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研究文化自信与大学生积极人格塑造

来源: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作者:张春阳
发布于:2021-11-23 共6303字

  人格塑造论文第四篇:研究文化自信与大学生积极人格塑造

  摘要: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人格品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而自信是积极人格的基础。要树立自信就要从民族文化层面树立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也就是文化自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要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精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

  关键词:文化自信;积极人格品质;自信;

  Abstract:Positive psychology believes that positive personality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of mental health,and self-confidence is the basis of positive personality. To build up self-confidence, we need to build up a more basic, broader and deeper self-confidence, that i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e should excavate the essence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ultivate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then develop students' positive personality.

  近年来,大学生严重心理问题、精神问题,甚至一些极端事件明显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有研究表明,这些问题的发生,与大学生受到流行文化和社会压力的影响关系密切。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往往满足于快餐文化,喜欢网红、流量明星,一旦进入网络空间,大量信息涌现且更新速度极快,多种文化价值观相互碰撞,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不断受到冲击,思想活动和价值观念被一次次刷新。而在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中,大部分学校以专业课程为重,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文化教育和价值引领,当他们遇到危机事件、挫折、社会压力时非常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和消极观念,甚至发生极端事件。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树立自我同一性、人格特质逐渐稳定的时期,我们要用优秀的、积极的文化滋养大学生,使大学生能在多元文化中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坚持中华民族主流价值观,通过树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大学生自信、坚韧、勇敢、善良、正直、担当等积极的人格特质,更好的应对心理危机。

  1 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提出的,他认为,积极心理学应该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主要研究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人格特质指人的积极力量,由生理机制、外部行为和社会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形成,最终通过个体的认知构建,结合实践活动,内化为个体成长必备的积极品质。[1]积极人格特质包括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卓越等品质,这些品质的建立基于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责任感的媒体等。[2]

  根据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大学生处于从青春期到成年早期的过渡时期,面临着生理和心理的巨大转变,是人格成熟、自我同一性建立的重要时期,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承担着塑造大学生人格的重要任务。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受到社会、媒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以下特征:适应能力强,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但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时常出现迷茫不自信的现象;内心渴望独立,但是又缺乏独立自主能力,缺乏责任心;人际交往中过于注重自我,表现出过度的自尊;思维能力非常强,但是容易受到社会舆论影响。如果我们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就能帮助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树立自信,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 文化自信与积极人格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对本国和本民族文化充满自信和信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肯定,并且对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家的文化的未来充满希望。自信是积极人格特质的重要特征,有了自信才能产生正确的自我认知,才能更好的塑造人格,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自信,是更深层次的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才能拥有更强大的自信力量。因此,文化自信是积极人格特质培养的基础,我们要通过对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的培养,来塑造大学生积极的人格。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教育、专业教育、人格塑造的重要场所,历来重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其中第4条就是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第6条提出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这些都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和大学生积极人格塑造的重视。同时,高校有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独特优势,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大学的悠久历史,以及文化底蕴深厚、专业素养高深的大学教师,都是大学生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应该建立富有文化内涵的课程体系,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入思政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受文化滋养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塑造勇敢、善良、坚韧、乐观、豁达等积极人格品质。应该利用大学生喜欢的网络新媒体传播文化及心理健康知识,用大学生的话语方式,用丰富的表现形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接近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欣赏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从而接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1.png

  3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

  文化自信包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宝库为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塑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诸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和合思想”、“内省”;革命文化中所承载的对党忠诚、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顽强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与时俱进精神、包容开放精神,都是积极人格的重要特征。

  3.1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心理教育资源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中华民族创造、发展、流传下来的丰富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儒、道、佛三大思想传统,三家在其代表性着作中都阐述了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并涉及到了心理健康;许多文人雅士流传下来的着作也表达了自己对人格塑造的观点。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道家的庄子认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都提示我们要积极地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觉察、自我控制,都是自我认知的重要教育资源。

  周文王姬昌在《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中有“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千古名句。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曹操在《龟虽寿》中表明自己岁老仍不惰志的精神,“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些告诉我们要自立自强,遇到挫折不要气馁,都是很好的挫折教育资源。

  孟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恒爱之,敬人者恒敬之。”。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古代的“和合”思想,是进行人际关系教育的重要资源。

  3.2 革命文化中的心理教育资源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凝聚的、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的红色遗存和红色精神。它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吸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源头。包括革命遗址、纪念馆,以及在革命岁月中形成的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14年抗日战争期间,在党内形成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救国拯民等革命精神,这些精神汇成的革命文化一直在不断激励着人民群众向新中国前进。

  习近平2005年6月21日《光明日报》的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中系统阐述了红船精神,习总书记指出,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指的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革命精神,表现了红军战士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为革命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都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挫折教育的很好的素材。

  毛主席在革命战争年代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都体现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七律·长征》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将长征途中的艰险视作等闲,表达了红军勇敢顽强的精神,表达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在《卜算子·咏梅》中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表达了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憧憬;《采桑子·重阳》中写道“战地黄花分外香”、在《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中写道“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将战争场景描绘的如诗如画。这些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素材。

  3.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孕育出来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文化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是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的代表,对大学生发展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树立远大理想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精髓,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精神支柱,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动力引擎,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导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诸如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思想、“中国梦”、中国的外交政策、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抗震精神、航天精神、女排精神等等。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当代大学生的自信底气;改革开放思想是培养大学生勇敢、创新等积极人格品质的重要内容;“中国梦”是培养大学生自信、团结、坚毅等人格品质的重要内容;中国在国际交往中的责任担当和包容开放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包容开放、责任感等人格品质的重要内容;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方针,能够使大学生在面对外来文化侵袭时保持文化自信。

  4 以文化自信塑造大学生积极人格

  在高校,应该将文化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在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及选修课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文化自信,塑造积极人格品质;应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拓文化传播基地,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吸引大学生的眼球,让大学生愿意接受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形成积极人格品质;应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中华文化的温度,培养大学生的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

  4.1 以文化人,构建大学生文化自信课程体系

  现有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以专业课程为主,为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应在思政课、专业课、选修课等课程中增加文化课程。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化、价值引领、思想政治熏陶的重要课程,应该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吸取正确的文化价值导向。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作为思政课程之一,应该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在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人格塑造、战胜挫折等章节,大量植入文化元素,用文化感召学生,用名人传记、名人名言、中国历史发展大事等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并将文化自信带入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心理行为,提高自信水平。在专业教育中应该注重专业背景、历史沿革、专业前景等教育内容,挖掘专业历史及专业文化传承,既让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教育,提高对专业文化的认同。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强烈,在主流课程之外,应在选修课中开拓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可以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当代大学生关注热点相结合。

  4.2 以新媒体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助力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

  当代大学生对电子产品非常依赖,微信、微博、抖音等APP是他们最常用的软件,大学生从网络平台获取很多知识。这些网文短小精悍,以吸引眼球的题目、图文并茂的形式、大学生喜欢的话语方式讲故事。高校应该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迅速占领网络空间,学会用青年人的话语体系讲述中华文化,占领大学生的网络文化阵地。高校或高校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微信、微博、QQ等网络平台,通过短文、短视频、慕课等形式,讲述中华民族文化故事、心理故事,让大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养成文化自觉,培养文化自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可以在高校媒体开设心理健康板块,设置心理咨询、心理知识、专家讲座、心理短文等,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

  4.3 在社会实践中陶冶文化情操,涵养自信品质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高校教师作为指导者,应该提供给学生一些指导性建议,提出实践课题,引导学生从挖掘文化特色的角度,让学生走进历史遗迹、博物馆、革命纪念馆,深入农村、基层,对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特色艺术展开调研,使学生增强实践锻炼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吴亚子,徐町,陈婷,等.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研究[J].校园心理, 2018(2).

  [2]唐君军,管艳华浅谈当前大学生积极人格的现状与对策[J]文教资料, 2017(12).

  [3]黄日健,李艳萍地方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 2016(4).

  [4]毕剑横革命英雄注意的华章:毛泽东诗词中的长征和长征精神[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6(4).

  [5]沈成飞,连文妹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教学与研究,2018(1).

  [6]刘建兰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途径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12).

  [7]尚会斌,魏云雁,闫小飞,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0(2).

  [8]陈淑一,邢光晟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三维路径[J].江苏高教,2020(7).

  [9]骆郁廷,唐丽敏网络空间大学生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及其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 2019(6).

  注释

  1胡佳新、蒋明宏.积极人格特质:当代大学生逆境生存的“抗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2.

  2杨素华、孙新红.大学生积极心理培养[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原文出处:张春阳.文化自信与大学生积极人格塑造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11):93-9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