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旅游经济学论文

国内外旅游产业生态化研究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1-09 共12407字
  第 1 章 绪论
  
  在当今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更加重视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更加要求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主张用“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的新指导思想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调整生态、经济、环境关系的矛盾面,保障生态旅游地自然生态安全,维护生态旅游地生态和谐,增强旅游地生态审美体验,促进生态旅游地综合效益提升。当前许多生态旅游景区存在着生态恶化风险,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日趋突显,传统旅游景区政府管理与旅游实践不适应、传统旅游产品与现在的需求变化不适应、传统作业方式与技术变化不适应,另外由于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以及环保意识薄弱、产业组织模式不合理等因素的制约,造成了旅游景区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这些问题一方面制约着景区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与我国当前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相悖。因此,产业生态学作为全新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理论被引入旅游学界,旅游产业的生态化呼之欲出。旅游产业生态化是反思人类在工业化运动带来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不协调现象的基础上,对旅游发展道路、模式和实践途径的理性选择。旅游产业生态化的发展,不仅可以改善旅游发展中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不和谐因素,而且可以减少旅游资源与能源的消耗,是保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技术支持。因此,实施旅游产业生态化战略,符合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旅游产业的正确发展方向。
  
  1.1 选题研究的背景

  
  1.1.1 理论背景:产业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逐步深化
  
  产业生态学注重产业系统与自然系统、经济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的支撑下形成和谐的生态-经济系统。产业生态化是根据生态学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开展产业的经济生产活动,是一种以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物质综合利用为发展目标,以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为发展原则的现代产业发展模式,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实现手段,也使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从观念走向实际行动。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由于其显着的经济带动效应而受到各地政府的青睐,尤其是在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旅游业成为了迅速发展的产业。由于旅游业发展与建设的盲目性,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旅游质量下降等问题的产生,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凸显,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990 年, Globe'90 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认为“可持续旅游发展被认为是在保持和增长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外来游客和旅游接待地区当地居民的需要,在旅游发展中维护公平,它是对各种资源的指导,以使人们在保护文化的完整性、基本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和生命维持系统的同时,完成经济、社会和美学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旅游业向低资源消耗和低环境影响的方向发展,为旅游产业生态化的实现奠定了发展基础。
  
  1.1.2 现实背景:旅游产业生态化有利于新常态下旅游业转型升级
  
  在速度变化、结构变化和动力转化这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就应该发展和培育新增长点。旅游业是多方位、多层面、多维度发展的综合性产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引擎和调结构的关键支撑,正在向资源消耗低、环境友好型、生态共享型的方向发展,逐渐成为新常态下的新增长点。在这种新常态下,随着旅游消费的升级换代、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融入,旅游市场蓬勃、持续增长,旅游产品多样化、多元化发展,旅游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发展趋势。需大力开发新产品新业态,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旅游产业快速和谐发展。在此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更应该是树立科学旅游观,促进旅游业从规模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跃升,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板块式转变。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也就是指旅游产业中政府作用的升级、旅游产业本身的升级以及旅游目的地社区参与的升级等方面,在旅游产业生态化研究中,旅游产品生态化是根本,旅游企业的生态化是关键。产业生态化的实现也需要政府、社区共同参与,创造出新的市场和需求,实现旅游业从最初阶段的观光旅游产品到度假休闲和体验旅游产品的复合发展转变,保障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尽快实现。
  
  1.1.3 个案背景:生态保护型景区发展遭遇困境
  
  旅游与人们的关系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并且随着旅游者素养的提高和旅游需求的转变,以返璞归真、追求自然为主要体验目的的生态旅游景区则备受人们的青睐。旅游景区作为一个独立的旅游经营管理单位,是旅游产业生态化建设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和重要组成部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首任的生态保护型景区将“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作为其发展目标,致力于为游客建立一个自然、健康、环保的,有文化、有艺术、富有内涵的旅游景区。但是,一些生态型景区在实际的发展建设过程中,由于通常起步较晚或刚刚起步,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生存,往往更加关注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眼前利益,很少考虑景区的长远发展,较少采用对环境有利的发展方法和技术,结果导致旅游开发过度的问题,造成景区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从而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问题,这显然违背了生态保护型景区发展旅游业的初衷,阻碍了旅游产业生态化的推进,使其陷入了难以持续发展的困境。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产业生态化研究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迅速普及和运用,国外工业界、环境学界学者都开始关注产业生态学的理论及其方法,也逐步得以推广。到目前为止,国外学者从产业生态学的不同方向对产业生态化进行了研究,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关于产业生态化的概念研究;二是关于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三是关于产业生态化方法研究;四是关于产业生态化实践研究。
  
  (1)产业生态化概念研究
  
  产业生态学是产业生态化的理论基础,最早是把美国通用汽车的罗伯特。福罗什(Robert Frosch)和尼古拉斯。盖洛普(Nicolas Gallopoulos) 在《制造业的战略》(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中提出的“产业生态系统”(The IndustrialEcosystem )概念,看作是以产业生态学为代表的产业生态化理论的开端。同时他们还提出了“产业生态学”概念,认为其内涵是研究社会生产活动中自然资源“源-流-汇”的全代谢过程,包括组织管理体系以及生产、消费、调控行为的动力学机制[2].Audra J Potts Cart 认为之前的经济发展模式过多的追求 GDP增长和工业化的实现,造成了资源消耗严重、废弃物循环利用效率低的局面,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激化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3].Cote. Hall 认为产业生态化可以使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和经济系统协调发展,降低因产业发展带来的物质、能量和生产成本问题,提高产品质量、资源运作效率和企业公共形象,再利用废物而获利的机会。Gertler 认为产业生态化是指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区域内企业可以通过利用副产品,或者是提高能源的循环利用率,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这一过程包括原材料消耗和废弃物的减少、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强调每个过程都应该做到清洁生产,以此来对可能造成的污染进行预防。此观点既强调了产业生态化所具备的特征,也说明了产业生态化的实现路径。
  
  (2)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
  
  20 世纪 70 年代,产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开始受到关注,美国的艾尔斯(R.U.Ayres)等在对经济运行中原料与能量的流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研究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总结了工业代谢的概念。1989 年 Frosch 和 Gallopoulos 对前人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拓展和深化,提出了产业生态学和产业生态系统的概念[4].1998 年,Audra J Potts Cart 认为自然生态系统已经无法承受单向线性物质能源流动,必须采取新的产业政策和形式,改变产业流程,减少对资源的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来适应整个自然生态环境的循环[3].B.R.Allenby 提出了产业生态化理论的基本知识框架,他提出产业生态学的研究目标-可持续发展;第二层是产业生态学,以产业系统为背景,对产业主体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跨学科性的综合研究;第三层是产业生态学的基石,为了实现产业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政府部门需要调解企业和消费者利益冲突,所应该采取的环境友好发展措施[5].Braden R.Allenby 认为产业生态系统具有三个级别,一级产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线性的模型,是一个资源与废料无线循环的过程;二级产业生态系统是从有限的资源到有限的废料,资源数量与环境容量会影响产业系统本身的资源和废物进出量;三级产业生态系统是封闭循环模型,资源与废物处于不同的生产环节,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意味着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上一个环节的代谢废物是下一个环节的资源,而所有生产过程完成的能源支撑是太阳能,这就是理想中的产业生态系统[6].
  
  (3)产业生态化方法研究
  
  总结产业生态学的主要研究方式是为环境设计的生态技术、对产业开发过程中对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评价、专门为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而进行的不同设计等 12 项不同的技术[7];托马斯。格雷德尔(Thomas Graedel)和勃拉登。阿伦比(Braden R.Allenby)在《产业生态学》(第 2 版)中主要阐述了产业生态学发展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认为其研究内容除了产业经济系统之外,还应该对产业发展之外的生活消费系统进行研究[8].
  
  (4)产业生态化实践研究
  
  随着不同领域学者对产业生态化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产业生态化的实践研究也得到迅速发展。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丹麦卡伦堡工业共生体的研究成果,为产业生态理论实践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 世纪 90 年代初,美国康奈尔大学(Comell University)的相关专家,认为在产业生态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模仿和学习自然生态系统,为了减少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成本和污染,将工业体系与生态圈有效的融合在一起,重点是要实现废弃物利用技术的开发与运用。Ernest Lowe 与耿勇合着的《产业生态学和生态工业园》一书中详尽的阐述了产业生态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在实践中的应用,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理论研究做了较大的贡献[9-10].印度学者沙林·辛格尔(Shaleen Singhal)等对产业共生与产业承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印度工业园规划的实际案例为研究点,对其产业综合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总结了打造绿色产业带、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和运用环境管理系统等方法[11].Heriberto Cabezas 等人对产业生产中生态环境与产业技术的深层关系进行研究,认为农业、工业和自然之间形成了广义上的“食物网”,而产业生态系统成为了一个复杂并且可持续的系统,也就是强调产业生态系统应该按照生态客观规律运转[12].Jouni Korhonen 和Juha-Pekka Snakin 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模拟实验,不仅建立了资源再利用的数量模型,而且也对物质能量循环的模型进行研究,探讨了企业产业生态化实践问题,分析了产业生态学在生态经济和环境管理中的应用问题[13].MagnusKarlsson 以林业发展中的产业共生问题为例,通过对系统中的造纸厂、锯木厂、小区供热网络和一个生物燃料厂之间的物质能量关系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认为企业单独经营是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没有产业共生系统进行生产使所获得的效益高,并且这样的产业共生系统其生产过程具有稳定性的特点[14].
  
  总之,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生态化进行研究,从最初的产业生态化的内涵,逐渐深化到产业生态化理论的外延。目前大多数学者对此问题的关注,更加倾向于宏观层面的研究,也就是产业生态化的理论基础和运行模式等方面。
  
  在对这一理论逐渐完善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案例分析、规划实践和发展对策研究,分析如何实现产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1.2.2 国内产业生态化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对产业生态化的理论研究仍处于萌芽阶段,产业生态化实践发展条件尚未成熟,其概念和内涵仍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虽然产业生态学思想是起源于西方,但国内学者结合国外对产业生态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总结,对产业生态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1)产业生态化理论研究
  
  黄志斌等认为,产业生态化就是将产业活动融入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研究产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程度,并且强调在生态系统物质能量总的交换过程中,要考虑资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的保证产业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15].
  
  郭守前提出产业生态化创新的概念,认为产业生态化创新是在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按照产业共生原理、物质循环和生物循环将产业生态系统的各部分进行组合,建立污染少、消耗低和经济效益高并且与环境相协调的产业生态体系。生态产业园的建立是实现产业生态化的具体形式,也是实现产业经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并且是实现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16].
  
  孔令丞、谢家平认为产业系统条件下的单向经济发展模式体现出了反生态的特点,也就是在现今经济制度具有资本的获利性和生态环境的无价性的条件下,会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退化。因此,产业系统需向生态性回归,变单向增长模式为循环增长模式,建立一个低损耗与高效利用、环境改善和人工净化相结合,而且产业系统本身的物质和能量又相对闭合的的系统过程,从而不断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17].
  
  刘军从一个新的视角,阐述产业生态化研究的新思路,认为产业生态化是按产业生态学原理在产业发展观念、企业管理和产品技术进步 3 个层次上,大力推进从传统产业模式、污染控制模式向生态产业模式转型,逐步孵化、建立和扩大生态产业[18].
  
  赵林飞在产业生态化的推进方法上是以中观生态产业园的构建为着眼点来达到促进产业管理体制创新的目的,资源在产业系统内部充分的循环利用来减少废物对环境的污染,以源头入手构建的产业园是实现企业之间多方协作的方法之一[19].
  
  金国平、朱坦等认为,为了保障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高效益、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污染最小目标的实现,产业生态化以生态经济原理为基础,使用生态定律和系统工程的方式对传统产业进行开发和管理[20].
  
  孟祥林认为,产业生态化在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下存在很多问题,寻求产业发展的新方法,需要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两者间实现平衡,从而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21].
  
  张文龙、邓伟根指出产业生态化的实现是以产业发展模式的转为基础,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如在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等,尽量减少产业发展造成的资源、能源与环境问题,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22].
  
  肖茂华认为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实现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涉及到各种理念基础的研究,同时,指出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离不开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实现可以指导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发展,可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3].
  
  靳敏、邢李志等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产业生态化的实现途径,一方面是传统产业的生态转型,另一方面是创建和推广新兴的生态产业模式,对生态工业园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24].
  
  鲁雁对产业经济体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产业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的关系为出发点,结合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产业经济的相关理论,主要探索产业生态化的动力机制及其体现出来的经济特征[25].
  
  李鹏梅、齐宇对产业生态化现有研究内容进行总结,通过对相关理论存在质疑的方面提出发展意见,进一步指出产业生态化理论今后发展的方向[26].
  
  王国印认为“产品-产品”循环是一种以产品为主角的产业生态化,“产品-废物-产品”循环是一种以“废物”再利用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化。在这两种循环之间建立一种优化的生态化耦合关系,形成“资源-产业-环境”全生态化耦合机制[27]郭景福认为对于新产业区而言,其产业生态化的发展对于整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在新产业区对产业进行生态设计,设置产业发展的“生态门槛”,支持延长纵向产业链拓展产业发展渠道[28].
  
  张敏在国内外产业生态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化工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综合考虑指标、数据和方法自身特征,选择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构建了我国化工产业生态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29].
  
  (2)产业生态化实践研究
  
  李泉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基础,分析制约青海省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的因素,认为在不发达地区其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的有效方式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二是保障生态和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构建包括生态农业、工业与第三产业生态化发展的体系框架,对其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30].
  
  司武飞、陈莉等指出县域经济的产业生态化一方面强调产业技术的生态化实现,另一方面是要求产业结构与体系的生态化;通过对皖江、皖淮流域经济区产业生态化范式的研究,认为对于流域欠发达经济区,构建产业生态园是其实现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最佳途径,而对于流域经济发达地区,要促进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需要构建产业生态链、提升生态产业结构[31-32].
  
  王崇梅、毛荐其通过对生态工业园与产业链的研究,总结了工业园区产业链生态化形成的原因和内在机理,运用生态链的分析方式,分析工业园区产业链的结构,探讨工业园区产业链生态化在理念上的生态化支持、技术层面生态化保证--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创新环境的生态化支撑、消费观念的生态化支持等方面的实现体系,并以技术生态化视角详细研究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33-34].
  
  陈晓峰认为产业转型升级可以促进产业集群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是产业经济实现新的增长的较快方式。文章以江苏苏中地区为例,为了实现该地区产业集群生态化的转型升级,首先对于企业而言要实施清洁生产,其次在该地区积极建立生态产业园,最后政府、企业和产业等多层面共同实施保障措施[35].
  
  李强以贵州为例,分析了贵州产业生态化的实现对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结合贵州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实际特点,提出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不仅能保护生态环境,也能促进贵州产业生态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6].
  
  杨廷锋、赵继杰等运用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模型方法,根据云南省和全国历年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了云南省产业生态状况。认为云南省经济发展中对自然环境的消耗已经远远超过了资源消耗,经济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工业废气和生活污水排放量的不断增加,经济发展所体现出的产业机构效益较差[37].
  
  陆根尧、盛龙等构建了产业生态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我国各省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例,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分析其产业生态化水平,从领先、发达、中等和落后四大类型区进行分析,认为对我国各省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区域之间的差距呈现出逐渐拉大的趋势[38].
  
  王中亚以我国 33 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为例,构建了其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其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认为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地区资源状况等条件有关,得出了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普遍偏低的结论,并且总结了提升产业生态化水平的对策[39].
  
  仇方道、沈正平等以江苏为例,应用完全分解模型,探索产业生态化发展调控方向与路径,分析江苏产业生态化转型的主要措施是:建立面向生产全过程的资源环境管理体系,构建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并重的产业生态系统,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40].
  
  目前的大量文献研究,重点是对产业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实现产业生态化的路径以及相关概念进行研究,对其理论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拥有较为客观的评价方法和合理的运行模式。随着对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学者们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产业生态化的实践案例研究上,即对产业生态化案例、实践等研究,也就是如何将产业生态化理论运用到当前产业发展的实践中去。
  
  1.2.3 国内外旅游产业生态化研究
  
  通过借助 CNKI、学校图书馆、百度等工具进行资料的查阅,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产业生态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而对于第三产业的旅游业研究尚不多。目前国外尚没有专门关于旅游产业生态化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因此,本文主要是总结国内学者从其他角度对旅游产业生态化进行的一些探索和取得的一些成就,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产业生态化内涵研究
  
  目前,对于旅游产业生态化的概念,国内众多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但至今为止尚未达成统一,具体见下表 1.1:
  
  综上所述,旅游产业生态化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关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进一步深化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旅游产业系统运行中所体现出来的最本质特点就是要实现系统的生态化;②旅游产业生态化是可持续旅游生产与消费模式,具体目标是以 3R 为原则做到旅游资源的高效利用、旅游产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环境破坏的最小化;③旅游产业生态化实际上包含的是一个过程的实现,这个过程是在旅游产业开发中尽量仿照自然生态系统对物质与信息进行循环设计与开发,以实现 “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再生旅游资源”这一循环发展模式为目标。
  
  (2)旅游产业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研究
  
  秦立公以产业生态为视角,探讨旅游城市尤其是传统旅游城市如何对产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出一个城市产业资源中所有分属不同要素集群的旅游企业构成的系统是一个由旅行社集群、饭店宾馆集群、公园景点线路集群、交通运输企业集群、娱乐业集群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48].
  
  胡芬、袁俊比较了自然生态系统和旅游生态经济系统各要素,阐述了自己对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的见解,把旅游产业生态系统定位为一个生态经济的复合系统,认为研究旅游产业布局的最优空间模式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有效方法[49].
  
  高大帅、明庆忠提出旅游产业生态系统是旅游者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和相互关联的旅游相关产业组织在环境的作用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而构建的一个整体,简言之就是旅游者、旅游产业组织、旅游环境之间通过模仿自然界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线性关系构建出的一个有机体,这个有机体以清洁生产、耦合共生、社会循环为方法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来维持系统良好运转,并且从微观、中观、宏观角度分别提出了对旅游产业生态化推进的方法[44].
  
  袁花、明庆忠等在循环经济的视角下提出了旅游产业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产业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旅游产业需要创造一个由人造系统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逐步由线性向循环系统转化的新模式,实现系统内部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闭路循环,并认为通过实现各企业内部的生态化、企业与企业间的生态化、及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系统的生态化,保障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旅游产业的生态化,最终实现整个旅游产业系统的优化运行[50].
  
  王峰、明庆忠认为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的主要部分是旅游产业生态集群,该系统是一个生态-经济的复合系统,是在价值链与耦合共生等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包括多个旅游产业集群的生态系统,而旅游产业生态网络是旅游产业生态系统构建的有效途径[51].
  
  李庆雷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食物链理论基础上,总结了包含生产者、消费者与还原者在内的旅游产业生态化系统发展的模式,作为生产者的旅游企业生产旅游产品,旅游者对旅游产品进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通过废物回收企业以及环境保护部门进行回收、还原、再利用,并且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补偿,通过三者之间的这种循环使旅游产业实现生态化的转型[52].
  
  苏章全、熊剑锋提出旅游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相互耦合形成了复杂的旅游产业生态化系统,在非线性机制的作用下,以“流”的反馈模式形成系统的演化动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系统的框架,并以核心要素、动力要素、支撑要素、关联要素等形成系统的演化层次,在系统之间的涨落关系和系统的耗散结构与外界能量的交换过程中使系统达到更高层次的有序性[53].
  
  安民生基于管理系统的角度对旅游产业生态系统构建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为基点,主要阐述了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模型的构建方法和原理,分析了旅游产业生态化管理实现所需要的政策支持内容[54].
  
  廖娇、明庆忠提出旅游产业生态化系统是一个类生态系统,但从构成要素来看远远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它是一个包含社会、经济和环境要素的复杂系统,该系统的三个主要要素是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与旅游企事业,旅游产业生态化系统的功能主要有旅游功能、整合功能和反馈功能,其中旅游功能是旅游产业生态化系统最主要的功能[55].
  
  (3)关于旅游产业生态化实现过程及其评价研究
  
  徐辉、蔡溶认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除了要转变消费者旅游观念、发展生态旅游项目之外,还应该注重旅游产业集群的实现。这不是简单的生态旅游的消费过程,也不是旅游产业对旅游目的地的简单经济过程,而是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过程的互动[56].
  
  高大帅、明庆忠等认为旅游产业生态化的实现要对旅游产业中各个层面上的生产与消费活动进行系统的分析,微观、中观与宏观三个层次相互协调与促进,以旅游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为基础,以建立旅游循环经济园区为支撑,以发展旅游循环经济为辅助,促进旅游产业生态化的发展[44].
  
  袁花、明庆忠等指出旅游产业生态化的实现是以旅游循环经济为指导,在其发展过程中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结合循环经济“3R”原则,提出包括旅游企业内部生态化、旅游企业间生态化以及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生态化的策略[50].
  
  明庆忠、陈英等提出旅游产业生态化主要是强调其产业系统能够实现生态化发展,需要构建合理的旅游产业生态系统,重视旅游产业发展中所产生的物质与能量可以实现平衡,以达到整个旅游产业过程的生态化目的,结合低碳技术促进旅游业向低碳化发展,利用产品导向、环境管理、延伸生产者责任等策略来促进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57].
  
  李玉新着眼于乡村旅游生态化程度评价指出:乡村旅游生态化程度可以从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共生”和“互惠”程度、乡村旅游系统本身的“类生态”程度以及对当地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程度三个维度来衡量[58].
  
  苏章全等指出旅游产业生态化系统是一个复合生态经济系统,需要运用综合的评价体系才能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综合的评价,他认为旅游产业生态化测评需要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业运行状况、生态环境质量三个维度来进行[53].
  
  (4)关于旅游产业生态化的实证研究
  
  袁书琪、孟铁鑫以红色旅游为例,提出红色旅游生态化的发展基础是产业化与市场化,认为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充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还要对红色旅游资源环境进行严格的保护,积极探寻红色文化中的生态文化要素[59].
  
  侯海涛、李庆雷在阐述了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战略思路后,以云南为例提出了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并给出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出台激励政策、完善法律法规、推动旅游循环经济、使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等六点策略来实现云南省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云南省旅游产业生态化的发展[60].
  
  刘平清以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当前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的方向和问题,以三峡库区体育旅游发展为例,分析其现实发展背景和生态化选择,提出了三峡库区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的途径与对策[61].
  
  闫红霞以旅游景区的生态化建设为研究对象,提出旅游景区生态化建设的要素,包括生态饭店、生态建筑、生态交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产品、生态教育、生态形象等,对旅游景区生态化建设的背景、规划、具体思路进行研究[62].
  
  李琼、明庆忠通过阐释生态型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的内涵,根据循环经济理论相关原理,以云南省普者黑旅游景区为例,分析其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以当地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基础上还依赖于旅游区内的生态和社会环境,旅游业与农业、工业、文化、教育等产业联合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不断地交换和循环,在案例的基础上最后总结出生态型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思路[63].
  
  李如友、梁莺莺从景区环境解说系统的角度出发,在探讨生态旅游景区解说系统功能规划原则的基础上,以具体景区为例,针对景区内、外两个不同的系统制定不同的规划方法,并且分析了不同解说要素的设计方案[64-65].
  
  裴青萍以新疆省为例,针对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分析与预测问题进行研究,运用 ARMA 模型,结合新疆旅游业发展现状、客源市场条件和资源富集区客源情况预测其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疆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构想,以政府主导、社区参与、市场运作和企业经营四方面联合发展为新疆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模式[66].
  
  高大帅以香格里拉大峡谷国家公园为例,重点研究基于旅游产业生态化的国家公园建设体系,并运用旅游产业生态化理论对国家公园的功能性规划、园区产业共生、延伸生产者责任及香格里拉大峡谷国家公园的资源环境保护等内容进行了研究[67].
  
  周波以牡丹江市流域的满族萨满文化为着眼点探讨了关于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研究,在介绍了萨满文化后提出了相应的旅游产业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对策,主要有提高管理意识发挥政府职能、统筹好民族文化旅游与民族文化产业以及加强对人才的培养[68].
  
  戴军、陈斌认为当前城市湖泊型岛屿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稀缺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问题,城市滨水区旅游发展的盲目性会对周围的生态系统造成影响,通过对四川省遂宁圣莲岛的分析,针对其开发策略与模式总结了生态化发展方法,对城市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生态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69].
  
  袁花以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为例,研究其自然资源现状、景区发展生态定位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状况,在此基础之上,对其发展旅游产业生态化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认为普达措国家公园要实现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就必须提高新能源的利用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发展的沟通机制[70].
  
  王雅荣、张璞以内蒙、宁夏、西藏、广西、新疆、云南、青海与贵州为例,根据生态旅游发展观,从生态保护、游客体验和旅游文化传播三个方面研究这“五区三省”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难题,以生态旅游为视角,分析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与旅游产业的发展之间如何实现动态平衡[71].
  
  赵伟等以湖南省湘潭市韶山红色旅游为例,在对其开发现状与存在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导致旅游产品与服务质量低、旅游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旅游纪念品市场混乱的原因,并且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72].
  
  综上所述,对于旅游产业生态化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是研究其内涵、系统构成和实证等方面,研究视角由宏观层面的基础性研究逐渐转为由宏观、中观、微观多层面构成的开放式综合研究,并且研究的角度和范围都在不断的扩展。但是,从实践研究的角度出发,在抽象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对特定地区的旅游产业生态化研究缺乏针对性,很难以提出可行性较高的策略,因而不能够很好的指导特定地区旅游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并且现有的大部分研究仅以旅游产业为研究对象,很少将政府、社区、公众及其他与旅游相关的产业作充分分析和研究,从而使旅游产业生态化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因此典型而深入的实践研究,应该成为旅游产业生态化实践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因此,本研究以西双版纳望天树这一典型的生态保护保护型景区为例,试图通过对西双版纳望天树景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总结景区进行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系统分析景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相互作用关系,将旅游产业生态化理论应用于望天树景区生态化建设实践中,探讨景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建设的有效途径,进而为生态保护型景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提供有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