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师论文

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因素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2-11 共480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究
【第一章】 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因素研究绪论
【2.1 2.2】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2.3】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第三章】国外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及其经验借鉴
【第四章】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分析
【第五章】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的优化方案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提高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拉动经济转型方面都愈发重要。尤其是我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的特殊发展阶段,政府力求通过供给侧改革来化解过剩产能,加速制造业的升级换代,而中小企业的繁荣发展势必推动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低,灵活经营的特点造就了它强大的适应能力。其次,中小企业为市场注入活力,它挑战了大型企业的垄断霸主地位,促进了市场的自由竞争。再次,中小企业有更强的服务意识,为客户主动设计和提供所需产品是它们经营的出发点。但是中小企业在不断扩大规模经营时需要大量资金的注入来实现新的发展,它们由于无法及时获得所需资金造成企业贻误良机。虽然全球范围内的政府和学者都给予了中小企业广泛关注,但是近几十年来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困扰全世界的难题。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度有待提高、金融体制改革尚未完成、民间金融存在诸多限制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没有健全的配套机制,资金短缺的困境日益凸显。现阶段政府推出的政策和融资理论普遍适用于有一定规模的大企业,而中小企业无法在其指引下筹集到资金。
  
  1.1.2 意义
  
  本文以我国现阶段的政策导向为背景,考虑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和规律来进行研究,逐步提出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的理论。若想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就势必从企业内部、外部进行系统剖析,从而提出具有指导性的长效发展方案来解决其融资困境。从理论层面上来看,本文以学术界前人的文献研究为基础,立足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从现实意义上来看,本文以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论述了中小企业融资时遭遇的困境以及这些现状的成因,最后阐述了政府、企业本身和金融机构应为解决该困境付诸的行动策略。理论来源于实践,而新的实践又需要理论来作为支撑和引领,本文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解决提出更加贴合实际的解决方案,从而破除中小企业融资瓶颈,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指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研究在诸多学者孜孜不倦的探究下,得到了愈发深刻清晰的理论框架。张杰(2000)以金融体制为切入点,指出了其集中为国有企业提供一系列服务的现实,并且论述了两者密切合作逐渐形成了刚性兑付,从而导致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几乎无法从国家掌控的现存金融体制中筹措大量资金来支持其经营发展。林毅夫(2001)则从产权的角度出发,他指出中小企业融资难要归结于企业自身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在生产经营中有失透明度,在产权界定上缺乏清晰的界限成为其难以获得融资的根本原因1.李永军、林毅夫(2003)共同研究表明在我国的资金借贷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而这种信息不对称表现为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作为债权人,无法通过便捷的渠道获取作为债务人的中小企业真实、精确的经营管理状况和资信情况。由于许多中小企业缺乏提供自身真实信息的主动性,他们常常以偏概全的展现公司好的方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时有发生,这挫伤了金融机构提供信贷的积极性和信心。此外,他们指出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出路就是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并且在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的同时提高效率2.谢启标(2005)认为市场失灵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他侧重于探究经济市场本身可能出现的垄断、外部性以及信息传递障碍等因素产生的融资阻碍3.黄永航、杨丰来(2006)指出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同信息交换上的鸿沟有着必然联系,并且提出了丰富的治理假设来解释中小企业融资信贷的深层原因4.梁冰(2005)选取了一些中小企业进行典型性调查和实证研究,他结合调查结果对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且总结了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情况5.蒋广喆(2009)指出中小民营银行与中小企业在资金供求上的匹配性极强,通过引领中小民营银行与中小企业进行资金对接将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同时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建设。
  
  1.2.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在中小企业融资理论的研究上大体分为如下几个方向:首先是信贷配给理论。该理论主要描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商业银行受利益驱使而无法在一般利率下实现市场出清,也就是商业银行机构无法将贷款释放或者企业未能获得所需贷款的失衡现象。Weiss 和 Stieglitz 在 1981 年提出的理论模型证明了逆向选择是信贷配给的最根本原因。他们的模型以信息不对称这一现实作为基础,对信贷配给的产生原因进行剖析,从而得出了上述结论。在实践中银行很难分辨各类贷款需求下的企业的个别风险,银行反而会采取较低利率进行贷款配给从而来规避逆向选择的出现。在信贷配现象中的银行为了不降低自身资产总质量而拒绝那些高风险项目,即使那些有资金需求的企业提高利率也无法得到信贷资金,结果导致即使银行的可贷资金存在剩余也不进行高利率放款。WheRe(1983)提出的信贷配给模型将借款人设定为风险中性者,而信贷配给产生的原因同样包括借款人在银行的抵押物的利率一致,若银行对于借款者抵押物质量和数量要求的增加也会致使逆向选择的发生,最终降低了银行的期望收益数值。
  
  第二个是小企业融资周期理论,Udell,Berger(1998)指出企业的信誉度是伴随着自身生命周期在进行不断变化,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也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动。随着企业的成长,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着不同的融资安排,企业的所有制、规模以及经营年限都影响着它的融资方式。企业在初创期存续时间短、生产规模小,信息不透明,大部分依靠内源融资、天使投资以及合作企业之间的信贷往来获得资金。伴随着企业的成长发展,其规模和知名度都有所提高,企业开始寻求外源融资,包括商业银行和金融公司的债务融资以及风险资本的注入。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可利用债务市场和公开权益的多种通道进入资本市场筹集资金。Udell,Berger 认为企业的成长周期范式并非适用于所有企业,企业由于所处产业的不同,其经营规模和市场信息并非都有相关性2BSahlman(1990)以及 Wetzel(1994)指出企业在创始之出依赖的多数为天使融资、内源融资和一些贸易融资。企业在创始阶段时,信息透明度低,而且所有者将更多的精力投放于产品的研发和筹划,无法获得银行的融资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而且初创期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大部分为无形资产,企业往往靠内源融资进行小规模的市场拓展。
  
  但是在小企业进行融资的第二阶段主要依靠商业银行进行,美国的 NFBI 在 1995年调查显示有 63%的企业以银行贷款为资金主要来源,这些资金是企业的负责也是银行的资产,银行监督借款企业的动机更明确,而且银行比其他信贷机构在信息审查和掌控上更有优势,它能够以更一般化的信贷评分模型来对企业进行评定。
  
  第三是小企业关系贷款说,在现代金融理论中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最主要原因归结为“信息不对称”,所以中小企业更多的是通过非标准合同下的一些关系贷款来获得。关系贷款就是指贷款人依靠自身与潜在借款人通过长期交往关系获得一些软信息来获得贷款。Nakamura(1993)认为银行在对企业进行贷款时对于信息获取和识别都有一定的优势,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会逐渐淘汰掉信用等级低、资产积累不足和风险应变能力弱的企业,所以其更偏向于已经熟悉的原有维持的企业。Boot,Thakor(1994)指出最好的信贷合同应该在项目成功前提供抵押物并且支付利率高于市场利率,在项目成功后则对未担保的贷款支付一个低于市场的利率。Grace O.Kim 的博士论文中建立了关系投资模型,并且借助模型对银行在小企业进行的关系投资进行了论述。在 Kim 建立的基于关系贷款的银行信贷需求模型中指出了“关系”对于信贷数量和价格的作用,只要小企业的第一期借款中没有违约,那么其在下一期不会获得劣于上期的贷款条件。此外,如果小企业的成本收益分析后得到负的投资回报可能中止信贷关系,当小企业在其生命周期里建立资信后可能有能力主动选择贷款的金融机构而不是被银行俘获。但是,若小企业同银行已经建立起了良好的融资“关系”,则会继续选择在此进行借款。Kim的模型解释了小企业融资时“关系”的价值,并且阐释了这种“关系”的发展1.
  
  第四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小企业融资制度的研究。Johnsoll(2O01)指出在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一些国家重视信贷权力和私有产权,促使许多私有化之后的中小企业有效获得外部融资;同时诸如保加利亚和苏联一些国家也对中小企业进行了私有化,但是在此之后却陷入了困境,这归因于这些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忽视了对信贷权力和产权的保护,从而阻碍了所在的中小企业进行债务和股权融资时受限。加拿大和美国的经验表明法律强制性的保护下将促使贷款环境变得宽松,债务人最终会获益;相反,当信贷缺乏保护时贷款条件也变的苛刻,不仅影响企业的贷款获得而且会导致整个经济体的衰退。
  
  1.2.3 小结
  
  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各国学术领域开始了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研究,但是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其有着相对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制度环境,所以他们的研究大多在这种背景下进行,而基于这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应对措施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的实践。而国内的学者虽然立足于我国国情对这一问题研究,但大多数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若想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性系统分析则需要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从而进一步提出更加有效的政策。国内对此问题的理论研究缺乏细节方面的分析,研究层面的深入程度也存在一些不足。总的来说,国内外学者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解决上都取得很大的研究成果,而且不断涌现出理论创新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阐释了中小企业融资相关概念,从国内外不同标准出发对中小企业进行了划分;接下来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然后对发达国家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经验进行简要的分析,总结出其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带来的启示;再接着从中小企业内部外部两方面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做出分析;最后结合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和我国中小企业的特殊发展情况为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提出了对策。
  
  1.3.2 研究方法
  
  首先是文献研究法,本文在撰写初期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相关理论和成因时查阅参照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和有关网站,并且整合了原有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在前人的理论成果中剖析出更加深层次的原因,从而为本文的论述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第二是比较研究法,本文对美国、日本、意大利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经验进行分析,通过比对国外发达国家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的解决方案,来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解决提供参照和建议。第三是内外因分析法。本文从中小企业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两个方向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分析,并且从政府、金融机构多角度出发为中小企业融资难提出对策。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是本文论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解决对策中提出了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本文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解决必须要多管齐下,在增加正规金融渠道进行融资的同时应该适度引入民间资本,从而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尤其是那些小微型企业的融资需求。而且伴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私有制经济的发展,大量民间资本的积累需要寻求投资渠道,通过政府的引导以及新的金融机构的介入将实现民间资本与中小企业的资金对接,从而盘活中小企业。二是系统的提出了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渐近性方案,我国应从中小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共同发力,在健全信用担保机构的同时完善中小企业的征信系统建设,并提出中小企业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的建立。
  
  虽然在撰写本文时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由浅入深的论述,也实现了自己撰写论文之初预想的写作意义。但是由于本人的实践经验匮乏,能力有限,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调查研究仍旧缺乏深入性,未能对各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抽样调查分析,这也是日后自己想努力和完善的方向。本文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在对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成因和解决对策上都缺乏数据的支撑和定量分析,在今后的理论研究中需要加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从而使结论更具说服力。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