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

影响5.12重灾区再生育家庭教育的因素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2-02 共6904字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5.12"大地震概况
  
  2008 年四川省突发时长约 2 分钟的 8.0 级的强烈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31.01°N,103.42°E)。"5.12"震中映秀镇烈度达到 11 度,破坏范围达到5×105Km2,四川省有 139 个县被地震严重影响,仅严重受灾区域就达到1.2654×104Km2(烈度 7 度以上区域),灾区近 1 亿人口的生产及生活遭受地震波及。另外,地震还诱发了尤为严重的次生灾害,震中区汶川县就有近 2000 处的地质灾害,平均 70 处/100Km2;震中映秀镇 24Km2内,仅仅只有 20%的面积没有受到地质灾害影响。这一受灾记录在全球范围内前所未有。
  
  相对于其他突发性灾难, 在此次地震的伤亡中,重灾区家庭人员损失尤为突出,人口受灾率也较高,尤其是汶川县映秀镇。处于深山区又是震中的映秀镇,地震突发时,特别是映秀小学与漩口中学学生正值午睡,教学楼几乎全部倒塌沦陷,大部分学生都未成功逃生,震中区人口伤亡尤为惨重。
  
  1.1.2 震后"再生育"关怀政策出台
  
  地震发生后,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与指导下,5.12 灾区迅速开展灾后重建工作。灾后重建中除对震中生产、生活重点工作进行部署外,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中更是注重了对精神家园的恢复重建。由于震中人员伤亡惨重,地震摧毁了众多幸福家庭,仅因震失独家庭就有 8000 多户,抚平幸存者失去亲人的巨大心理伤痛(尤其是自己的子女死亡)并非易事,因此,家庭重建工作成为灾后建设的重点,人文关怀也成为家庭重建的关键。
  
  "5.12"地震后,国务院第一时间出台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1],为灾后重建工作安排提供有力保障;2008 年 7 月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在灾后重建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2];为了抚慰灾后幸存者的心理创伤,体现人文关怀"政策,政府还出台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3]与《关于进一步做好地震灾区学生伤亡有关善后工作的通知》[4].
  
  在抚慰幸存者心理伤痛同时,国家还重视并提供再生育医疗支持,并及时出台《关于做好汶川特大地震中有成员伤亡家庭再生育技术服务工作的通知》[5],鼓励失独父母走出伤痛阴影,进行再生育,重建家庭希望。在四川政府指导下,灾区计生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积极开展再生育宣传与服务,带动并引导灾区符合条件的家庭进行再生育。"人口再生育"政策由此形成并落实,而且收到良好社会效果。截至 2011 年 9 月底,"5.12"灾区就已有 3106 名再生育婴儿顺利出生[6].
  
  1.1.3 再生育家庭教育困境
  
  "人口再生育"关怀政策,在震后初期家庭重建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该政策下出生的婴儿使丧子父母重获新生,重新点燃了因震失独家庭的希望,促使再生育家庭有了重建家园的动力。
  
  虽然"再生育"政策一直被认定为灾后重建的重要举措,但它依旧只是灾后临时性应急政策。"再生育"政策旨在通过再生育小孩减轻失独家庭丧子之痛,进而帮助他们进行家庭重建,并未充分考虑再生育家庭的长远发展,尤其是再生育家庭重新有了孩子后产生的一系列教育、经济、心理等问题。面对巨震对经济毁灭性的打击,小孩出生的不易、后续孩子教育、经济"青黄不接"、父子年龄差大问题、(心理)沟通等问题都缺少长效规划。类似隔代教育问题将是灾后再生育家庭发展面临的艰难困境与重大挑战。
  
  1.2 研究目的
  
  "人口再生育"政策的出台是为了弥补"5.12"大地震造成的数以万计生命损失,以促进灾区家庭重建。但该政策在再生育家庭发展后期(尤其再生育小孩教育阶段)又衍生出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该政策下再生育父母平均生育年龄都在 40 岁以上,再生育父母与小孩产生的巨大年龄差(>40 岁),超过正常家庭父子间年龄差。巨大的年龄差造成家庭年龄断缺,从而形成"类似隔代"家庭,即:在年龄上类似于祖辈与孙辈组成的家庭,而实际上依旧是核心家庭或亲子家庭。这种新的"类隔代"家庭出现给再生育家庭教育带来(如:心理代沟、经济"青黄不接")诸多的困境,大大消弱他们对未来家庭生活及孩子教育的信心。
  
  本研究以再生育家庭"类隔代"教育为主要研究内容,是为了充分了解"类隔代"教育的现状与家庭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潜在问题,进一步分析再生育家庭经济能力,施教者的文化水平、年龄、职业以及施教者教养观念和期望基本因素对再生育儿童教育及发展的影响,以力求客观调查数据,深入研究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一方面,呼吁更多的人关注"5.12"灾区这一特殊群体面临的困境,并能给予再生育家庭教育问题以足够的重视和正确认识;另一方面,也希望能为政府出台"5.12"后续相关人口政策提供客观依据,并为完善我国家庭教育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家庭教育是党十七届六中全会特别提到的重要方面,如何统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是我们当今应该采取一些切实措施的重要课题[7]-[8].《全国家庭教育"十二五"规划》也提到"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9],并特别强调社会要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工作。
  
  在当今社会,家长将孩子的教育放在家庭首要位置,是大部分家庭的普遍共识,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10].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各大卫视亲子节目的盛行,家庭教育引起了了众多家庭和媒体杂志的关注,家庭教育书刊充斥各大书店的同时,也成为现代年轻人的热聊话题和社会热点。然而,在家庭教育浪潮骤起的背后,在家教的理论研究方面却显得略微冷清。"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狂热追捧,使家长们只看重个案成功以及他人所谓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却忽略了对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理性思考。
  
  本研究立足于 5.12 重灾区出现的特殊家庭现象-"类隔代"家庭面临的教育困境,关注"5.12"灾区"类似隔代"家庭教育潜在问题,并对其产生家庭内外因影响因素进行梳理与分析,有助于我国家庭教育理论的创新,并对家庭教育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3.2 现实意义
  
  "类似隔代"家庭是"5.12"重灾区衍生的一种特殊家庭现象。但是,关于震后再生育家庭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再生育孩子教育长效发展问题,研究的少之甚少,目前还没有一套健全的发展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选取"5.12"地震震中-汶川县映秀镇为重点研究地区,以震后再生育家庭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搜集客观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结合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对再生育家庭"类似隔代"教育现状以及再生育孩子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与研究,并尝试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类似隔代"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促进"5.12"重灾区再生育儿童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随着国家放开"二胎"政策,加之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与教育高成本的严峻形势,部分独生家庭将陆续进行"二胎"生育,二孩与父母扩大的年龄差也在所难免,那么"类似隔代"家庭也将普遍涌现。因此,关注"类似隔代"家庭教育问题,不仅仅对"5.12"灾区再生育家庭有现实指导意义,对我国即将普遍到来的"二胎"家庭也具有很大的启发思考与借鉴意义。
  
  1.4 研究现状的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由于经济与观念差异,隔代教育比较少见,主要是对家庭教育进行研究,加上西方祖辈与孙辈更多是娱乐角色,没有太多责任和义务,所以研究更多的是父母对孩子进行的家庭教育。西方教育家们始终围绕家庭教育的主体角色、地位和行为方式对孩子天性、情绪、心智以及生命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实现对完整人的培养,除此之外,他们也相当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
  
  德国卡尔·威特的《卡尔·威特的教育》是最早将关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着作,书中实证研究验证了"天赋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努力与教育的成果,而这其中尤以早期教育为主"的观点[11].日本的家庭教育比较注重母亲的角色作用,他们推崇母教,比较重视母亲的言传身教对人才培养的作用。美国教育家更注重对家庭教育理论专研,并强调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他们倡导家长在家教过程中与孩子形成和谐的父子或母女关系,使家长与孩子建立朋友关系,并保持终身友谊[12];芝加哥大学特孟教授对《资质优异儿童发展》进行研究时也提出:父母教育与孩子后天成就紧密相联,孩子获得成就的夯实基础源于良好的教养[13].
  
  1.4.2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类似隔代"教育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但是国内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数不胜数,这方面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在中国知网上以"亲子教育"为关键词共检索到相关文献达 3138 篇,以"隔代教育"为关键词共检索到 2014 篇相关文献。
  
  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从古自今逐渐系统化并且不断丰富完善。中国从古自今一直有家训、家规之说,大多重视家庭风气与环境对后继子孙教育的影响。战国时代,"孟母三迁"的故事至今流传甚广,主要强调教育孩子不能忽视环境要素的影响;在《颜氏家训》中"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以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的理论[14][15],依然强调环境对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影响。近代政治家朱庆澜的《家庭教育》指出:"家长进行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不能被忽视;家庭教育还要重视对孩子仁、意、礼、智、信、制苟且、勤俭、公德和军国民的教育"[16],他们全面阐释了家庭教育的原则、方法及内容,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思想。戴军(2009)通过个案分析,对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幼儿期的亲社会行为及心理理论的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17];吴海霞(2009)在《母亲教养方式、母子依恋与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关系研究》中发现民主性的教养方式与母子依恋之间有显着正相关[18].
  
  近些年,随着"留守儿童"问题上升为社会热点,隔代教育也成为各学者的研究热点,关于隔代教育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广泛。关于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研究主要注重教养方式、抚养能力缺失、监护类型对孩子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莫艳清(2006)研究表明亲子教育缺失、家庭环境恶化和亲密度较低很可能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离、家庭环境不完整也会导致留守儿童越轨与犯罪现象严重[19];隔代教育也会导致留守儿童存在着道德情感缺失、道德发展出现危机、违法乱纪倾向明显问题[20];孔屏(2010)所进行的家庭教育研究,主要关于祖辈教养与孙辈情绪适应关系的实证研究[21];梁业昌(2012)的家庭教育研究主要是关注农村隔代教育,他们大多数都只是对不同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描述及讨论。
  
  1.4.3 文献评述
  
  国外家庭教育研究主要注重家庭教育施教者的地位、作用以及早期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并倡导思想自由,注重受教者人格和性格、心性、智力以及价值观的培养。国内的家庭教育研究主要聚焦于施教者主体的不足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以及儿童发展的不足。虽然已有的家庭教育和隔代教育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研究思路以及理论依据,但是,"5.12"震后"类隔代"教育的研究现状仍然需要改进和深化,毕竟它与其他几种家庭教育模式有很大差异。
  
  目前,学者们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范围较广,成果类型多样。但是关于"5.12"灾区再生育家庭的研究数量特别有限。目前有:李雪莲关于震后汶川县农村 0-3岁再生育婴儿的家庭教养的研究[22],谢鸿斌、秦莉关于北川县再生育家庭的教育和养育现状研究[23],不过他们只是对灾后家庭教养的现状描述以及重建措施的讨论,并且形成"现状-问题分析-建议"这种研究模式。
  
  然而,"5.12"重灾区"类隔家庭"教育的相关研究却相当有限,目前对震后再生育家庭教育的研究相当欠缺。"类隔代"家庭主体年龄结构类似普通家庭祖辈与孙辈年龄,从年龄构成上看像隔代家庭,但依旧是核心家庭,这一家庭特征决定了与其他家庭教育研究情况不同。所以,本文将关注点投向"5.12"重灾区再生育孩子教育成长,主要集中研究再生育家庭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有助于家庭教育理论的完善,进一步促进重灾区再生育孩子健康可持续发展。
  
  1.5 研究思路
  

  本研究的选题主要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12"再生育小孩及家庭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启发,在参与这个项目调研数据、访谈整理时,深入了解了"5.12"重灾区灾后发展情况,并初步分析出再生育家庭发展的困境,当时整理完访谈内容后,心情异常沉重,除了感同身受的同情,更希望能为这些再生育家庭做点有意义的事情。通过多方面思考,得出再生育孩子的教育将是今后家庭发展的重大挑战,但目前关注的人又很少,于是就选择再生育"类隔代"教育作为研究命题。
  
  本研究选取受灾最严重的"5.12"地震震中--汶川县映秀镇为重点研究区域,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与观察相结合的方法,重点锁定震后再生育家庭,搜集客观真实数据。为了确保问卷调查的效率与可信度,本研究首先查阅大量家庭教育文献,再设计问卷,编订访谈提纲,经过多次内容修改后再咨询导师,经过导师给与指点后再做修订,最后才去调查并发放问卷。为了提高调研的针对性,发放问卷的同时,采取有针对性的个案访谈,并深入典型家庭进行细心观察以了解具体的真实情况,促进本研究实证研究。
  
  为广泛地掌握重灾区真实情况,本研究还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再生育家庭"类似隔代"教育现状以及再生育孩子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分析出再生育家庭面临困境的核心因素;然后针对"类隔代"教育成因和影响因素分析,提出再生育教育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1.6 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对"5.12"重灾区"类隔代"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来揭示这种新的教育现象,即"类隔代"教育对再生育孩子及社会的影响 ,并对此影响及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得出结论,并力求希望立足映秀镇再生育教育现状,给予客观有效的可行性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类隔代"家庭的基本信息及概况、施教者基本状况、家庭教育观念及行为等内容;2."类隔代"家庭基本情况、教育现状、存在及潜在问题、分析内外成因;3.近期无法消除"类隔代"教育,并且在"二胎"政策实行,"类隔代"家庭将大量涌现情况下,尝试探索一条正确解决灾区农村"类隔代"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可行模式,为社会或国家出台新政策提供启发或客观依据。
  
  1.7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对象的特点及性质,本研究立足于现实,选取"5.12"重灾区汶川县映秀镇为研究区,以再生育家庭教育为研究对象,属于实证研究,运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7.1 文献研究法
  
  "类隔代"家庭教育是"5.12"重灾再生育家庭出现的一种独特现象,目前研究成果较少。所以,本研究前期需要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家庭教育文献,并在大量搜集不同家庭教育类型的研究成果后,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在对研究成果分类与归纳的基础上,吸取其中优秀内容与理论,为本研究中后期研究奠定扎实基础。
  
  1.7.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结合研究地特殊情况严格设计了问卷样本。为了充分了解"类隔代"家庭教育状况,问卷分为两类,主要为再生育家庭中的家长卷和儿童问卷。本研究选取映秀镇 10 个村社区进行问卷调查,采取"一对一入户,笔者代填"的方式进行调查,以充分了解再生育家庭情况及教育真实现状。
  
  1.7.3 个案访谈法
  
  访谈法主要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面对面交流,这样有利于调查者灵活观察被调查者的表情、语言特点,进而增加对调查情况的真是了解,也是弥补问卷调查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在问卷调查中,精选出一些典型再生育家庭,通过村委会以及当地老师的帮助,入户进行访谈交流,为本研究提供了更加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1.7.4 观察法
  
  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除了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外,为了细微观察"类隔代"家庭中真实情况,辅以观察法。特意选取 4 个工作日留住在映秀镇农村家庭,以细心观察典型再生育家庭成员的活动日程,旨在确保"类隔代"家庭教育研究的真实性。
  
  1.7.5 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在前期主要通过在映秀镇进行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及观察搜集再生育家庭数据,发放总样本量为 2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200 份,占映秀镇"类似隔代"家庭总数的 31.64%,达到中国五年 1%人口抽样调查标准[7].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 SPSS16.0 软件与 EXCEL 进行数统计,所以该调查数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代表性。
  
  1.8 创新点与不足
  
  1.8.1 文章创新点
  
  "5.12"重灾区"人口再生育"政策已经实行了 8 年,再生育孩子最大已达 7岁,本研究聚焦再生育孩子的教育,立足于灾区再生育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有以下创新之处:
  
  1.理论创新:"5.12"灾区类似于隔代的这种核心家庭是"再生育"政策下衍生的一种独特的家庭现象。本研究创新性将这一家庭群体暂称为"类隔代"家庭。针对这种特有现象,本研究创新性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方向,以促进"5.12"灾区再生育孩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选题新颖: 国内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但是,目前,关于"5.12"重灾区"类隔代"家庭教育研究成果非常有限。随着国家放开"二胎"政策,加之当前我国教育高成本与人口老龄化加剧的严峻形势,部分独生家庭将陆续进行"二胎"生育,二孩与父母扩大的年龄差也在所难免,那么"类似隔代"家庭也将普遍涌现。因此,本文关于"5.12"重灾区"类似隔代"教育的选题比较新颖。
  
  1.8.2 文章的不足之处
  
  1."人口再生育"政策是"5.12"大地震后,国家首次实行的临时性救助政策,这就意味着"5.12"灾区再生育家庭衍生出的是新现象与新问题,解决办法也没有先例可循。本研究的再生育家庭教育方面也鲜有研究成果,所以本研究没有前期研究成果可以借鉴,只能进行摸索研究,研究内容和方法自然欠成熟。
  
  2.到目前为止,"5.12"灾区再生育孩子最大也才 7 岁,大部分再生育孩子刚进入学龄前阶段,最大的也才上一年级。本研究主要是立足于"5.12"灾区再生育孩子的学龄前教育实证研究,加之本人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经验有限,至于孩子中后阶段教育如何,再生育家庭教育中后期又会出现哪些问题,仍需要后继的研究学者进行积极考证。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