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卡斯托里亚迪斯其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3-27 共333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卡斯托里亚迪斯对革命理论的重建
  【第一章  第二章】卡斯托里亚迪斯其人
  【第三章】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审视
  【第四章】对革命理论的重建
  【第五章】对卡斯托里亚迪斯批判思想的反思
  【结束语/参考文献】卡斯托里亚迪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结束语与参考文献
  
   
  1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

  马克思是现代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而在国内外的学术界,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和解释一直是一个会引起尖锐争论的主题。由于马克思思想涉猎广博,着述颇丰,要准确理解马克思思想的连续性或是选出哪些着作能更好体现“真正的”马克思精神就成了一个困难的问题。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们都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探求马克思思想的真谛。在这些解读者中间,卡斯托里亚迪斯无疑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尽管他的名字对于中国学术界来说还比较陌生,但在西方思想界,尤其是左翼思想界,他正成为今天思想及学术研究之中不可绕过的一个环节。

  卡氏思想的一个主题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他希望通过清理马克思思想的一些核心的和基本的预设,来保存其实践的意旨。他的整个理论围绕着革命而展开,而他对社会理论最突出的贡献之一,也就是他认为不应该从经济决定论的角度来理解社会更替,而应该通过革命来确立由想象而产生的社会变化。

  作为 20 世纪下半叶法国的左翼思想家,卡氏在欧美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不过是一连串毫无意义的字母组合,即便在法国,他的观念被很多人所熟知,但人们并未能将他的思想与本人对上号,这是因为,他曾经是一个流亡法国的“避难者”,直到晚年的时候才取得法国国籍,因此,他不得不经常变换笔名来阐述自己的观点。1997 年,随着卡斯托里亚迪斯的去世,欧美学术界对他的关注骤然多了起来,此后他的更多作品陆续有了英文版本,这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到了卡斯托里亚迪斯的哲学思想。

  卡斯托里亚迪斯以他的激进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马克思的全新角度,而对于这样一位具有重要贡献的思想家,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他的了解和研究还甚为稀少,本文主要以卡斯托里亚迪斯的着作《社会的想象性建制》第一部分为蓝本,围绕他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审视来展开研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来说,卡斯托里亚迪斯的着作,无论是其哲学着作、心理学着作还是其解读马克思的着作都还未被翻译为中文。笔者在国内能够挖掘到的对卡斯托里亚迪斯思想的研究,只有一些零散的期刊论文,而研究者主要关注的也是卡斯托里亚迪斯的批判思想,例如周凡先生的《卡斯托利亚迪斯:世界左翼的“批判良心”》、 《卡斯托里亚迪斯:从批判理论到后马克思主义》,以及《逃离中的抵抗与坚守--论卡斯托里亚迪斯走入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道路》。这些论文大致地描述了卡斯托里亚迪斯的批判思想发展的轨迹,描述了他从一名马克思主义者转向后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

  至于国外的研究情况,就发表的研究论文来看,卡斯托里亚迪斯的研究者们遍布欧洲和美洲。德国的哈贝马斯在其《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一书中专门用一篇附录讨论了卡斯托里亚迪斯的思想(很奇怪的是,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一书的中文译本,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漏掉了这篇附录),阿克塞尔·霍耐特在《用本体论拯救革命--论科内利乌斯·卡斯托里亚迪斯的社会理论》一文中探讨了卡斯托里亚迪斯从本体论的角度对实践和革命理论的重建;而阿根廷的费尔南多·乌里巴里在其《卡斯托里亚迪斯:激进想象与后拉康的无意识》和希腊的亚尼斯·斯塔夫拉卡基斯在其《创造力及其界限--卡斯托里亚迪斯与拉康在社会建构论及政治理论上的相遇》中都谈到了卡斯托里亚迪斯对人类激进想象和创造力的重视,这也涉及到了卡氏在心理学上的研究。另一位希腊作者约尔格·欧可诺牟在《柏拉图和卡斯托里亚迪斯:对民主的掩盖和揭示》中阐释了卡斯托里亚迪斯对柏拉图政治思想的批判性解读,在此基础上引出了卡斯托里亚迪斯政治理念中对人的创造性的强调。美国作者安德烈亚斯·卡尔瓦斯在他的《卡斯托里亚迪斯自治理论中的规范与批判》中详细论述了卡斯托里亚迪斯的激进民主政治理念中的集体自律核心。

  2006 年,在由西蒙·托米(Simon Tormey)与儒勒·汤森德(Jules Townshend)所编着的《从批判理论到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家》一书中,卡斯托里亚迪斯被列为“首位”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这本着作的两位作者认为,“卡斯托里亚迪斯的激进主义既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又对抗着马克思主义,也正因为如此,他能够被归为一名‘后马克思主义者'.但与其他被称为’后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家们不同的是,卡斯托里亚迪斯的着作遭到了不应有的忽视,这在那些对后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对激进政治表示怀疑的人中间尤其如此。不像其中的有些人,卡斯托里亚迪斯没有放弃马克思主义去拥抱自由主义和民主自由制度。他摒弃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在于它需要更激进,至于他的着作是否做到了这一点则是另一码事。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拒绝源于这样一种理解,即马克思主义存在的问题不是太激进了,而是不够激进。”[1]

  也正是由于卡斯托里亚迪斯的激进精神激活了马克思主义中的革命内核,他的批判理论得到学者们的肯定。
  
  2 卡斯托里亚迪斯其人

  1922 年 3 月 11 日,科内利乌斯·卡斯托里亚迪斯出生于君士坦丁堡(即现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其后不久随家人迁居雅典。在中学期间,他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对哲学和政治产生了兴趣。1937 年,在梅塔克萨斯专政期间,他加入了“希腊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是他同政治活动的第一次正面接触。在此期间,由于他对该组织的一些政策感到不满,以他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反对团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卡斯托里亚迪斯受到了激进左翼政治的影响,于 1941 年加入了希腊共产党,不过很快地,他对该政党解放工人阶级的可信度产生了动摇,此后他与托洛茨基主义思想之间产生了共鸣,并决定加入托派组织,投身于积极的解放运动之中,这一行为导致他受到了德国法西斯主义和希腊共产党的双重威胁。1944 年他在名为《社会学与伦理学档案》的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内容是关于社会科学和马克斯·韦伯的。1944 年 12 月,希腊共产党策划的政变演变成了一场希腊内战,卡斯托里亚迪斯在当时得到了法国的一个奖学金,并于 1945 年 12 月乘坐新西兰的军舰前往巴黎,从而避开了这场腥风血雨。

  巴黎是“第四国际”成立的地方,这里聚集了很多法国左翼知识分子以及许多像卡氏一样流亡法国的外国志士。在那里,卡氏开始形成了他激进的自由意志主义的思想。1948 年,由于南斯拉夫被苏联开除出共产党情报局,在法国托派内部产生了很大争议,也正是由于多数托洛茨基主义者主张“无条件保卫苏联”,卡斯托里亚迪斯开始脱离“第四国际”.在此背景下,卡氏与具有类似思想的内部反对力量一起创建了新的组织“社会主义或野蛮”(Socialisme ou Barbarie-SOB),这个短语本来是托洛茨基用来攻击斯大林主义的;SOB 组织的激进分子们不仅用它来讽刺斯大林主义,同时也用以讽刺托洛茨基主义。随着该团体的演化,1949 年,《社会主义或野蛮》杂志在卡斯托里亚迪斯与克洛德·勒福尔(Claude Lefort)的共同推动下开始发行。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工业化时期,SOB 成员的勒福尔和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等人对于共产党党派来说就如同眼中刺,而卡斯托里亚迪斯自己(有时候他会用化名,如“保罗·卡登”、“皮耶尔·舒留”等)也发表了大量的批判性论文和分析文章。其中不少直接针对的就是苏联在“势力范围”内对社会主义进行的惨淡经营。

  SOB 中的许多关键概念和思想对后来 1968 年的巴黎五月风暴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最为着名的就是战后“反官僚制”的运动,但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批判能够一针见血地揭示社会问题的本质,在 1967 年,SOB 不得不走向瓦解的命运。1970 年,卡斯托里亚迪斯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计部主任的职位上退休,开始投入精神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尤其是清除拉康思想的不良影响。也正是在这一年,他取得了法国公民权,结束了自己长达 20 多年的“流亡”生涯。1975 年,卡斯托里亚迪斯出版了《社会的想象性建制》,这是他的最具有原创性和系统性的理论着作,也正是这部作品,奠定了卡氏作为当代欧洲第一流思想家的崇高地位。直到他在 1997年去世,卡氏始终保持着一个知识分子斗士的形象,坚决扞卫一个“自我管理”和“自我建制的社会”.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