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社会学论文

第二课堂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09 共5171字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2.1 概念界定。

  2.1.1 社区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革,社区教育也随之产生了。为了全面建设和适应时代的发展,社区教育已经被纳入到社会这个大家族中了,要把它作为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社区教育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产物。在社区中,把教育资源进行全面的开发和利用,希望其对成员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80 年代初期才开始了教育建设,并才开始了社会教育,它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产物,它在总结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之后,并向国外不断的学习之后,而发展起来的。根据我国不同的地域,进行以试点制的方法进行开展的。在我国其总共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所在社区的部分工厂、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共同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围绕一个中心学校而进行开展的。二类是街道办事处或区级政府牵头,社区教育机构等企业单位以社区为主体共同参与组建的。三类是以工业区或农业县为地域界限的社区教育,进行这些全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全面加强企业,甚至是农村未来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社区的文化水平。

  90 年代以后,社区的教育者全面的认识到社区教育多社会的持续发展,是不容忽视的,于是他们加大了制度的建设,各级机构也纷纷的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规定和相关措施。其中最开始的是在上海,天津这样的一线城市试行的。例如上海颁发了"上海市社区教育工作暂行规定(草案)",天津市试行的"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工作条例(试行)"等,这些规定和试行条例在很大一定程度上为社区教育的规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扎实的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确立和完善,加速了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脚步,这也使社区教育不断的向成熟迈进。一方面,社区教育在社区居民的心中不断的深入,社区人们开始肯定它的价值,并逐步的参与进来。其次,许多的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也逐渐的暴露出来,如人口膨胀,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断的向城市涌入,形成了人口流动浪潮。预计在这个时期,中国的许多城市将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还有不合理的城市布局与窘迫的生存环境;人际关系的隔阂与淡化等等多种多样的问题。针对上述的问题如果只依赖以协调管理为特性的社区组织形式和学校教育是完全不可能的,更是不切合实际的。全世界的社区教育已经很清晰的显现出来,只有开展针对全国的社区成员的多种多样的活动,才能全面的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才能满足和解决人们各种各样的教育需求和社会问题。

  就社区教育内部而言,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是社区教育的必然性。

  社区学校(院)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社区教育逐步成熟、功能逐步外显的过程。

  所以,新时期的社区教育的概念俨然以不是狭义上的教育了。

  2.1.2 校外教育。

  分析校外教育概念界定实际上是要从观念表述上反思人们对校外教育的理解。对校外教育的概念的提出首选是关于校外教育概念首先是在机构设置和开展的活动中提出来的。而机构教育的独特性和归属却在概念中没有被明确的提出来。给校外教育下定义只不过是为了以示与学校教育的不同,在时空两个维度上,做出了一些限定,但是这些限定并没有对校外教育的内涵做出明确的解释,由此所带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没有回答校外教育是什么,无法对校外教育的性质作出规定;第二,没有解释清楚校外教育要做什么,难以回答校内外教育的根本区别;三,虽然部分回答了校外教育在哪开展活动,但似乎还难以穷尽所有活动机构。由此所引发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是言辞的但实际上是实质的论证,所涉及的问题是我们按照一个什么样的标准给校外教育下定义。从机构、活动和校内外关系三重维度给校外教育下定义,应该考虑这样几个问题,哪些机构属于校外教育机构,这些机构所开展的活动是否都能称之为校外教育活动,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哪些异同,如果概念的界定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首先,我们可以认为校外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中专门为少年儿童提供的非正式教育。其主体常由专门的教育机构和部分具有专业培养青少年教育资质的教育机构组成。

  是指专门在青少年日常生活学习之后被社会所允许的,有方向有针对性教育活动。这些具有相应资质的机构,通过这种方式使自身资源优势最大化,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轻了学生家长的家庭负担,也为学生自身的多向发展提供平台,也为之后专长的定向培养提供契机,更为资源歧化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据此,我们可以分析出校外教育在实践发展中运行的轨迹:管理者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努力的寻找着校外教育的生产方式与发展道路,通过不断改变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的方向,使校外教育在学生教育中的教育地位得到了肯定和支持。并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独特教育特点、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的教育活动,这也证明了校外教育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回顾近 60 年的校外教育发展道路,我们发现不论时代怎样发展,不论校外教育如何革新,我们始终都面临着三个相同的挑战:一是重利益而轻思想。我们都知道,一个社会的思想如果过于滞后,对社会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几乎是反向的,则同理校外教育在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分支的过程中,过分看重实践带来的效益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寻找思想前进的方向,都是不可取的;二是重实践而轻理论。

  校外教育的实践者、参与者在校外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将生活实践看的过于重要,而不尝试从理论的角度开展新的教育活动。注重于发展学生文化素质而忽视了对精神文明素质的建设;三是角度的选择。我们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使青少年发展成为自身发展的首要前提,通过这一视角去评价自身教育理念的正确与否,对于科学化建设校外教育体制体系都是不可或缺的。分析概念界定的语境实际上就是要在实践中了解校外教育的逻辑。通过与历史的对话,通过对现实的分析,努力发现校外教育育人的独特性,为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作用,让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携起手来,真正成为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平台和乐园做一些探索性的工作。

  2.1.3 第二课堂教育。

  在教育计划外的课外学习活动,我们可以称为第二课堂。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作为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通过参加具有教育意义的课余活动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锻炼能力和获得知识,成为一种教育教学新形势,这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素质文化教育具有积极效应。有组织的第二课堂,由具有教育资质的教育机构、共青组织、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中的团体组织共同执行教育活动。有目的的制定发展计划,强强联手地提出有目的、有意义的具体工作计划,让学生在活动中有目的的学习到不同的只是。这也是区别于第一课堂中自我学习、自我实践的表现形式;其次,作为义务教育体系外的课余活动,与周密的教学计划不同的是,学生具有了选择的权力。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最后是第二课堂的教育内容。作为区别于第一课堂中纯文化教育性质的课堂,第二课堂在教育性质和娱乐性质共存的条件下,形成了与第一课堂互补互助,相辅相成的教育活动。

  2.1.4 社区"第二课堂"教育。

  社区"第二课堂"教育不同于第一课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功能,学生在学校的第一课堂主要是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为学生们讲解全日制在校学习范围和完成教学任务,而第二课堂教育主要是指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而开展的利用课外时间自主选择的教育。第二课堂的教育费用是根据物价局为第二课堂培训机构规定的学费收取费用的自主选择的学习范围。增加学生在"第二课堂"教育的目的和教学方法还没有达到比较完善的境地的时候,由于受到高考、中考等因素影响,社区第二课堂渐渐开始变成"第二课堂",减弱了本身的德育教育、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多才多艺的科目,钢琴、书法、美术、心算、舞蹈等,在社区"第二课堂"中,没有报告会、比赛及游戏活动、观摩学习等第二课堂应有的教育方式,教学方式也渐渐的变成了说教式的上课。本研究中阐述的社区"第二课堂"教育活动主要围绕现实生活中切实存在的社区教育培训机构,是面对实际教育中的特点和现状展开研究的,这个范畴即不属于校内教育,也不属于校外教育,本研究的社区"第二课堂"教育范畴相对于第二课堂的德育教育目的、社会实践方法也不相似,是社会发展至今,教育事业发展至今天,所特有的一个教学阶段。社区"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渐渐开始演变成为特长教育、文化课加强班,也有少量的以完善素质教育为目的的其他教育形式,我们所讲到的"第二课堂"实质是对小内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指在学生课余生活中,由父母支持,学生参加的辅导班学习、特长学习班、社会实践、公益服务、志愿活动等一系列的学习实践活动。但是随着社会竞争的日渐激烈,社区"第二课堂"教育中的其他学习项目渐渐为文化课和考试科目"让路",成为学生升学的助力手段之一。随着第二课堂教育事业的发展,社区"第二课堂"教育的内容发生了演变和变迁,由于收费不同,教学水平不同造成了市场上的第二课堂教育机构的泛滥发展,违背了教育教书育人的初衷,渐渐变为适应市场需要的盈利性行业,甚至有的社会投资人为了盈利而投资社区第二课堂教育机构,这直接和间接的扰乱了教育秩序,把本来是第一课堂的教育内容拿来讲授,为了考试需要(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学)没有实现社区课堂的真正使命。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社会控制理论。

  社会组织通过运用社会规范条例,对其内部成员的社会活动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约束的过程,称为社会控制。具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的现实意义。狭义中的社会控制,仅指对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控制;而广义上的社会控制,更多的表现在控制范围大小的方面上。社会控制可以协调社区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修正他们的运行轨道,控制他们的运行方向和运行速率,使之功能耦合、结构协调、相互配套、尽量使各社会各系统同步运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在本研究中,社会控制理论主要体现在对校内教育与社会第二课堂教育各个系统之间的协调,相互调节自身优势与不足,控制校内教育和社会第二课堂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实效,使教育事业发展能趋利避害,更加完善。

  2.2.2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产生 20 世纪 60 年代,是针对个人为主体研究对象,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就是一个相互让渡价值,相互交换价值的过程"的理论。具体而言,社会交换理论广泛的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社会心理、社会活动、社会契约方面的交换。其核心在于"价值间的相互让渡",满足交换双方的需要。

  社区教育立足于社区,发展于交换,繁荣于社会。在社区教育发展中,个体群体社区教育机构与政府部门之间存在利益纠葛,某些时候还会产生利益冲突。

  社区成员需要的教育,社区教育机构可能不愿意开展,社区教育机构开展的教育,可能对社会的作用较少,在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个体群体社区教育机构,政府部门都是参与主体,社区教育发展好坏与各主体之间的参与程度密切相连,而各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换成熟度直接影响社区教育发展效果。

  2.2.3 这两个理论与本研究的关系。

  在社区第二课堂教育研究中,社会控制理论主要体现在校内教育和社区"第二课堂"教育的相互融合、相互配合上,主要是从两者功能的层面上讲的。社会控制理论认为对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控制,对社区第二课堂教育的约束正是第二课堂和校内教育功能上的互补,功能的相互补充和相互契合是造成两者同时存在的基础。

  社会交换理论在研究中主要担当社会交换关系的理论基础,在本研究中主要是体现校内教育和社区第二课堂教育的关系层面来讲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在社区"第二课堂"教育的研究中,社区"第二课堂"的教育和校内教育的关系是一种交换关系,校内教育的存在对社区"第二课堂"的利益冲突时显而易见的,作为主流教育形式的校内教育和社区"第二课堂"教育同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交换关系,是相互补充、相互交换的一种社会关系。

  所以说,社会控制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在本研究中是相互依托而存在的,一方面是从校内教育与社会第二课堂教育的关系方面阐述了理论,另一方面,作为社会控制理论,它阐述了校内教育与社区第二课堂的互补功能而存在的.

  2.2.4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社区第二课堂教育属于自我实现需求研究的范畴。

  马斯洛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自我实现需求点支配地位的人,会受到激励在工作中运用最富于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技巧。重视这种需求的管理者会认识到,无论那种工作都可以进行创新,创造性并非管理人员独有,而是每个人都期望拥有的。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