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优秀范文8篇)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20-03-24 共12036字
  汉语国际教育在我国对外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历经多个阶段的发展,汉语国际化也成为新时代社会建设的里程碑。汉语国际教育学科从对外汉语、走向汉语国际教育,从汉语国际教育进入到汉语国际传播阶段,汉语教育也从语文教学以及第二语言教学中独立出来,注重汉语自身的发展,面向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构建相应的教学体系。下面是汉语国际教育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第一篇:习语“V不C/了/得(N)”结构的整合度研究
 
  摘要:“V不C/了/得(N)”是带有一定评价或倾向性立场的规约性构式。根据其内部结合紧密度和外部整体功能变异性,它们的整合度呈现低中高三级,每一层级内部均存在级差。构式“V不C/了/得(N)”主要体现“因果关系距离”和“超常否定”两个认知语义范畴,动作行为的超常量和结果的偏离性之间的因果关系距离越近,整合度越高。这一构式的概念整合层级性和词汇化程度存在正比关系。
 
  关键词:“V不C/了/得(N)”; 概念整合; 因果关系; 超常量; 词汇化;
 
  The Hierarchy of 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in the Idiom Construction "V+不+C/了/得(N)"
 
  DAI Ling-li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hui University
 
  Abstract:V+不+C/了/得(N) is a prescriptive construction with evaluation or tendentious standpoint. This paper specified three criteria in terms of their internal integration and external functional variation and analyses the hierarchy of 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of the modern Chinese idiom construction "V+不+C/了/得(N)". The internal integration degree of the construc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low, middle, and high levels, and there are gradations within each level. Secondly, the structure generally expresses two semantic categories of "causal distance" and "supernormal negation". The closer the causal distance between the supernormal quantity of action and the deviation of result,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integration. Finally, 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level is proportional to the lexicalization degree of the construction.
 
  一、引言
 
  “V不C/了/得(N)”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见的习语构式,其形义具有不可推测性。《口语习用语功能词典》共收录如下42条具有整体复合概念的“V不C/了/得(N)”结构。
 
  巴不得、沉不住气、错不了1,2、吃不消、吃不开、打不定主意、大不了1,2、犯不上/着、怪不得1,2、管不着1,2、过意不去、顾不上/了/得、过不去2,3、合不来、恨不得、见不得人、看不惯、看不下去、看不出(来)1,2、看不上眼、靠不住、了不得/起、摸不着头脑、拿不出手、拿不定主意、拿不准、弄不好2、说/谈不上1,2、说不过去、算不上/得、数不上/着、说不出口、说不出(来)2、说不定1,2、说不上话1,2、听不下去1,2、听不进去、想不开、信不过/着、坐不住、A不过来、A不起
 
  如“顾不上”,《口语习用语功能词典》指出“它的意义不仅表示没有时间、精力或条件去理会、照管或注意某人某事,而且更表现出对另一事的专注或情势的紧张”[1]6。“V不C/了/得(N)1,2”表示这一结构的两个语义均为整体复合概念,如“错不了1”表示“确实是对的、好的,不会有差错,有使别人相信的意味”;“错不了2”表示“估计,认为前景、前途会很好”[1]52。“V不C/了/得(N)2”表示其虽含有两个语义,但是由于第一个语义为组合成分字面意义的简单机械相加,不列入习语构式的研究范围,如“说不出(来)1”表示“不能正常应对与表达”;“说不出(来)2”表示“心中的感觉或情感难以用语言恰当、准确地形容、描述出来”[1]168。
 
  从组成成分角度,补语的可能式可以划分为“V不C”“V不了”“V不得”三类1,赵元任进一步补充了第四类“词汇性的可能补语”2,指出“为数不多可能补语是主要地或者绝对地只以可能式出现,并且意义是熟语性的”[2]。我们认为,这是在横向划分的基础上进行的纵向切分。张旺熹提到“现代汉语中有一些‘V不C’结构已经凝固成了一个不可分解也不可替换的词汇单位”[3]194。虽未对“V不C”的词汇化程度展开深入探讨,但张文已经敏锐地指出了语法单位的词汇化问题。
 
  本文拟运用概念整合理论,从纵向角度揭示习语构式“V不C/了/得(N)”的概念整合层级性和词汇化程度差异,分析其语义形成的认知动因,探寻词汇和语法的互动关系。本文语料均引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中心语料库(简称CCL)和《口语习用语功能词典》。
 
  二、“V不C/了/得(N)”的整合度及分布层级
 
  习语构式“V不C/了/得(N)”内部构件可替换性强,我们尝试从结构内外两部分对整合度进行评判:一是通过“V”和“C/了/得”能否分别进行有效替换来考察“V”和“C/了/得”之间的紧密程度;二是通过“V不C/了/得”能否作谓语或充当谓语的述宾短语里的述语和能否充当主语、宾语来看其整体的句法功能。结果发现,此类习语构式的概念整合度按照由低到高的序列可以分为三个层级:A类低级整合度,B类中级整合度,C类高级整合度。
 
  (一)A类:低级整合度
 
  这一等级的“V不C/了/得(N)”结构具有一定的可替换性,如:
 
  错不了——丢/死/跑不了,坐不住——待/站/闲不住,算不上——数/混不上
 
  看不出来——听/想不出来,顾不上——顾不了/得/过来,坐不住——坐不稳/下去
 
  “V”和“C/了/得”可以在符合语义整合条件下进行有效替换,说明可分离性强,组合较为松散,整合度不高;但是可替换的对象是有限的,可替换度与表原型义的“V不C/了/得”相比明显弱化了,因此整合度高于原型用法。
 
  A类“V不C/了/得(N)”结构中“V”或“C/了/得”的意义已经不具有原型性。比如“看不出来”中“看”已不是本义“使视线接触人或物”,而是“观察并加以判断”[4]729;“算不上”中的“上”不是本义“表示由低处向高处”,而是“符合某种标准或称号”[4]1143。可见,动词“看”和补语“上”都通过隐喻途径意义抽象了。根据“C/了/得”和“V”的引申、抽象,我们将这一等级的“V不C/了/得(N)”分为两个次类,实例如下:
 
  Aa.错不了1、顾不上/了/得、怪不得1、说/谈不上1、坐不住、说不上话1、A不起、A不过来
 
  Ab.拿不定主意、打不定主意、看不出(来)1、算不上/得、数不上/得、听不进去、过不去2、信不过/着
 
  在动词性结构体“V不C/了/得”的整合过程中,动词意义的引申、抽象是产生整合效应的根本动因,因此在A类中也存在整合度高低之分,即Aa<Ab。
 
  (二)B类:中级整合度
 
  沈家煊认为“概念整合的要旨可以概括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由整合产生的整体意义就是‘浮现意义’”[5]。B类“V不C/了/得(N)”结构中“V”和“C/了/得”两个构成成分的意义已经融为一体,通过整体隐喻或整体转喻的认知方式产生了“浮现意义”,即新的概念。其内部结合相当紧密,替换后原有的“浮现意义”将会消失。有的已经固化为熟语或词,如“吃不开”“吃不消”“犯不着”“过不去”3。动词的原型性特征仍较强,在句中均作谓语或充当谓语的述宾短语里的述语。如“弄不好2”在原型义“事情没能搞好”的基础上整体隐喻出“假设事情没能搞好,并对此情况下的发展趋势做出消极估计,指出可能产生的后果”[1]148的语义,动作性逐渐隐退,情态义逐渐凸显。
 
  (1)儿子和媳妇照顾得挺周全,吃上不短嘴,穿上不缺衣,可在一块堆儿说不上话1,年轻人跟我们终归不是一茬儿人。(《北京晚报》1991-10-26)
 
  (2)老魏,我跟骆厂长说不上话2,不管怎么说你也是给厂长当了这么多年秘书,门路比我广。(蒋子龙《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
 
  比较例(1)和(2),“说不上话1”表示“没有时间交谈,或指由于性别、年纪等原因,没有共同话题来进行交谈”[1]173,其中“说”保留了原型义,“上”的意义引申了,因此属于A类低整合度。“说不上话2”表示“由于身份、熟悉程度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和某人进行交谈并向他提出请求”[1]173。“说不上话2”已经不是通常意义的说话交谈,而是特指提请求,属于典型的整体转喻。
 
  那么B类“V不C/了/得(N)”结构内部有没有程度上的等级差别呢?Hopper&Traugott提到“与动词意义直接相关的意义成分比那些不存在直接关系的成分更容易发生融合或者黏着”[6]。据此,我们将B类“V不C/了/得(N)”的整合程度按从低到高又细分为以下三类:
 
  Ba.吃不消、看不上眼、看不惯
 
  Bb.拿不出手、看不下去、听不下去1、弄不好2、说/谈不上2、说不出口
 
  Bc.沉不住气、错不了2、吃不开、过不去3、犯不上/着、摸不着头脑、管不着2、说不定1、说不上话2
 
  Ba类“V”和“C/了/得”所关联的对象不同,“V”作用的是受事,而“C/了/得”语义指向施事主语,此类“V不C/了/得”代表的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事件,因此在B类中整合度最低。Bb类“C/了/得”的语义既指向“V”,又指向受事宾语,“V”和“C/了/得”的关联对象都是受事宾语,“V”是作用于受事的行为,“C/了/得”则表示该行为引起受事产生的结果,此类“V不C/了/得”代表的是一个事件的行为和结果,因此在B类中整合度居中。Bc类“C/了/得”的语义指向“V”,与“V”直接关联,表明该动作的结果或状态,因此Bc在B类中整合度最高,即Ba<Bb<Bc。
 
  (3)顾尔谦胁肩谄笑的丑态,也真叫人吃不消。(钱钟书《围城》)
 
  (4)孩子哭嚷着。“快让孩子戴戴吧!”营业员看不下去了,过去脱下杨彬头上的大头娃娃面具。(高型《屋顶鸳鸯》)
 
  (5)不过,从刘太生今天的遭遇看来,这身衣裳是吃不开了。(冯志《敌后武工队》)
 
  例(3)中“吃不消”属Ba类,“吃”作用的是某种情况或压力,“消”描写的则是施事者身体或精神上的忍受情况。例(4)中“看不下去”属Bb类,“看”是观看、观察某种现象或行为的动作,“下去”表示该动作引起的现象或行为是否发展下去或是否继续存在的结果。例(5)中“吃不开”属Bc类,“吃”表示某人、某物或某种方式在一定社会范围内运行、被接受的动作,“开”表示行得通,直接指向“V”——“吃”,即“吃开”,而不是“衣裳开”。
 
  (三)C类:高级整合度
 
  这一等级的“V不C/了/得(N)”的整合度最高,不仅产生了“浮现意义”,而且整体功能开始从行为转向状态,出现了词类的“功能游移”4。实例如下:
 
  巴不得、大不了1,2、怪不得2、过意不去、合不来、见不得人、靠不住、看不出(来)2、了不得/起、想不开、拿不准、恨不得、说不出(来)2、说不过去、说不定2、听不下去2
 
  C类“V不C/了/得(N)”不仅作谓语或充当谓语的述宾短语里的述语,还开始充当定语、状语或补语,甚至不再充当谓语。如:
 
  (6)这当然是我父亲那样的文化人,巴不得的事情,乐得当甩手掌柜的,就同意了。(毕淑敏《预约财富》)
 
  (7)当时梅佐贤虽然还没有开口,但从勇复基身上看出梅佐贤最后一定会开口的,郭鹏当然是更加靠不住的人物。(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例(6)中“巴不得”和例(7)中“靠不住”均作定语,二者均出现偏离原型用法的现象。
 
  C类“V不C/了/得(N)”结构内部也存在级差。我们把“功能游移”视作其概念整合过程的一部分,由于副词和动词的语法功能差异明显大于形容词和动词的差异,状语相对于定语来说更加虚化,因此副词整合度最高;其次是形容词;再次是情态义凸显的动词;最后,出现“功能游移”的固定短语整合度最低。据此,将C类“V不C/了/得(N)”的整合程度按从低到高细分为四类,即Ca<Cb<Cc<Cd:
 
  Ca.过意不去、看不出(来)2、说不出(来)2、想不开、拿不准、说不过去、听不下去2
 
  Cb.巴不得、恨不得、见不得(人)
 
  Cc.大不了1、合不来、靠不住、了不得/起
 
  Cd.大不了2、怪不得2、说不定2
 
  根据上文考察,习语构式“V不C/了/得(N)”整合度低中高三级句法表现差异呈现如表1分布:
 
  表1 习语构式“V不C/了/得(N)”整合层级的句法表现     
 
 
  三、“V不C/了/得(N)”的语义认知基础
 
  (一)因果关系距离
 
  吕叔湘认为“动词的后附加语主要是表示行为的结果”[7],可见“V不C/了/得(N)”结构隐含因果关系,三类“V不C/了/得(N)”分别见下面各例:
 
  (8)不能把房子拱手让给他们,他们占有的房子已经够多的了,已经算不上寒士了。(陆文夫《人之窝》)
 
  (9)春儿说:“对于那些穿绸挂缎的,对于那些擦胭脂抹粉的,对于那些走动起来拿拿捏捏的,对于那些说起话来蚊声细气的,这个师傅都看不上眼。”(孙犁《风云初记》)
 
  (10)她猜测出他的心思,怪不得5今天对她这样巴结呢,原来是想活动民建的事。(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例(8)中,因为“占有的房子已经够多”,所以“算不上寒士”;例(9)中,因为“擦胭脂抹粉、走动拿拿捏捏、说话蚊声细气”,所以“看不上眼”;例(10)中,因为“想活动民建的事”,所以“对她这样巴结”。
 
  因果关系必然存在距离远近的区别。郭继懋、王红旗将真实世界里的结果分为规约性和偶发性两种,指出“有因果关系的两个情况如果属于同一个命题认知模式,其中的结果就是规约性的,如果不属于同一个命题认知模式,其中的结果就是偶发性的”[8]。我们认为用规约性和偶发性来区分述补结构的语用差异,体现在“V不C/了/得(N)”结构中就是因果关系距离的不同。规约性结果是直接的、必然的结果,因果关系距离近。如B类“V不C/了/得(N)”结构中的“吃”和“消”之间、“拿”和“出”之间、“管”和“着”之间具有一种比较直接的因果关系,补语基本是动作引发的必然结果;C类“巴不得”“靠不住”“大不了”等在语法功能上已经是一个词,结果也大都是规约性的。偶发性结果是间接的、或然的结果,因果关系距离远。如A类“V不C/了/得(N)”结构中的“拿”和“定”之间、“看”和“出来”之间、“信”和“过”之间具有一种间接的因果关系,补语表示通过动作可能达到的目的。
 
  比较A类“看不出来”和B类“看不下去”,“看”这一动作有持续时间的长短,动作是否持续“下去”是直接的必然结果,通过动作发觉“出来”则是间接的、或然的目的。由于结果只有符合主观预期才能称作目的,显然“目的”这一结果距离前因更远。因此我们推断A类“V不C/了/得(N)”结构所表达的因果关系距离比B类和C类“V不C/了/得(N)”结构所表达的因果关系距离更远。三者关系可以表示为图1。
 
  
 
  图1 三类“V不C/了/得(N)”的因果关系距离   
 
  (二)超常否定
 
  据张旺熹研究,“‘V不C’结构实际表现的是一种‘愿而不能’的目标”[9],A类“V不C/了/得(N)”中,语义焦点“C”就体现出说话人期望通过动作“V”实现的某种目的;由于“了/得”的高度虚化,语义焦点集中在“V”上的“V不了/得”则表示不能实现动作“V”本身。
 
  (11)皱着眉道:“我在这里,看到大家都是很发愁的样子,我坐不住。”(张恨水《金粉世家》)
 
  (12)燕生一脸怀疑地插话,“哪儿有这么便宜的,你听错了吧?”“没错。”我心平气和地对他说,“错不了1。”(王朔《橡皮人》)
 
  例(11)中,说话人期望通过“坐”实现“住”,即牢固或稳当。例(12)中,说话人反驳受话人的预期“听错了”,认为不可能“错”。不论语义焦点在“C”上或者“V”上,既然存在“不能”,那么“V不C/了/得”结构自然代表一种超常量、偏离性的结果。“V不C”代表对“C”这一目的的偏离,例如,对“坐住”这一目的的偏离导致产生“坐不住”这一结果;“V不了/得”就代表对“V”这一动作本身的超常否定,例如,是非对错的评判是以是否符合社会公认标准为准则的,“不可能这么便宜”的论断符合常量,因此,“没错”“错不了”是对“错”的超常否定。
 
  由于B类“V不C/了/得(N)”的补语已经不是典型的表示[目的性]的意义成分,“V不C/了/得(N)”所表达的因果关系距离大大缩短,动作行为的超常量和结果的偏离性之间的逻辑联系更为紧密,因此这一等级中“V”和“C/了/得”才可以融为一体产生出“浮现意义”。
 
  C类“V不C/了/得(N)”在语言系统中逐渐演化出一种表示性质的意义,不再表示人的主观预期(A类)或动作的客观结果(B类)。如:
 
  (13)“不过成败也还是说不定2的。”墨子道。(鲁迅《故事新编》)
 
  (14)在学校里,比上那些有手表的,他藐小得很,比上老黑的儿女们,他觉出他是了不得的。到了快毕业,他更觉得不凡。(老舍《牛天赐传》)
 
  (15)古往今来人们在自己周围总会耳闻目睹一些听不下去2、看不顺眼、使人愤怒厌恶的事。(《北京晚报》1987-11-03)
 
  “说不定2”的意义已经由说话人的预期目的“准确判断”转变为表示最终结果推断所具有的一种“难以估计”的属性。“了不得”的意义已经由说话人的预期目的“完成、了结”转变为表示“他”这一人物所具有的一种“超出寻常”的属性。“听不下去2”的意义已经由动作结果的偏离“不能接受观点主张”转变为表示某些事所具有的一种“令人厌恶”的属性。
 
  综上,A类“V不C/了/得(N)”的构式义可以概括为:动作行为结果偏离说话人自身所期望目的或对受话人的预期行为进行超常否定;B类“V不C/了/得(N)”的构式义可以概括为:由某种原因造成的动作行为超常直接导致结果偏离;C类“V不C/了/得(N)”的构式义可以概括为:谈论对象具备超常的、偏离性的行为状态属性。
 
  四、结语
 
  本文考察了具有形义不可推测性的习语构式“V不C/了/得(N)”的概念整合度,发现其内部是异质的,词汇单位的意义变化引发整个结构体的意义和功能也发生变化,且整合层级越高,可分解性越弱。张旺熹认为“在语言系统中,有时候某种语法组合随着语言系统的演变而变得不便分解、不能替换时,就是语法单位的词汇化”[3]194。显然,A类“V不C/了/得(N)”的替换受限性最弱,其词汇化程度越低;C类“V不C/了/得(N)”的整体性越强,其词汇化程度越高。因此,习语构式“V不C/了/得(N)”的概念整合层级和词汇化程度二者关系成正比,如图2所示。分析语法单位词汇化程度,不仅有利于研究词汇和语法的互动关系,也有利于对外汉语分层次、分语境教学。
 
 
 
  图2 习语构式“V不C/了/得(N)”概念整合度和词汇化程度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常玉钟.口语习用语功能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2]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12.
  [3] 张旺熹.汉语句法的认知结构研究[M].修订版.上海:学林出版社,2016.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5] 沈家煊.概念整合和浮现意义——在复旦大学“望道论坛”报告述要[J].修辞学习,2006(5):1-4.
  [6] HOPPER P J, TRAUGOTT E C.语法化学说[M].第二版.梁银峰,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91.
  [7] 吕叔湘.语法学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53:59.
  [8] 郭继懋,王红旗.粘合补语和组合补语表达差异的认知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1(2):14-22.
  [9] 张旺熹.再论补语的可能式[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编辑委员会.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50-260.
 
  注释
 
  1参见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60-62页。
  2此类可能补语已经词汇化,例如“来不及”“说不定”“犯不着”等。参见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12页
  3《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吃不开”“吃不消”“犯不着”“过不去”作为词条收入,分别为它们标注了词性。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72、364、501页。
  4典型的词类有其基本的意义和形式表现,凡是偏离基本用法的,都可以看作功能游移(functional shifting)。参见张伯江《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中国语文》,1994年第5期,第344页。
  5副词“怪不得”表因果关系。参见苏怡莲《现代汉语因果关系表达研究》,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年,第42页。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第二篇:我国汉字笔顺偏误的研究规律和应对策略
 
  摘要:文章收集整理中国知网近十年汉字笔顺偏误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献,利用文献数量统计和类型分类方法对汉字笔顺偏误研究的文献量和研究内容等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有关汉字笔顺偏误研究的论文尽管总体数量不多,但呈现明显的螺旋式上升态势。基于对现有汉字笔顺偏误研究成果的分析,概括了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笔顺教学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CNKI; 汉字; 笔顺; 笔顺偏误;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学习者不断增多,汉字笔顺偏误给学习者带来的困扰愈发突出,给汉语教学带来新的挑战,给汉语教学研究带来新的研究主题。就对外汉语教学而言,汉字学习是汉语学习者无法绕开的一道坎,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中,汉字书写是难度最大但作用最为重要的环节。当前,有关汉字偏误方面的研究不少,但内容多集中于对静态汉字的研究,如错字和别字。对于动态书写过程,特别是笔顺研究成果尚少。然而笔顺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只有掌握了汉字笔顺书写规律的学生才能轻松地识记汉字,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汉字书写的速度。一方面,如果学习者开始学汉字书写时仅依靠葫芦画瓢式的机械模仿,他会很快遭遇汉字书写瓶颈。另一方面,讲究笔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书写时能够顺应手腕的生理机能和构形原理,使书写顺手、快速,并使写出的汉字平衡、稳定、匀称、凝聚。本论文通过对收集的文献进行分类统计,总结出汉字笔顺偏误的研究规律和应对策略。研究结果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者以及汉语二语学习者快速了解对外汉字笔顺偏误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从而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汉字笔顺偏误,为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和汉字笔顺偏误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语料库的建立
 
  (一)文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简称CNKI)为数据源,基本涵盖了近十年有关对外汉语教学汉字笔顺偏误研究的文献,文献来源包括硕博论文、期刊论文等。中国知网的检索方式多样,为了全面准确地搜集对外汉字笔顺偏误研究方面的文献,笔者在“全文”中以“汉字笔顺偏误”为检索字段,从而确保在最大范围内获得关于对外汉字笔顺研究的相关文献。检索完成后用Excel表格导出相关内容,并对文献进行分类录入,文献分类录入主要采用人工识别判断后再录入。共检索相关文献61篇,收录文献28篇。笔者在对文献进行核查的过程中,收录符合要求的文献,剔除与要求不符的篇目。整体上看,收录的文献基本都在对外汉字笔顺偏误范围内,确保研究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参考价值。
 
  (二)文献分类
 
  有关汉字笔顺偏误的研究文献的分类主要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测试材料和参考标准等方面进行分析。本论文从文献数量、文献内容入手来分析文献之间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测试材料和参考标准方面的异同,确保文献分析的全面性。
 
  (三)文献库建立
 
  首先,在中国知网上导出以“对外汉字笔顺”为查询字段的文献,总共61条,导入Excel文档中,然后对Excel文档中的这些文献按照题目、作者、刊名、年份进行筛选和录入,最终符合录入条件的共计28条。之后,笔者根据文献的类型和数量建立分类分析数据,如图1显示的就是从时间角度建立的年度文献库。
 
 
  图1:2008-2018年文献数量   
 
  三、文献计量分析
 
  (一)数量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从2008年到2018年,在对外汉字笔顺研究文献中,相关论文数量有增有减,近几年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但总体数量不多,基本在6篇以下,说明笔顺偏误还未引起普遍关注。从目前来看,笔顺偏误研究文献有限,但这并不说明笔顺研究不重要,而可能由于这项研究程序繁复、操作难度大,使很多学者未能涉足其中。随着汉字笔顺偏误对汉字书写产生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信将会有更多的学者投入到这项研究当中。
 
  (二)内容分析
 
  在由28篇文献建成的语料库中,有10篇论文是以泰国中小学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占总数的35.71%。其次是以外国留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共有8篇,占论文总数的28.57%。另外还有3篇关于意大利、韩国、俄罗斯本土汉语学习者汉字笔顺书写研究的文献。在相关学科对汉字笔顺的研究上,关于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对汉字笔顺教学进行辅助的有关论文有3篇,占总数的10.71%。此外还有3篇论文研究关于当前汉语教材编写状况,反映对外汉语教材在汉字笔顺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与对外汉字笔顺偏误研究相关的论文,重在论述笔顺偏误类型及原因,探索应对笔顺偏误问题的策略。
 
  在研究方法上,大部分文献都采用了试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摄像法,还有少部分研究者采用了理论研究、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在测试材料的选择上,大多数研究者都选用了研究对象学习过的常用汉字,选用汉字通常都涵盖了横、竖、撇、点、折等基本笔画和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等基本结构。就具体测试选用汉字而言,选用频率较高的汉字依次包括:国,你,小,水,十,好,这,回,我,他,人,木,米,们,起,包,那,爸,四,问,丰,生,三,医,女,有等。这些汉字在对外汉字笔顺测试上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代表性,测试汉字选用频率如图2所示:
 
 
 
  图2:选用频率最高的汉字词云图   
 
  (三)文献类型
 
  本论文选用文献有15篇来源于硕博士论文,占总数的53.6%,其余13篇是期刊论文,占总数的46.4%。其中期刊论文来源主要包括“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文教论坛”“中国教育信息化”“文学教育”等期刊。总体而言,关于对外汉字笔顺偏误研究的论文来源渠道较为狭窄,鲜见于核心期刊,这表明该话题还未能获得学界的足够关注。
 
 
 
  图3:对外汉字笔顺偏误研究论文来源   
 
  四、笔顺教学困境与对策
 
  通过对所选用文献的总体分析,笔者总结了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笔顺教学面临的困境和应对策略。在研究过程中从所选用文献中分析概括了造成汉字笔顺偏误的原因和尝试提出相应教学建议,接着从整体上提出更加全面的应对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一)原因分析
 
  1.汉字的复杂性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和字母拼音文字在笔形和特点上有巨大差异,其复杂性更是使大多数外国汉语学习者无法掌握其笔顺书写规则, 从而对汉字书写产生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导致汉字笔顺书写偏误。汉字不仅有笔顺的基本规则,如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还有笔顺的特殊规则,如右上和左上包围结构,则先写包围部分,例如“句”“勾”“勿”等汉字;左下包围结构,例如“廴”“辶”构成的包围结构,则先写其他部分,后写“廴”“辶”等。对外国汉语学习者而言,汉字和汉字笔顺规则都相对复杂,成为他们汉字学习的难点。
 
  2.教材的编写
 
  教材、教师、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三种基本要求,也是教学质量生成的三种基本要素。所以教材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不容忽视。而当前对外汉语教材在关于汉字笔顺教学的编写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出现汉字笔顺错误的情况以及鲜少提及汉字笔顺相关知识。有些汉语教材如杨寄洲的《汉语教程(第一册上)》和《汉语教程(第一册下)》的课后习题“写汉字”部分都出现了汉字笔顺错误的情况,但这只是教材中出现笔顺错误的冰山一角。另外,教程中较少提及汉字笔顺知识,反映了当前教材编写对汉字笔顺书写的忽视,这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3.教师因素
 
  对外汉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汉语的领路人,对学生的汉语学习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而在汉字笔顺教学中,教师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会直接影响汉语学习者对汉字笔顺的正确把握。例如,对外汉语教师在讲解汉字时出现汉字笔顺书写不规范的情况,这会影响学生对汉字正确书写的判断;教师在教授汉字过程中不重视汉字笔顺教学,不能把传统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进行教学,也都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汉字书写笔顺的成效。此外,教师忽略强调汉字笔顺规则、不注意鼓励学生和在课堂中设计活动以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汉字书写,同样也会影响汉字教学的质量。
 
  4.学生因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占主体地位。在汉字笔顺学习过程中,外国汉语学习者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会严重影响其对汉字笔顺的正确掌握。首先,很多汉语学习者的汉字规范意识薄弱,认识不到汉字字形规范的重要性;其次,由于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很多学习者在书写汉字时背离了汉字笔顺规则,容易按照自己熟悉的书写规则来写,使汉字笔顺偏误情况严重;另外,有些学生对汉字缺乏兴趣,平时较少练习汉字书写,导致他们学习汉字的效果越来越差。
 
  (二)应对策略
 
  1.针对教材
 
  针对当前对外汉语教材在汉字笔顺教学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需要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首先,教育部应编写更加优秀的汉字教材,丰富对汉字笔顺相关知识的讲解。其次,应修改并完善当前教材中存在的错误现象,增强教材的权威性。汉字的书写规则是外国汉语学习者书写汉字的难点,相关教材可以适当增加这方面内容的讲解,帮助汉语学习者掌握汉字书写规则,养成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另外,教材还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例如,如果一本教材主要针对的教学对象是泰国汉语学习者,那么相应的就可以增加汉字笔顺规则与泰国文字笔顺规则的对比知识的讲解,帮助学习者逐渐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增进他们对汉字笔顺规则的理解与把握。
 
  2.针对教师
 
  通过研究分析教师在对外汉字笔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发现教师首先要重视汉字书写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其次,身教胜于言传,教师自身也要提升自己的汉字书写水平,注意用正确的规则书写汉字。另外,教师应结合传统板书和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方法开展教学,忌枯燥、乏味的汉语课堂,提升汉字书写教学效率。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与信心,帮助汉语学习者克服畏难情绪,让其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汉字书写当中。此外,在实际的汉字书写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授笔顺规则为主,针对学生的汉语水平和理解程度按笔画、部件到整字的顺序循序渐进进行教学。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汉字书写练习,鼓励学生加强汉字书写训练,并及时纠错。
 
  3.针对学生
 
  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很多学生更是来自拼音文字书写的国家,形成了拼音文字书写的思维习惯。作为汉语学习者,必须要转变自己的书写习惯,了解汉字和母语在书写规则上的差异,增强汉字笔顺书写的整体观念,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另外,要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主动了解汉字书写规则,加强汉字书写训练。可以在平时的汉字书写中运用多媒体软件辅助学习,高效识字写字;还可以进行汉字定期归类,增强对汉字字形的记忆,帮助自身养成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提升汉字书写水平。
 
  五、结语
 
  通过论文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造成汉字笔顺偏误的原因有很多,不论是汉字本身的物理特性,还是汉字教材编写的不足,抑或是教师和学生的个体因素造成汉字笔顺偏误的产生,都应该引起学界对对外汉字笔顺偏误情况的重视。笔者希望这一问题能得到更多老师、专家和学者的重视,促进汉字的高效推广,同时也希望本文所总结出的教学策略在往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获得检验与改进。
 
  参考文献
 
  [1] 新华写字字典[M].2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1.
 
  [2]童琴,徐婷.基于CNKI近三十年我国对外汉语偏误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8,16(5):76-81.
 
  [3]陈乃鹏.利用多媒体推动泰国汉字笔顺教学——以泰国暖武里府客马学校为例[D].天津师范大学,2016.
 
  [4] 黄婉瑛.外籍来华小学生汉字笔顺教学诌议——以西安汉诺威国际学校为例[D].陕西师范大.2017.
 
  [5]何继军,付洁萍.初级阶段来华留学生汉字笔顺偏误分析[J].海外华文教育,2018,(3):31-32.7-11.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优秀范文8篇)
第一篇:习语“V不C/了/得(N)”结构的整合度研究 第二篇:我国汉字笔顺偏误的研究规律和应对策略
第三篇:句末助词“吧”的礼貌面子功能及民族差异 第四篇:汉语中不同事物对心智的隐喻研究
第五篇:方言网络传播形式、成因及问题探析 第六篇: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的原因与规避措施
第七篇:历时角度考察时间名词“刚才”的演变 第八篇:汉语不同类型带宾被动句研究及其问题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