进行仔细地阅读研究、记录和分析,对其进行详尽的归类,领会其精髓,积极吸收借鉴这些优秀理论的成果。通过文献研究法更加清晰的掌握当今学术前沿的最新理论成就,从而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第二,历史分析法。本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制度的变迁历程,探究其发展的历史脉络,用历史的眼光分析了生态文明思想在古今中外的发展。历史分析法为我国在生态文明价值取向下探索农业制度创新拓宽了思考空间。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法。本文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通过分析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理论内容,并结农业制度发展变化的实际,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文章主题进行了研究。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本文对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农业制度创新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创新之处:

  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国内外学术界对于生态文明的研究有着丰富的成果。

  从经济学、法学等角度进行农业制度的研究很多,但是从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视角探究农业制度创新的研究不丰富。本文基于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背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究生态文明和农业制度创新契合点。文章通过充分研究农业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障碍,重点探讨在生态文明价值取向下应怎样将我国(尤其是农村)面临的生态的环境挑战变为农业制度创新机遇,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和国际化的视野,体现了与时代接轨和与国际接轨的特征,是个值得研究的特色课题。

  第二,研究内容的创新。本文基于人类特别是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严峻环境形势,以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相关内容为基点,深刻分析农业制度发展中面临的发展障碍,并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路径。文章着重探究以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引领农业制度创新的路径,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研究方法的创新。本论文研究方法科学可行,通过大量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详细的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探寻主题的发展脉络。认真比较归纳相关问题,辩证的分析其存在的共性和个性。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分析相关理论,结合农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在生态文明价值取向下创新农业制度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具体办法。

  1.4.2 不足之处。

  第一,国内外关于生态文明和农业制度的研究成果很多,本文试图以生态文明价值取向探讨农业制度创新,将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和农业制度创新相结合。但限于自身水平,文章缺乏一定理论高度和深度,需要充分地拓展研究的广度和加深研究的深度。

  第二,由于本人的知识储备、能力和时间等多方面存在不足、搜集的资料不够充分全面,因此难以全面地综合分析这一研究主题。由于本人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从而导致对生态文明价值取向下的农业制度创新这一主题的研究不够深入和彻底。

  第三,研究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本文虽然基于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理论研究,但实践调查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文的科学性。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