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师论文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影响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06 共623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的发展探究
  【第一章】互联网金融产品建设研究绪论
  【第二章】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影响
  【3.1】典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
  【3.2 - 3.4】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机理分析
  【第四章】阿里金融业务布局机理与启示
  【结论/参考文献】互联网金融典型业务发展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影响

  2.1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

  2.1.1 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政策支持

  互联网金融早在 1993 年就悄然融入人们的生活,如招商银行的网上银行、易保在线的网络投保等。但在互联网商务发展的初期,由于缺乏支付、清算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受到了政策导向的限制,供应商和客户不得不大量采用"线上下单,线下现金支付"的交易方式,这种局面极大限制了在线交易规模的扩张速度。

  进入 21 世纪后,随着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支付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相继出现,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来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2013 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 18 处提及"金融",包含允许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民间金融机构和发展"普惠金融"等。下面就其政策的利好方面进行简要的归纳:

  (一)2013 年 3 月 13 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题为"货币政策与金融改革"的记者会时,央行行长周小川谈到,最为互联网企业的代表--阿里巴巴集团正在开创新型的金融模式,他表示,这种以科技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模式,央行应当予以支持。

  (二)2013 年 7 月 12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指出要促进信息消费的方针,提出要实现"十二五"后 3 年年均增长 20%以上的信息消费规模。因此,作为促进信息消费的互联网金融被视为重要对象。

  (三)2013 年 8 月 12 日,《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该意见提出,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创新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

  (四)2013 年 8 月 30 日,在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揭牌新闻发布会上,"北京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被当众宣布。据悉,该区将每年安排 1 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建设。

  (五)2013 年 10 月 19 日,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的意见》,该意见提出了多项吸引互联网金融机构聚集的优惠政策。

  (六)2013 年 11 月 12 日,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七)2013 年 12 月 3 日,"互联网金融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会上通过了《互联网金融专业委员会章程》和《互联网金融自律公约》,并明确了协会促进行业研究、交流、服务、自律等主要职责,参会对象包括银行、证券、第三方支付及 P2P 等 75 家机构。

  2.1.2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阶段

  纵观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史,在 20 世纪 50 年代,信息技术初步涉足金融产业,最初的主要使用范围是银行体系或者局域网中,为的是提高工作效率。自 1995年前后,互联网的应用逐渐商业化,网络金融的迅速发展渐渐影响着传统金融业务。美国 CSFNB,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 的成立,是电子金融业务诞生的标志。

  随着近年来的发展,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已从当初的探索阶段转入实质性的运营阶段。依赖于 1989 年中国人民银行筹建的金融卫星通信网和 1996 年由金融机构与中国电信一起组建的金融数据地面通信网,我国金融数据通信网的基本框架已初具规模。得力于该网络和系统的研发使用,传统金融的电子支付系统性能大大增强了,使得原本局限于区域性的金融业务得到了跨区域交易的突破,大大提高了行业的工作效率,优化了客户服务,同时也提升了金融交易的安全可靠性,从而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而作为互联网金融模式起源的支付业务的发展历程,从侧面即可反应了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 2002 年之前,我国金融机构的系统大集中还在发展阶段,网银业务各自向商家提供不同规范的支付接口,为商家和消费者造成了诸多不便。2002 年 3 月,中国银联的成立解决了多银行接口集成的问题,地方银联向商家提供多银行卡在线支付接口,使消费者实现了异地跨行的网上支付。

  从 2003 年到 2008 年,支付平台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账户模式"和"网关模式"相互并存,并表现了一定的替代作用。这也是支付业务发展非常重要的跨越阶段。2003 年以后,国内电商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地成长起来,其中有代表性的如淘宝网、当当、卓越等 C2C 的交易平台,以及以阿里集团为代表的 B2B 平台,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银行账户体系外的第三方支付账户的出现。因为比起"网关支付"的模式,通过支付账户(或者绑定银行卡)直接付款,在体验上更有效、更便捷,所以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与接受。

  从 2009 年至今,是支付行业进入规范监管的阶段。移动支付、线下支付和非接触式现场刷卡支付等新的支付方式相继出现,伴随着电信运营商和金融资本陆续加入到支付行列,支付业出现了繁荣发展的局面。2011 年 5 月,支付牌照的发放标志着国家对支付业的监管迈出了实质性的突破。为了解决资金安全保障的问题,同时也为了行业监管,从 2011 年至 2013 年,央行先后分 6 批颁发了超过 200张《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牌照发放以后,央行针对备付金、互联网支付业务、预付费卡业务等发布了一些相关的监管办法,这使得第三方支付业务在更加合规的环境下大力发展起来。

  我国在加入 WTO 以后,互联网金融业迎来了全新的挑战。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其模式由原来各大银行推出各自的网上银行逐渐向大批的新兴金融方式转变,如第三方支付系统平台的升级、P2P 网络融资小额借贷业务平台、渠道业务项下的投资理财产品的出现等多种金融模式。下表 2-1 就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进行了归类说明。

  2.2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参与主体

  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资金供应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资金供应方包括传统的金融机构和从事金融业务的互联网企业。而传统金融机构的主体主要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等金融组织。而从事金融业务的互联网企业主要包括阿里集团、腾讯、京东和点名时间等等,他们即是资金的提供方,充当着自身的支付工具,同时凭借其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系统的信贷模型指标,甄选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用户予以授信,在资金的融通上形成了良性的内部关联环节,并已形成了相应的规模。前者即为金融的互联网外化,而后者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将业务渗透进金融领域,互联网技术的渗透使得两类模式相互融合。

  (2)资金需求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资金需求方除了包含传统金融机构认可的优质企业和个人之外,还辐射到以往被银行审批挡在门槛外的"风险客户"范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发展,对于小微企业以及部分个体用户来说,丰富了融通资金的渠道,而且更加便捷和高效。因此,这种有别于传统金融机构的新兴业务模式,得到了广泛大众的支持。

  (3)中介机构。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降低成本、管控交易风险的需要,第三方支付在社会呼吁中逐渐兴起并发展起来。基于供应链的视角,第三方支付可以多方位整合资金上下游环节的需求,在充当着支付结算功能的同时,也使资金能够得到迅速的聚拢效应。

  图2-1和表2-2就互联网金融投融资业务流程中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和相关产品分类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二)业务模式

  (1)传统业务模式,以传统金融机构为主体的业务模式主要涵盖网上银行和转账结算板块以及证券公司的网络证券业务。前者几乎包含了传统金融业务中的支付业务、资产管理和投资理财等;后者主要改变了传统证券的交易方式,提高了资金的流动效率并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大大地削减了佣金的支付,这一现象使得传统券商必须探索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和产品创新。

  (2)创新互联网金融,其类型主要包含信贷业务和非信贷业务。信贷业务的特征是授信门槛低、平台化使得市场信息透明、资金融通渠道顺畅以及高度灵敏的市场反应,在细化市场份额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探索研究。其主要包括 P2P 网络贷款(个人网络互贷平台)、阿里巴巴小贷金融(小额量化放贷)、众筹模式(预约式的大众筹资)、平安陆金所(线下融资担保)等模式,它们在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方面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影响。

  非信贷业务主要包括各类保险和基金产品的网络销售。保险网络销售主要是指在线营销和信息服务,而基金的网络销售主要是指发行机构直销和第三方代销的模式。但是介于起步发展较晚、专业水准不高、安全性能方面有待完善,参与主体的财富数额不大等特征,基金网销在规模上还不够庞大。无独有偶,保险网销在产品结构和信誉方面也存在着较低的用户体验的缺陷,这一领域的业务规模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表 2-3 就互联网金融主体对应的相关业务进行了归类说明。

  (三)竞争格局

  基于传统金融机构的网络业务创新和从事金融业务的电商企业的渗透,目前,市场的竞争阵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新兴互联网企业与传统机构的竞逐方面。后者主要指的是银行、证券、保险等规模相对成熟、业态模式相对稳定的金融组织,而前者则是指以互联网经营为主营业务的,并向传统金融领域以及市场空白地带渗透的企业。而他们竞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模式的创新、对市场份额的资源匹配和渠道的多元丰富等方面。

  (2)各自阵营内部的竞争创新方面。具体表现为在传统金融体系中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渠道和以证券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渠道的在市场份额的权重变化上的角逐;在互联网企业内部以非信贷业务和信贷业务为参考类别的涉足金融业务的互联网主体之间的较量等。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该领域的风险控制也逐渐显现。即随着客户消费理念的变化,在交易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性、操作性和监管法律方面的风险不容忽视,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之间的相互渗透也势必增加了各种风险的爆发速度和规模。所以,金融当局及相关部门一定要处理好该行业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在鼓励创新的同时也要加强监管的制约,重新衡量分业与混业经营的必要性以及注重国际化的监管理念。

  2.3 互联网金融的影响

  2.3.1 互联网金融对互联网企业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传统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信息流与资金流得以整合和融通。依托互联网技术平台,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移动支付和云计算此类的技术为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互联网技术对金融领域的影响逐渐从被动式的"需求服务型"向主动式的"业务创新型"过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 IT 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了创新移动支付的技术领域

  移动支付将是支付领域发展的方向和趋势,IT 企业应加强与运营商合作的力度,不断地进行技术改革和创新;同时深化与手机制造商的业务往来,研发创新手机终端支付系统。同时,在提升存储能力以及计算速度方面,云计算技术的优势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这也是移动通信设备的不足之处,使其技术要求上得以保障。

  (二)推动了信用标准体系的建设

  互联网信用体系的完善是互联网融资业务健康发展的基础。互联网企业的业务拓展应该落实在制定信用体系的评价标准、规范信用体系基础建设,有针对性的制定不同平台的信用评价指标,促进网络征信体系资源的统筹共享。

  (三)强化了信息安全系统的维护

  IT 企业可依托互联网平台上的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移动支付和云计算这些技术,建立健全系统的信息加密和身份验证等安全性管理制度,建立可信网站识别体系,健全对"钓鱼网站"的事前防范机制,提供解决信息安全的技术难题服务。

  2.3.2 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不仅对传统商业银行的中介角色、收入来源和经营服务模式等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传统金融体系中的金融创新及相应监管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具体分别如下:

  (一)弱化了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

  一方面淡化了传统商业银行的融资中介服务需求。特别是以 Facebook 为代表的社交网络的普及,改变了信息的传递渠道方式,并与 P2P 网贷平台的协作,解决了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融资成本高的难题。另一方面是改变了传统商业银行充当资金支付中介霸主的格局。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由 2010 年的10858 亿元升至 2013 年的 53729.8 亿元就是良好的例证。

  (二)影响了传统金融体系的收入来源

  一方面是影响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盈利模式。余额宝推出的新款理财产品造成了部分客户存款从传统商业银行分流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商业银行的存款份额。网络借贷的兴起,解决了小微企业及部分个人融资贷款难的问题,这部分被传统商业银行列为"低净值"的客户目前还未曾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若出现面向"高净值客户"的网络借贷模式出现,将真正撼动传统商业银行的根基。另一方面是影响了传统金融体系的中间业务收入。其代表为第三方支付业务平台的升级。阿里巴巴集团全面布局金融领域,涵盖了支付业务、P2P 网贷、担保以及保险等,并触及基金、保险代售代销等传统银行业务领域。例如宜信经历了从"网贷中介-第三方理财-财富管理"的发展之路,现已获得了基金和保险代销牌照,业务范围涉及到保险、信托、股权投资等各个领域。

  (三)影响了传统金融体系的经营服务模式

  首先,互联网金融尊重客户体验、强调平台开放、采用交叉式营销,运作模式上更注重网络技术与金融核心技术的融合,为客户提供灵活便捷的产品,第三方支付业务平台就是最好的例证。其次,对于"低净值客户"的金融服务模式也有待创新。互联网金融领域通过淘宝、支付宝等平台拥有了大规模的数据库,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及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大大降低了甄选客户的成本和风险。阿里巴巴金融成立的担保公司,实行"先行垫付"的策略也是这一领域一大创新的体现。

  (四)促进了传统金融体系的业务创新

  作为金融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服务面广等优势,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统金融范式并推动着传统金融业的创新。具体表现为:

  (1)在业务领域的革新。随着客户多样化投融资需求的不断提升以及为了增强市场占有率的迫切需求等客观因素的趋势,传统金融机构要不断地进行业务的开拓创新。例如在信贷业务领域,银行可考虑定制化的服务,为客户提供符合自身条件的各类信贷服务;而在支付业务方面,信息系统得以整合,可通过电子账单呈递支付业务来管理各式账单。

  (2)在资本市场领域的创新。一方面,促使证券销售的电商化模式出现,着重解决证券公司业务方面的投融资需求与产品创新实践不匹配的问题。另一方面,证券交易的互联网化,使证券的经纪业务逐渐"脱媒",直接通过互联网促成证券交易,这种技术手段的进步大大提高了效率并降低了成本。

  (3)在监管领域的创新。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与之配套的监管制度也体现出了自由化和国际合作化两方面的特点。以往金融体系的监管制度逐渐被开放的市场格局和跨部门业务渗透的新型监管趋势所取代。加强金融监管领域的创新,逐步解决体制性与结构性的矛盾,完善相应制度,控制好风险,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互联网金融便捷的支付平台、有效的资源配置和交易低成本化等特点无疑不在影响着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服务模式,而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典型业务模式的现阶段状况与特征同传统商业银行相比较具有哪些区别和优势这一对比分析上,本文将在后续给出具体论述。

  2.4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回顾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主要介绍了现有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发展阶段,随后从构成主体、业务模式和竞争格局三方面宏观的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最后阐述了对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体系两个主体的影响。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