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晋中村名的文化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4-11 共538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晋中村名特征的调查研究
    【第一章】晋中村名的语言与地域文化探究绪论
    【第二章】晋中村名的语音特征分析
    【第三章】晋中村名的语素构成方式分析
    【第四章】村名命名法与晋中村名类型分析
    【第五章】晋中村名的修辞分析
    【第六章】晋中村名的文化分析
    【第七章】晋中村名的规范化
    【结语/参考文献】晋中村名规范化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6 章 晋中村名的文化分析
  
  6.1 地名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说,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也是文化存在的重要的标志。而语言中往往蕴含和承载着一定的文化信息。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文化,语言也不可能存在。

  地名是人类用以指称地理位置或区域的语言符号。地名作为人们交往中经常会用到的必不可少的语言符号,它自身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由于地名的产生也往往与当时当地的政治文化、经济活动、军事活动、宗族观念、史实传说、宗教活动、思想观念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地名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无论是山川河流、平原高地,还是城市村庄、街巷道路,它们的命名总是与一定的文化因素相联系。挖掘、研究地名中的文化信息、人文信息,也成为地名研究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6.2 晋中村名与文化

  6.2.1 晋中村名与政治文化

  封建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广泛的,又是深刻的,而地名的命名、更改当然也与当时制度的影响不可分割。封建政治文化影响到地名的命名的最典型例子便是地名对帝王名字或帝王年号的避讳。如"平遥",古时称为"平陶",为避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名讳,改为"平遥".再如,在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许多与革命有关的红色地名也纷纷涌现,成为地名历史上最具时代特色的重要一笔。

  地名往往也体现着统治者的政治、道德观念。尤其在封建社会里,先民们生活的世界是政治统治和等级观念森严的历史时期。在封建社会中,传统道德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占据统治地位,儒家道德观、价值观在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忠"、"孝"、"仁"、"义"、"信"等成为社会的道德标准,这也很明显地体现在晋中村名的命名中。体现统治者政治、道德观念的晋中村名有:仁义、仁庄、怀仁、西仁、东仁、白仁、荣仁堡、晓义、大义、西长义、东长义、孙义、义和堡等。

  封建统治者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年代,总是倾向于歌功颂德、倡导文治武功。

  百姓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也往往在给地名命名时,使用文治武功的字眼。晋中村名中,体现文治武功的村名有:修文、下武、神武、英武、演武、修德、修善、希贤、钦贤、崇贤、南思贤、北思贤等。这些村名歌颂了统治者的文治武功,也体现出了统治者思贤若渴的心态。

  6.2.2 晋中村名与经济活动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农业始终在先民的经济活动中占据主要地位。随着商品交换的开始,商业渐渐出现。村名中也往往保留着先民经济活动的痕迹。

  与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有关的晋中村名有:粟城、谷村、北谷丰、南谷丰、桃园、桃园堡、大杏庄、杏坡、西杏林、北枣林、榆林、柳林背、柏林头、柏林头、柏木寨、桑树沟、柳林、牛寨沟、圈马坪、白马峪、马圈沟、白羊岭、羊儿岭、羊圈岭、鱼池等。如:

  粟城:唐宋时期,此地盛产谷物、玉米,因此得名。

  桃园:此地曾有大片桃园,因此得名。

  圈马坪:相传,古时此地青草繁茂,许多来此牧马,因此得名。

  与手工业、商业有关的晋中村名,有:敦坊、李坊、武坊、石场坊、后窑峪、刘家窑、小店、中店、王家店、清河店、七里店、北要店、南要店、邬城店、朱石铺、五里铺、北艾铺、鱼市、南盐场、北盐场、油房堡、豆腐庄等。通常来说,"坊"、"窑"是与手工业有关的村名的通名,而"店"、"铺"、"市"是与商业有关的村名的通名。如:

  后窑峪:历代为烧制砖瓦之地,因此得名。

  刘家窑:最早由刘氏开窑,烧制砖、瓦等,因此得名。

  七里店:古时,这里曾饭店旅店等集聚,因此得名。

  鱼市:古时,此地池塘众多,百姓们在此捕鱼并售卖,逐渐成为集市,因此得名。

  南盐场、北盐场:古时,居住在此的村名以熬制土盐为生,因此得名。

  豆腐庄:相传,明朝时,有徐氏迁居到此地,做豆腐的手艺闻名千里,因此得名。

  6.2.3 晋中村名与军事活动

  晋中,西临汾河水,东傍太行山,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晋中村名中蕴含着的许多史实传说都与当时的军事活动有关。春秋战国时期,晋中便是战略要地,此后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等都曾在晋中进行军事活动。

  晋中村名中,与军事有关的通名有:营、屯、堡、寨、关、壁等。

  "营"指军营、营寨,是军队驻扎的地方。以"营"为通名的晋中村名有:后营、前营、营里、新营、南营、北营、胡乔营、红马营等,历史上这些村名的命名都与当时的军事活动有关。

  "屯"指屯兵之地或军队屯田之地。以"屯"为通名的晋中村名有:库屯、集屯、陶屯、里屯、韩屯、钦屯、石屯、东杨屯、东段屯、西段屯、师屯北、东武屯、师屯南、西杨屯、西刘屯、西靳屯、南靳屯、大褚屯、小褚屯、东刘屯、西武屯等,历史上这些村名的命名也均与当时的军事活动相关。如:

  西刘屯:相传,唐初,刘武周曾在此屯兵,因此得名。

  东刘屯:相传,汉高祖曾在此屯兵,因此得名。

  西靳屯、南靳屯:靳,以姓氏命名。相传,唐初,唐太宗曾在此囤积粮草,因此得名。

  "堡"多指军队的防御工事,与军事活动有关。以"堡"为通名的晋中村名有:武家堡、冯家堡、小王堡、大王堡、霍家堡、堡下、西堡、堡上、大堡、南堡、油房堡、东堡、侯堡、义和堡、迎远堡、旧堡、新堡、旧新堡、沙堡、西河堡等,这些村落在历史上往往建有城墙、堡垒等军事防御工事或与军事活动有关。如:

  侯堡: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王侯曾在此屯兵,因此命名。

  "寨"指驻兵的营地。以"寨"为通名的晋中村名有:大寨、石堡寨、新寨、前寨、后寨、旧寨、柏木寨、东寨、南寨、军寨、下寨、梁家寨、利贞寨、孙家寨、刘家寨、降家寨、小寨、韩家寨、焦家寨、保安寨、王寨、寨上等,这些村落在历史上往往有军队在其地立寨。如:

  军寨:唐代时,尉迟恭曾经率领军队在此驻扎,因此得名。

  新寨:相传,唐太宗追踪宋金刚时至此,下令北军驻扎在附近,后军队转移到此地立寨,因此得名。

  大寨:相传,宋军抗金时,宋军曾在村落附近安营扎寨,因此得名。

  "关"指关口,通常指险要之地的守卫之处。以"关"为通名的晋中村名有:北关、东关、南关、西关、城北关、大东关、小东关、虹桥关等。这些村落在历史上,往往是军事要地。如:

  南关:军事要地,以方位命名。相传,金兵入关曾经过此地,感叹其易守难攻。

  "壁"指军营的围,是军队的防御工事。以"壁"为通名的晋中村名有:独壁、团壁、高壁、侯壁、道虎壁、赵壁、马壁、郭壁、张壁、西宋壁、东宋壁、遐壁、木壁、小壁、峪壁、杨壁、孟壁、西固壁等。如:

  张壁:最早为军事堡垒,因此得名。如今,张壁古堡依旧保存较为完好,如今早已成为一个文化旅游地。古堡下可屯兵上万人的三层地道令人惊叹,可见当时其防御工事的完备。

  6.2.4 晋中村名与宗族观念。

  夏朝时,我国的宗法制度已经基本确立。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宗法制度对先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对先民自己社会角色的认定,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血缘和宗族在当时的社会中影响力是可想而知的。血缘与宗族成为封建社会中维系宗法制度等级关系的重要依据。宗法制度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地名、村名中也体现着这种重宗族的观念意识。

  姓氏多是由部落演化而来。有血缘关系的宗族群体往往集聚在同一个居住地,逐渐形成一个村落,随着时间的推进、历史的发展,宗族群体会越来越庞大。为了巩固、维护本宗族的地位,人们往往会用自己的宗族姓氏给村落命名。

  晋中的姓氏类村名在村名中占了极大的一部分。如:候冀、魏乐、郝温、孟高、段王、梁村、孟村、曹壁、郝洞、蔡庄、下申、东赵、西贾、南郭、西韩、南姚等都是姓氏类村名的典型,体现了封建宗族观念对这些村落命名的影响。

  出现在晋中姓氏类村名中的姓氏,主要是由于该姓氏是在该村最早居住的先民,或者是由于该姓氏在该村的姓氏中占大多数。如:

  梁村:该村"梁"姓占大多数,因此得名。

  乔家堡:该村"乔"姓占大多数,因此得名。

  常家堡:该村"常"姓最早在此居住,因此得名。

  魏乐:该村"魏"、"乐"两姓最早在此居住,因此得名。

  6.2.5 晋中村名与宗教活动

  (1)晋中村名与佛教。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传入晋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最初的宗教活动主要是开凿石窟和石刻造像。晋中早期的佛教建筑如榆社县响堂寺石窟、昔阳县石马寺石窟等。唐代,佛教进入鼎盛时期,晋中地区修建了不少寺院,僧侣众多。宋元明清时期,佛教在晋中仍然较为活跃。

  晋中地区还流传着关于佛图澄与石勒的佛教故事。佛图澄来自天竺国,起先效力于石勒的部将。佛图澄总是能在战事之前准确地预测出战事的胜负。石勒知道佛图澄的事迹后,对佛国澄极为推崇。后赵时期,佛寺、僧侣众多,佛教活动一度极为兴盛。

  晋中地区的这些佛教活动也体现在村名之中。与佛教有关的晋中村名,如:佛口、道佛沟、西远佛、东远佛、大佛头、远佛口、禅房、禅坊、塔寺、柏管寺、寺仙、寺坪、寺塘、寺头、寺儿、寺凹、寺庄、城寺、车寺、后寺沟、焦红寺、梁寺头、寺家凹、寺南坡、寺家坪、直峪寺、落摩寺、下石庵、坐化塔、小庙、尖庙等。

  (2)晋中村名与道教。

  道教,是起源于中国的宗教。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与道教在中国起源、传播的历史相一致,在北魏时期,晋中的道教传播也已经开始。到唐代,道教进入鼎盛时期,晋中地区也修建了不少道观。平遥县清虚观便是唐代建起的。此后,道教继续在晋中传播开来。到清代,由于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道教逐渐衰微。

  晋中地区的这些道教活动也体现在村名之中。与道教有关的晋中村名,如:神堂峪、神堂沟、碧霞观、凤凰庙、牛王庙、天圣庙、西源祠、东源祠、文祠神等。

  (3)晋中村名与儒释道。

  三教,即儒、释、道三教合一,一般供奉儒家孔子、佛祖释迦牟尼及道祖老子。随着佛教思想、道教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三教融合的思想逐渐产生。到明朝晚期,三教合一的思想已经成为一代思潮。晋中地区也受到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晋中地区与儒释道三教有关的村名,如:"三教、三教河"等。

  6.2.6 晋中村名与史实传说

  地名,与当地的历史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地名中的历史内容需要我们去分析和考察。历史学家有时候也从地名中获取史书上未曾记载的历史内容。可见,地名分析,对于语言研究者、历史学家,都有着非同寻常的特殊价值和意义。地名中往往蕴含着一些重要的历史故事与传说,这也成为地名文化的重要的一个部分。

  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曾说过:"地名的考察实在是令人神往的语言学研究工作之一,因为地名往往能提供出重要的证据来补充并证实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观点。"可见,站在地名的角度,考察这些历史故事与传说,不只是在地名学中,在语言学中也有着不容小视的作用,这也是语言学研究不能绕过的一个环节。

  晋中历来被誉为民间文化的集散地,和顺是牛郎织女的故乡,介休是寒食节的发源地,寿阳传说是寿星的故乡。晋中的县名也大多与历史传说有关。如"灵石",相传,隋文帝游行至此地,挖河开道之时,发现一块巨石,巨石有祥瑞之色,巨石上海刻有"大道永吉"四字,众人称奇,因此得名"灵石".再如"祁县",相传,春秋时为祁大夫祁奚的城邑,因此得名。而"介休"的得名由介子推的故事而来。

  介子推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晋文公早年落难之时,介子推一心为主,割下自己腿上的肉为主充饥。晋文公结束逃难生涯归国之后,行赏众人,却遗漏了介子推。介子推并未主动请赏,而是选择了隐居绵山。后来晋文公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下令手下们放火烧山,而介子推并没有因此出山,而是与他的母亲一起葬身火海,至死不移其志。介休市的命名便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表达人们对介子推忠义行为的赞美。绵山,也名介山,也是表达人们对介子推的敬仰与怀念。晋中市灵石县旌介村的命名也与历史上介子推的故事息息相关。相传,晋文公在得知介子推与其母亲葬身火海后极为后悔,于此地对介子推进行旌表,村庄因此得名"旌介".而晋文公为了表示对介子推忠义之举的纪念,也下令此后在介子推仙逝这一天百姓不再生火做饭,只吃寒食,"寒食节"由此而来。

  在第三章,笔者在谈到史实传说类村名时,也曾举出一些典型的例子。但这些例子也仅仅是晋中村名中体现出来的众多历史文化信息中的很小的一部分。晋中村名中蕴含着的众多历史文化信息还需要我们去发现。

  6.2.7 晋中村名与思想观念

  地名是先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地名中往往蕴藏着先民们的美好愿望、价值取向与生活情趣等。晋中村名中也同样蕴含着晋中先民们的思想观念。先民们往往祈求丰收富足、兴旺昌盛、幸福吉祥,祈求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平安康。

  民以食为天,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丰衣足食成为先民们最基本的也是最迫切的愿望。很多晋中村名蕴含着先民祈求丰收富足的愿望。如:

  北谷丰、南谷丰:祈愿五谷丰收,因此得名。

  谷村:祈愿五谷丰登,因此得名。

  南田受、北田受:甲骨卜辞中曾发现有"田受"、"田受禾"等词语,据考证其含义是祈求丰收。"南田受"、"北田受"有祈愿丰收之意,因此得名。

  先民们在战乱频繁、自然灾害频发的年代,往往祈求着家园可以兴旺昌盛、幸福吉祥,祈求国家长治久安、和平安康。如:

  丰泽:丰富润泽,村落为低洼之地,以此来祈愿吉祥,因此得名。

  丰固:丰富坚固,为村庄祈福,因此得名。

  永兴庄:祈求村庄永远兴盛,因此得名。

  嘉乐:嘉庆欢乐,因此得名。

  连福:祈愿幸福,因此得名。

  永安:祈求永远安稳,因此得名。

  雅安:祈求国家、家园能够平安稳定,因此得名。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