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李安和他的家庭伦理电影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3-30 共740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李安电影中的中西方家庭伦理冲突研究
  【引言  第一章】李安和他的家庭伦理电影
  【2.1  2.2】代际伦理与爱情伦理冲突
  【2.3】婚姻伦理冲突
  【第三章】李安家庭三部曲对当代家庭伦理的启示
  【结语/参考文献】中西方家庭伦理问题及对策结语与参考文献

  引 言

  一、研究意义

  当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中西方社会不仅在经济上实现了互通有无,而且在文化上、思想上也互相影响。物质生活的丰富,思想的互通并没有使当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问题减少,反而在代际之间、夫妻之间,恋爱中、婚姻中,相处之道、赡养之责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中西方文化大背景不同,导致在处理家庭关系上的方式也不同。本论文通过对中西方家庭伦理冲突的分析,更好地解读中国当代家庭伦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了解存在这种冲突性的文化原因及其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同时从李安电影入手,企图找到运用两种文化提升人们家庭生活质量的途径,与处理借鉴外来家庭伦理精华和传承中国优良家庭伦理传统之间关系的方法。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在中西家庭伦理方面的研究颇多。详细叙述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比如朱岚的《中国传统孝道思想发展史》。综述家庭与伦理的,比如赵庆杰的《家庭与伦理》。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专门着作,比如徐行言的《中西文化比较》、魏奇光的《天人之际:中西文化观念比较》。专门比较家庭伦理的有李桂梅编写的《中西家庭伦理比较研究》,该书从家庭教育、婚姻、性等方面论述了中西方家庭伦理的异同点。

  1.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张怀承的《中国的家庭与伦理》、岳崇国的《中西孝伦理比较》、朱勇涛的《美国价值观--一个中国学者的探讨》都认为中国父母与美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模式、培养方法存在差异。中国父母希望子女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追求,让子女按自己的安排来生活。在西方社会中,父母不会干涉孩子的选择,孩子在成年后也都会自食其力,他们不愿意再接受父母的帮助,更希望能通过努力取得自己所需要的一切。

  2.在养老方面。李桂梅的《中西家庭伦理比较研究》、岳崇国的《中西孝伦理比较》、谢永新的《中西家庭价值观略谈》都提到中西在养老模式、老人和子女的关系方面存在很大区别。中国是三代同堂或者更多代同堂的家庭结构,一个大家庭中往往包含父母、夫妻、子女三代人。但在西方的夫妻核心制家庭里,一般子女成年之后就与父母分开居住。西方的赡养模式与中国的赡养模式不同。中国的赡养模式是双向的,子女被父母抚养长大,子女赡养年老的父母;西方的赡养模式是单向的,父母抚养子女到成年,但不强调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

  3.在婚姻问题上。李桂梅的《中西家庭伦理比较研究》一书中对中西婚姻伦理的差异表现、差异原因、以及合理建构有较全面的论述。在中国这样一个家庭本位的国家里,家庭利益是做出一切选择的前提条件,儒家思想统治下的古代中国婚姻也不例外,个人没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必须听从父母安排,夫妻双方的地位也不平等,女人不仅地位低下还要为生育后代付出。但在美国,两个人从相爱到结婚是一个很正常的过程,以个人为本位的思想引领他们去选择自己的另一半,不会因为父母或者其他的外界因素有所改变。在离婚问题上,李桂梅认为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观念深深印在女子的脑海中,同时古代对于女子的忠贞要求又很高,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也让中国大众的舆论倾向对于离婚表示不认同。但是陈硕的《中美婚姻伦理比较研究》里说到:"婚姻是可以解除的契约"观念逐渐被美国社会所承认。即使是孩子也不能成为阻碍离婚的理由。这种完全依据个人爱情来决定婚姻的表现,符合西方人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

  4.关于李安电影的研究现状。分析李安电影的着作或论文比较多,但大多是从李安的成就、心路历程或者从艺术学、美学等角度分析李安的某部作品。结合中西两种文化和家庭伦理来研究李安作品的相对较少。其中有几篇论文是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解读李安的电影,他们都认为李安可以很好的把握东西方文化的精髓,把握传统中式思想和现代西方先进思想的冲突与解决途径。

  李晨的《李安电影的东西方文化观--解析"父亲三部曲"》中讲到,李安电影最抓住人心的是他对于人情人性的关注,不管是描写东方还是刻画西方,他都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入手。《李安电影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一文认为:李安的《饮食男女》是一部传统与现代,中方与西方文化碰撞的杰作。忘年恋、未婚先孕,这些与中国传统相违背的爱情观念,都被李安呈现在电影中。

  三、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美国作家马克·赫尔特的《变动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视》一书认为:在西方观念中,儿童和成人之间有明显的划分,儿童就应该根据个人喜好做事情,父母不能干涉儿童的选择。然而等到儿童成年以后,就马上要接受成人的待遇。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成年人可以给他们一些引导却不可以支配他们。

  2.在婚姻问题上,《变动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视》根据近几十年的美国婚前关系的统计报告指出:美国婚前同居现象明显,并且呈现上升的趋势,这就表明美国人的婚姻要以性和爱为前提。西方人在择偶观上更倾向于自由的选择,但中国人更倾向于父母之命,自己不仅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家庭负责。

  3.关于李安电影的研究现状,美国作家柯玮妮的《看懂李安》从多方面解读李安,书中谈到了他的出身、经历和主要电影。其中对家庭三部曲中的中西方家庭伦理差异也有论述。他认为,这三部电影的叙事,特别是《推手》与《喜宴》,关切华人离散身份议题引发的文化混血与文化多样性。这三部电影再现了李安对传统华人父权的观点。《推手》这部影片试图探讨文化认同的主题。透过语言、文化、生活的对比,来阐明在西方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独特而遭受误解的现实。

  四、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本论文从伦理学角度来分析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从中西两种文化背景出发,借助李安家庭三部曲,分析中西家庭伦理冲突及其解决途径。

  第一部分,介绍李安本人及其家庭三部曲,通过对李安本人特殊经历的介绍,说明他为何可以对于中西方文化运用自如。

  第二部分,通过第一部分对李安经历和家庭三部曲内容的分析找出影片中所映射出的中西方家庭伦理观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代际关系和夫妻关系上。

  第三部分,通过分析李安电影中中西方家庭伦理的差异,找到适合解决当今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家庭矛盾的途径。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以现有的国内外文献为基础,系统梳理中西方家庭伦理冲突的具体表现以及李安电影中所反映的中西方家庭伦理的冲突。

  (2)比较分析法。横向的比较中西方家庭伦理差异表现及其原因,揭示了李安电影中中西方在婚姻伦理、代际伦理等方面的差别。

  (3)理论联系实际法。结合当代中国家庭伦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借鉴李安电影中解决中西家庭伦理冲突的方法,为当代中国社会家庭伦理发展寻找合理建构。

  第 1 章 李安和他的家庭伦理电影
  
  提起李安和他的电影,外国人对此十分狂热,中国人也都以他的成就引以为傲。一个问鼎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中国导演,在把握西方文化的时候游刃有余,轻松地游走于中西方文化之间。这不仅与他的出生有关,更与他留学美国的经历有关。

  1.1 李安其人

  1.1.1 李安生平

  一九五四年十月二十三号,在台湾屏东一个叫潮州的镇子上,出生了一个男孩,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男孩的到来就意味着这个家庭有了可以延续下去的价值。李安是男孩也是长子,全家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父亲希望他子承父业,但是后来的李安却不顾父亲反对走上了李氏独有的电影之路,并且成功拍摄了中西方文化杂融并蓄的家庭三部曲,家庭三部曲的成功拍摄和李安特殊的成长背景分不开。

  首先,李安的父亲在大陆出生,祖籍江西。在大陆形势极其严峻的时候逃到台湾。

  因为李安父亲有一定的文化涵养,入台后从事了教育工作,出任台南一中的校长。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同时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这让李安的父亲李升成为了一个保守的中国人,他希望李安的前途平坦,所以为他安排了子承父业的发展道路。因此,最初李安从事艺术之路的想法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这也造成了李氏父子之间关系的不和。李安曾经说过父亲在他的心目中一直是阴影式的存在,好像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山峰,甚至在李安回台湾领奖的时候,因为对父亲的畏惧,他始终有一种来自于内心无法自拔的紧张感。直到《断背山》让李安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李安的父亲才认可了儿子的这份事业,李安在此时才从父亲的阴影当中走出来。

  其次,李安出生和长大的地方是台湾,但是他的祖籍却是江西,他是个地道的"外乡人".所谓外乡人是对出生在台湾祖籍却是外省、外地人的统称。对于祖辈都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来说,李安的台湾人身份很难得到认同,但对于久居大陆的人来说,李安又是地道的台湾人。这种难以找到身份认同的尴尬也在李安日后留学美国的生活中展现出来。其实不只是像李安这样的外来人有身份和文化认同上的模糊,对于台湾本土人来说,文化认同也是他们共同的问题。台湾最早由中国统治,但是在 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一度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又在解放战争结束至今由国民党统治。政权的更迭使台湾人很难得到身份上的认同,这也就导致了台湾文化的多样性。

  最后,李安对于中西电影冲突的把握,不仅来自于他独特的出身,还来自于他留学美国的经历。1978 年李安在家人的资助下,只身飞往美国,开始了在美国的求学之路。

  李安留学美国的时候,年龄相比其他同学较大,同时他的英文又极不流利。语言上和年龄上的障碍让初来乍到的李安倍感孤单。他深刻的理解了作为一个中国人远走他乡的苦闷,这让他能够在《推手》中塑造出生活在美国却内心孤单的父亲形象。在大学期间李安拍过很多短片,并且都获得好评,这也让他获得了能够拿着全额奖学金进入纽约大学开始研究生生活的机会。从毕业开始李安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家庭煮夫生活,直到拍摄了令他名声大噪的家庭三部曲之后生活状态才得到改变,一部《卧虎藏龙》更稳固了他在中美影坛的地位。2001 年李安从纽约大学博士毕业。长时间的美国生活让他慢慢了解美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紧张的父子关系,外乡人的身份和台湾特殊的文化背景,以及留学美国接受西方教育,这三方面因素都成为李安日后创作家庭三部曲的契机。

  1.1.2 李安所获得的成就

  作为一名华人导演,能够享誉国际实属不易,更何况李安的电影不仅展示了传统的中国文化,更深刻地反映了西方价值观念,让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有了交集。深谙中西文化的李安,不仅拍摄华语电影还拍摄了大量的外文电影。这些电影都在国际上得到了高度的评价和认可。

  他所获得的奖项包括三座奥斯卡金像奖、五座英国电影学院奖、五座金球奖、两座威尼斯影展最佳电影金狮奖以及两座柏林影展最佳电影金熊奖。

  在他的众多的成就中,最让他骄傲、也最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就是他两次问鼎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在获奖感言中,李安将这份荣誉和全球华人共享,无论他们身在何处都能感受这一份荣耀。李安说"最后我要谢谢我的母亲、家人、以及台湾、香港与大陆的每个人。"他感谢华人对于他超国界外语片的认同。他也成为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的第一位华人导演。第一次帮他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的《断臂山》是一部反映同性恋的影片,这个在美国都备受争议的题材竟然被李安拍成了一段唯美的爱情故事。另一部是《少年派的奇幻旅程》,这是一部奇幻冒险片,单调的场景,平淡的人物却被李安用豪华的视觉感官和最细腻的情感表现出来,让我们看到了一段人和兽的冒险之旅。

  李安的电影生涯还在继续,温文尔雅的性格,认真学习的态度,让他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导演。同时他对于电影中文化冲突的把握也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更加深刻。家庭三部曲奠定了李安早期电影的基调,不过多变的李安也尝试着不同的题材。他的家庭三部曲中表现出来的全球化趋势,中西两种文化冲突的表象以及表象背后深刻而复杂的用意也是李安的良苦用心。

  1.2 李安的家庭三部曲。

  不论在哪个国家,不论国家是何种政体和国体,家都是最重要的社会单位,都是构成整个社会的重要分子,家的兴衰映射出来的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变迁。同时,家这个自古就有的"集体"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作为一个社会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一种家庭理念的传承。传统家庭观念已经深入了每个人的内心,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西方文化慢慢的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固有的传统思想也在进一步接受挑战。所以李安正是抓住这个契机、这个题材并且加入自己的感受和领悟,李安塑造了典型的中国家庭,塑造了三个典型的中国父亲,把他对于中西方文化、中西方家庭伦理的矛盾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了他的家庭三部曲中。

  1.2.1 家庭三部曲的内容

  《推手》、《喜宴》、《饮食男女》是李安最早的三部作品,也是让他名声鹊起的三部电影,同时也被称为家庭三部曲。这三部电影让他在国际电影节上屡获殊荣,并且奠定了他在中外影坛上的地位。这三部电影也是他用蒙太奇的语言展现中西家庭冲突的典范之作,预示了他之后跨文化事业的开始。

  这三部作品中最早的一部是《推手》。这部影片完全是在纽约拍摄而成,除了主要的演员,剧组中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美籍。本片反映了一个在西方背景之下,中国的老年人是怎么样孤苦的想建立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氛围的家庭,来抚慰自己无法安定的内心的故事。一个太极教授去投奔在美国生活的儿子,却跟美国儿媳妇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矛盾与不愉快。有生活习惯上的矛盾、教育子女上的矛盾,还有老人在西方格格不入的环境下无法找到心灵寄托的矛盾。他与美国儿媳妇的冲突是中西文化矛盾的产物,也是中西两种观念的差别。李安企图通过展现冲突,来表达孝道的重要性,同时展现出西方的个人主义对于中国传统父权体系的冲击,以及在西方先进思想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影片的最后直接扣题,点出两个人只有包容对方、家人,甚至包容两种不同的文化才能做到真正的和谐。

  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影片是《喜宴》,这也是一部在美国拍摄的华语影片。这部影片讲述了男主人公伟同和自己的美国同性爱人的美好生活被伟同父母的到来而打破的故事。传统的台湾父母希望儿子能尽快结婚生子,伟同在这种压力下找了一个中国女人假结婚,假结婚的结果就是谁的感情都找不到寄托。故事的结尾,传统的父亲接受了儿子同性恋的事实并送上祝福,这不仅化解了父子矛盾也让中西方在爱情伦理上的看法在本片里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这部影片在指出中西方爱情伦理差别的同时,也指出了在传宗接代这个大问题上中西方的差异。尊重和爱成为了揭开彼此之间心结的办法,尊重文化的基础上,更尊重感情。

  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饮食男女》,也是他唯一一部在台湾取景并以台湾为背景的影片。这部影片虽然没有很强烈的中西两种环境的对比,但是受美国文化冲击的年轻台湾人和持有传统观念的台湾人之间却有着隔阂和对比,李安把这种家庭伦理之间的矛盾放大到中西两种文化背景之下。本片中的三个女儿中有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二女儿、信仰基督教但是传统的大女儿,还有叛逆,性格外向,并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小女儿。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中国传统式父亲。内敛含蓄的情感表达,外表冷酷,态度严苛却对女儿充满了爱。传统的中国父亲和接受西方思想的女儿之间的隔阂,就是中西方两种文化乃至观念的冲突。李安其实是崇尚中国传统文化的,他骨子里是个传统的中国人,他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说明自己中国人的身份,他爱影响他很深的中国文化,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表现在孝道上,也就是在情感上。但同时李安经历了美国留学,吸收了外来文化和西方重视个人利益的人文主义关怀,所以他也处于一个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尴尬境地。

  中西方家庭伦理是他在这三部影片中的侧重点。三个家庭,不同的构成却有同样的家庭矛盾。李安也始终在寻找一个适合中西方文化在家庭中共存的方法,最终他找到的是西方重视的人文关怀和中国重视的情感关怀,成就了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包容并蓄。正如王姝在《电影江湖,李安如影随形》一文中提到的:"在李安手中,生生不息的人伦精神如一颗棋子,出剑、收山都灵活自如。东西方交流的诡异棋局才如此生动。透过暖调影像和华丽外衣,我们总能发现这位中国历史清醒的传承者。总要感谢他以清醒精神沟通中西的韧性和努力。他尊重传统且信赖中庸之道,游刃于杨德昌内省的理智和候孝贤饱满的情感之间。"[30]

  1.2.2 家庭三部曲获得的成就

  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按照其拍摄的先后顺序分别是《推手》、《喜宴》、《饮食男女》。

  《推手》获得了很多奖项,这部电影在台湾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并且赢得了金马奖的两项大奖,以及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尤其是在第 28 届金马奖上,一举斩获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和评委会特别奖三项大奖,同时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等多项提名。本片背景虽然设置在了美国这个大的西方环境之下,但是却运用了纯东方太极拳的一种练习方式作为片名和影片中表达内涵的符号,西方人不太能够接受太过中国式的东西,尽管这部影片在台湾收获了超高人气,却在国外鲜为人知。因此《推手》当时在西方几乎无人问津,即使是李安的忠实追随者也没有表现出过多的热情。这部电影对于中西方孝道的理解把握地恰到好处,与此同时探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西方思想的渗入,中国传统文化和行为规范的继承问题。

  《喜宴》是家庭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这是一部受到美国大众广泛喜爱和欢迎的电影。

  "根据共同制片夏慕斯的说法,虽然这部电影处理的是非主流的内容,但故事情节'除了当中有同志和华人',与 20 世纪 30 年代好莱坞的疯狂喜剧如出一辙。"[4]P91这部影片也在国际上斩获大奖,它获得第 43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还获得了美国金球奖的提名。这部影片同样在台湾本土获得相当高的关注度。它表现出来的中国传统父亲形象和想要儿子传宗接代的渴望正是台湾民众所能理解的。

  《饮食男女》是李安家庭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也是三部曲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部。

  这部电影获得了很多奖项和提名,其中最值得一提也是分量最重的是第 67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这部影片是李安电影中最能反映中西方家庭伦理冲突的作品。在李安的想象中,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实体已经有一些模糊,传统的中国文化也受到了全球化趋势的冲击。他在诠释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在彰显西方文化带来的个人人性的解放。

  家庭三部曲虽说是李安早期的影片,在此之后,李安在电影这条道路上走的一帆风顺,这三部电影算是他电影成功的开始,也是他开始探究中西文化碰撞的开始。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