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都市农业的概念、功能及发展理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2-09 共486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济南市发展都市农业的设想研究
【第2部分】济南地区都市农业推进分析绪论
【第3部分】 都市农业的概念、功能及发展理论
【第4部分】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借鉴
【第5部分】济南都市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第6部分】济南市都市农业发展建设构想
【第7部分】都市农业有效开展探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都市农业概述

  2.1都市农业的概念与特征

  2.1.1都市农业的概念

  都市农业(Agriculture in countryside)的定义最早出现在1935年日本学者青鹿四郎所著的《农业经济地理》中,他认为"都市农业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农业,主要分布在都市内的工商业区、住宅区或都市外围。这些区域内的农业组织直接依附于都市经济并受其影响,以经营奶、鸡、鱼、菜、果等为主,也包括稻、麦、水产、畜牧等的复合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程度高,范围一般是都市面积的2到3倍" PW.

  农政经济学家桥本卓尔认为都市农业是因城市膨胀而产生,分布在城市内和城市周边地带的一种农业形态,其中城市内的农村不仅可以享受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而且最易受到城市扩张的影响。由于城市建设用地和居民居住用地容易侵占城市内的农村土地,所以应该予以计划性的保护。美国经济学家休马哈把都市农业定义为:都市农业是一种不仅能改善提高人类生存的环境,而且能生产农作物来满足人类生活需要从而联接城市人同大自然的农业形态。2003年联合国幵发计划署给都市农业一个权威的定义:"城市农业是为满足城市消费者需求,以集约的方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城市废弃物,在城市或郊区各个分散的土地和水域里种养各种农产品,并对其进行加工和销售的产业" [5].这一定义得到了学术界广泛的认同。

  2.1.2都市农业的特征

  都市农业从最初的"市民农圆"到现代都市农业一直不断的发展,学术界对都市农业的界定也随着时代不断深化。总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特征:

  1)都市农业区域的特殊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农业是城市膨胀的结果。它不同于城郊农业,不仅包括城市内部也包括城市郊区。城市内和城市周边地带受城市影响大,距离城市这一巨大消费市场最近,能够获得最前沿的消费信息从而调整销售计划,同时,这一地带可享受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都市农业可以满足城市的需要,是一种服务于城市的农业。

  2)都市农业功能的多元化。都市农业不仅生产禽类、蔬果、水产品等鲜活农作物,而且经营农、林、牧、渔四类复合产品,同时,为城市提供绿地、林业绿化带、农业教育空间及休闲娱乐场地。与此相应,都市农业具有生产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文化休闲功能。都市农业功能的多元化决定了它与城郊农业的不同。

  3)都市农业生产方式的高度科技化和产业化。都市农业利用城市资金、技术、设施、人才高度密集性的条件,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把优势运用到设施建设、生产、加工、运输、管理等各个环节。都市农业包涵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生产的农作物科技含量高,旅游休闲功能发挥得好,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形成一条高科技化产业链。

  4)都市农业的经营形式市场化和开放性。都市农业服务于城市,满足城市的需求,其生产方式的产业化决定了在经营形式上规模化、系统化、企业化,都市农业能够及时掌握消费市场的信息,从而结合自身的条件开发市场农业。都市农业利用城市信息市场和网络的便利,跨区域跨国界进行农作物交易,引进技术借鉴经验,进行国际化交流。

  5)都市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都市农业生产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的发挥,就意味着都市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都市农业生产健康绿色产品同时建设绿色城市农业,运用高科技手段,发展环保型产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尽量减少污染或无污染,注重环境保护,形成一种可持续性的农业。

  2.2都市农业的功能与分类

  2.2.1都市农业的功能

  都市农业不仅具有传统农业的经济功能,还有自身的特有功能,具体分为以下几点:

  1)经济功能。都市农业和传统农业一样,向城市居民提供鲜活、安全、环保、绿色的农作物,满足城市的消费需求。

  2)生态功能。都市农业在城市内和市郊种植绿色农作物,建设绿色农园、果园、林地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改善城市的生态系统,向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3)旅游功能。通过建设具有农业特色的场地向城市居民提供娱乐休闲的场所,农业经营者把农业和旅游结合起来吸引市民,满足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4)创汇功能。都市农业依托城市强大的科技实力,生产出口创汇农副产品跨地区跨国界流通海外市场,与国外农业市场进行交流。

  5)教育功能。都市农业建造农业教育园区为市民更好的了解农业文化搭建起平台,增加了市民参与农业、学习农业知识、亲近大自然的机会。

  6)示范辖射功能。都市农业能够运用城市人才、资金、科技优势,促使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含量、生产经营水平都达到先进的水平,建设农业技术园区,为高新技术引进、现代化农业经验交流提供示范窗口。

  2.2.2都市农业的分类

  都市农业按照自身的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类:

  1)农业公园。农业公园是指把公园的特色融入到农业中去,把农业场所中的农业生产基地与公园山水特点融合在一起,根据农产品的种类,建设公园式的生产基地,供游客游览观赏。

  2)观光农园。观光农业是指为市民提供开放的园地,市民在农园里不仅可以观赏,而且可以购买新鲜农产品,体验采摘果实的乐趣。如有的农户提供自家的花舟温室供市民游览观光,有的农户开放自家的樱桃种植园供市民采摘水果,提高了市民的生活情趣。

  3)市民农园。顾名思义是指农户把经营的土地分块承租给市民,让市民直接参与农业的种植管理,体验农耕劳作的乐趣。让没有土地承包权的市民"拥有"自己的农园,更加亲近大自然。

  4)休闲农场。这种类型的主要特点是把市民观赏、釆摘、农耕与住宿、娱乐、餐饮结合到一起,充分运用农场的自然资源引进娱乐项目,提供度假场所,满足市民休闲的需要。如度假村、度假山庄等,就把市民的休闲需求有农业的休闲功能很好的联系在一起。

  5)教育农园。这种类型的特点是发挥了农业的教育科普功能,向市民展示农业中植物的栽培、动物的饲养等过程,让市民对农业有更深的了解,获得更多的生态知识。如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教育农场等,的很好体现了都市农业的文化功能。

  6)高科技农业园区。依托强大的高科技力量,都市农业从生产方式到管理形式,形成了一条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高科技化产业链,开放高科技园区,提供示范展示窗口,让市民能够更好地了解当代的科技力量,同时加快科技交流,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7)森林公园。该类型的特点是依山而建,具有广阔的森林、各种山谷河流,奇异的地形,设置猎场、露营地、垂钓处等供人们露营、野炊、避暑、旅游、科研考察,是一种大型的农业综合生态区。

  8)民俗观光园。农业经营者依托当地的独特景观,开放具有民族民风特色的农家或农舍供市民旅游休息,如海边的农家乐、水乡民俗观光园、农家小院等,让市民感受当地的乡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9)民宿农庄。这种类型的农业是为那些在城市内已有住房,退休后向往田园生活的人们准备的,农户经营者把自己的部分土地长期承租给人们,这样不仅增加了农户的收入,充分利用闲置的土地,而且也让市民过上远离尘器的生活。

  2.3发展都市农业的支撑理论

  都市农业是城市化加快的结果,都市农业研究发展的理论支撑主要有:农业区位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都市第三空间理论、稀有性经济财物理论。

  1)农业区位理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他研究假设在一个孤立的城市里如何在每単位面积的土地上或得最大利润的问题。他提出农业利润是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除去生产成本和运输费用剩佘的部分。在假设的孤立城市里不考虑自然、交通、技术、行为、政策因素,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生产成本是常数,要想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就要把运输费用降到最低。因此,距离城市远近所产生的运输费用的差值,决定了各地农产品利润的大小。在这样的假设中,以城市为中心,杜能算出了各种农作物组合的界线,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由内向外六个同心圆状的农业区:第一圈是自由农业圈以生产不易保存的果蔬奶蛋等产品;第二圈是林业圈为城市提供果林材木;第三到五圈是农耕圈以生产粮食谷物为主;第六圈是畜牧带,最外围是荒地。从这个示意图可以得出,单位面积土地利润从内向外递减,土地的集约化程度也从内向外降低。

  城市本身是一个很大的消费市场,士:导城市周_农业用地的布局和定位,距离城市的远近决定了农产品运费的大小、地租的高低和土地集约化程度,距离城市越近,土地K位地租越高,土地集约化程度越高;对自然条件有特殊要求产地远离市中心的农产品,需要加工转型,对保鲜环境要求高或不易搬运的农产品,需要就近生产。杜能的农业E位圈理论的意义不仅在于明确了市场距离对土地集约化程度和农业区域定位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发现土地区域定位具有规律可循,优势区位不是绝对,是相对的,对都市农业区域布局的层次规划和地带规划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2)城乡一体化理论。马克思曾说,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体脑力之间的差别。早在1858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马克思就提出了乡村城市化这一概念。恩格斯曾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提到:"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所创造出來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d?能得到全面发展" [6].恩格斯第一次提出了城乡融合的理念,这些观点是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来源。城乡一体化是指以城市为中心,以城镇为枢纽,以乡村为基础,城市领导、支援乡村,乡村服务、支援城市,城市带动乡村,乡村促进城市,二者互惠互利,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全,实现共赢。城乡一体化的目的是完成城乡之间融合,构建合理的城乡体系。

  城乡一体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六个方面: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空间、制度。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靠城市的带动和乡村的推动。一方面,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经济福射功能加强,城市周边的农村受城市现代化影响,在结构布局、产业经济、发展目标等方面不断向城市趋同,因此城市的带动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乡村城市化也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巨大动力。乡村地区人多地少有大量剩余的劳动力,再加上城乡居民在家庭收入、生活条件、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上的差异,促使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化、乡村工业化推动乡村向小城镇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城市是城市、农村是农村的二元社会,不仅能缩小城乡收入、医疗条件、基础设施上的差距,而且可以加快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促使农村服务城市,建立更加和谐的城乡格局。

  3)可持续发展理论。二战后,发达国家谋求经济的发展,忽视了发展中出现的资源、人口、环境问题,导致大自然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威胁到了人们自身和后代的安危,人们这?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这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國科学家莱斯特?布朗全而的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1992年在联合国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签署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协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得到全世界的共鸣。可持续发展是以不对后人造成威胁为前提,同时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不单纯发展经济,还要求合理开发资源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从而实现经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

  都市农业为市民提供安全、环保的产品,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材料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同时都市农业给市民提供旅游休闲场所,增加市民与乡民的交流机会,让市民更加了解乡村文化,缩小城乡差距,带动农村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都市农业为城市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都市农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都市第三空间理论,都市第三空间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提出的,这套理论的提出者日本东洋大学教授肌村英一认为都市不仅要向居民提供第一空间即居住空间和第二空间产业活动空间,而且要提供第三空间即室外休闲娱乐空间。都市的土地如果都用来居住和进行产业活动的话,人们的活动空间就仅限于住所、汽车、办公室内而与大自然隔绝。都市需要第三空间的建设,旨在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成为发展都市农业又一支撑理论。

  5)稀有性经济财物理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JosephJ.Seneca和Michael KLTavssing提出在城市里良好的生活环境是稀有的经济财物,要付出代价才能拥有,同时它具有外部经济利益,应视为公共财物,政府应给予适当的补助鼓励市民参与都市农业的建设。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