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社会学论文

班级社会学下初中校园欺凌行为的问题和干预

来源:科教文汇(中旬刊), 作者:芶悦
发布于:2021-02-03 共3666字

  摘    要: 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校园欺凌行为屡禁不止,在中小学校园中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校园欺凌行为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曾要求重点关注在全国范围内中小学发生的通过言论、肢体或是网络等不同手段对学生进行校园霸凌的行为。校园欺凌行为由来已久,基于中小学生仍处于未成年阶段的特点,在班级社会学理论下指导和干预校园欺凌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初中; 校园欺凌行为; 班级社会学;

  Abstract: According to relevant data, bullying behaviors in schools have been repeatedly banned in recent years, and media exposure has increased. This phenomen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ntens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campuses.The school is an important place for students to grow up. The occurrence of bullying on campus affects the normal teaching of the school and directly affects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wo years ago, the State Council's Education Steering Committee requested that the school's bullying behaviors on the par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cross the country be carried out through speech, physical or online means. School bullying has a long history.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ho are still underage,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instruct and intervene in school bullying under the theory of class sociology.

  Keyword: junior high schools; bulling in schools; class sociology;

  1 、校园欺凌行为问题分析

  1.1 、校园欺凌行为解读

  关于校园欺凌行为的解读众说纷纭,通常情况下主要指通过不同手段恶意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对他人造成身体或心理伤害的行为。欺凌行为的形成需要实施者和受欺凌者,前者对后者实施恶意伤害,造成后者身体或心理上的严重伤害。一般来说,欺凌行为主要是欺凌者依靠自身的力量优势对受欺凌者进行欺辱,而被欺凌者往往处于劣势一方,没有足够的能力反抗,或是由于自身性格的影响和限制,或是害怕受到更严重的报复,使自身陷于更加不利的处境而不敢反抗。
 

班级社会学下初中校园欺凌行为的问题和干预
 

  1.2 、校园欺凌行为的危害

  1.2.1 、学生方面

  有学者指出,校园欺凌行为将影响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观学生的身心健康,破坏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学氛围,危害社会安全,欺凌者的家庭关系亦可能随之恶化[1]。在整个校园欺凌行为发生过程中,所有的参与者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伤害。欺凌者虽然在整个欺凌行为中处于强势地位,但欺凌者本身也只是学生,心智也不成熟,出于某种心理诉求欺凌他人。在欺凌他人之后,其本身也会遭到其他学生的隔离和厌恶,如果得不到疏导教育,有可能会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甚至对其一生造成影响。作为校园欺凌行为的直接受害者,被欺凌者的学业、成长会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的身心会遭受巨大创伤甚至留下阴影,导致他们变得厌学、恐惧、消沉、抑郁,严重的会自杀[2]。旁观的学生受到影响后通常表现出焦虑、缺乏安全感等,更有一些旁观者慑于欺凌者的淫威,不得不为虎作伥,加入欺凌他人的行列。

  1.2.2、 学校方面

  校园欺凌行为会破坏学校的教学秩序,对学生的学业造成严重影响。欺凌行为的特殊性质导致其不易被管理和预防,在欺凌行为发生后,大多数学校都只是进行思想教育,而没有对欺凌事件的本质进行剖析,也没有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对于欺凌行为的处理,只进行思想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无法让欺凌者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认知。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处理方式,甚至会让欺凌者更加肆无忌惮、变本加厉,造成更坏的影响和更严重的后果。

  1.2.3、 家庭和社会方面

  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极大,部分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导致孩子养成了不良的习气,久而久之就很难改正,甚至对他人造成一定的伤害,对自身的发展也很不利。中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媒体、网络的影响。很多校园欺凌事件,追根溯源都或多或少有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子,这并非偶然。

  2 、教育社会学

  2.1 、教育社会学的分类解读

  2.1.1、 研究教育社会学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社会学是以社会科学为原理,对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现象、问题以及与社会的关系等关键要素进行研究和分析的重要学科。我国很早就注意到教育工作和社会之间存在的相应联系,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论证。比如孔子曾提出“庶、富、教”的理论,而最早将教育工作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是西方提出的教育社会学。1922年,E·迪尔凯姆出版了《教育与社会学》一书,所以一般认为迪尔凯姆是教育社会学的奠基者。后来,关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以美国为中心,陆续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1931年,中国的雷通群出版了《教育社会学》一书,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加强了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和探索。

  教育社会学涉及的领域和层面较为广泛,通常包括:社会结构和教育工作之间的关系;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和国家政治统一之间的关系、教育和社会不同阶层受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等等。

  2.1.2、 班级社会学分析

  关于班级社会学的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班级社会系统理论已经形成了该领域的一支重要流派,这一流派的代表作是帕森斯发表的《班级是一种社会体系》。帕森斯表示,班级就是一个最简约而又最完整的社会生态系统。该系统有社会系统的几个重要特征:两个以上人群的社交作用;每个个体都是这个系统的参与者,共同构建了这个完整的社会链接;在这个系统中的每个参与者,都希望得到其他参与者的认同。

  2.2 、班级社会学下校园欺凌行为原因分析

  2.2.1、 班级社会系统的理论体系尚未得到健全和完善

  一直以来,班级社会学的理论体系都没有得到真正的健全和完善,社会各界对其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认知,总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

  一是盖哲尔与谢伦提出的班级社会行为理论模式。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制度因素和个体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从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和调整。

  二是艾习黎等人发表的班级教学理论模式。该理论包括三点:(1)重点关注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实现社会系统价值的传播和应用;(2)重视系统知识对社会成员的重要性;(3)对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和表达,教学过程完全依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即以学生为中心。

  班级社会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当前的班级社会系统理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尚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失,使得学校教师和学生不能全面了解班级社会学的知识,因此也不能更好地分析和解决校园欺凌行为问题。

  2.2.2、 班级中学生关系的失衡

  根据相关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当前的儿童社会中通常存在两种不同关系:一种是由社会角色的影响和限制形成的关系,另一种则是依托情感接触产生的关系。后者从发生上看是较早形成的。根据社会测量法,当代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一般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一极是处于孤立地位的学生,这类学生常常成为受欺凌者;另一极通常代表那些受欢迎的学生,相关研究成果显示,这类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难接受他人的否定和批评,他们更容易成为欺凌者。

  3 、班级社会学视域下初中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策略

  3.1、 普及班级社会学的内容和理念,做好社会学教育相关工作

  想从根本上减少和消弭校园欺凌行为,就要宣传和普及班级社会学的内容和理念。(1)学校和家长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使学生了解班级社会学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以此规范自身。(2)严格执行校规校纪,不能纸上谈兵、虚张声势。(3)优化教育行为,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对班级社会的认可和肯定,坚决制止不良的风气和行为。

  3.2 、均衡班级社会中的学生关系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在群体关系中应力求平等。教师对某些学生的冷落或歧视极有可能导致其他学生的效仿,这便是欺凌的开始。教师应一视同仁,学生之间应友好相处,懂得伤害他人的同时也会伤害自己的道理,把重心放在学习上,尽量避免与同学产生矛盾和冲突。

  3.3 、重视教育引导,辅以强力的监管措施,保障学生的成长环境

  处于教育主导地位的学校,首先要明确自身的职能和义务,针对校园欺凌行为必须予以严惩。要加大思想教育的力度,从制度和规范上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管制和预防。要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实施者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在兼顾欺凌者自尊的同时予以适度惩罚。此外,教师要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波动,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出现,最大化降低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应对和处理校园欺凌行为,不仅需要思想教育和引导,还需要采取相应的惩处措施。要想有效减少和消弭校园欺凌行为,就要从根本做起、从源头做起,秉承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做好社会学教育工作,营造良好、健康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帅.规则教育视域下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研究[J].教育探索,2016(9).
  [2]刘琦.教育生态原理视角下的校园欺凌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研究,2017.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原文出处:芶悦.初中校园欺凌行为的班级社会学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03):107-10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