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沂水县地名的词汇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5-11 共663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沂水县地名的语言文化特征探析
    【绪论】沂水地名变更与文化特点探究绪论
    【1.1】沂水地名的语音分析
    【1.2】沂水县地名的词汇分析
    【1.3】沂水地区地名的修辞格分析
    【第二章】沂水地名中的地域文化内涵
    【第三章】沂水地名的更替演变
    【第四章】沂水地名的语言问题与规范化
    【结语/参考文献】沂水地区地名演变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二节 词汇分析。
  
  一、用词特点。
  
  现代标准地名的结构形式,一般都包括“专名”和“通名”两个部分,一般认为“专名定位、通名定类”.专名和通名功能不同,其用词也各有特点。
  
  1.通名的用词特点。
  
  所谓通名就是地名中用来区分地理实体性质类别的词,如山、河、湖、海、村等。通名是事物的类名称。并不是所有的地名都有通名,现存的许多非标准地名就只有专名,没有通名,如皂角树(村名)、马兰(村名)等。还有的地名通名是以其他类别的通名作为本类别的通名,即通常说的“转义通名”,如秃山顶(山名)、泰薄顶(山名)中的顶,就是借喻其他词汇作为山峰通名。“通名”之所以带有很大的任意性,是由于古时历代没有专门的地名机构对地名通名进行规范,地名通名多数是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约定俗成”的。
  
  沂水县地名的通名复杂多样,不仅存在原义通名、近义通名,也存在大量的转义通名。具体分析如下:
  
  (1)来源于行政区域的通名:县、镇、乡、街道、开发区、景区“县”这一名称始于春秋时期,秦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是现代县制的开端。“县”作为行政区划,是中国法定事实上的三级行政区。“镇、乡”为中国县以下的基层行政区划单位。“街道”是基本城市化的行政区划,乡级单位。“开发区”是指地方政府为促进区域经济迅速发展而设置的专门机构。在沂水县行政编制中,开发区等同于乡镇。“景区”原本是指在风景区范围内的盈利性机构,因沂水县内多溶洞,为促进溶洞旅游的发展,将多溶洞地区整合为具有行政职能的景区,相当于“镇”.地名举例:
  
  沂水县 龙家圈镇 沂水经济开发区。
  
  圈里乡 沂城街道 沂蒙风情旅游景区。
  
  (2)来源于居民聚落的通名:村、庄、官庄、屯、疃、街。
  
  “村”是主流通名用字。主要指农村居民居住地。“庄”即是村庄、村落。沂水方言中,不管农村还是城镇多用“庄”指称居民聚落,特别是自然村;在地名规范化过程中,原来叫“庄”的村子被确定为行政村后,官方都统一称为“XX 庄村”,例如“刘家庄村”.“官庄”指在官地上聚落而成的居住地。“屯”与“村”为同源字。《广雅·释诂三》:“屯,聚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颜师古曰:“人所聚曰屯。”“疃”,义同“屯”,村庄。“街”为县城街道的名称,后成为县城居民居住地的名称用词。地名举例:
  
  仁村(杨庄镇) 刘家庄(沙沟镇) 新民官庄(诸葛镇)。
  
  袁家屯(四十里堡镇) 甄家疃(夏蔚镇) 阳西街(沂城街道)。
  
  (3)来源于地形地貌的通名①表示山地特点的通名:山、岭、崖、顶、崮、墩、良、坡、坪、峪、旺、土万、沟、埠(阜)、洞。
  
  沂水县地处山东丘陵东南面的边缘,境内以丘陵和山为主,所以“山”多数指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地。《说文解字》:“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也。”《释名》:“山,产也。产万物者也。”“岭”多指海拔较低的丘陵地,比山低。《说文解字》:“岭,山道也。”“崖”,沂水方言中读作 yái,指山或高地陡立的侧面。《说文解字》:“崖,高边也。”《说文句读》:“崖,岸。高边也。……此云高边,崖则水之边而峭高者也。”“顶”,山顶上。《说文解字》:“顶,颠也。”《广韵》:“顶,头上。”《扬子·方言》:“颠顶,上也。”“崮”,是沂蒙山区特有的地名通名,指峰巅周围四面陡峭,峭壁下面坡度由陡到缓,山峰上端平展开阔的山。“墩”的本义是土堆。《说文解字》:“墩,平地有堆。”“良”是“梁”的俗写,指山梁。“坡”意思为斜坡,一般即指小山坡,地势相对比较平缓。宋·韩拙《山水纯》:“言阜者土山也,小堆曰阜,平原曰坡,坡高曰陇。”在沂水方言中“坡”有时也指平地。
  
  “坪”泛指山区和丘陵地区局部的平地。《说文解字》:“坪,地平也。”“峪”,山谷,普遍应用于山东地名中,沂水方言中指大沟。清·刘书年《刘贵阳说经残稿》:“两山之间谓之峪,峪必有平地,数顷或数十顷不等。”“旺”,指山间的平地、山坳,沂水地名中“旺”与兴旺发达意无关。“土万”,沂水方言读 wàn,指山前低洼的地方。“沟”指山沟。
  
  “埠”,沂水地名中“埠”有土丘、小岭的意思,实为“阜”,古无轻唇,因此地名中“阜”往往演变为“埠”.“洞”,山洞。地名举例:
  
  柴山(龙家圈) 高家岭(黄山铺镇) 透明崮(夏蔚镇) 馍馍墩(龙家圈)。
  
  关顶(马站镇) 黄泥崖(沂城街道) 下梭峪(诸葛镇) 金华峪(杨庄镇)。
  
  杨家坪(高桥镇) 前石良(沂城街道) 马家土万(诸葛镇) 马叫旺(马站镇)。
  
  刘家洞(沙沟镇) 吕丈坡(许家湖镇) 李家沟(沙沟镇) 牛岭埠(沂城街道)。
  
  ②表示低洼地特点的通名:洼、窝、滩、科。
  
  “洼、窝”都指地势低洼的地方,沂水地名中“窝”还指动物栖息的地方,如:“老猫窝”.“滩”,《说文解字》:“滩,水濡而干也。”《广韵·平声寒韵》:“滩,水滩。”“滩”往往指河、海、湖边淤积而成的平地。“科”,指两面高,中间低洼,两端有开口的地形。
  
  《孟子·离娄下》:“盈科而后进”.科,即指此地形。地名举例:
  
  相家洼(沙沟镇) 马家窝(高庄镇) 涝滩(高庄镇) 庄科(杨庄镇)。
  
  ③表示水文特点的通名:河、汪、湖、泉、池、埠、汀、涧、湾。
  
  “河”在上古时专指黄河,现在是所有河流的统称。“汪”,《通俗文》:“渟水曰汪。”《左传·桓公十五年》:“尸之周氏之汪。”沂水方言中“汪”多指污浊的小水坑。
  
  “湖”,《说文解字》:“大陂也。”沂水地名中不是指大池塘,而是指湖洼地。“泉”,本义为泉水。《说文解字》:“泉,水原也”.“池”,指人工挖的水塘。《广韵》:“池,停水曰池。”“埠”,停船的码头。《正字通》:“同步。舶船埠头。”“汀”,水边平地的意思。《说文解字》:“汀,平也”.段玉裁注:“谓水之平也。水平谓之汀,因之洲渚之平谓之汀。”“涧”本义是夹在两山间的水沟。《说文解字》:“涧,山夹水也。”“湾”,《广韵》:“湾,水曲也。”指河湾。地名举例:
  
  薛家河(四十里) 连家汪(四十里堡镇) 龙湾(高庄镇)。
  
  黄泥泉(杨庄镇) 万泉湖(许家湖镇) 北泮池(沙沟镇)。
  
  回峰涧(夏蔚镇) 金鸡埠(龙家圈镇) 宋家汀(沂蒙风情旅游景区)。
  
  ④其他通名:圈、口、庵(鞍)。
  
  “圈”指被一些物体环绕形成的环绕地形。“口”,多义,多指山口,也指泉口、港口。
  
  “庵”在沂水地名中多为“鞍”的谐音,指像马鞍形状的山。地名举例:
  
  峨山口(杨庄镇) 瑞龙口(圈里乡) 港埠口(龙家圈镇)。
  
  石汪圈(四十里堡镇) 江家庵(泉庄镇)。
  
  (4)来源于生产贸易的通名:窑、湖(壶)、店、铺、堡、站。
  
  “窑”为烧砖、瓦、陶瓷器的地方。《说文解字》:“窑,烧瓦灶也。”“湖”,实为“壶”.
  
  《说文解字》:“壶,昆吾圆器也。”沂水地名中指打制壶的行业,后讹变为“湖”.“店”售卖货物的铺子。“铺”、“堡”指驿站。“站”和“铺”相似,指驿站或中途停留的地方。
  
  地名举例:
  
  毛家窑(沂城街道) 下店(四十里堡镇) 葛子铺(黄山铺镇)。
  
  十里堡(许家湖镇) 北郭家湖(马站镇) 龙泉站(许家湖镇)。
  
  (5)来源于人工建筑的通名:院、庙、观、庵、宫、楼、寨、桥、宅、园、营。
  
  “院”、“庙”、“观”、“庵”、“宫”在沂水地名中同义,指称人工建筑时都指寺院,供奉神佛的地方。“楼”,《说文解字》:“楼,重屋也。”指建造的楼房。“寨”,就是寨墙,指四周用土石或树木筑成的障碍物。含“寨”的村庄多是四周有栅栏或围墙的村子。“桥”是架在水上的建筑物。《说文解字》:“桥,水梁也。”“宅”的意思是房子,《说文解字》云:
  
  “所托居也。”多指较大的房子。“园”指有篱笆围绕种植蔬果的地方。《诗经·魏风》:
  
  “园有桃”.《说文解字》:“园,所以树果也”.“营”,《说文》:“营,币居也”.
  
  段玉裁注:“帀居,谓围绕而居。如市营曰闤,军垒曰营皆是也。”沂水地名中的“营”多指兵营。地名举例:
  
  会仙院(诸葛镇) 关帝庙(许家湖镇) 龙泉观(高庄镇)。
  
  高桥(高桥镇) 南梨园(崔家峪镇) 阎家宅(高桥镇)。
  
  谭家营(许家湖镇) 水牛宫(龙家圈镇) 双墙寨(夏蔚镇)。
  
  塔涧庵(沂蒙风情旅游景区) 赵家楼(沂水经济开发区)。
  
  (6)指称道路交通类通名:巷、街、路、大道。
  
  《新华字典》:“直为街,曲为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巷”即指小胡同、小街道。
  
  “街”、“路”、“大道”都是指大路。“街”,多出于县城中心繁华地段,通常有许多商店。
  
  《说文解字》:“街,四通道也。”“路”,本义指供行走的道路。《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尔雅》:“一达谓之道。”现在沂水县新命名的道路多被冠以“路”字。地名举例:
  
  文山巷 中心街 正阳路 沂河大道。
  
  (7)特殊通名:林、诸坞、场、行。
  
  “林”,《说文》:“林,平土有丛木曰林。”本义指丛聚的树木或竹子。沂水方言中,“林”多指墓地。“诸坞”是许多居民点的意思。“场”是指较大的空地。“行”本意为道路。《说文解字》:“行,道也。”沂水方言中“行”(音 háng)有一个引申义指小树林,大概由“行列”义再引申而产生。如栗子行,即指栗子树林。地名举例:
  
  马家林(高桥镇) 中诸坞(龙家圈镇) 蟠牛场(诸葛镇) 大梨行(沂城街道)。
  
  沂水地名中的通名大多是几种类别兼用,个别情况下会专用于某一类。如:山,作为自然实体的通名,也用来指称村落,像董家山、吉子山、后岜山、东山、王家山、吴山、团山等。通名的含义也有多义的情况,例如:“营”,可以作为聚落名称表示村庄,如“李家营”,也可以表示军营,如“庄家营”.
  
  2.专名的用词特点。
  
  专名即“得名之由”.与通名不同,专名的形成来源于人们的认知活动。因而专名的构成语词较之通名,是丰富多彩、复杂多样的。本文只对具有地域特点的专名进行分析。
  
  符号“~”表示替代专名。
  
  (1)文言词。
  
  丈:吕~坡。古代对老人的尊称。
  
  祉:~村。《说文解字》 :“祉,福也。”(2)历史词。
  
  书堂:~旺。旧时指读书的地方。
  
  堡:~前。pù 古同“铺”,驿站。
  
  都:上马~峪。都,都督,古时的军事长官。
  
  社:四~官庄。社,地方基层行政单位。《左转·昭公二十五年》:“自莒疆以西,请致千社。”杜预注:“二十五家为社。”(3)方言词。
  
  老猫:~窝。老虎。
  
  柴火:~山。柴草。
  
  锨板子:~崮。铁锹除去柄外,方阔的部分。
  
  老鸹:~岭。乌鸦。
  
  石砬:~.成片的大石头。
  
  翻杆子:~峪。翻越山梁的意思。
  
  泉子:~崖。泉水。
  
  鹁鸽:~崖。鸽子。
  
  鏊子:~顶。烙煎饼的工具。
  
  馍馍:~墩。馒头。
  
  盘:~车沟。搬运。
  
  围子:~山。围墙。
  
  毛子:~沟。距离较近的南方人。毛,本词中方音 māo,阴平 .
  
  蛮:~庄。距离较远的南方人。
  
  碌碡:~岔。庄稼脱粒用的大石墩。
  
  拐棒:~峪。拐杖。
  
  3.特殊词语在沂水地名的使用。
  
  (1)方位词、区别词的使用。
  
  方位词、区别词在沂水地名中的使用非常广泛,他们作为附加专名,不同于前文所述的专名部分(前文所述专名有学者称为核心专名)。附加专名涉及到的方位词主要有:东、南、西、北、中、上、下、前、后等。区别词的使用主要是大、小。最初许多地名并没有这些词语,后来伴随社会的发展,新村落不断出现,人们在命名时习惯仿用临近村落的名称,为了区别同名村庄,便在原地名上冠以方位词或区别词。他们往往在地名中成对出现,如:“大/小匡庄、上/下江峪、前/后龙家庄、东/西卞山、南/北张庄、上/中/下麻庄、南/北/中朱冬”等。它们绝大多数处于地名的前面,表示地理方位或者性质状态。如:
  
  大梨行(háng):村名,位于沂城街道。原名杜家庄,后因村子邻近处有梨树行子而更名为梨行,后与同名村对称大梨行。
  
  小梨行(háng):村名,位于沂城街道。因村子邻近处有梨树行子,取名梨行,又因人户较少,与同名村对称小梨行。
  
  上磨山沟:村名,位于杨庄镇。因村子位于磨山北一山沟上部,取名上磨山沟。
  
  下磨山沟:村名,位于杨庄镇。村子处于山沟下部,与上磨山沟对称为下磨山沟。
  
  西埠前:村名,位于诸葛镇。因原村北有一土埠,得名埠前。后因修建跋山水库搬迁成东西两村,本村位于暖阳河西岸,称为西埠前。
  
  东埠前:村名,位于诸葛镇。因村子位于暖阳河东岸,故名。
  
  有时候原有村落的不断庞大也能造成方位词和区别词的广泛使用。如下小庄,肖姓初建,取名肖家庄,后演变为小庄。1944年因人口增多分为上下两个村,村址在东,地势低,故称下小庄。
  
  有的地名中既附加了区别词又附加了方位词。如:南/北小尧、上/下小诸葛、南/北小官庄等。这是因为在村落周边又出现了同名村落,为避免重名,在原地名的前面又增添了一个成分,因此这两个成分是分时期有层次的。如南小尧,李姓于明洪武年间于窑村(今大尧)西建村,因人户少,与窑村对称小窑,至明永乐年间,其村北又建立一同名村(今北小尧),为避免重名,对称为南小窑。后“窑”演变为“尧”.
  
  区别词和方位词在沂水地名中的应用,避免了大量地名的产生,同时又满足了地名使用的需要,可以说这些地名使沂水地名开始出现科学化的结构形式。
  
  另外,有的地名中的方位词和区别词在命名之初就出现了的,他们直接作专名,或者和其他词语组合构成专名,这种情况不在本部分讨论之内,我们把它们归于专名(核心专名)的构成。如:上店、东山、下宅、崖下、坪下河、大峪、小峪、扈山前、古城前、塔山前等,直接以地理方位命名作为专名。
  
  (2) “子”尾的使用。
  
  “子”在沂水地名中多作为词缀出现的。沂水县自然村名中有 149 个村名含有“子”,“子”字地名多根源于沂水方言中“子”尾词多。沂水方言中“子”作为后缀得到广泛应用,除了与普通话共有的“子”缀词外,还有许多普通话中没有“子”缀,沂水方言也加“子”缀的情况。“子”在沂水方言中不仅可以做名词后缀,还可以做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的后缀。如丑巴子、跳达子、钻唧子、一沓子、一筷子、一勺子、仅子等。地名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也会受到本地方言语法的影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多以含“子”的词语指称事物,势必会造成“子”字地名的增多,像“庙子”、“楼子”、“峪子”等。含“子”的地名,不管是在书面语中,还是在口语中,“子”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成分。沂水地名中的“子”虽然没有实在意义,但是却具有区别地名的作用。如:牛场子/牛场、18杨家庄子/杨家庄、朱家峪子/朱家峪、沙沟子/沙沟、下峪子/下峪、上峪子/上峪、北峪子/北峪等。
  
  二、结构分析。
  
  就沂水地名的整体结构来看,多数地名都符合现代标准地名的要求,即具有专名和通名,只有少数地名只具有专名。
  
  1.有通名的地名结构分析。
  
  具有通名的地名结构一般是“专名+通名”式。在这种结构中,语素、词、词组都可以充当专名。
  
  (1)语素做专名。
  
  祉村(村)、仁村(村)、柳沟(村)、庙峪(村)、寺峪(村)。
  
  (2)词作专名:
  
  A.单纯词作专名:
  
  马站(村)、关顶(村)、下村(村)、七沟(村)、后峪(村)、大院(村)、三庄(村)、罗汉崖(村)、芝麻峪(村)。
  
  B.复合词作专名:
  
  联合式:健康路、腾飞路、道德坪(村)。
  
  偏正式:虎头沟(村)、龙骨洞(村)、增山后(村)、龙王峪(村)、磨石沟(村)、石牛坡(村)、瓦屋峪(村)、猪栏峪(村)、石牛坡(村)。
  
  附加式:寨子崖(村)、寨子山(村)、燕子峪(村)、老师傅旺(村)、老婆峪(村)、谷子峪(村)。
  
  (3)词组作专名:
  
  联合式:朱刘店(村)、东南坪(村)、凰龙湾(村)、龙凤湾(村)。
  
  偏正式:三岔沟(村)、天麻峪沟(村)、窑峪庄(村)。
  
  主谓式:青援路、凤鸣峪(村)、凤落院(村)、泉富庄(村)、花红峪(村)、马叫旺(村)、松连峪(村)。
  
  动宾式:会仙院(村)、酿泉官庄(村)、朝阳官庄(村)、夹石峪(村)、啸虎峪(村)。
  
  附加式:南郭家湖(村)下里庄(村)、大豹虎峪(村)、小豹虎峪(村)、大匡庄(村)、小匡庄(村)、上高庄(村)、下高庄(村)、小庄峪(村)、张家后沟(村)。
  
  在这种结构中,有一些地名的专名是由其他地名转化而来的,转化后的其他地名作为一个整体构成新地名的专名部分,同时,原地名的指类功能丧失。地名举例:
  
  辉泉北山(村)、杏山店后沟(村)、门庄北沟(村)。
  
  2.无通名的地名结构分析。
  
  李如龙先生在《汉语地名学论稿》中指出:“早期形成的原生态地名只有专名没有通名,但这种专名中往往含有通名语素。最常见的是通名语素和方位词、形容词、数量词或一般名词的种种组合”.[1]无通名地名即专名式地名。
  
  (1)单纯词作专名:
  
  诸葛(村)。
  
  (2)复合词作专名:
  
  A.联合式:小湖(村)、富裕(村)、前进(村)、团结(村)。
  
  B.偏正式:红旗(村)、羊圈(村)、荒地(村)、双山(村)、长岭(村)、水牛(村)、大桥(村)、天桥(村)、松林(村)、山丛(村)。
  
  C.动宾式:抬头(村)。
  
  D.附加式:墩子(村)、山头(村)。
  
  (3)词组作专名:
  
  A.联合式:张耿(村)、裕丰(社区)。
  
  B.偏正式:辉泉(村)、河东(村)。
  
  C.主谓式:营盘(村)、崮安(村)。
  
  D.动宾式:向阳(村)、向沂(村)、兴龙(社区)。
  
  E.附加式:海子(村)、上山阳(村)、下洼子(村)、辛庄子(村)、独路子(村)、坡子(村)、崖下(村)、鼓山前(村)、古城前(村)、堡前(村)。
  
  上述举例的后面用括号标示出了地名通名,在实际应用中这部分地名的通名不出现。
相关标签:词汇学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