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毕业论文

傩文化及文化管理相关基本理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6-12 共308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江西傩文化开发利用研究
【第2部分】江西傩文化优化管理分析绪论
【第3部分】 傩文化及文化管理相关基本理论
【第4部分】江西傩文化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5部分】江西傩文化优化管理方案
【第6部分】江西傩文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第7部分】傩文化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傩文化及文化管理相关基本理论

  傩文化具有极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它是中华文明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人类文化发展中人类学、民俗学、戏剧发生学等学术学科,提供了非常丰富和珍贵的研究资料。傩文化以节目、活动等形式表现在人们眼前,有着神秘、奇异的色彩和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但其中也存在一些节目带有部分消极和落后的因素,这就需在鉴赏过程中加以区分,并进行必要的分析。

  2.1 傩文化

  傩文化的演变流传,在某方面是指导人们思维和言行的一种“意识形态”.从最原始发展以来的信仰角度看,就是祭祀农神仪式的演变。在我国古代农耕社会里,人们为了祭祀农神而创造出来的原始文化。将农神称为傩神是源于古代中国的农耕民族对于神鸟的崇拜,所以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说, “傩文化”也是“鸾鸟文化”的流传文化。

  要知道什么是傩文化,首先得了解什么叫“傩”.“傩”这一名称,用的并不是汉族的语言,用的是侗台语族的语言。傩,音挪(nuo),在侗台语族中,这一个音符只要变化声调,就可以代表许多事物。侗台语族称稻、田、鸟、人、民族等为“傩”,故“傩”有祭祀稻神、田神、水神、鸟神、祖神等多种含义。中国字是象形文字,由象形、会意、记音三要素组合而成。它的意义往往包含在它的象形之中。傩字的繁体字由“亻”、“堇”、“隹”三字合成,“亻”字表示它与人事有关,“堇”是记音,“隹”就是雀。因此,“傩”就是崇拜神雀的农耕民族所举行的“神雀祭”.“傩文化”就是因祭祀神雀而产生出的一系列“神雀文化”.雀、鸾是一音之转,因此,这种被中国人崇拜的神雀,也就是鸾鸟,在中国古籍上有雀、雒、鸾、丹雀、彩鸾、鸾凤、丹凤、凤凰等种种称谓。这就是我所说的,为什么“傩文化”就是“鸾文化”的原因[15].

  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地大物博蕴藏各类文化资源的基本条件,在我国南方很多地区省份中,各民族的群居状态,在不同民族间,也都蕴藏着宝贵的傩文化资源。傩的呈现形式保存着较原始的形态,由于人文、地理、生态环境的不同和发展变化,体现出各自鲜明的特色,有着极高的鉴赏与研究价值。

  傩文化是记录人们历史活动发展的活化石,为了使其服务于当前和未来的人类生活,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并探索挖掘其发展渊源和文化内涵。傩是人类活动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为原始、广阔的历史文化。

  几千年前的周代,傩仪式的出现便已带有能够指引方向,对抗一切的神秘色彩。在人们都还不能够理解现在的科学文明的早期社会。古人认为,聚气则养力。所以气为万事的必备。甚至流传下来的一些词汇,例如紫气东来,和气致祥等对此也有着显现。于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掌控者在每年的重要节气里,都要在空旷辽阔的地点设立祭坛,举行各类隆重的“迎气”仪式。古人认为因阴阳二气的不调和而出现一切自然界的变化和发生灾异的情况,致使“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疾。”而“气佚则厉鬼出使而引。”疫便成了鬼的代词。而一年三次傩礼就是为了避免冬季、春季阴气太盛,夏季阳气太盛。不论阴气或阳气太盛,都“物极必反”,造成旱涝的灾荒和瘟疫的流行。为此,古人通过傩礼使一年四季阴阳二气调和,便能风调雨顺,寒暑相宜,人寿年丰。如若国家突然发生不详征兆祸事,天子也会举办傩祭,从而达到使国家强盛、天下都能太平的最终目的。

  傩礼中古人的各种行为都是为了阴阳二气的调和。古代哲学认为,阴阳互生,两极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地万物皆生。所谓阴阳是宇宙万物的组成,一切事物演变,包括自然现象的形成与变化,都因阴阳二气的变化而变化。古代所讲求的万物形成原理,强调适度均衡,气的和谐,否则“过而不适,极至必反”,阴阳在矛盾中寻求调和与统一。度的衡量,取决于人们思想信仰的状态。

  以傩礼、傩仪为中心,以傩戏、傩舞、傩俗、傩艺为主要标志的傩文化,在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已经成为融合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艺术文化的复合体。它以原始文化为基础,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先导,以法术、巫术为手段,并且融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神鬼崇拜、祖先崇拜等内容,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里形成形态各异、奇特瑰丽的风貌。

  江西傩舞种类名称很多,主要有大傩舞、竹马舞、和合舞、八仙舞 4 类:

  (1)大傩舞。(图 1)江西傩舞主要品种,分布在全省各县各乡镇,以表演众多节目和系列节目为主要特色。大傩班少者 5 人,面具 5 枚;多者 36 人,面具36 枚,伴奏乐手 2 至 8 人。清末以前组建的大傩班称“老傩班”,又称“老傩”,有专祀傩神庙和驱疫仪式;民国后组建的大傩班称“新傩班”,又称“新傩”,一般借用福主殿(祠)为傩神庙;也有的无傩神庙,驱疫仪式简化。但旴江西岸一些新傩班受老傩班影响,有傩神庙和驱疫仪式,如紫霄镇的朱坊傩班,白舍镇的杨家、兰家陂傩班。

  (2)竹马舞(图 2)。江西傩舞主要品种之一,都分布在旴江东岸乡镇,表演因腹前系有木刻小马头(周仓为小狮头),身后用竹片弓开战袍作马后身,故称“竹马”.有两种表演形制:一为 5 人制,5 枚面具,5 人表演;一为 7 人制,7枚面具,7 人表演,都是 2 人伴奏。竹马班借福主殿为竹马神庙,有简单仪式。

  (3)和合舞(图 3)。江西傩舞品种之一,主要分布在旴江东岸乡镇,表演和合二仙的双人舞。每班 4 至 5 人,2 枚面具,2 个小孩表演,2、3 个青年或成人伴奏。在家中神龛供奉面具(如图 4),个别班有仪式。

  (4)八仙舞。江西傩舞品种之一,也分布在旴江东岸乡镇,表演八仙故事的多人舞。有两种班队:一为八仙班,8 枚面具,8 人表演;一为十仙班,10 枚面具,10 人表演,都由多人组成的乐队伴奏。原借福主殿供奉面具,有仪式。

  (5)其他傩舞。“跳判神”:两人跳“判官与小鬼”的白舍镇三坑村和毛坪村“判神班”,列为大傩舞。“跳四喜”:4 人跳“福、禄、寿、喜”的莱溪乡后举村“事事如意班”,列为大傩舞,建国后失传。“跳凳子迎”:3 人跳“开山、判官、小鬼”的莱溪乡方家边的“跳迎班”,列为大傩舞,文革后失传。“跳四方头”:4 人跳“铁拐李、汉钟离、曹国舅、刘海”的莱溪乡东方村岭背“四仙班”,列为八仙舞,文革后失传。

  (6)傩戏。分布在紫霄镇新田村上下堡,表演孟姜女故事,共 2 班,10 多枚面具,10 多人表演,由多人组成的乐队伴奏。与傩舞联合活动,有仪式。文革后失传。

  (7)狮傩舞。原称“打大狮”,分布在东坪乡,12 人表演,12 枚面具,表演14 个节目,和观众有互动对话,是狮舞和傩舞相结合的舞蹈,原列民间狮舞系列。

  2.2 文化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民间艺术越来越重视和保护,在江西,各级宣传媒体对傩文化给予充分报导,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五洲传播中心,中央、江西、天津电视台和香港凤凰中文卫视台都拍摄了江西傩舞专题片(《乡傩》、《寻找远去的家园》、《傩之舞》等)向国内外播放,江西傩舞逐渐被人了解,石邮、水北、水南、下坊、上甘、廓背园、罗家堡等傩班(或部分艺人)先后应邀到南昌、桂林、泉州、北京、鹰潭、张家界、昆明、济南、上海、天津等城市表演,其它傩班也经常参加市县一些庆典活动演出。

  傩文化中的物品表现--傩面具,在南昌,后赴上海、香港等地都进行展览。随着对外开放的物质精神文明建设,国外对中国的傩文化艺术都非常关注,美国、韩国、日本、法国等多国学者都到江西观傩采风,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

  其中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广田律子女士先后5次到石邮考察,在国内外介绍江西傩文化;法国高等社会学院博士庄雪婵女士也5次在石邮过元宵节,对江西民间戏曲和傩文化进行独立研究。石邮村傩舞两次被邀到日本表演,水北村和合傩舞班也应邀到日本演出。江西傩文化学者参加了韩国江陵举办的“韩中日无形文化遗产研讨会”.2008年4月,石邮村傩舞赴法国巴黎参加第12次世界原生态艺术节。这些对外宣传活动和展演活动,激活了部分傩班的积极性,但对偏远乡村的一部分傩班并未起作用,他们认为自己傩班不受重视,任其自行消亡。(图略)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