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2014年高等教育热点问题透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0-10 共6061字
摘要

  高等教育是我国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保障,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在党和国家的领导、支持下,2014年我国高等教育取得较快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这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及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仍要不断探索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之路,以此为经济升级和 "中国梦"实现奠定人才基础、提供与智力支撑。

  一、2014年高等教育发展概览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综观2014年高等教育发展,其主要发展情况如下:

  1.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升级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的使命也愈显重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得以扩大。

  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普通高校校舍总建筑面积达84 154.95万m2,比2012年增加3 094.53万m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3 309.58亿元,比2012年增加374.21亿元。在场地、仪器等硬性条件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的惠及面逐年扩大,如表1所示,高等教育的在学总规模、学校数、教职工数、专任教师数及毛入学率等均得到较快发展。此外,研究生教育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据统计:

  2014年 研 究 生 招 生61.14万人,比上年增加2.17万人,增长3.68%;在学研究生179.40万人,比上年增加7.41万人,增长4.31%,;毕业研究生51.36万人,比上年增加2.72万人,增长5.59%.[1]《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高等教育在2015年时在学总规模要达到3 350万人,在校生达到3 080万人,研究生达到17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36%.由以上数据可看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较为迅速,基本完成了 "十二五"规划的目标。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大众化程度的提高,使更多的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一定程度上为国家、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所需要的人才,为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我们要继续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扩大其惠及面,深化改革,提高办学质量,更好地承担起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为国家富强、人民富 足、文化革新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深化

  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与高校的发展活力是息息相关的,良好的管理体制能够很好地刺激高校发展。

  为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党和国家重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2014年出台多项政策来规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袁贵仁指出:"对公办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根本制度,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范围和规则。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参与机制、理事会(董事会)的社会联系和合作机制。加强高校学术委员会建设,出台高校学术委员会规程,规范学术委员会的组成、权责和运行规则。……加快推进高校章程制定和核准工作。"[2]

  2014年,国家出台了《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等,并督促各"211""985"高校加快推进大学章程建设,目前已核准47所高校的章程。[3]

  因此,我们应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校长主持学校行政工作,"党委总揽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统一领导学校的工作……校长在党委领导下,依法行使职权,积极主动地做好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4];学术委员会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理事会在"密切联系社会、扩大决策民主、争取社会支持、完善监督机制"[5]等方面发挥作用。通过对高校内部结构的治理来促进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使各个部门各司其职,权责分明。

  3.注重育人为本,提高教学质量

  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始终是教育第一位的要求,高等教育在办学规模扩大的同时,应注重自身的内涵发展,不断探寻教学改革之路,力求提高教学质量。在高等教育政策的引导下,各省及高校因地制宜,根据校情施行适合本校本土的教学改革。例如,福建省提出"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分专业招生计划调控力度等,推动高等教育稳定办学规模、招生规模和基建规模,优化布局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6];吉林省对本省高校的学科进行调整,同时在办学中进一步凸显地方特色,如"吉林艺术学院实行'双轨制'艺术人才培养计划,以多元的艺术形式推动以'长白山文化'为标志的吉林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承创新"[7];安徽省构建了多元育人模式,"形成了文理相融、理工互通、主辅修结合、校内外培养互补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建立多元化、个性化的本科人才培养体制"[8],同时建立了素质教育核心课程体系;西藏自治区根据学生特点在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教学中实行分层次教学,在医学教育中推动"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促进医学人才培养与基层医疗单位的深度融合[9].

  二、2014年高等教育热点问题透析

  高等教育在过去一年中取得了较快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升级,高等教育在发展中仍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综观2014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其主要热点问题如下:

  1.高校师德问题引发重视

  "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10]但在高校中,由于受到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师德建设突显出诸多问题,如厦门大学的吴春明案、北京大学的余万里案等,对高校声誉及教师形象产生了恶劣影响。

  根据对H省C高校的实际调研,如表2所示,当前高校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为名利思想严重、教育教学失责、学术道德失范等。

  
 

  在名利思想严重方面,很多教师将教育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对个人价值的追求高于对社会价值、职业理想的追求,滥用资源、套取经费等现象在高校时有发生,如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利用职务便利,在学校特殊类型招生过程中收受贿赂1 000余万元;在教育教学失责方面,由于受到高校评价机制的影响,很多教师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忙于科研与课题项目,忽视了教师的教育之责,"一些高校老师忙于'串场子'、乐于'找项目',被吐槽'一流教授搞项目,二流教授搞教学'"[11];在学术道德失范方面,一些教师存在着剽窃、抄袭科研成果现象,如2014年5月,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张世友因多篇论文造假被学校解聘等。
  
  针对失德现象,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指导高校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并以"红七条"来规范高校教师行为。

  2.地方本科高校转型问题

  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在目前的培养体系中,往往更多的是注重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同时由于毕业生人数的增加(2014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727万人),就业形势也十分严峻,"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一方面是许多企业找不到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12],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致使应用型人才匮乏。在一些行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更是稀缺,"在电信行业,现有高端人才占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仅有0.14%;在海洋领域,我国在世界海洋专家数据库中登记的专家不足百人,不到全球总量的1%;在电子信息产业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仅为3.2%,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40%之间"[12].为了缓解这种状况,国家开展了地方高校转型试点,并制定《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积极探索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鲁昕指出,"加快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要实现'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要按照'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培养链'三链融合的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格局,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13].目前,已有101所地方高校加入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共同探索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及教学改革之路。例如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围绕"为服装行业和陕西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和定位,"学院不断探索、实践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专业体系、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形成非常鲜明的特色"[14];此外,还有学者介绍引进外国的先进经验,如西亚斯国际学院的"文化环境+博雅课堂+能力活动"[15]教育模式,为我国高校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

  3.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综合改革中,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教育资源的配置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却有失均衡。就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而言,2013年全国平均水平是15 591.72元,除北京、天津、上海、西藏、甘肃、宁夏等部分省市外,大多数省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中,东西部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例如在2013年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中,江苏省为1 368.86亿元,而西藏、宁夏则为110亿元左右,差距达十倍之多。

  

  不仅区域间、省市间存在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问题,各高校之间亦是如此,高校间科研经费的差距较大,尤其是 "211""985"高校,其所获得的科研经费和教育经费拨款要远高于普通高校,如2013年 "作为 '211''985'序列的清华大学科研总经费最多,为39.31亿元,财政拨款为27.75亿元,占了70.6%,而非 '211''985'高校科研经费最多的西南石油大学4.6亿元中仅有26.1%为财政拨款,约1.2亿元,两者科研经费所获的财政支持相差23倍多"[16].为了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一些高校间形成了不良的竞争机制,导致科研腐败等问题,科研申报中不拼实力 "拼关系"、经费花不完报销 "靠造假"、课题验收 "走过场"[17].

  三、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2014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年,在过去的一年里,高等教育的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其未来发展仍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我们还要继续探索改革发展之路:以师德建设来规范教师行为,维护好高校声誉与教师形象;以多方联动来促进高校转型,促进其良性发展,培养更多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积极探索教育资源配置的新模式,使教育资源配置走向科学、合理与公平。

  1.立足校情,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师德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中,应遵循 《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立足本校实际情况,构建起有效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长效机制。在长效机制建设中,首先应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以统筹本校的师德建设,以工作机制来具体实施,力求构建起以教育、宣传、考核、奖惩、监督为内涵的长效机制;以教育机制作为提高教师师德水平的基本手段,全面提升教师师德水平;以宣传机制打造重视师德的人文环境,以文化软实力施加道德影响;以考核机制来给师德以评价,促使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以监督机制来形成学校领导、师生、家长、社会广泛参与的监督网络,以此来规范教师的行为;以惩处机制来对师德进行一定的奖励与处罚,可采取高奖励、重处罚的方式,同时建立起完善的问责机制,责任到人,对监管不力者进行相应的惩处。同时,应督促各高校出台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师德规范具体化、细微化,使师德有章可循。唯有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才能逐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使之助力于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提升。

  2.育人为本,地方高校转型坚持多方联动

  地方高校的转型是 "急国家产业结构升级之需,急大学毕业生就业之需,有利于解决地方本科高校在办学中存在的定位不明、专业特色不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等弊端"[18],但在高校转型的同时,应始终坚持育人为本,转型是改革地方高校的路径与策略,但其本质仍是以提高育人质量为根本,"以培养产业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地方高校在转型中应坚持政府、学校、企业、教师的多方联动:政府在高校转型中的作用主要是全局的统筹协调,应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科学性的规划,发挥其指导与推动作用,形成政府-高校-企业的协同机制;学校则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本校发展规划,既立足本校已有专业,又将社会的需求、专业设置的动态化与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复合型有效结合,此外,应注意的是,虽然是向应用型高校转变,但决不能忽视人文精神的养成,不能就技能而技能,应注重人的全面健康成长,如此培养出来的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学校应加强与企业或行业的沟通、合作,将企业或行业引入学校,发挥企业或行业的指导作用,以 "立足地方、面向行业、依托企业、服务区域"[19]为原则,深化与企业、行业的合作;教师作为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应主动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自觉的学习研修来提高自身素质,在转型中教师应具有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中来,为学校的转型发展贡献自己的智识。

  当前,地方高校的转型仍处于探索试点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与改革,地方高校应立足本校,坚持育人为本,做出冷静、理性的规划。

  3.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探索资源配置新模式

  近年来,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在经费增长的同时,更应关注教育公平问题。在高等教育中,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许多高校的发展。在科研经费方面,应打破学校之间的行政等级,让每个学校及教师公平竞争来争取,注重对其科研实力及申请项目的考核,在立项、财务、审核等环节中建立严格的制度,以刚性的制度来保障竞争的公平性,"统筹开放大学的科研课题,取消行政级别,采用系统的竞标制度和经费使用监管制度,确保有人才的大学都有机会通过竞标获得政府和社会的经费支持,以此带动大学人才竞争的新格局,积极落实好纲要,为大学创新发展铺好法治和公平之路"[20];在财政拨款方面,探索出合适的新型拨款模式,如福建省 "改革完善高校拨款制度,探索建立体现内涵式发展的高校预算拨款体制和分类财政支持政策,引入绩效拨款制度,激发高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内生动力"[21],各地政府应根据省情、教情积极探索出教育资源配置的新模式,建立适宜的财政拨款制度,制订相应的财政支持计划,缩小学校间的差距,进而逐步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总而言之,过去的一年里,我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成绩是让人欣慰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社会需求使然,对于我国经济升级、社会进步、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高等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需要多一些冷思考,根据国情、省情、教情探索出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注重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充分发挥高教强国强省之作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使之助力于 "中国梦"的腾飞。

  参考文献:
  [1]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07-04].
  [2]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4-01-15].
  [3]教育部再次公布15所高校章程已经正式生效[EB/OL].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