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孙悟空形象分析论文(推荐最新范文)

来源:未知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21-09-11 共817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2篇】 孙悟空形象分析论文(推荐最新范文)
【第3篇】研究动画作品中孙悟空形象的变化
【第4篇】《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研究
【第5篇】《大闹天宫》中孙悟空人物形象分析
【第6篇】孙悟空的形象创意对现在中国动画角色创意的影响

  孙悟空一直被别人看作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闹天宫,偷蟠桃,盗仙丹,忤玉帝;但在这背后他却信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儒家思想,本文以“孙悟空形象分析论文”6篇,以供借鉴参考。

  孙悟空形象分析论文第一篇:《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分析

  摘要:《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为世人称誉的一个角色,他法力高强,可以上天入地,仿佛什么都可以做到;他英勇机智,令人钦佩;他追求自由和平等,勇于反抗,是一个中国式的超级英雄。但是孙悟空的个人经历以及在西天取经路上的种种磨难,毁灭了孙悟空身上最本质的自我,给这一形象增添了不少悲剧色彩。本文主要针对孙悟空形象的突出特点进行论述,从孙悟空的出身、经历、结局三个方面的悲剧性进行分析,探究造成这种悲剧性的原因。

  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悲剧性;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是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一,也是四大奇书之一。它既不是直接对现实生活的抒写,又不与史前的原始神话相类似,在它神奇魔幻的故事中,蕴含着更进一步的深意和主旨。孙悟空是一个贯穿小说始终的灵魂人物,他身上表现的是希望通过个人的才能去谋求实现自我价值,是对自由平等的渴求,他是封建体制下的反叛者,却因为外在压力被迫妥协,身上的反抗精神逐渐被磨灭、改造直至最终消失,沦为一个悲剧性的英雄。

  一、孙悟空形象的特质

  1. 出生奇异,法力无穷

  《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中描述,孙悟空是花果山的一块仙石吸收了天地精华孕育而成,刚出生便可以“学爬学走”,甚至“眼运金光,射冲斗府”,他出身奇特,不同凡物。孙悟空强大的法力则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他向菩提老祖拜师学艺而习得的七十二变,比如他在太上老君炼丹炉里炼成的可以分辨妖魔鬼怪的火眼金睛,比如他乘着筋斗云可以一个跟头翻十万八千里,比如他大闹东海龙宫取得如意金箍棒,等等。孙悟空的形象在我们眼中一直都是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

  2. 性情至真,人性色彩

  孙悟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表现出智慧与勇气并存、真挚而坦诚的人性特点,他是一个英雄,但他又不同于以往中国式的超级英雄,他的身上少了一丝神性,多了一丝人性。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直贯穿于孙悟空的整个生命,取经路上面对各种艰难险阻,各路妖魔鬼怪,他从来没有退缩,但孙悟空与妖怪斗争靠的不仅是高强的法力,也运用了过人的智慧和谋略。例如,在降伏黄袍怪的离山,孙悟空进入洞中以孝顺皇帝的理由说服公主配合他的计划。他没有莽撞行事,而是先让猪八戒和沙僧用诱饵将妖怪引至洞口处,将公主安置在安全的地方,最后孙悟空才变作公主的模样骗取了妖怪的宝物,成功降服了妖怪,这体现出孙悟空有勇有谋,心思缜密。即使开始孙悟空是为了从五行山下解放而被迫跟随唐僧,但孙悟空一直尽心竭力地保护唐僧。在三打白骨精一事中,唐僧因误会孙悟空打死了普通百姓一家三口而念紧箍咒惩罚他,还要驱赶他,孙悟空在离开时对唐僧道:“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又蒙菩萨指教,今日半途而废,不曾成得功果,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唐僧不接受他的跪拜,但他坚持向唐僧下拜行礼,后又嘱咐沙僧注意路途凶险,让沙僧保护好师父。

  师徒四人途径比丘国,得知国丈要用唐僧的心肝作为药引时,孙悟空安抚好唐僧后,扮作唐僧的模样进宫来保护他的安全,并且巧妙揭穿了黑心国师的阴谋。凡此事例,不胜枚举,孙悟空在取经路上曾多次救唐僧于危难之中,竭尽所能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至情至性,富有人性色彩,这也是孙悟空一直被大众喜爱的原因。

  3. 追求自由,不受拘束

  孙悟空身上最突出、最本质的特点就是他对自由的追求。他是自由的化身,他的一切斗争都是对自由的争取。孙悟空最初想要摆脱普通人能力、力量方面的先天局限而获得自由,于是他跋山涉水、行走万里,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师菩提祖师,学得了七十二般变化,获得了可以转瞬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而他对生死寿夭上不平等和不自由的反抗,则是他在摆脱了普通人的局限,获得高强法力后更进一步的追求,于是他下阎罗殿修改生死簿,划去了自己和花果山上猴子们的名字。孙悟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连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都奈何不了他,反而助他炼成了火眼金睛。他随心所欲:闯龙宫,大闹东海,取如意金箍棒,闹冥司,改生死簿,偷吃蟠桃,搅乱蟠桃会,大闹天宫,在花果山上称王,让猴子猴孙们称自己为“齐天大圣”,个性的张扬达到了极致。甚至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最初的目的也是为了从如来佛祖的五指山下解脱出来,重新获得自由。可以说此时的孙悟空已经达到最自由的状态,不受一切束缚,彻底无拘无束。孙悟空这样一个鲜活生动的形象带给读者的是一种追求自由、勇于反抗斗争的力量和勇气。

  二、孙悟空形象悲剧性的体现

  1. 出身悲剧

  孙悟空是由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而成,这也就意味着孙悟空无根无源,无父无母,天地间孑然一身,虽然他在花果山水帘洞与群猴一起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被众猴尊称为大圣,但是却被象征“正统”的玉皇大帝视为邪门歪道,不值一提。他师承菩提祖师,可以说师父是他唯一的亲人,但菩提祖师也在他学成以后与他永久断绝了关系,甚至说“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孙悟空天赋异禀,神通广大,最后却只是被玉皇大帝封了个牧马的卑微官职,一身本领得不到施展,被困于弼马温这个身份中。后来孙悟空扰乱蟠桃会,大闹天宫,一人独战十万天兵,却落得个被镇压的结局。孙悟空接受招安,继之反抗,又被镇压这一过程,是孙悟空身上悲剧性表现的开始,是他反抗失败结果的预示,也是他最终个性消亡,皈依佛门的伏笔。作者在此表达的深层蕴意是当时封建社会看重家庭背景,后起的人才得不到重视甚至被打压的悲剧现实。

  2. 经历悲剧

  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是其被镇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无奈选择,也是他悲剧经历的开端。孙悟空作为一个渴望自由,勇于打破自然规律的反叛人物,他反抗的结果却是被打压,最终被迫妥协。观音给唐僧金箍并教给他紧箍咒,让唐僧用以约束孙悟空的行为,这也是孙悟空被束缚、被收服的表现。唐僧收孙悟空一回,标题使用了“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也是孙悟空不被所谓“正统”认同的体现,所以他被收服用了“归正”一词。孙悟空觉醒的自我意识、对权威的挑战、张扬的个性等在五百年五行山下的生活中被磨灭得所剩无几,紧箍咒象征的是强硬的现实束缚,压制了孙悟空内心的本我和他自由的个性。取经路上佛教和伦理道德不断的教化过程,也将孙悟空内心的反抗想法逐渐抹掉,孙悟空追求自由的本我不再显现出来。所以最后孙悟空在唐僧身边专心保护其西天取经的时候,孙悟空的真性情、本我个性已经逐渐被各种规则所取代,他从“猴”变成“人”的过程是他内心本我丢失的过程,也是他本身悲剧性的突出体现,意味着孙悟空已经逐渐被封建道德伦理所同化,他身上的反抗意识、自由意识已经在逐渐消亡。

  3. 结局悲剧

  孙悟空取经结束后被封为斗战胜佛,这一称号使他身上的悲剧性达到了高潮。这意味着孙悟空最终放弃了他一直所追求的自由,选择了皈依佛门。鲁迅先生曾说,“悲剧是将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西游记》中以孙悟空的形象为中心,以妖怪、唐僧、猪八戒乃至仙佛为陪衬,表现出了浓重的喜剧性,从“美猴王”到“齐天大圣”再到“斗战胜佛”,孙悟空的一生走过了一个不平凡的战斗历程,他逐渐向人们所认为的正统世界靠拢,孙悟空身上的自由反叛精神与现实世界等级制度、伦理道德的冲突最终以孙悟空本性毁灭的悲剧为结局,更突出了这种不屈从、敢斗争精神的难能可贵。

  三、造成这种悲剧性的原因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后期,历经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五个朝代。明朝中后期,民族矛盾爆发,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不断激化,当时的社会启蒙思想逐渐兴起,个性解放思潮日趋高涨,市民文学、通俗文学日益蓬勃发展,小说和戏曲创作进入一个全面繁荣时期(刘桂华,2015)。孙悟空身上体现的悲剧性也是《西游记》这部作品本身所体现的悲剧性,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没落时期,底层人民渴望得到个性解放与自由,但是面对强大的、掌握着国家权力的封建旧势力、旧体制,这种个性解放的要求仿佛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即使是具有个性解放意识的吴承恩,也不可能写出孙悟空战胜如来佛祖,打倒玉帝,推翻天庭,创建另一个花果山的令人振奋的、具有革命性的喜剧结局。孙悟空最终皈依佛门是时代背景,思想潮流影响下作者做出的必然结局。”

  孙悟空身上的悲剧性也是吴承恩个人生活悲惨的体现。孙悟空神通广大却只被封为一个弼马温的微小官职,象征着没有家庭背景的人才得不到重视。吴承恩学识渊博,博览群书,但仕途困顿,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时才得以补贡生,后任长安长兴县丞,空有一身才能却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遇到许多与神佛有关系的妖怪危害人间,这反映的是明代社会恶人倚仗皇亲国戚为靠山,残害地方人民的现实。《西游记》表现出了对现实政治制度、用人体制的反思,也寄托了作者吴承恩难以实现个人理想的遗憾与悲愤。

  四、结语

  《西游记》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师徒四人历经艰险最终取得真经的美满故事,其中甚至有不少喜剧情节,但是究其深意,喜剧结局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是对个人天性的磨灭。孙悟空天生桀骜不驯,反对束缚,敢于反抗,向往自由,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也有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追求理想的毅力,但是个人力量与社会力量的悬殊,个人妄图改变社会的无能为力,使得孙悟空最终屈从、妥协,被封建道德同化,牺牲了自己的本我,造就了悲剧式的结局。孙悟空的悲剧性也是《西游记》这一作品悲剧性的集中反映,造成这一悲剧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当时明朝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文化背景及文化思潮等对于作者创作的影响,也有作者对个人生平仕途坎坷,不受重用的悲愤寄托。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M].长沙:岳麓书社,1995.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3]李家宝,王利军.文化视阈中孙悟空的反叛与归化再阐释[J] .江汉论坛, 2018(3 ).

  [4]刘桂华,孙晓男解析《大闹天宫》的“反抗'精神和价值观传达--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视角[J].电影评介, 2015(17).

  孙悟空形象分析论文第二篇:名着《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着之一反映了明代社会发展的历程,综合了明代历史背景及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在当前看来,《西游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及文学价值,其重要性已经超越时空的限制。《西游记》中的经典形象孙悟空,早已被大众熟识,其作为故事中的主角之一,表现出了超常的性格特征,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其对于自由的追求和对强权的反抗,表现出了他不畏艰险、见恶必除的斗争精神。孙悟空将人性、动物性及神性集于一身,塑造了一个经典的艺术形象。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性格特征,以及其形象的意义。

  关键词:《西游记》 ; 孙悟空;人物形象;

  《西游记》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一本浪漫主义色彩较浓的小说,同时也暗含着许多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影射与解读。作者生活在明代,当时正处于统治阶级问题频出的阶段,社会生活秩序混乱,百姓生活深受其害。该小说以孙悟空等徒弟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所遇到的各种艰难历程。其中,孙悟空是作者着重塑造和描写的形象,在前几章的故事里突出表现了孙悟空不畏强权、追求自由的精神,为其护送唐僧埋下了伏笔。

  一、《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性格特征

  (一)孙悟空的动物性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没有脱离其本性,主要体现在他没有脱离动物的世界,并且还灵活生动地展现了其作为动物的特质。书中描写的牛、羊、虎、鹿等动物本身也构成了一个天然的动物王国。孙悟空所表现出的猴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宝林寺时,见到他的僧官曾说他“生得丑陋:七高八低孤拐脸,两只黄眼睛,一个磕额头;獠牙往外生,就像属螃蟹的,肉在里面,骨在外面”;在黄风岭的老者家借宿时,老者也曾形容他的外貌像个实实在在的猴子;同时,尽管孙悟空学会了七十二变,但他依然保持着其动物性,在与二郎神打斗时他曾变作小庙,以嘴做庙门,牙齿做门扇,舌头变成了菩萨,眼睛变做窗户,但尾巴却只能变作旗杆;孙悟空的动物性还表现在他的猴子本能方面,一是喜爱吃桃,二是在听菩提祖师讲道时,孙悟空在旁边抓耳挠腮、眉开眼笑,并忍不住手舞足蹈起来,这些动作都将其猴子的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1]。

  (二)孙悟空的人性

  书中所塑造出的孙悟空具有人的性格品质及心理特点,孙悟空追求自由,并且无畏艰险,敢于反抗各种势力。其在护送取经的路途中历经千山万水,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在书中为了避免阎王的管束,他闯进地府索取生死簿并将猴类名字勾掉,还自称“齐天大圣”,想要成为与天地同寿的山大王,还要做与神佛齐平的大圣。孙悟空还具有骄傲、争强好胜以及虚伪的一面,面对如来佛祖的发问:“你除了长生变化之法,再有何能,敢占天宫胜境?”他认为十万天兵天将都奈何不了自己,更何况是如来,便直接回答他有七十二般变化,万劫不老长生,并且还会驾筋斗云,能够一纵十万八千里,但他并不知道他的这些本事在神佛眼里不过就是雕虫小技。入驻水帘洞后他端坐在上,享受着众猴的拥护,在这看似实至名归的背后隐藏着其难以掩盖的争强好胜、爱出风头的顽劣品性。当有人告诉他平顶山妖怪很厉害的时候,孙悟空想的是先让猪八戒去与妖怪较量一番,如果能够赢过猪八戒,那就说明这妖怪确实厉害;孙悟空还依靠其泼皮性格统一了花果山的许多走兽,成为花果山的大王,由此也可看出其和真正的市井无赖一般不愿受到任何束缚。孙悟空还具有聪明机智的特征,在对付妖怪的过程中,他通常会采用很灵活的方法,例如趁机钻进妖怪肚中打滚、跺脚、上蹿下跳,使妖怪疼得满地打滚,直到求饶。同时孙悟空也猜到在它出去的时候可能会被妖怪报复,所以他会灵活地用金箍棒探路,让妖怪被金箍棒崩掉了牙,从而使妖怪们束手就擒。这些都能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孙悟空的机敏和灵活,也能反映出孙悟空具有人类调皮捣蛋的特征[2]。孙悟空还重视情谊,在故事中,有一回祖师要求孙悟空离开修行之地,孙悟空当即便说:“还有祖师厚恩没有报,不肯离去。”其中厚恩指的是孙悟空学到的长生之道、七十二变及驾筋斗云。同时,孙悟空的情谊还体现在其对师父及同门的信任和关心方面,表面看孙悟空不听说教,呵斥八戒,但实际上这也是他们之间情谊深厚的表现之一。

  (三)孙悟空的神性

  孙悟空的神性表现在其战胜困难,完成常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对敌过程中通常凭借着七十二般变化和如意金箍棒以及能行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他对于天庭的条条框框不屑一顾,在玉皇大帝面前自称“老孙”,称玉皇大帝为“老官儿”;为了报复王母娘娘没有在蟠桃宴上邀请他而大闹蟠桃园,进而喝醉误入了兜率天宫,进入太上老君的丹房中乱吃金丹,最终演变成大闹天宫;而在取经途中遇上的各种幻形妖怪他都能够用火眼金睛一一识破,其中要数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最为精彩,白骨精先后化身成为年轻女子、老太太以及老翁,屡次想要欺骗唐僧,但每次都能够被孙悟空识破并打回原形,这是常人所不能及的。正是由于孙悟空具有广大神通,他才能够真正打败妖魔,保护师父并取回真经。由此可以看出,孙悟空将猴、人、神的不同特性结合在一起,塑造出了一个经典且广为人们所喜爱的经典形象。猴性表现出他的动物性,人性则体现在他的社会性方面,而神性则是展现其传奇的一面,充分展现出其理想化英雄的特征。孙悟空在取经之路上的表现,不仅凭着其广大神通,还凭借着其机警和聪明,真实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想要铲除世上一切恶势力的美好理想和强烈愿望,并且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勇气[3]。

1.png

  二、《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意义

  (一)体现革命精神和民主要求

  《西游记》中前几章节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孙悟空的基本形象,他本是“石猴”,但在出世后立马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神勇,并在花果山做起了大王。但他没有就此满足,而是想要躲过轮回不生不灭,最终去拜菩提祖师为师,取名孙悟空。由于他的机敏聪慧,得到了师父的真传并学会了神通,此后他去闹龙宫得到了金箍棒,又去地府勾掉众多名字。天庭得知此事后想要招安他,便给他安排了弼马温的职位,但他知道该职位地位低下后便发怒打出天庭回到了花果山,天庭拿他没办法,最终承认了他“齐天大圣”的称号。孙悟空在故事中不畏强权,也不愿逆来顺受,用自己的力量战胜了这种蔑视,充分体现出当代民众对于地位与权力以及个人尊严的追求。由此,可以说实现生活欲望与个人尊严的满足是当时社会群众的最大愿景,同时在反抗一切压制的过程中追求自由,这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实现的,但却是人性中最根本的需求。在社会及思想开放到一定程度时,这种思想会自然表现出来,《西游记》的前七回章节,就是以神话故事来满足民众的内心渴望。而书中描写的故事也表现出孙悟空勇于向一切权威发起挑战的强烈反抗精神,体现了其强烈的自我意识及对民主的需求[4]。书中作者对孙悟空的名字进行了解释,评论他是“鸿蒙初辟原无性,打破顽空须悟空”,“打破顽空”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是对天子统治阶层的不满,从而寄希望于孙悟空来打破当时的统治阶层。“悟空”则表现出作者赋予孙悟空不怕一切的性格以及追求自由的精神。

  (二)发扬战斗精神和战斗意志

  孙悟空在取经途中既要冒着危险降妖除魔,还受到紧箍咒的约束,在孙悟空降妖除魔时,唐僧分不清是人是妖便对孙悟空念起了紧箍咒。但孙悟空也并没有退缩,而是一路尽心保护唐僧,唐僧以为孙悟空故意下杀手并且教育不听时想要赶走他,他却说:“师父,我回去便也罢了,只是不曾报得你的恩哩。”由此可以体现出孙悟空重情重义,并且在最终被唐僧赶走后过得并不逍遥,身在花果山,心却想着没有完成保护师父的责任,难以安稳。作者用大量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烘托出孙悟空的心理变化[5]。同时也能够在孙悟空智斗妖魔的过程中发现其战斗精神及意志的强烈,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而不畏艰难、不惧强权,充分展现了作者想要发扬其战斗精神及战斗意志的愿景。

  (三)塑造有胆有识的积极正面人物形象

  孙悟空在书中仇视一切残害人民的妖怪,同时与受到苦难的民众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车迟国解救了无辜的和尚,在比丘山救出一千多孩子的性命,在火焰山三借芭蕉扇灭火解救了当地百姓的困苦。但他对害人的妖精从不手下留情,在三打白骨精的故事里,唐僧数次念紧箍咒惩罚他并且想要断绝师徒情谊来阻止他痛下杀手,也仍旧没有动摇他降妖除魔的决心。孙悟空的形象特点寄托了当时社会群众想要坚决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景,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想团结一致争取自由的决心。孙悟空的超凡智慧体现在他能够及时洞察一切变化,头脑清醒并且快速做出反应来对付妖怪,经常运用各种巧妙的战术去了解敌方的情况。他的胆量令人钦佩,明知前方是数不尽的艰难险阻,也从未想要绕开,而是提高警惕运用智慧,不是钻进妖怪身体就是变成其身边的人,从而夺取法宝捣毁洞穴[6]。由此能够看出孙悟空是有胆有识,勇于抗争的人物形象,寄托了作者及广大群众对该类人物的向往和追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集猴、人、神的特性为一身,具有不畏艰难、聪慧机敏、勇于反抗及追求自由等性格特点,展现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的不满,但也寄托了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作者通过塑造孙悟空这一人物,表达出其想要追求平等、打破限制等心理,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黎煜.四大名着之一《西游记》 中的孙悟空形象塑造[J]参花2019,000(009);.73.

  [2]杨建利从小说主要人物名字取名的变化探索名着的教学设计策略一-以教学 名着《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取名为例[J].语文课内外. ,2020,000(015):302.

  [3]季瑞冰.浅论《西游记》中孙悟空之形象[J]散文百家(新语文页).2019(1).

  [4]闫孝银.《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解读[J] .环球市场,2018,000(026):231.

  [5]李素华谈对《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诸种思考与探索[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8(4).

  [6]许梦然明刊本插图中孙悟空形象比较研究一--以 《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和《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为例[J].大观(论坛),.2019.000(012)-228-22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