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1-16 共6594字
摘要

  1.引言。

  抑郁是一种心境异常低落的情绪状态。主要表现有 :兴趣减退甚至丧失 ;自我评价下降,往往伴有自责自罪 ;常常感到精神疲惫,无力振作 ;有强烈的无助感,对自己的痛苦无能为力,感到别人对他也是爱莫能助 ;对前途悲观失望,甚至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没有了意义。近年来,大学生的抑郁症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严重的抑郁情绪易导致当事人的社会功能损害,如学习困难、交往障碍、退缩逃避、甚至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为。有研究显示 :抑郁症的发病率已与冠心病持平,甚至高过癌症。自杀人群中至少有1/3是由抑郁症所引发的。抑郁症已经成为21 世纪影响人类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探索导致当代大学生抑郁情绪的重要因素,对于进一步研究探索预防和干预抑郁情绪的有效策略,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

  导致大学生产生抑郁情绪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近年来,许多学者也在研究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但他们研究的方法主要都是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法。如杨世昌等采用儿童虐待史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流调用抑郁量表,对随机抽取的河南省某高校733 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童年期遭受过躯体虐待的大学生在抑郁的得分上显着高于非虐待组[2].熊亚敏等采用抑郁情绪自评量表(SDS) 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 II-CV),对随机抽取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某年级400 名大学生进行测量,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研究发现 :大学生的抑郁程度与家庭的亲密性呈显着负相关,即大学生抑郁倾向越重,其家庭亲密度越差[3].马慧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大学生完美主义问卷和抑郁情绪自评量表(SDS),对随机抽取的四个地区的500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 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研究发现 :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完美主义倾向和抑郁情绪均呈显着正相关[4].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主动来心理咨询的大学生案例进行实证研究,从中找到影响大学生抑郁情绪的主要因素,并深入分析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具体影响。这种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既是对问卷调查研究的进一步印证,也是一种重要的补充,并为探索预防和干预大学生抑郁的有效策略,提供具体的心理学依据。

  2.研究对象。

  对自2010 年3 月至2014 年12 月主动前来河北某学院心理咨询室咨询的在校大学生1253 例的具体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筛选出有明显抑郁情绪的咨询案例258 例,对这258 例有抑郁情绪的大学生进一步进行影响因素研究,探索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

  3.研究方法。

  3.1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由于心理咨询的具体内容是要为来询者保密的,所以咨询中的观察一般只是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来询者的言语表情动作等特点,从而对来询者的心理状态做出初步的判断,进而考虑进一步的咨询方向。

  3.2 谈话法。

  是心理咨询师通过与来询者面对面的谈话,在口头信息的沟通过程中了解来询者的心理状态,了解与其心理状态相关的各种因素的方法。

  3.3 档案分析法。

  对自2010 年3 月至2014 年12 月,主动前来心理咨询室咨询的1253 例在校大学生的咨询记录进行归类分析,筛选出有明显的抑郁情绪的大学生咨询案例258 例,进而对这258 例大学生的症状表现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4. 研究结果。

  4.1 主动来咨询的大学生的抑郁检出率。

  对自2010 年3 月至2014 年12 月,1253 例主动前来心理咨询室咨询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题归类统计发现,以明显的抑郁情绪为主要症状的咨询案例仅有258 例,约占总咨询人数的20.6%.而本研究曾对随机抽取的河北省三所高校308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得出的抑郁检出率为34.1%[1].

  4.2 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因素。

  4.2.1 大学生抑郁影响因素的整体归类。

  回顾近年来对抑郁成因的研究文献,发现影响抑郁的因素很广泛,有家族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因素、升学就业压力因素、人际关系不良或失恋、经历重大生活变故、不良的个性特点等。其中家族遗传、个性特点可视为个体内在因素,其余均为外在因素。

  本研究通过对258 名有明显抑郁情绪的来询者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析,得到如下研究结果 :就外在因素方面,存在不良的家庭氛围和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的抑郁大学生比例最高,约占76.9% ;存在重大挫折事件(高考失利、考研失利、竞选失利、失恋等)的抑郁大学生约占30.6% ;有约21.1% 的大学生的抑郁情绪与其青春期受到性骚扰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有关 ;有约16.4% 的大学生的抑郁情绪与人际适应不良有关 ;有约11.8% 的大学生的抑郁情绪与升学和就业的压力有关,有约8.3% 的大学生的抑郁情绪与其自诉的外貌不佳和身体疾病有关。有些个案的抑郁情绪同时存在多种因素的影响。就内在因素方面,约有18.2% 的抑郁大学生他们的父母中至少有一方存在轻重不等的抑郁倾向 ;而几乎所有的抑郁大学生都存在内向孤僻、情绪不稳、缺乏自信、重视他人评价、追求完美等个性特点。

  4.2.2 影响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家庭教养方式归类。

  受到家庭教养方式影响的抑郁大学生群体中 :存在父母要求严格、高期望值因素的比例最高,约占总人数的69.2% ;存在父母过度惩罚或体罚因素的约占总人数的33.8% ;从小与父母分离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的约占总人数的15.4% ;感觉被父母忽视或父母不喜欢自己的约占总人数的12.1% ;父母关系紧张经常争吵的约占总人数的9.7% ;父母离异的约占总人数的8.2% ;从小被送人的约占总人数的5.1%.在一个大学生身上可能同时存在上述两种以上的因素。

  在父母对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影响中,主要因素是与父亲有关的占比例最大,约占总人数的53.8%,包括 :缺少父爱(父亲去世或常年不在家)、父亲脾气暴躁专制体罚、父亲期望值高要求严格、父亲不喜欢自己( 重男轻女观念) 等 ;主要因素是与母亲有关的约占总人数的23.1%,主要包括母亲严厉、指责体罚、母亲对孩子的忽视等 ;而主要因素是与父母都有关的也约占总人数的23.1%,包括父母的高要求、专制控制、总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父母关系紧张经常争吵、从小与父母分离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等。

  可见,父亲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影响更大。

  5.分析讨论。

  5.1 主动前来心理咨询室咨询的在校大学生抑郁的检出率较低。

  本研究发现,主动前来心理咨询室咨询的在校大学生抑郁的检出率,约占总咨询人数的20.6%,明显低于对随机抽取的308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得出的抑郁检出率34.1%.主要原因可能是 :有抑郁情绪的大学生一般都内向孤僻,很少主动和他人交往,由于缺乏自尊自信,往往不敢求助他人,恐遭拒绝。所以,可能有许多心情低落、悲观无助的大学生没有勇气来敲心理咨询室的门。这和魏熙的研究[5]

  基本一致。魏熙的研究指出 :抑郁与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呈显着负相关。也就是说,有抑郁倾向的人往往不会主动请求他人的帮助,而是选择把痛苦闷在心里,自卑自怜。这也正显示出抑郁对大学生的危害会更大更隐蔽。因此,提示高校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等,要认真研究出更有效的方法,走进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及时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有抑郁倾向的大学生并给予有效的干预和支持,把抑郁给大学生带来的可能危害降到最低。

  5.2 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抑郁情绪的最主要因素。

  本研究表明,多数抑郁症状明显的大学生存在家庭气氛不良、家长教养方式不当的因素,如缺少父母之爱、父母要求过高、粗暴体罚、父母常年不在家、被父母忽视、父母经常争吵、父母离异、幼年被父母送人等。而有抑郁情绪的大学生个性中内向孤僻、情绪不稳、缺乏自信、重视他人评价、追求完美等特点,也与长期的不良家庭气氛和教养方式有关。可见,不良的家庭环境和不当的家教方式是导致大学生抑郁的最主要的因素。

  为什么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抑郁情绪的最主要因素呢?这是由家庭及家庭教育的特点决定的。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最小社会单位。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等特点。

  一个人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了,父母对孩子的最初教育,好比在纸上画画,第一笔怎么画,涂什么颜色,对今后能否画出美丽的人生画卷,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古谚有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6]家庭给予儿童的早期影响往往是不可逆转的。

  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多数时间都生活在家庭之中,都在有意无意地接受着家长的影响,所以我们一般称家长为孩子的最早的也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以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为基础的,所以子女在安全需求、物质需求和情感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这就决定了父母对子女有较大的权力和威力,父母的教育更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许多事实证明,儿童早年的生活环境、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对儿童的生活习惯、学习行为、情感意志、个性特征、人生观、世界观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家长善于正确使用这一权威,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极其有益的 ;反之,如果这一权威使用不当,则会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危害。

  在容易导致大学生抑郁情绪的不良家庭教养方式中,排在前三位的因素分别是 :父母的严格要求和高期望值、父母的过度惩罚或体罚、从小和父母分离和老人生活在一起。

  5.2.1 父母高期望值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认为,抑郁症病人对自己的自卑无助和对前途的悲观失望总是隐含着追求的目标或标准太高,是自感对“理想”的追求无望导致的[7].而他们的高目标往往就是他们家长的期望,或是家长对孩子从小进行高标准严要求教育的结果。

  当父母对孩子期望值太高,孩子无论怎样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满意时,就容易导致孩子的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有一位大一的女生,有严重的抑郁并有自杀倾向。她一进咨询室就对老师说,她的问题怎么也解决不了了,想放弃自己的生命。她一直强调自己是个没用的人,活着只能增加父母的负担,给亲人带来痛苦,自己死了父母活得可能会更轻松一些。问及她有什么优点,她说没有优点。问她什么时候最开心,她说拿奖状回家时最开心,因为拿了奖状回家父母会很开心。这说明她最在意的就是家长的态度,她的所有努力和动力都来自于为了让家长满意。在和她父亲沟通时了解到 :父亲的教育一直是“成功教育”,希望孩子优秀、成功,要求必须考进前三名,否则就是失败。孩子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学习上,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拿奖状。但父亲很少表扬孩子(怕骄傲),总是要求和批评。孩子上了重点高中之后,由于优秀生很多,学习成绩难以保持在前三名,心理的压力太大,在高三时病倒了,休息了几个月。所以高考没考好,上了专科。上大学之后,父亲仍是不断要求她好好学习,将来要升本、考研。她觉得自己实在无力实现父亲的愿望了,内心由于严重的自责自罪而痛苦,甚至想用自杀逃避一切痛苦。这又反映出多数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的另一个误区 :对孩子要求高且单一,只希望孩子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在家庭教育中缺少了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快乐教育,孩子心中缺少情与爱这条主线,在学习、生活中感受不到幸福、快乐和满足,他们往往自卑、压抑,甚至缺乏亲情。

  5.2.2 父母过度惩罚或体罚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长的过度惩罚,很容易使孩子焦虑恐惧,性格压抑,心理自卑,唯唯诺诺,缺乏独立的能力,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特别是生性懦弱的孩子,就更加胆小怕事,他们心理脆弱,极度缺乏安全感[6].过度惩罚往往和高要求相联系,一旦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高要求,父母就认定孩子没有努力,是犯了很严重的错误,于是给予严厉的惩罚。有些父母脾气粗暴,对孩子经常打骂或贬损,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危害更大。一位有严重抑郁症状的大二男生自诉 :从小极其惧怕父亲。刚学写字时,由于拿笔姿势不对父亲就打,再出小错,又打。记忆中总是挨打。在父亲面前害怕,没有安全感,甚至哆嗦。总想逃离父亲。记忆中从未得到过父亲的表扬和关爱。母亲随和柔弱,但也很木讷,很少表达爱。打骂不仅摧残肉体,而且摧残心灵,孩子会产生严重的自责自罪,感觉自己是无用的、不被爱的,遭人讨厌的,无价值的,天长日久,孩子会失去自尊自信,自己都不再爱惜自己,感觉自己是不值得爱的,不配拥有幸福生活的,甚至不该活在世上给父母家人增加负担。

  5.2.3 从小和父母分离对孩子情绪状态的影响

  有许多年轻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无时间照顾孩子,或为了生计去外地打工,无法照顾孩子,于是将孩子从小托付给孩子的祖辈抚养,即“隔代养育”.

  祖辈养育孙辈确实有时间和经验上的优势,而且还能使年轻的父母得到时间和精力上的解放,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对老人自身的身心健康也有促进作用。但隔代养育也有许多弊端 (:1)两代人在教育观念上的分歧会导致教育方式的矛盾,老人一般比较溺爱孩子,有求必应,容易使孩子任性、娇气,当孩子长大回到父母身边后很难接受年轻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批评,造成孩子和父母的感情隔阂和对立情绪,严重影响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2)由于许多孩子很小(有的不满一岁)就被送到祖辈那里,父母平日很少陪伴和照顾孩子,致使儿童对父母的早期情感依恋难以形成,或形成后又突然中断。早期主要情感依恋的破坏会造成儿童感情上的危险,在将来的生活中会表现出突然的抑郁或焦虑,极度缺乏安全感。

  5.3 父爱失当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

  许多研究认为,儿童在幼年成长发育中受母亲的影响最大,甚至认为幼年和母亲的关系奠定了一个人的人格基础。本研究发现,虽然确实有部分大学生的抑郁情绪与母亲的态度和教养方式有关,但大多数(69.2%)的大学生抑郁情绪与父亲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具体包括 :缺少父爱(父亲去世或经常不在家),父亲脾气暴躁、专制体罚,父亲期望值高、要求严格等。要么是渴望父爱而不得,要么是对父亲过度害怕恐惧,这都属于父爱失当。

  中国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指出 :“父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难以估量,父爱关系着孩子个性的形成,缺少父爱如同孩子缺钙,缺乏父爱的孩子容易焦躁孤独。”[6]

  大量资料表明,中国目前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父爱缺失”的问题,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父爱或父亲很少参与子女教育,甚至孩子没有得到父爱或父亲没有参与子女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父亲不参与到孩子的日常教育中,对孩子未来成熟的人格构建将造成很大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为孩子提供力量、支持和依靠,如果子女的教育完全由母亲“包办”,会使男孩女性化,也会使女孩的性格更加柔弱。此外,父爱缺失家庭的孩子还将面临情感孤独、缺乏安全感、自信心及责任心不足等诸多问题。美国哈佛大学2003 年研究发现,女孩缺少父爱容易学不好数学,男孩缺少父爱容易产生情感障碍。在接受调查的1000 位个例中,女孩学不好数学的其中有90% 是常年和母亲在一起生活的 ;有情感障碍的男孩其中86.7% 平时很少和父亲沟通。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宽容等刚性品质,每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 小时的孩子,他们的人际关系融洽,自尊自信,具有进取精神、冒险精神。得到父爱越多的孩子,越坚强勇敢,自信乐观,长大后忍耐力和社会责任感也越强。

  前面提到的父母高期望与粗暴体罚,更多的也是表现在父亲身上。父亲的期望和态度对孩子更具有威慑力, 父亲的惩罚给孩子造成的焦虑和恐惧会更严重。许多事实表明,孩子(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更加在乎父亲的态度和评价,更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

  总之,在影响大学生抑郁情绪的众因素中,家庭环境、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提高家长的素质,改善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抑郁倾向的关键。

  参考文献 :

  孙淑荣,张百军,佟秀莲。 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2):95-97.

  杨世昌。 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儿童期躯体虐待个性特征及应对方式[J]. 中国学校卫生,2011,32(8):961-962,965.

  熊亚敏。 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3)。

  马慧燕。 大学生完美主义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D]. 开封: 河南大学,2011.

  魏熙。 大学生抑郁症的原因及治疗概况[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7):1049-1051.

  张彦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许又新。 神经症[M].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