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婚姻伦理冲突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3-30 共521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李安电影中的中西方家庭伦理冲突研究
  【引言  第一章】李安和他的家庭伦理电影
  【2.1  2.2】代际伦理与爱情伦理冲突
  【2.3】婚姻伦理冲突
  【第三章】李安家庭三部曲对当代家庭伦理的启示
  【结语/参考文献】中西方家庭伦理问题及对策结语与参考文献

  2.3 婚姻伦理冲突

  不管是亚当夏娃偷吃禁果有了男欢女爱还是中国阴阳对立统一而有了男女的结合,婚姻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一个人一生中的一个重要的礼仪。中国人对于婚姻的重视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方人对于婚姻的态度虽然也是神圣的,但是却在很多方面和中国对待婚姻的态度上有所差异。

  2.3.1 对于传统婚姻观念的挑战

  中国人对于婚姻的重视由来已久。首先,中国人对于婚姻的目的有着独特的看法。

  中国人不仅重视婚姻更重视后代,对于根的热爱不仅是对于故乡的眷恋,更多的是对于后代和香火的依恋。有了根就有了血脉的传承,也就有了家业的继承。古代中国人尤其注重传宗接代,认为男女之间的结合不是因为需要或者爱,更重要的是为这个家族繁衍后代。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婚礼的重视程度较深。直至今日,中国人结婚也要大张旗鼓的准备隆重的婚礼仪式。要请司仪,宴请宾客,要有证婚人主婚人莅临,即使在今天,婚礼繁琐的礼节和婚礼仪式复杂的流程还保留着。古代的仪式就更加复杂了。古代的婚礼有六礼,他们分别是:纳采,所谓纳采就是男方请人向女方说明要缔结婚姻的请求,相对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提亲".问名,所谓问名就是打探双方的生辰八字。纳吉,所谓纳吉就是来比对双方的生辰八字看看是否合适。纳征,所谓纳征就是男方向女方下聘礼。请期,所谓请期就是选良辰吉日。亲迎,所谓亲迎就是接亲,接新娘,这是六礼里最最隆重的一个环节。而且除了广义上的六礼之外还有一些辅助的礼仪,像成妻之礼和成妇之礼等等。古代的中国人认为只有举办了合乎礼仪的婚礼两个人的婚姻才算完成,婚礼是婚姻的必要条件。中国传统婚姻比较教条,不管中国人经历了多少岁月的洗礼,婚姻的繁琐礼节和对于传宗接代的价值观却被沉淀下来。

  对于传统的婚姻观念的反驳,李安的《喜宴》里就有了特殊的表达。

  对于传统婚姻的挑战一方面表现在婚姻的目的上,《喜宴》的背景被设定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台湾。男主人公是一个同性恋者,他有一位相处多年的同性伴侣,男主人公父母一直想让儿子结婚生子完成终身大事,于是不远万里来到美国逼婚。那个年代的台湾人思想保守不能接受同性爱情,于是伟同假结婚企图蒙混过关。同性恋现在在美国的一些州得到了合法化,还有一些地方同性恋仍然饱受非议。对于这样一个敏感的话题,传统的中国人无法接受,这样爱情的背后意味着无法生育子女,无法生育子女就意味着家族血脉的断层。但是影片的最后父亲还是接受了同性恋的儿子,古板的父亲,出位的儿子,中西两种婚姻观念的冲突。父亲的理解虽然是建立在迫不得已的基础之上,尽管他还是希望家族的血脉能够传承,但是东方人骨子里的包容和亲情战胜了传统的封建思想。李安在这个问题上坚持了东方人包容和对于亲情义无返顾的妥协,同时西方自由和重视个人价值的思想的深入也让中国人开始尝试去反抗传统婚姻。

  对于传统婚姻的挑战另一方面表现在婚礼仪式。中国繁琐的婚礼仪式,在美国就是简单的公证而已。影片之所以叫《喜宴》也是源于盛大的中式婚礼。男主人公假结婚,传统的父母一定要为儿子举办盛大的中式婚礼。前来参加的美国人都好像看热闹一样来观看中国的盛宴。李安客串了喜宴上的一个中国人,当美国人不理解中国人为何如此喜欢这样吵闹的场合,李安扮演的中国人告诉他们这是中国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李安所描绘的喜宴是一个在西方的大背景下去考验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西方人并不能理解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传统,但是中国人却很容易接受西方文化,这就是对于我们传统的挑战。

  对于接受中西方两种文化的李安来说,在这个矛盾点上要找到解决的办法就要关注人本身。这个盛大喜宴,是一种讽刺。在现在越来越发达的社会中,一些古代遗留下来的繁琐的仪式,在今天看来显得冗杂。李安才会说之所以有盛大的仪式是因为我们被压抑太久了。在他接受的西式教育里,他更关注人本身。夫妻双方才是婚礼的主角,并不需要一个盛大的仪式去纪念他们婚姻的合法化。

  2.3.2 婚姻中夫妻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的历史上,历来就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儒家思想里也有夫为妻纲的说法,女子的地位低下,不管是在结婚前还是结婚后,男女的地位从各方面来说都不可能在同一个起点上。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男女地位的不平等不仅体现在婚姻生活中,但婚姻生活中的不平等却是表现最为突出的。究其原因,首先,源自于男女在家庭生活中工作的分配,男性有先天的生理优势,有比女性更强壮的身体素质。在家庭中,男人下地耕田理所应当。

  女人的体力相对弱一些,就留在家里做家务活。"年长男子经济上的优势便决定了他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其妻小必须服从于他的意志。同样,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使得女子在家庭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他的一切劳动都是为男子的耕作服务,并不得不依附于男子。"[3]P83男女不平等现象的产生和家庭生活中的分工密不可分。

  再次,传统的生育观念对于男女平等思想也有一定的影响,传统的生育观念认为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生儿育女,尤其是生男孩。把女人当做生孩子的工具是中国古代婚姻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这种思想造成女人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十分低下。

  最后,男女不平等现象的出现跟中国历史上的平等思想发展有关系。在理论方面中国古代有很多思想家的思想是关于平等,但是相对于西方平等思想的发展史,中国的平等思想发展不系统。在《尚书》中提倡了"大同".思想家们敏感的意识到不平等、不平均,这是造成社会矛盾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论语中也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15]P159孔子提倡仁政,仁政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以民为本,对待子民不分轻重贵贱。儒家提倡平等,道家同样也提倡平等,老子提出了"损有余而补不足"[18]P242的思想。庄子也提出了平等的思想。到近代中国,谭嗣同、康有为等有志之士,也提出了平等的思想,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了人性平等的观点,企图建立大同世界。一直到当代社会,也在提倡平等和民主的观念。虽然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丰富的平等思想,但是和西方的平等思想相比,一方面中国的平等思想没有进一步贯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家庭生活中,思想家们的平等言论一直围绕着社会层面。另一方面,中国历代的平等思想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思想家们的言论无法从一个理性思考的角度上来论证。大多是治国的方略。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所以这个大的前提不变,没办法达到真正的平等。

  在西方哲学的历史长河中。从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开始就有一些思想家提出了人人平等的观念,后来的亚里士多德也在自己的《政治论》一书中提到了正义一词。在这里的正义也就是平等和平均的意思。后来基督教在西方盛行,基督教强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如果说前面一些思想家只是片面的提出为了城邦稳定的平等,那么基督教则是更加深刻、更加无差别的平等。教义强调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无论种族、无论性别。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平等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天赋人权的思想主张人的生命、财产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就体现了人人平等的思想内涵。后来的许多思想家也提出了自己的平等思想,相比较中国的平等思想,西方的平等思想更注重个人权利。美国深受基督教派和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同时吸收了西方平等思想的精华。

  李安的《推手》中体现平等的思想,这部电影着重反映了婚姻生活中男女之间关系。

  《推手》中的夫妻一个来自台湾,一个来自美国,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中国人生活在西方特殊的生活现状,不同于中国等级制度下的严格的夫妻关系,他们之间是一种和谐平等的关系。片中的女主角是一位作家,常年在家中从事创作工作,男主角整日在上班路上奔波。晚饭后他们各自分配家务,并且在孩子的教育上也不会实行父权专制,而是两个人平等的教育孩子。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婚姻生活中男女双方的地位无法达到平等,女人理所应当的做家务,并且应听从丈夫的决定不能有自主意见,男人就应该在家里显出权威的地位。这个影片中基本突破了这种不正常的夫妻关系,融入了西方的平等意识,夫妻双方可以互相协商,平等相处。这也是李安试图在东方家庭伦理中找寻的关注个人价值的平等观念。

  2.3.3 离婚与再婚的自由

  婚姻是见证两个人爱情的一种方式,婚姻有始也会有终。我们现在把婚姻的解体称为离婚,从古至今,从西方到东方这种现象由来已久。那么再婚就是在离婚之后又开始的一段新的婚史。中西方因为不同的历史大背景和文化的差异,对于离婚不管是从法律上还是从社会舆论上都有不一样的对待方式。对于再婚同样有着差别。

  离婚在中国有许多思想上的障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父权制社会的现实状况影响了婚姻的发展,在父权制的统治下,我们结婚不仅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就连离婚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家里的大家长会综合家族整体的利益来决定儿女婚姻的走向。再次,家族本位的思想也影响了古代婚姻的发展趋势。古代家庭生活不仅涉及到当事双方,还牵扯着两个家族的利益。女人在婚姻里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决定,只能以家族利益为准绳。最后,男尊女卑的思想也深深影响着古代婚姻。男人是一家之主,有权利休妻,但是女人却没有权利要求离婚。而且在古代的法律上有对女子犯了七出可以休妻等严苛的规定,七出即:不孝顺父母、没有生育子女、与别的男子发生关系、心存妒忌、患严重疾病、话多或者经常说人闲话、偷东西。也有三不出,即规定三种情况下,不得休妻。三不出是:妻子无娘家可归、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妻子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仔细分析这几条可以看出七出中每一条都在限制妻子的行动,对于丈夫的行为则没有提出具体条款,并且条款中离婚的缘由并不仅涉及到夫妻双方个人情感,而是关系到整个家族利益。时至今日虽离婚已经从法律上给予男女平等的对待,但社会舆论的压力仍不可忽视。现代家庭中,尽管夫妻双方不再有感情或者一起生活下去的意愿,但也不会选择结束婚姻。究其原因,时代虽然进步了,人们的思想却还是相对保守,但是离婚当事双方往往要考虑到孩子是否适合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中,或者父母是否会因为儿女离婚而影响到情绪等家庭相关因素。

  离婚以后的双方男女,对于是否再组建家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中西方思想上的互通,让中国的部分离婚男女可以接受再婚。"2000 年人口普查抽样数据显示,我国再婚人口数量为 1948189 人,占样本总人口的 21.5‰。"[52]

  数据显示离婚和再婚的比例也呈现上涨的趋势。但是,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再婚的双方都承受来自舆论的压力导致很多离婚人士不选择再婚。首先,再婚和初婚不同,对于女性来说差别更大,自古对女性贞操的重视都是婚姻中的头等大事。其次,许多再婚人士经历了一段婚姻以后会综合很多因素来衡量是否开始下一段婚姻,并不是一味的感情用事。最后,在我国,自古对离婚都持有轻蔑的态度,更不必说再婚。很多来自于朋友甚至亲戚的反面的舆论往往让再婚人士望而却步。一天不冲破舆论的压力,离婚和再婚都会受到很大的阻碍。

  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尤其是在深受基督教影响的美国人心中,离婚或是再婚不会像在中国这么难以启齿。最初的教会法也反对男女解除婚姻关系,因为婚姻是上帝意志的体现,是神的意思。"但面对许多名存实亡的痛苦的婚姻,教会最后以承认"婚姻无效"或"废除婚姻"方式来解除男女婚姻关系。"[45]

  在西方男女离婚的理由虽然多种多样但几乎都是建立在当事人双方自愿的基础之上。首先,在 19 世纪,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深,妇女成为工厂的劳动力,并且开始拥有经济实力。许多妇女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

  妇女自我意识增强导致提出离婚不再局限于男人,女人也有结束无爱婚姻的意识和权利。其次,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决定人们之间的竞争意识普遍,在激烈的竞争中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和独立性也日益增强。婚姻对于他们只是生活的一种调剂,合适就在一起,不合适就分开,美国人不会让一纸婚书成为自己追求爱情的制约因素。对于是否决定离婚或再婚西方人不仅完全出于自己意愿,更不会受到来自社会舆论或其家庭的影响。

  在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之一的《饮食男女》中,影片中锦荣对于离婚的难以启齿和影片中朱爸爸为了女儿多年没有再婚的情节设置都体现了在中国道德传统中对于离婚和再婚问题的看法。在接受了中西方思想的共同的洗礼后,李安对于离婚和再婚的看法体现在这部电影的最后一个情节的设置上,那就是锦荣和朱爸爸的结合。他们作为年龄差异很大的两代人,一个离过婚带着孩子,另一个老伴去世带着孩子多年没有再婚,他们相爱并且结合,这对于中国传统观念是一个挑战。但是,李安在人文关怀的理念下更加重视人的价值,把人看的比舆论、传统理念更为重要,这个结果虽然出乎全家人的意料,但却是在中西方两种思想交融的情理之中。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