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旅游经济学论文

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进程和现状研究

来源: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作者:易晓雯;刘开榜.
发布于:2018-11-08 共7668字

  摘要:我国旅游经济研究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 但多年的发展使该领域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本文从知网截取了47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 对其发展进程和现状进行了分析、梳理及总结。认为在研究内容上, 主要形成了以旅游经济学科建设、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旅游经济的作用、旅游经济差异、旅游经济效益及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为主的多个方向, 研究方法上则趋于更为客观、多元的态势。在此基础上, 笔者对我国旅游经济研究进行了展望, 以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旅游经济; 研究动态; 中国;

旅游经济

  Research Progress and Thoughts on Domestic Tourism Economy

  YI Xiaowen LIU Kaibang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tourism economy in China started relatively late compared with foreign countries. While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years, domestic scholars have made considerable achievements in this field. This paper selected 47 representative papers from CNKI journal to analyze, review and summarize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It is claimed that a number of research directions have been formed, mainly focus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economic disciplin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 the role of tourism economy, tourism economic differences, tourism economic benefits,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 And its methods tend to be more objective and diverse. Based on the research,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prospects for the research on domestic tourism economy, and hopes to provide some guidance for it.

  Keyword:

  tourism economy; research trends; China;

  早在19世纪现代旅游业开创之初, 国外的部分学者就已关注到其背后巨大的经济影响, 并在此后将旅游经济作为新的研究方向, 逐步形成体系。而我国受政治环境的影响, 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时旅游业才正式起步。但此后随着时代的发展, 其产业地位在我国逐步攀升, 越来越多国内学者也开始就我国旅游业的经济性质展开相关研究, 推动该领域的进步。

  一、我国旅游经济研究背景及进程

  改革开放40年以来, 我国旅游业经历了起步、成长、拓展、综合发展4个主要阶段, 如戴斌所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进程主要由政府主导[1]。因此在研究方向和内容上国内旅游经济研究深受我国旅游业的阶段发展重点的影响。

  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旅游业开始兴起, 随着其经济性质被正式提出, 国内旅游经济研究也随之起步, 并着重以旅游经济学科建设等为研究内容。随后1992-1997年, 我国旅游业进入快速成长期, 旅游市场开始相继活跃。该领域也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战略成为了新的研究方向。1998-2008年, 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转型阶段, 旅游业被视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相关成果数量也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 且研究视角更为丰富。旅游经济的影响因素、经济效益等多个方向的研究开始逐步发展。2009年后, 旅游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经济研究也随之取得重要突破。定量研究方法被广泛运用, 研究趋于精细化发展。旅游经济差异、旅游经济效应等成为了近九年来我国旅游经济研究的主要方向。

  二、文献统计及梳理

  (一) 文献数量统计

  笔者以“旅游经济”为关键词在知网进行搜索, 相关研究成果共达到3296篇。以旅游业发展的四大标志阶段对文献数量进行统计 (如图1所示) 。

  图1 各阶段发表相关论文数量图

  (二) 文献内容梳理

  通过初步梳理, 笔者以研究内容进行区分截取了从旅游业发展初期至今的具有代表性的47篇论文 (如表1所示) , 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表1 旅游经济研究文献类别

  三、主要研究内容

  (一) 旅游经济学科建设研究

  理论基础决定上层发展, 我国旅游经济研究也同样如此。尤其在1979年旅游经济学被首次提议作为学科重点研究后, 学科建设研究逐步展开, 学者们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如沈杰飞等提出我国旅游经济学体系应建立在符合国内旅游业发展和经济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2]。华淑华总结了国外旅游经济学科的发展进程后, 认为旅游经济理论是我国学者需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内容[3]。戴斌则对旅游经济学科的定位、价值取向等提出了新的见解, 认为其学科定位应被提高, 且非经济现象同样可利用经济学视角进行研究[1]。厉新建认为国内旅游经济学教材存在内容创新不足、框架体系倒置等多方面问题, 教材质量急需提高, 并提出应将旅游活动的空间结构形式作为旅游经济研究的基本框架[4]。

  综上来看, 学者们都意识到我国现有学科体系的不足, 并着重指出了建设旅游经济学科的必要性及相关理论落地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 该方向的研究有助于我国相关研究体系的优化和研究内容的丰富。

  (二) 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是我国学者一直以来研究的重点内容, 其中尤其是就旅游经济增长方面的研究。

  大多学者以我国旅游发展的供给侧环境为研究视角。如唐晓云分别对影响我国旅游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产业、空间因素进行研究、检测后, 认为政策在其中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资本投入才是刺激旅游经济增长最核心的因素[5]。左冰分析了31个省市区的相关数据后, 同样认为资本投入最能推动旅游经济的增长, 并指出与该地区的制度因素无关[6]。余凤龙等则认为制度变迁是推动旅游经济增长的重大动力, 并发现制度变迁背后的市场化程度与旅游经济水平呈正向相关关系[7]。生延超同样认为市场化改革对于旅游经济有重大影响, 并着重就其中的旅游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进行研究。他发现旅游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随产业结构的优化而增强[8]。刘春济等则具体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层面就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对旅游经济产生的影响展开研究[9]。向艺等发现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接待设施数量的增加能明显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10]。

  宋慧琳等则将视角着眼于旅游创新, 并发现创新在旅游经济增长中存在积极作用[11]。方相林等通过建立回归模型, 实证分析了湖北省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认为环境污染会抑制旅游经济发展[12]。也有学者基于特殊事件展开研究。如张信东以“黄金周”为背景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黄金周对旅游经济增长只存在短期效应, 依靠该制度不利于可持续发展[13]。

  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是推动我国旅游业积极发展的重要引导力, 因此该研究内容应会持续成为热点。同时可以发现学者对制度因素是否能对旅游经济产生积极影响存在争议, 应是日后学者们继续深究的问题。

  (三) 旅游经济的作用研究

  总的来说旅游对目的地经济产生的影响及作用也可统称为旅游经济效应, 近年来相关研究也开始大量涌现, 在研究方法上也越发客观, 如面板数据模型、线性回归模型等计量模型被广泛应用。

  如杨维琴运用回归分析等方法, 对北上广的旅游经济效应进行了对比分析, 表明三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对整体的带动作用呈现波动式前进, 但并不并驾齐驱[14]。陈岑运用相关经济理论, 结合定量方法分别对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收入、创汇、就业、产业关联等效应对上海的旅游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15]。陶志英则以广东为例, 结合乘数原理等方法, 重点对旅游经济的产业关联效应进行了研究, 并认为旅游经济具有积极作用[16]。刘晓红运用线性回归法研究了西安旅游业的经济影响[17]。乔玮运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了旅游对上海经济的影响[18]。杨勇则利用VAR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了安徽省旅游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19]。

  从以上研究来看, 对于旅游经济的消极影响较少被涉及, 而其带来的如区域性物价上涨等问题同样应是未来被重视的研究内容, 从而更有利于旅游业健康的发展。

  (四) 旅游经济效益研究

  如何利用相对有限的旅游资源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要, 并促进旅游业协调、持续地发展, 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大重要议题。一些学者就旅游效益的概念、影响因素等做了研究。如在九十年代宫浩兴就提出了新的旅游经济效益计算方法并构建了相应的分析指标[20]。乔玉霞认为旅游产品、资源禀赋、服务设施、服务质量、服务项目、旅游商品六个要素是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21]。张晓明指出旅游经济效益是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的统一, 主要应从控制投入、提高产出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22]。大量学者则具体就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如陆林以黄山为例, 探讨了山岳风景区的国际旅游经济效益问题[23]。吴华丽等从扩大旅游服务项目, 开发森林旅游纪念品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论述了提高森林旅游经济效益的途径[24]。金光盛则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着重分析了民族旅游的经济效益, 并发现其景点门票收入的经济效益最高[25]。吴芳梅等则运用SFA分析法对我国民族八省的旅游经济效益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表明忽视环境约束会造成对旅游经济效益的高估[26]。肖明等利用DEA方法进行研究, 发现海南省的旅游经济存在投入过剩, 产出不足, 其旅游发展仍属于数量型而非效益型[27]。鞠婷婷在构建辽宁省旅游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影响其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探析[28]。王艳平则以四分法对弓长岭温泉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温泉旅游经济效益的四圈层结构[29]。

  在对旅游经济效益的研究中, 学者趋向于对如何拉动微观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而对于如何利用微观经济效益转化为宏观的经济效益的研究尚显匮乏。

  (五) 旅游经济差异研究

  旅游经济差异是我国近十年持续的研究热点, 且旅游活动的时空属性在近年来得到学者们的重视, 从时空角度研究旅游经济差异成为了主要方向, 探究引起差异的原因是主要内容, 基尼系数、面板数据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如陆林等研究后认为旅游资源禀赋、区位因素、产业结构等因素是引起我国省际旅游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30]。王俊等则认为区域间旅游经济存在的复杂空间关联结构对其经济差异有重大影响, 并发现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 接受来自其他地区的旅游经济溢出越多, 马太效应明显[31]。

  一些学者也着重对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 如汪德根等从省内、省际、地带三个层面, 运用二阶段嵌套泰尔系数分解法对旅游经济差异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32]。赵磊则分析了我国10年间国内、入境、整体的旅游经济差异的特征及发展态势[33]。宋慧林等运用莫兰指数分析法得出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特征, 省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典型存在[34]。方叶林等运用主成分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进行研究后, 也提出我国省域旅游经济呈现时空差异, 并处于持续非均衡态势[35]。苏建军则运用差异分析法着重探析了山西省旅游经济不平衡发展的总体程度及特征[36]。

  如王洪桥等所言分析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有利于避免区域间的恶性竞争[37]。学者们就旅游经济差异的研究也有助于为区域、地方之间不均衡发展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促进我国旅游业整体更良好的发展。

  (六) 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为引导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九十年代起国内以旅游经济为着力点对可持续发展进行的研究开始出现, 目前主要形成了从循环旅游经济及旅游循环经济两大角度展开, 以概念内涵、战略意义及具体应用等研究内容为主的格局。尤其在旅游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被邹统钎首次在国内提出后[38], 相关研究方向受到学者的极大重视。

  如刘艳红等对循环旅游经济的概念进行了总结, 认为它本质上也是一种生态经济[39]。李伟等提出应将旅游循环经济的理念运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40]。一些学者也尝试对旅游循环经济体系进行建构。如明庆忠等具体从动力、支持保障、参与层面等几个方面对旅游循环经济的目标体系进行了构建[41]。马汝慧提出应在循环经济的核心思想“3R”基础上纳入再思考、再修复和再整合, 形成“6R”原则对旅游循环经济进行指导, 以推动其健康快速发展[42]。许多学者也基于旅游循环经济理论为旅游目的地提供合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如邹统钎以蟹岛度假村为例, 从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绿色与农游合一发展模式[43]。邱膑扬则在旅游循环经济的理念下建构了生态旅游区的运行框架及目标体系[44]。隋春花[45]、王立朋[46]等分别就韶关、桂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车谊则通过对峨眉山景区的管理模式及旅游经济运行模式进行总结, 尝试建立了新的循环旅游经济模式[47]。

  将区域经济学中循环经济的思想运用于旅游业中, 对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实有必要。但从以上学者的研究来看其研究方法多以描述性方法为主, 而通过数据对旅游循环经济的效用、发展模式等进行量化研究则较少涉及。

  四、结语与展望

  综上所述, 旅游经济研究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其研究成果逐步丰富且态势良好。总体来看, 其研究经历了从理论分析为主到实证分析为主, 从以全国为研究对象为主到对省份或区域研究为主的动态演变, 研究方法上则经过了从简单的描述分析到广泛量化分析的过渡, 研究趋于规范化、微观化, 同时也更注重客观与理性研究。越来越多学者也开始尝试新的计量分析方法或将多种方法整合运用, 如线性回归模型、面板数据模型、一般均衡模型等。

  笔者认为旅游经济差异、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将持续成为学者们的重点研究问题, 未来有关旅游经济的研究将更加精细, 涉足的范围也将更加广泛。就未来旅游经济研究的内容而言不少学者提出应注重对消极影响、旅游经济规律、现象的研究, 笔者则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 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量化研究

  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相对于其他研究方向而言发展较为缓慢, 其研究方法也较为单一。利用定量研究方法对旅游循环经济进行的研究还较为匮乏, 目前多数研究以描述性方法为主, 主观性过强。对该方向进行量化研究应是学者们其中一大努力的方向。

  (二) 制度因素对旅游经济的影响

  许多学者在研究旅游经济的影响因素时, 都将制度因素作为其中一个衡量指标, 但就其是否对旅游经济产生积极影响却出现了两种对立的研究结果。因此, 学者们日后可从这个方向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戴斌.旅游中的经济现象与经济学视角下的旅游活动--论旅游经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J].旅游学刊, 2001, 16 (4) :22-26.
  [2]沈杰飞, 吴志宏.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旅游经济学科[J].社会科学, 1980:57-59.
  [3]华淑华.旅游经济学[J].社会科学, 1985.
  [4]厉新建.旅游经济学批判与框架构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4) :6-13.
  [5]唐晓云.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7.
  [6]左冰.中国旅游经济增长因素及其贡献度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1, (10) :83-90.
  [7]余凤龙, 黄震方, 曹芳东.制度变迁对中国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市场化进程的视角[J].旅游学刊, 2013, 28 (7) :13-21.
  [8]生延超, 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J].旅游学刊, 2012, 27 (10) :11-19.
  [9]刘春济, 冯学钢, 高静.中国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J].旅游学刊, 2014, 29 (8) :37-49.
  [10]向艺, 郑林, 王成璋.旅游经济增长因素的空间计量研究[J].经济地理, 2012, 32 (6) :162-166.
  [11]宋慧琳, 宋海岩.中国旅游创新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J].旅游科学, 2011, 25 (2) :23-29.
  [12]方相林, 张晓燕.基于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的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回归分析[J].经济地理, 2010, 30 (5) :876-879.
  [13]张信东.旅游经济增长点分析--基于“黄金周”效应的实证[J].旅游学刊, 2008, 23 (10) :16-22.
  [14]杨维琴.北京、上海、广州城市旅游经济效应对比分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4.
  [15]陈岑.上海旅游经济效应分析及其增长路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9.
  [16]陶志英.广东旅游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效应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 2007.
  [17]刘晓红, 李国平.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研究--关于西安市的实证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5, (39) :57-60.
  [18]乔玮.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旅游对上海经济的影响[J].经济地理, 2006, (26) :63-67.
  [19]杨勇.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以安徽为例[J].生产力研究, 2007:97-99.
  [20]宫浩兴.关于旅游经济效益计算及其分析指标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0, (l) :55-59.
  [21]乔玉霞.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J].社会科学家, 1986:93-97.
  [22]张晓明.论旅游经济效益及评价[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21-22.
  [23]陆林.山岳风景区国际旅游经济效益探析--以黄山国际旅游业为例[J].旅游学刊, 1991, 6 (1) :39-43.
  [24]吴华丽, 任红丹, 李伟娟.简述提高森林旅游经济效益的途径[J].林业勘察设计, 2008, (1) :40.
  [25]金光盛.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经济效益分析--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 2014.
  [26]吴芳梅, 曾冰.环境约束下民族地区旅游经济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16, (7) :177-184.
  [27]肖明, 俞花美, 葛成军等.基于DEA方法的旅游经济效率分析--以海南为例[J].热带农业科学, 2011, 31 (3) :50-53.
  [28]鞠婷婷.辽宁省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分析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 2013.
  [29]王艳平.温泉旅游经济效益四圈层结构研究--以辽宁省弓长岭温泉为例[J].旅游学刊, 2009, 24 (1) :33-36.
  [30]陆林, 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 2005, 25 (3) :406-410.
  [31]王俊, 徐金海等.中国区域经济空间关联结构及其效应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J].旅游学刊, 2017, 32 (7) :15-26.
  [32]汪德根, 陈田.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科学, 2011, 31 (5) :529-536.
  [33]赵磊.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时空差异演变:1999-2009[J].旅游论坛, 2014, 7 (2) :6-15.
  [34]宋慧琳, 马云来.基于空间分析的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差异[J].经济管理, 2010, (10) :114-118.
  [35]方叶林, 黄震方, 王坤等.基于PCA-ESDA的中国省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 2012, 32 (8) :149-154.
  [36]苏建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非均衡演变的时空差异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技术经济, 2009, 28 (7) :73-76.
  [37]王洪桥, 袁家冬等.东北三省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 2013, 34 (2) :163-169.
  [38]邹统钎, 吴丽云, 彭海静.旅游循环经济[A].中国旅游目的地发展研究报告[C].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5.
  [39]刘艳红, 逯宝峰, 石莹.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5, (9) .
  [40]李伟, 黄远水.基于循环旅游经济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J].资源调查与环境, 2004, (2) .
  [41]明庆忠.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新理念与运行的系统模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38 (5) :58-62.
  [42]马汝慧.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循环经济研究--以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 2011.
  [43]邹统钎.基于生态链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北京蟹岛度假村的旅游循环经济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1) :64-69.
  [44]邱膑扬.基于旅游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旅游区运行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 2006.
  [45]隋春花.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韶关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J].商业现代化, 2006, (7) :303-304.
  [46]王利朋, 李茂青.浅议循环经济理论下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陕西教育 (理论版) , 2006, (12) :252-253.
  [47]车谊.峨眉山景区旅游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11.

原文出处:易晓雯,刘开榜.国内旅游经济的研究进程与思考[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8,23(03):8-1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