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泻黄散加味联合三仁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观察

时间:2014-12-02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2007字
论文标题

  复发性口腔溃疡为口腔黏膜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表现为周期性反复发作的口腔黏膜圆形或椭圆形溃疡,具"黄、红、凹、痛"特征,每次发作病程约 10 d,重者可达月余,具有不治而愈的自限性[1].间歇期从 15 d 到数月不等,有的患者可出现此起彼伏、迁延不断的状况.

  该病发病率高,病程长,患处不固定,且易复发,给患者带来痛苦.现代医学目前对其病因尚不明了,认为可能是局部创伤、精神紧张、食物、药物、激素水平改变及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等因素所致,治疗颇为棘手.2010 - 03-2013 - 05,笔者运用泻黄散加味合三仁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38 例,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全部 38 例均为我院口腔科门诊患者,男20 例,女 18 例; 年龄 18 ~ 58 岁,平均( 24. 6 ± 2. 3) 岁; 病程 1 ~20 年,平均( 6.5 ±2. 1) 年.

  1. 2 诊断标准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诊.

  患者均表现为口腔唇、颊部或舌黏膜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局部灼热、疼痛明显,妨碍饮食及言语,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以病史特点( 复发性、周期性、自限性) 及临床表现( 黄、红、凹、痛) 为诊断依据.

  1. 3 治疗方法

  1. 3. 1 急性发作期 予泻黄散方加减.药物组成: 藿香10 g,栀子 6 g,生石膏( 先煎) 10 g,防风 30 g,甘草 20 g,莲子 3 g,淡竹叶10 g,生地黄15 g,牡丹皮10 g,太子参10 g.

  每日 1 剂,水煎取汁 200 mL,分早、晚 2 次饭后 30 min 服用.7 d 为 1 个疗程,服用 2 个疗程.

  1. 3. 2 间歇期 予三仁汤方加减.药物组成: 杏仁 15 g,滑石( 包煎) 18 g,通草6 g,白豆蔻 6 g,竹叶 6 g,厚朴 6 g,生薏苡仁 18 g,半夏10 g.每日1 剂,水煎取汁200 mL,分早、晚 2 次饭后 30 min 服用.30 d 为 1 个疗程,服用 1 个疗程.

  1. 4 疗效标准 治愈: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随访 1 年未复发; 好转: 病程较前缩短,随访 1 年,复发≤2 次; 未愈: 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随访 1 年,复发 >2 次[2].

  2 结 果

  本组 38 例,治愈 28 例,好转 8 例,未愈 2 例,总有效率 94. 7%.

  3 典型病例张某,男,33 岁.2011 -08 -03 初诊.口腔溃疡反复发作 6 年,加重 5 个月.患者 6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每年发作次数不定,均在劳倦、饮食、情志改变等因素刺激下出现,持续 15 d 左右,发作时患处烧灼痛,流口水,影响正常进食.每次予清热祛火中药口服、口腔溃疡散外用等能缓解.近 5 个月则反复发作,每次发作长达 1 个月左右才能愈合,溃疡面较深,而且无明显间隔期,此起彼伏,反复发作,疼痛难忍,影响进食.痊愈后溃疡面黏膜组织瘢痕化.刻诊: 颊部黏膜、舌侧面均可见溃疡面,颊部溃疡较深,疼痛难忍,口角流涎,口渴喜饮,饮之还渴,纳、眠差,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西医诊断: 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断: 口疮.证属脾胃伏热.

  治宜清泻心脾之火.方用泻黄散加减.药物组成: 藿香10 g,炒栀子 6 g,生石膏( 先煎) 10 g,防风 30 g,甘草 20 g,莲子 3 g,淡竹叶 10 g,生地黄 15 g,牡丹皮 10 g,太子参10 g.7 剂,每日 1 剂,水煎取汁200 mL,分早、晚 2 次饭后30 min 服用.7 d 后溃疡面基本愈合,继服三仁汤.药物组成: 杏仁 15 g,滑石( 包煎) 18 g,通草 6 g,白豆蔻 6 g,竹叶 6 g,厚朴 6 g,生薏苡仁 18 g,半夏10 g.服药后 30 d 复诊,口腔溃疡愈合.随访 1 年未复发.

  3 讨 论

  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中医学口疮、口疡范畴.中医理论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心开窍于舌",故口疮的发生与心脾关系较为密切.复发性口腔溃疡虽然有寒、热、虚、实之分,但临床所见间歇期多以脾胃经蕴湿热者居多,急性期多由于气候、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脾胃湿热化火上熏于口舌而生疮形成溃疡.脾主运化水湿,脾虚生湿,由于素有湿邪,湿邪郁热,稍遇外邪较易化火上炎形成溃疡; 湿邪重浊黏滞,所以复发性口腔溃疡常缠绵难愈.泻黄散又名泻脾散,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决》,主治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等脾胃伏火证.

  方中生石膏辛寒治其热; 栀子苦寒以泻其火; 然脾胃伏火与胃中实火不同,仅用清降难彻伏火积热,故又用防风开散脾中伏火,既体现了《内经》"火郁发之"治则,更与石膏、栀子同用,清降而不伤脾胃之阳,升散而解伏积之火;藿香芳香醒脾,振复脾胃气机,又助防风开散脾胃伏火; 以甘草泻火和中; 加莲子、淡竹叶清心火,助其清热泻火之力,共成清上彻下之功; "火易伤津耗气",加用生地黄凉血清热,太子参益气养阴; "久病入血"加用牡丹皮,助清热凉血同时又可活血.诸药相伍,辛开苦降,清中有散,清泻与升发并用,配以醒脾和中养阴,正对复发性口腔溃疡急性期脾胃伏火之证.

  三仁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湿重于热者.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 白豆蔻芳香化湿,行气宽中; 生薏苡仁甘淡性寒,渗利湿热而健脾; 加入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增强利湿清热之功; 以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痞.诸药相合,三仁相伍,宣上、畅中、渗下,使气畅、湿行、热清、脾气健旺,口腔溃疡不再复发.

  参考文献

  [1] 马涛. 五官科学[M]. 西安: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1:278.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0.

    论文来源参考: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