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毕业论文

射频识别技术行业市场拓展研究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2-05 共964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我国射频识别技术行业市场的发展策略研究
【第2部分】 射频识别技术行业市场拓展研究引言
【第3部分】RFID技术与应用概述
【第4部分】RFID行业市场规模与市场潜力分析
【第5部分】我国RFID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6部分】RFID行业应用的案例分析
【第7部分】我国RFID行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8部分】我国RFID行业的发展战略探讨结论与参考文献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自 2009 年 8 月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近几年来,物联网 IOT(Internet of Things)更是掀起了一股新的技术浪潮。2011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印发《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的发布,可以说是为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 RFID(Radio Frequency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作为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物联网的发展。

  RFID 作为物联网感知层的核心技术环节,在物联网产业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4 年国家金卡办率先启动物联网 RFID 应用试点与示范工程,对推动中国 RFID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06 年的 9 月份,由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以及信产部等 15 个部委共同出台的《中国 RFID 技术政策白皮书》,规定了 RFID 技术的相关技术参数和发展方向,为我国 RFID 行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 RFID 产业链已经基本形成,2010 年中国 RFID 行业市场规模首次突破百亿元,RFID 技术应用的基础初步奠定。

  我国 RFID 产业发展至今,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培育期(2004 年-2006 年)在 RFID 标准制定及与国际 RFID 标准接轨、产业化核心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通过典型行业,如医疗行业和食品行业示范性应用,初步形成 RFID 较为简陋的产业链,同时也为后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二阶段:初创期(2006 年-2009 年),现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形成中国 RFID 标准体系,拓展应用领域。但也应该看到,目前产业技术和市场应用还未能很好地结合,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应用与产业合作共赢的商业发展模式。

  第三阶段:成长期(2009 年-2012 年),在这一阶段行业内开始扩展 RFID 技术的应用领域。不仅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而且也建立起来了相当的公共服务体系,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推动规模化市场形成,促进 RFID 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第四阶段:成熟期(2013-今),在这一时期,行业内整合 RFID 的各个产业链,为了适应新一代射频技术的发展,衍生出多个应用领域,如汽车行业和快消行业,人们更加注重 RFID 应用的效率和效益。

  《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计划》和《2020 年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将“智能信息处理和物与物通信网络技术”确定为中国需要亟待突破的物联网核心技术,其发展目标包括“重视 RFID、传感器网络等物与物通信网络技术的研发,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打造完善的产业链;推广 RFID、传感器网络技术在全社会的应用,形成一大批有示范效应的应用范例,为无处不在、人与物共享的网络应用奠定基础。” 我国信息产业部发文通告,要将 RFID 工程列入“十一五”期间信息技术应用的六大专项工程,在海关、民航、建材、铁路、商贸、水运、邮政、公路、钢铁、汽车、石化、金融、农业、税收等领域或行业进行推广和应用 RFID 技术,并基于 RFID 技术的相关应用,对其进行综合管理。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RFID和物联网相关政府部门、行业用户和系统集成商的调查,客观、真实地揭示 RFID 和物联网的市场现状、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系统集成商、设备提供商和软件开发商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为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研究机构、投资机构和专家学者提供参考。

  1.3. 研究范围

  本次研究行业范围涉及业内各级、各类企业及其垂直管理机构等;地域范围涉及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东北和西北 7 大区域。

  1.4. 研究意义

  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开启,无线射频识别同物联网的基本应用需求非常吻合,并以其特殊的性能在物联网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依托其而产生的社会需求持续增加,使得RFID 技术的各种应用受到了普遍的关注。目前 RFID 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行业、物流追踪及定位、食品安全行业、生产管理及流程管理、生物识别、医疗卫生行业、快销行业、资产管理、军事等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RFID 技术广泛的应用前景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射频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和延伸,产业规模得到了迅速扩大。就在这一过程中,业内优秀企业及龙头企业也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长。

  由于物联网发展已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国 RFID 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2009 年 11 月底,时任国务院总理温总理视察南京三宝集团,作出了进一步攻克和掌握 RFID 关键技术、一定要在降低电子标签的成本上再下功夫的指示。高层领导的重视,反映了国家对物联网和 RFID 的发展持非常积极的态度。这将极大地促进 RFID 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也将极大地推进 RFID 核心技术突破的实现。

  本文对我国 RFID 行业发展规模、潜力等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和对全球 RFID 行业应用案例的深入分析,并根据行业发展环境及发展趋势做了审慎的判断,为我国 RFID行业的发展提出相应对策,从而推动我国 RFID 行业的健康、稳定、有序的可持续发展。

  2 RFID 技术与应用概述

  2.1. RFID 技术理论阐释

  提到 RFID 技术,大家可能既感觉到熟悉有感觉到陌生。熟悉的是 RFID 技术已经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陌生的原因是它的出现和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只有几十年的时间。RFID 作为物联网领域的一项关键技术,被业界公认为是二十一世纪最有前途和最具潜力的应用技术之一。

  2.1.1. RFID 概述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以下通称 RFID 技术)。它以无线通信技术和存储器技术为核心,伴随着半导体、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通过无线射频方式与被识别的目标对象进行非接触式双向通信,以达到获取目标对象相关数据的目的。与其他自动识别技术相比,射频识别技术具有可非接触识别(读写距离可以从十厘米到几十米)、精度高、适应环境能力强、抗干扰强、操作迅速等许多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物料跟踪、车辆识别、生产过程控制等。近年来,RFID 技术逐渐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这主要得益于网络通信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信息安全等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一技术由于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越来越大。

  RFID 之所以被重视,关键在于其可以让物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管理,不再像条码那样需要主动扫描才可获得数据信息。在 RFID 的标签中存储着规范的可以互用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可以将其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处理系统,而且,RFID 标签可以以多种形式附着在被标识的物体上,不需要像条码那样需要固定的空间。RFID 技术囊括了制造、信息、材料等诸多高新技术领域,涉及芯片设计与制造、无线通信、标签封装、天线设计与制造、信息安全、系统集成等技术。

  射频识别的优点突出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非接触识别阅读距离远。射频识别技术的传输距离由许多因素决定、如传送频率、天线设计等;(2)识别速度快,输入 12 位数据速度只有 0.3~0.5 秒。

  (3)适应物体的高速移动,可以识别高速移动中的物体。

  (4)可穿过布、皮、木等材料进行阅读。由于采用非接触式设计,所以不必直接接触电子标签,可以隔着非金属物体进行识别。

  (5)抗恶劣环境工作能力强,可全天候工作。

  2.1.2. RFID 技术发展过程

  RFID 技术继承了雷达的概念,并由此发展为一种新的自动识别技术——RFID 技术。按照年代划分,RFID 技术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如下七个发展阶段:

  上世纪四十年代:1948 年 Harry Stockman 发表的"利用反射功率的通信"奠定了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五十年代:RFID 技术还处在孕育阶段,只有极少数高校在实验室中对这一技术进行探索和研究;六十年代:出现了一些 RFID 技术的应用尝试,RFID 技术理论开始得到了初步的验证与发展;七十年代: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早起 RFID 技术应用。RFID 技术测试与 RFID 相关产品的设计、开发处于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期;八十年代:随着射频识别技术的不断完善成熟、相关产品的不断丰富,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商业应用开始陆续走向市场。

  九十年代:世界各国对 RFID 技术的标准日益关注,ISO 标准体系、EPC Global标准体系和 Ubiquitous ID 标准体系的制定工作相继展开。

  本世纪初开始,以物流运输、资产管理、身份识别等为代表 RFID 技术应用需求不断增加,RFID 技术不断的逐步完善,RFID 标签的成本大大降低,促使 RFID 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成熟的行业应用迅速发展起来。同时,我国 RFID 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关于我国 RFID 标准的问题被提上国家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中国 RFID标准制定工作开始。

  2.1.3. RFID 技术的原理

  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电磁理论,利用无线电波对记录媒体进行读写。射频技术利用无线射频方式在阅读器和标签之间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传输,以达到目标物体的识别以及相关数据交换的目的。

  微波查询信号通过射频自动识别装置直接发出,在被识别目标物体上安装的RFID 电子标签将接收到部分微波的能量并将其转换为直流电,形成微弱电压,以供电子标签内部电路板正常工作,同时另外一部分微波也将通过本身携带的微带天线反射到电子标签读出装置并将自身携带的存储数据信息进行交换,并进行数据处理,得到存储在电子标签中的 EPC 码(RFID 唯一识别码)。射频识别工作原理,如图 2.1所示。

论文摘要

  从工作原理来看,RFID 系统一般由阅读器、标签、计算机、天线几部分组成。

  RFID 系统实际上就是阅读器与标签之间用无线电频率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射频标签是信息的载体,置于要识别的物体上或由个人携带。

  (1)阅读器。读取并识别电子标签中所存储的电子数据信息的设备叫做阅读器。阅读器可以具有读或者读/写功能,这取决于系统所用射频标签的性能。阅读器具有采集标签中携带的数据信息、处理/传输数据信息、接收并执行计算机的操作指令等功能。

  (2)标签。标签是 RFID 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标签的由标签芯片和标签天线(线圈)以及电池(非无源标签中才有)构成。标签芯片中存储着 RFID 系统需要数据信息,它是数据信息的载体。标签天线与芯片相连,利用电磁原理将电磁波转化为电能供芯片实现双向数据通信。

  (3)计算机。RFID 系统中发出指令操作、接收采集来的信息、处理数据信息的设备。目前众多的 RFID 厂商将计算机与阅读器结合,开发出便携式移动数据阅读器,并广泛应用于需要移动采集信息、工作场所多变等条件的 RFID 系统中。

  (4)天线。天线是 RFID 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射无线射频信号的方式传输数据信息。一套 RFID 天馈系统(天线和天线的连接线)的性能参数(如天线的增益、前后比、极化方向,馈线的损耗比等),直接影响到 RFID 系统的各种性能指标。

  2.1.4. RFID 标准体系

  RFID 技术目前主要有如下三个 RFID 标准体系:

  (1)ISO/IEC 制定的 RFID 标准体系

  ISO/IEC 是信息技术领域最重要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 联合技术委员会 JTC委托 SC31 子委员会,负责所有 RFID 通用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也即对 RFID 应用领域的共同属性进行规范化;委托各专业委员会应用技术标准的制定。所有标准的制定工作,可以是技术委员会委托某些专家起草标准草案,也可以由某些企业或专家直接提交草案,然后按照标准化组织制定标准的程序进行审核、修改直至最终批准执行。

  ISO/IEC RFID 技术标准可以分为 ISO/IEC RFID 通用技术标准和 ISO/IEC RFID应用技术标准。ISO/IEC RFID 通用技术标准可大致分为:数据内容标准(ISO/IEC15691 应用程序接口协议、ISO/IEC15692 数据传输协议、ISO/IEC15693 编码标准等)、空中接口通信协议(ISO/IEC18000 系列等)、测试标准(ISO/IEC18046 设备性能检测方法、ISO/IEC18047 空中接口通信测试方法等)和软件系统基本架构(ISO/IEC24791-1 体系架构、ISO/IEC24791-2 数据管理等)。

  ISO/IEC RFID 应用技术标准是在通用技术标准基础上,根据各个行业自身特点而制定的。它针对行业应用领域所涉及的共同要求和属性。目前主要有三大系列:货运集装箱系列标准(ISO10374 集装箱自动识别标准、ISO18185 集装箱电子关封标准等)、物流供应链系列标准(ISO17358 应用要求、ISO17363~ISO17367 系列标准等)和动物管理系列标准(ISO11784 编码结构、ISO11785 技术准则等)。

  (2)EPC Global 制定的 RFID 标准体系

  EPC Global 的前身是 1999 年 10 月 1 日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成立的非盈利性组织 Auto-ID 中心,而后在 2003 年 9 月,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和美国统一代码协会(UCC)共同成立的非盈利性组织,该组织以 Internet of Tings(物联网)为自己的使命。正因为此,该中心与与众多成员企业共同制订一套类似于 Internet 的开放技术标准,搭载现有的计算机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基础上,实现各种商品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憧憬一个物与物,物与人的连接。

  该组织竭力于建设一个向全球 RFID 用户提供标准化服务的 EPC Global 网络,前提是务必遵循该公司制定的技术规范。目前 EPC Global Network 技术规范 1.0 版给出了所有的系统定义和功能要求。EPC Global 已在几年前于中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建立了分支机构及分公司,来专门负责 EPC 码段在这些国家的管理与分配、EPC 相关技术在本土的宣传普及以及推广应用、EPC 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等工作。

  (3)Ubiquitous ID 制定的 RFID 标准体系

  Ubiquitous ID Center 是由日本政府的经济产业省牵头成立的,一共有三百多家日本企业参与,包括日本电子企业、信息技术企业和印刷企业等的标准制定组织。

  随着 RFID 技术在中国的广泛应用,中国的 RFID 技术标准问题日益显现,在此基础上,本世纪初,中国已经开始了 RFID 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近年来,已有若干应用标准相继出台。如《建设事业 IC 卡应用技术》、《集成电路卡模块技术规范》等应用标准,并且得到了大范围推广。借鉴 ISO/IEC15693 和 ISO/IEC 18000系列标准体系,制定完成了我国的 RFID 技术国家标准。

  2.2. RFID 技术应用发展现状及制约

  2.2.1. RFID 技术应用发展现状

  1、全球 RFID 技术应用发展现状

  2010 年以来全球 RFID 市场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一改以往市场增速逐年下滑的态势。市场的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物联网产业的兴起与新兴市场重大项目的拉动。

  从 RFID 产业链各环节市场的发展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Infineon、NXP、ST、TI等国外 RFID 芯片制造商基本控制着了国际芯片市场;而像 IBM、HP、SAP、Sybase、Oracle 等国际大公司则占据着系统集成市场和 RFID 中间件市场的有利位置;Alien、Intermec、Symbol、Transcore、Matrics、Impinj 等公司则基本上垄断了超高频段甚至微波 RFID 的市场,全球市场上绝大多数的 RFID 超高频产品和设备都处于这些公司。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 RFID 应用市场,市场规模一直占全球市场的 25%以上,2010年已达 20 亿美元。美国的 RFID 应用已经从军事领域,向交通、车辆管理、身份识别、仓储管理等领域延伸。美国在 RFID 芯片、中间件及 RFID 标准、系统集成、软件技术开发、硬件技术开发、实际应用等各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美国拥有 TI 等国际着名的 RFID 芯片厂商,拥有 Intermec、Symbol 等标签、阅读器生产商,拥有 IBM、HP、微软、Oracle 等国际知名的系统集成及软件开发商。对于尚处经济复苏阶段的美国来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而以 RFID 为代表的物联网产业符合其国家利益,因此美国正在积极介入,大力推动 RFID 应用的发展。

  欧洲的 RFID 技术应用较为成熟。德国、英国、法国、荷兰等 RFID 产业发展领先的国家在交通、身份识别、物资跟踪等领域已有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德国政府已经确定将 RFID 技术作为其重点发展的新兴技术,且要在全球市场中扮演主导角色。英国的 RFID 应用主要集中在物流和军事领域。法国则积极推动 RFID 在本国的应用,许多法国快递、物流公司正在采用 RFID 系统进行物品管理。欧洲的大零售商,如Metro 和 Tesco,已经在其供应链中大规模地投资应用 RFID 技术,这预示着欧洲零售业在 RFID 应用上将快速发展。此外,欧洲的食品制造商和物流服务提供商也积极关注 RFID 技术。

  日本是 RFID 技术的应用大国,从化妆品检测到自动麻将桌,从手机支付到商品物流,都广泛利用了 RFID 技术。书籍、服装、建筑机械、物流、音乐 CD、制药和消费电子等领域被日本经济产业省列为 RFID 重点应用七大领域。目前,日本主流信息技术厂商均已投入到 RFID 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应用中。日本厂商在推出新产品时,更注重新产品带来的实际应用,RFID 在日本已经进入到实际应用阶段,应用领域和范围不断迅速扩大。

  2、国内 RFID 技术应用发展现状

  相比发达国家在射频技术方面的发展,中国的 RFID 行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当下,我国 RFID 产业缺少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及竞争力,在超高频 RFID 核心技术方面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尤为明显及紧迫。然而低高频的 RFID 技术领域门槛相对较低,我国企业进入也比较早,低高频 RFID 应用技术己经日趋完善和成熟,应用范围相对更广泛。因为超高频 RFID 技术准入门槛较高,前期研究成本和投入资产很大,其研究与应用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掌握先进的技术,也没有成熟的成功案例,与欧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从 RFID 应用上看,即使 RFID 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应用相对略显局限,但是 RFID 周边产品发展很快,它的应用范围也在迅速扩大。当下在我国 RIFD 技术己经成功的逐步推广到电子售票、第二代身份证、物业管理、公共交通等方面,将来也必将在货物追踪、食品溯源、、产品防伪、物流和生产线自动化控制等方面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 RFID 标准方面来看,我国到目前为止,也仅仅颁布了一些电子标签技术相关的行业标准,各厂家在自主研发电子标签的同时对标准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生产的标签更是形形色色。不同厂家的产品在信息格式、容量等方面各不相同,因此兼容性就成了最主要并且最突出的问题,这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在数据交换与协同工作时遇到了不小的麻烦。因此,快速推动并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是实现我国 RFID 技术全面应用的当务之急。目前,中国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已经在加紧制定 RFID 国家标准,预计数月后出台,标准主要是为对通信协议、数据格式、基础安全体系等一些基础性标准进行统一规范。

  2.2.2. 制约 RFID 技术发展的因素

  目前,虽然 RFID 技术在不断的创新和进步,行业应用需求旺盛,行业发展迅速,但是它仍然存在着诸多制约其技术发展的因素。从目前来看,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制约:

  1、RFID 技术的标准化

  早在 1995 年 RFID 的标准化工作便已开始,并由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组织联合技术委员会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负责开展此项工作。ISO/IEC 此后陆续出台的一系列RFID技术标准,大致可以分为ISO/IEC RFID通用技术标准和ISO/IEC RFID应用技术标准,此外还囊括了一些技术规范。从 ISO/IEC 制订的 RFID 通用技术标准内容来说,是在空中接口协议、RFID 编码、读写器协议等数据结构标准和基础技术标准之上,定义了使用条件、标签粘贴位置、数据内容格式、标签尺寸、使用频段等具体性能要求,根据 RFID 的应用领域在包括人工识别、数据完整性等其他功能方面制定了应用技术标准。该组织所制订的 RFID 技术标准最大意义在于通用性,它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在满足不同应用领域具体要求的同时,又在原则上兼顾了其互通性和互操作性。

  EPC Global 是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和美国统一代码协会(UCC)共同组建的全球第二大 RFID 标准化组织,该中心与与众多成员企业共同制订一套类似于Internet 的开放技术标准,搭载现有的计算机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基础上,实现各种商品信息的交换与共享,面向物流供应链解决追踪性和透明性。然而,EPC Global的目标是,竭力于建设面向全球电子标签用户的标准化服务网络,在业界成为最大标准,从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据悉,EPC Global 将自身的技术标准已提交给 ISO,为了使之成为国际标准,从而使自身技术标准体系更具备的竞争力。

  泛在中心组织是世界第三大 RFID 技术联盟,是由日本经济产业省牵头成立的,其技术联盟成员主要是日本厂商。该组织制定的 RFID 相关标准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标准体系,以抵抗 EPC Global 技术标准,并且拥有自己的 ucode 编码系统,保持自主独立又具有良好的兼容性。该体系的关注点更加重视网络和应用体系的安全性能。

  除了以上这三大 RFID 技术标准组织,国际上还有第三世界标准组织 IP-X 和AIM-global 即全球自动识别组织共同推进未来的物联网技术体系。

  2、电子标签的成本

  RFID 技术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电子标签的成本,一旦市场上拥有价格低廉的电子标签,将可以迅速推广应用。在 RFID 系统中使用的电子标签分为被动式电子标签(即无源电子标签)和主动式电子标签(即有源电子标签)。被动式电子标签成本低、体积小、便于使用,但功能有限,它能储存的信息量较小,识别距离相对较短。主动式电子标签一般配有电池作为电源,所存数据内容较多,因而包含更多信息以实现较多功能且识别的空间范围也相对较大;缺点在于价格较高、体积较大,且电池寿命由标签功耗决定。受 RFID 标签成本因素的制约,目前市面上实际所用的电子标签以被动式无源电子标签居多。影响电子标签价格的因素很多,如材料及电子元器件、电子标签的体积、功耗,以上因素都是 RFID 电子标签价格高的原因。一般而言,技术体系相同且兼容性好的电子标签因批量较大,往往可以降低单个电子标签的价格。

  3、传输的数据干扰

  RFID 技术通过使用多种频段来实现数据通信,以配合完成数据的读写功能及其电子标签的识别。因其使用非接触的通信方式,以电磁波作为传输媒介并将自由空间作为传输信道,所以一般运用电感耦合原理或反向散射工作原理,具体采用的频段和运用的原理依据应用需求及应用领域而决定。

  RFID 技术使用多种频段实现数据通信,完成电子标签的识别及其数据的读写功能。因其使用非接触的通信方式,以电磁波作为传输媒介并将自由空间作为传输信道,所以一般运用电感耦合原理或反向散射工作原理,具体采用的频段和运用的原理依据应用需求及应用领域而决定。电磁波在空间传播时,由于反射、折射、散射和吸收现象的存在,导致损耗而引起信号的衰减,又因存在多径效应而产生时延,并且室内空间环境和室外空间环境都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使得数据传输的干扰很难在固定条件的模型里进行分析。另外,由于空间的开放性,实际存在的各种电磁波信号也对空间传输信道产生各类干扰。在 RFID 系统中,由于标签数量众多,阅读器发送信号后,来自不同标签的应答信号也互相干扰,甚至运用多个阅读器时,阅读器相互之间也存在干扰,理论上说越庞大的 RFID 系统,自身存在的干扰问题就越复杂和突出。基于这些原因,最终在数据读写的传输过程中会出现漏读、无法识别等种种故障现象。

  4、数据碰撞

  在实际应用中,如 RFID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尝尝会出现几乎同时读取几十甚至上百个标签的情况,由于阅读器需要在毫秒级的时间域内处理大量标签,造成数据拥堵而产生数据碰撞问题。从本质上说,其实数据碰撞问题就是信道共享问题,由于受制于功耗及其他因素影响,在 RFID 系统中并不适用频分多址、空分多址和码分多址的方式解决碰撞问题。目前行业内广泛使用的是基于时分多址方式的防冲突算法来解决数据碰撞问题:一种是基于 ALOHA 的不确定性算法,还有一种是基于二进制数的确定性算法。

  5、数据安全

  RFID 系统使用了大量的电子标签,在此环境中的公司可能会透露商业机密,安全威胁,主要来自标签威胁、 网络威胁和数据的威胁。RFID 标签的计算能力、 存储空间和电源供应是相对有限,更加低廉计算电力电子标签保护较弱的安全威胁是更糟。如方式的无线通信,并在一些媒体中击穿达 50 米以上的通信信道的状态,罪犯可以使用的技术手段窃取通过隐蔽的方式读取电子标签或电子标签的信息读取器攻击拦截信息的标签信息。标签本身,RFID 应用与多个读取和写入功能的方便,但也有更大的风险,保障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无线通信信道,并且容易受到非法截取通信数据的风险;对于网络连接,且易受从网络 RFID 系统攻击,应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数据完整性和防伪通信的真实性和隐私保密。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