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走向现实社会的马克思哲学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4-06 共414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 
【第一章】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绪论 
【第二章】西方传统哲学的理论表征 
【3.1  3.2】马克思早期对异化劳动的现实探索 
【3.3  3.4】马克思晚期对剩余价值的现实探索 
【第四章】解放的主题:马克思治愈“病态社会”的良剂 
【结语/参考文献】走向现实社会的马克思哲学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本文通过对西方哲学的历史性考察及对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之间思想关联的内在逻辑为线索,紧密结合他们的哲学文本,认为,从思辨性转向现实性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本质所在。一般说来,西方传统哲学的理论进路在超验的思辨的思维方式,而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关怀在现实社会。走向现实境遇的马克思面对的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他的任务是对病态现状进行彻底地剖析和反思。并以此提出了哲学革命的根本主题就是人的解放,即通过无产阶级的领导和革命暴力的手段,推翻现存的一切不合理制度,同时定位在“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使人从对物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总而言之,马克思一生都行走在探索现实的道路上,通过对先前哲学的合理扬弃、现实社会的矛盾省思及辩证觉解,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崭新哲学。

  由于对文本的把握不够透彻,加上时间有限,对国外的研究资料也没有进行系统的梳理,本文关于马克哲学革命思想的论述存在一定的缺陷,还是很不充分的。

  例如,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哲学革命之间关系的阐释还不是非常的清晰,缺乏整体上的理论关怀,尤其对青年黑格尔派包括费尔巴哈哲学的涉及不够;对一些概念的使用及把握还有待提升;马克思对现实的批判性探索有待更深入细致的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及后现代思潮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理论的回应没有凸显,与当代中国问题的现状等没有更好的衔接,这是本篇论文的重大缺陷,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结合希望以后有待澄清和深入探讨。


    致 谢

  思想之路,绵绵无尽。鲁迅说过:“希望是本无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哲学是一条永在探索的生存之路和现实之路。怀揣梦想来到华科,求学之切溢于言表,短短的两年半时间,回首匆匆岁月,留下很多收获也有遗憾。遗憾的是即将离开我的老师和同学们,开始新的生活,这一别又不知何时才会重逢。收获的是在成长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这一步的意义正是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赋予的,它让我更加成熟和自信,并坚信在未来的求学和工作中受益匪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求名利,但求踏实为学而为人。

  两年半的时间很短,也很匆忙,但是思想的力量却是无止境的。在老师的帮助和鼓舞下,我开阔了学术视野,丰富了理论知识,更加深了对生命和生活的切身体验!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恩师欧阳康教授!欧阳老师学识博雅、为人谦逊、待人真诚的品格风范令人钦佩,能作他的学生,是我一生的骄傲。同时,感谢张建华老师、舒年春老师、黄其洪老师,无论是论文的写作与修改还是他们对我的教导与鼓励,都让我受益良多。我还要感谢远在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的各位老师,孙正聿老师、张盾老师、贺来老师等等,虽然与他们只是短暂的交往,但对我未来学术与职业的影响却是终生受用的。也感谢给我哲学启蒙的董鞠翔老师、刘庆忠老师。

  同时感谢两年多来在我的生活、学习中给予关心与鼓励的各位同学们,感谢吉林大学我的好伙伴徐国超博士,与你每在学习交流上的思想碰撞,生活上的鼓励,是我人生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愿我们的友谊常在。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含辛茹苦的养育我,并且给予我学习的信心,他们默默的关爱让我感到了温暖和幸福!


    参考文献专着:

  [1]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央编译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年版。

  [2]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央编译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3] [德]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中央编译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4] [德]马克思:《资本论》(根据作者修订的法文版第一卷翻译),中央编译局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版。

  [5] [德]马克思:《共产党宣言》(单行本),中央编译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 [德]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

  [7]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

  [8]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 [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年版。

  [11]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年版。

  [12]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王玖兴,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年版。

  [13]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 1 卷,第 4 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年版。

  [14] 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年版。

  [15] 张世英:《自我实现的历程》,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16] [法]科耶夫:《黑格尔导读》,姜志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年版。

  [17] 杨祖陶:《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18] 邓晓芒:《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 年版。

  [19] [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0] 黄楠森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年版。

  [21] 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22]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23] 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24] 孙正聿:《哲学通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25] 孙正聿:《思想中的时代》,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26] 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27] 欧阳康:《哲学研究方法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28] 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29] [法] 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年版。

  [30] [英] 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

  [31] 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32] [德] 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33] [德] 洛维特:《从黑格尔到尼采》,李秋零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年版。

  [34]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着选读》(上、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

  [35] 贺来:《现实生活世界》,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36] 贺来:《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37] 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

  [38] 吴晓明,王德峰:《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9] 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40] 安启念:《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41] 复旦大学外国哲学教研室:《西方学者论<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年版。

  [42] 马克思哲学论坛文丛:

  赵剑英,叶汝贤:《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第一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版。

  赵剑英,俞吾金:《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第二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版。

  赵剑英,庞元正:《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第四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版。

  赵剑英,孙正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第五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版。

  柯锦华,任平:《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与转换》(第七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年版。

  论文:

  [1] 欧阳康:《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江海学刊》2006 年第 1 期。

  [2] 孙正聿:《“现实的历史”:<资本论>的存在论》,《中国社会科学》2010 年第 2期。

  [3] 孙正聿:《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学术月刊》2002 年第 9期。

  [4] 孙正聿:《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吉林大学学报》2005 年第 3 期。

  [5] 孙正聿:《马克思的哲学观与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 1 期。

  [6] 杨魁森:《生活世界转向与现代哲学革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 年第 9 期。

  [7] 杨魁森:《深化生活世界理论研究》,《长白学刊》2007 年第 1 期。

  [8] 张盾:《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和超越--从马克思的视角看》,《哲学研究》2008年第 6 期。

  [9] 张盾:《反现代性: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实意义》,《长白学刊》2004 年第 1 期。

  [10] 张盾:《从反现代性角度重新解读马克思异化理论》,《人文杂志》2004 年第 5期。

  [11] 贺来:《马克思哲学变革与价值xuwuzhuyi课题》,《复旦学报》(哲社版)2004 年第 6 期。

  [12] 吴晓明:《重估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性质与意义》,《复旦学报》(哲社版)2004 年第 6 期。

  [13] 杨耕:《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光明日报》2009 年。

  [14] 孙伯鍨,刘怀玉:《“存在论转向”与方法论革命》,《中国社会科学》2002 年第 5期。

  [15] 张汝伦:《马克思的哲学观和“哲学的终结”》,《中国社会科学》2002 年第 4 期。

  [16] 任平:《马克思哲学革命出场的现代性路径》,《江海学刊》2005 年第 3 期。

  [17] 邹广文,崔唯航:《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天津社会科学》2003 年第 1期。

  [18] 王德峰:《在当代问题中重温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复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 6 期。

  [19] 王德峰:《从“生活决定意识”看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性质》,《复旦学报》(哲社版)2005 年第 1 期。

  [20] 毛勒堂:《试论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质及其当代价值》,《江淮论坛》2003 年第 2期。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