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旅游经济学论文

古建筑保护改造推动旅游经济发展

来源:中外企业文化旬刊 作者:丁立昂
发布于:2014-09-10 共3694字
论文摘要

  1 土地资源的稀缺性
  
  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更新的速度一直在加剧。更多的农村和乡镇的人选择在城市居住,与此同时对应着对于住房、商业和各种物业的需求,导致城市越来越需要建设空间。于是,古建在拥挤的城市空间中,命运需要重新衡量。

  2 政府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

  福州的三坊七巷、成都的宽窄巷子和水乡中的周庄……这些成功的古建保护项目让城市更加具有辨识力,成为城市的窗口,成为城市的旅游品牌。由于已经成功的案例的强大号召力,政府希望通过古建的力量彰显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打造城市发展的新机遇。古建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重新调整在城市的位置。

  3 旅游经济的发力
  
  国内已经出现了不少成功的文化商业项目,以上海新天地为代表,不仅项目本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还为城市带来的新的旅游目的地。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大要素。要有吃、有住、进得来,出得去,有物可购,有处去乐。因此,旅游的发展,必然不断带动与这要素直接相关的饮食、建筑、交通、邮电通讯、商业等行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旅游业,更加重视体验、参与和文化内涵,单纯的旅游观光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了。

  如果一个项目可以带着历史和文化的价值前行的话,毕竟带来关于旅游、关于经济发展的无限可能。古建本身所蕴含的历史味道,更加成为旅游经济首先关注的核心点。如果项目成功了,将带来文化保护和经济的双引擎发展 ;如果不是那么成功就成为我们文章前面被诟病的原因了。

  4 现代商业的融入

  随着现代商业的发展,即使那些曾经仅仅和历史和文化相关的建筑,也越来越和商业、经济相挂钩。现代商业越来越多的潜藏在古建中,在古建中寻找休闲的感受,不一样的别致体味。我们在曾经古人繁华的庭院中,喝一杯咖啡 ;在六朝古都中吃一份千年工艺的美食 ;和古人欣赏一样的江波荡漾,一样的啁啾评弹……正如单纯的观光不能满足游客的愿望,单调的购物已经让人们乏味了。在古建中,融合现代商业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了。

  在上述四个原因的分析之后,我们似乎可以看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发展,现代商业的进入和城市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些力量已经太大了,大到已经不是人为的力量可以控制。而笔者在这些原因讨论的同时,似乎也看见了这些矛盾背后的另一些可能。这些灵动既不会阻止商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反可以和经济的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为在这个城市生活的人们带来更好的休闲方式和未来更多关于生活的可能性。

  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历史的保护和城市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并不矛盾。除了在上述原因分析背后看见的那些可能性和反思。我们也要关注以下这些原因。

  5 历史的进步

  我们似乎并不能仅仅将古建就视为文明,将现代商业的发展就视为破坏的力量。比如现代我们已经很难见到夏商周的建筑,中国五千年的发展,目前遗留下来最多的还是唐代以后的建筑,那么我们能说我们的祖先就不尊重历史,或者说古人就完全没有对于历史的在意吗?这个是不可能的。客观的说,古代连绵的战火确实带来了不少损坏,但是另一方面,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证明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翻来《中国建筑史》,即使作为门外汉也不难看出,每一朝代的建筑对于之前都有更新并且融入了更多现代的功能。合理的城市建设,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6 城市整体保护原则

  就笔者的研究看来,历史古建的保护和城市的发展是可以协调一致的。吴良镛专家一直提倡整体保护的原则,其实也主要强调保护的重要性。而这些保护的原则与发展并不矛盾。在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城市规划国际论坛上 , 吴良镛教授对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文化遗产保护提出 “,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的观点。“积极保护”的观念 , 即将遗产保护与建设发展统一起来 , 不仅保护遗产、文物建筑本身 , 保持其原生态、环境与风格 , 在周边确定缓冲区、保护区 , 而且对保护区内发展中的新建筑 , 必须使其遵从建设的新秩序 , 即在体量高度造型等方面要尊重历史遗产所在环境的文脉 , 要尊重文化遗产所在主体情况 , 以烘托文化遗产 , 加强原有文化环境特色为依归 , 这样使所在地区既保持和发展城市建筑群的原有的文化风范 , 又对新建筑赋予时代风貌 ,即“有机更新”。

  笔者认为,如果城市的更新能像吴良镛先生说的在整体改造的基础上保持有机更新的原则,则可以很好的将古建和现代发展融合在一起。在这个层次上,可以看见不少成功的案例,比如苏州古城的改造。即使现在去苏州古城,依旧可以感受到姑苏古城“白墙黑瓦”的历史味道。而在这些“白墙黑瓦”的里面,有最重要的历史建筑,也有最现代的商业功能,它们在一起并没有格格不入,相反让这个城市更加具有活力,盎然着生命力和光彩。

  7 旅游经济的新模式——体验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见多识广,单纯的观光旅游已经难以满足需求,人们越来越追求体验、感觉等心灵层次的事物。庄志民在《旅游经济文化研究》一书中指出,体验经济的消费者市场所凸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基于高级需求而萌发的对于旅游在内的各类产品之文化品质的极大关注。体验经济的需求所指向的,是超越于产品物质构架之上的文化底蕴……而文物古建本身所拥有的历史价值更是天赋的法宝,也是旅游体验经济所关注和开发的热门。成功的旅游开发项目,不但能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将古建保护带动的有声有色。目前不断涌现的成功项目让一个城市更加具有辨识力,古建也在项目发展的同时得到了关注和保护。

  体验经济正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法宝,既保证了文物古迹受到充分的关注,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旅游中的“体验经济”是指 :企业以服务为重心,以商品为素材,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传统经济主要注重产品的功能强大,外形美观、价格优势,现在的趋势则是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改变消费行为,并为产品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简单来说,体验经济重在参与,游客已经不会单单的去“观看”一种旅游产品,而是全方位的“视、听、嗅、味、触”。也就是说,我们更倾向于一个旅游地可以打造出全方位的感觉和氛围。一个项目或者一个旅游区可以保持一种整体的基调,比如六朝古都、比如红色基地,比如海洋文化,比如江南水乡……在一种基调中,去烘托历史和文化的魅力,在这里体验别处没有的新奇,在这里体验别处没有的生活方式。 真正的体验通过客观的实物和主观的文化的叠加才更加具有意义。而古建作为历史的遗产,其潜在的历史价值、文化魅力让其具备独特的体验价值,在古老的街区和建筑中体验千年来的生活方式谁会不愿意呢?游客在参观古建的同时,参与进来,通过放松的娱乐和演艺活动去感受历史文物的价值。与此同时,沿袭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沿袭下来的手工艺技艺、别处难以寻觅的曲艺杂谈,独具特色的小吃……这些都可以融入到体验经济中。于是,正能量不断传播,如果项目成功,不但会保护历史文物,同时保存了与这些历史文物同时期或者经典的文化遗产。如果没有传播,那些美好没有被人不断的欣赏,可能就会逐渐的消逝在历史的洪流中。

  上述憧憬并不是纸上谈兵,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已经出现不少成功的文物改造项目。目前,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将古建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统一起来的当属上海新天地。上海新天地等项目不但成功地保持了古建,并且为这些古建赋予了最现代的功能。对于古建不再是单纯的参观和仰望,而是可以走进去参与进去,去感受千年来沉淀的历史味道。这样成功的案例中国还是有很多,宽窄巷子、三坊七巷、古城凤凰和周庄……这些发展的背后既看见了过去,也看见了未来。仍以苏州古城为例,试想一下,游客放松心情,徜徉在姑苏黑瓦白墙的建筑间,荡漾在风情无限的民间水乡,在松桥夜泊的地方听一曲苏州评弹,再去老字号中体验下地道的苏帮菜。谁喜欢浮光掠影的匆匆而过呢?静下心来体验下城市的味道,才是生活的追求。

  而这些体验经济的背后,需要发展的眼光,对古建文物进行合理的改造,同时为现代人创造美好的生活。对古建在意的同时保持向前的力量,这样既不会局限于现代发展空间的紧张,也不会缺乏了现代需要的商业感受。既促进了文物的历史价值传播,也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笔者坚定的认为古建保护和现代经济发展看似冲突和矛盾,其实可以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而这需要我们精心的雕琢,在这里既不能将历史的味道和历史的沉淀遗忘,也需要适应城市发展的步伐,为“古人”“现代人”和“未来人”都创造可以生存的空间。这课题看似不可完成,其实可以灵动的发现可以发掘的空间,保持敬仰或者更新古建的功能。在内心深处保留着对历史和文化的在意和坚持,那么我们在发展的时候,也会有顾忌和紧张。在这种两难间,也许有更好的答卷。

  【参考文献】

  [1] 张辉,旅游经济论 [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09-01
  [2] 中国旅游研究院 2013 年中国旅 游 经 济 运 行 分 析 与 2014 年发展预测 [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4-01-01
  [3] 翁钢民,旅游业促进经济增长机理、创新模式与整合战略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12-01
  [4] 张克群,画说老北京古建筑 :八面 来 风 [M],机 械 工 业 出 版 社,2010-06-01
  [5]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当代北京史话丛书 :当代北京古建筑保护史话 [M],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02-0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