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呼和浩特开展农村旅游项目的条件和对策

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 作者:单浩杰
发布于:2014-07-07 共4781字
论文摘要

  0、引 言

  旅游与反贫困问题的研究最早起源于人们对旅游经济的影响研究,即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意义以及造成的负面影响方面的研究。 真正将旅游业发展与消除贫困联系在一起是在 1994 年 4 月,英国发展局(DFID)在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扶贫旅游(PPT)的概念,指出 PPT 是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报告指出“贫困人口可以从发展旅游中受益,但是扶贫旅游不是一种旅游产品,也不是旅游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把旅游作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我国对于旅游扶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扶贫的概念、 旅游扶贫的发展战略、旅游扶贫的效应、旅游扶贫的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高舜礼(1997)认为旅游扶贫的目标地区主要是具有一定旅游发展基础的经济欠发展地区,旅游扶贫的目标不仅仅在于脱贫,还在于在脱贫的基础上致富。 朱明芳(1999)以野三坡旅游开发为例,对旅游扶贫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认为政府在旅游扶贫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刘向明(2002)对在旅游扶贫过程中“政府主导”论和“市场主导”论展开了比较分析,认为政府的作用主要是体现在政策扶持和积极引导,在贫困地区的旅游被激活后,发挥主要作用的应该是市场。

  1、呼和浩特市各旗县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情况

  1.1 城乡收入虽然增长较快,但城乡收入差距大

  在“十一五”期间呼和浩特市各旗县的农村居民的收入稳步增长, 人均纯收入从 2006 年的 5 308 元到 2010 年的 8 746 元,2010 年内蒙古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5 529.6 元,但远低于呼市城镇居民 25 174 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 呼和浩特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纯收入的 3 倍,城乡收入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参见图 1)。 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角度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城镇居民到乡村进行旅游消费,农村居民以提供旅游服务来增加收入,是一条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可行策略。

  1.2 呼和浩特管辖各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加大  “十一五”期间呼市旗县区生产总值见图 2。 呼和浩特管辖各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加大,其中,武川县和清水河县增长缓慢,增长较快的是呼市的4 个行政区、托县和土左旗。 很多乡村还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这些乡镇可以利用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特色旅游,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为贫困农村摆脱贫困,提供一条新的途径。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1.3 呼和浩特的几个旗县区收入差距大

  在“十一五”期间,呼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见图 3。 呼市的几个旗县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基本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增长态势,2010 年,回民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10 855 元,清水河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4 863 元。 和林县、托县、清水河和武川县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由于和林县、清水河县和托县近几年的经济发展较快,而且资源丰富,具有快速发展经济的潜力,2012年摘下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目前,武川县仍然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是武川县是离呼市最近的旗县,而且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乡村旅游极大的优势,可以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其扶贫的一条重要途径。

 论文摘要

  2、呼和浩特城镇居民旅游需求情况

  2.1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迅速

  在“十一五”期间,呼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见图4。呼和浩特市各旗县的城镇居民的收入稳步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2006 年的 14 055 元增长到 2010 年的 25 174 元,2010 年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7 698 元, 恩格尔系数为 30.1%,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9 109 元,可见,呼市的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

  论文摘要

  按照联合国提出的标准, 恩格尔系数数大于 60%为贫困;50%~59%为温饱 ;40%~49%小康 ;30%~39%为富裕 ;30%以下为最富裕,呼和浩特城镇居民已经进入富裕行列。 2010 年呼和浩特市人均 GDP 达到了 10 229 美元,位居全国前列,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为人们开展外出旅游活动提供了资金上的保证。 从呼市的几个旗县区来看,在“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增长态势, 收入水平排在前列的是新城区和赛罕区,高于呼和浩特平均收入水平,收入水平较低的是武川县和清水河县, 而且呼市市区的收入整体水平要高于旗县区的收入水平。

  2.2 乡村旅游需求旺盛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需求也逐渐多元化,人们对乡村的秀美风光、新鲜空气、纯朴的农村生活、乐趣无穷的农事活动充满了渴望, 人们希望通过参与乡村旅游活动来愉悦身心和加强对孩子农业知识方面的教育, 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来。 本文对呼和浩特市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态度与动机、 出行方式以及乡村旅游接待点的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调查显示,对乡村旅游持支持态度的占到 92.83%,其中对学习农业知识、呼吸新鲜空气、品尝无公害美食持支持态度的居民所占的比例较大, 从人们的态度上也能看出城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 对自己的生活环境、 知识结构以及饮食安全并不十分满意,反而乡村的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方式能够给他们带来满足,增强其安全感。对乡村旅游持否定态度的仅有 7.17%,其中,人们的否定态度主要集中在产品结构单一上, 目前很多的乡村旅游接待点活动内容仅是采摘、垂钓或吃农家饭,参与了一项活动后就没有其他可做的了,使得乡村旅游缺乏吸引力。 服务人员素质和接待点的卫生环境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由于从事乡村旅游服务的多是一些农村妇女,她们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服务质量也就很难保证。 呼市的几百家接待点中,多是小型的,往往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规模小、设施简陋,再加上受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3、呼和浩特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

  3.1 资源条件

  呼和浩特地处土默川平原的东北部,北靠阴山,南临黄河,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聚集区, 特殊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呼和浩特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资源保证。 呼和浩特绝大多数旅游资源位于城市的郊区和旗县区,不仅保存完好,而且类型多样,包括草原风光类、森林景观类、河段风光类、湖泊风光类、冰雪风光类、温泉类、文化遗址类、古城遗址类、长城类、古建筑类、古墓类、革命纪念地类、博物馆类、现代科技类、地方戏曲类、民间工艺类、节庆类等类型的旅游资源。

  此外,呼和浩特地处土默川平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呼和浩特特殊的农业经济,在“十一五”期间,肉业、奶业、蔬菜成为呼和浩特农业经济中重点发展的产业。 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农业的规模化和科学化发展,建立农业园区,为发展休闲农业,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呼和浩特地区休闲农业的几条主线分别为: 以托克托县地区为主的沿黄河生态鱼类产品休闲观光游; 以武川地区革命圣地观光为主的红色休闲游;以清水河地区丘陵、黄河地区自然风貌观光和绿色生态杂粮产品为主的休闲度假游; 以回民区段家窑地区莜面系列产品为主的农家乐旅游, 以和林格尔地区的现代农牧业设施观光游为主的休闲游;新城区、土默特左旗等地的蔬菜采摘、哈素海娱乐休闲游。 除此之外,农村地区纯朴的生活方式和原生态的生活环境也是吸引旅游者的另一核心因素。

  3.2 政策条件

  2009 年呼和浩特的旅游主题是 “城乡互动和谐游 ”,大力提倡乡村旅游。 在《内蒙古“十二五” 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在呼和浩特、包头等几个旅游城市的周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制定科学规范的标准,开展乡村旅游景区(点)星级评定工作, 推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升级和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开发, 把乡村旅游培育成社会消费热点和品牌旅游产品。 在《呼和浩特旅游业 “十二五 ”发展规划纲要 》中指出 ,要重点打造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区,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旅游法规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将乡村旅游打造成旅游业的新亮点。

  4、呼和浩特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

  4.1 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乡村旅游健康有序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与扶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完善基础设施 。 为了给旅游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政府应该积极整治农村环境,推广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实现垃圾的分类收集、定期集中处理;推广绿色环保能源的利用,例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建设乡村旅游服务中心、急救中心、停车场,改造村内公路、旅游公厕以及村容村貌的美化和绿化,配备路灯、户外招牌、通讯等设施,把乡村生态旅游区打造成无障碍旅游区,保证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

  (2)提供资金与政策支持。 政府要支持农村建筑风格的本地化改造,并提供一定的补助金,明确乡村旅游是带有扶贫性质的产业,执行有关涉农优惠政策,选择性实行税费减免。 推进旅游村庄的信息化建设,多渠道对乡村旅游进行宣传,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发放具有扶贫性质的小额贷款,鼓励民间资本的投入,支持产业链本地化建设。

  (3)规范市场秩序 。 制定试产进入和退出政策 ,实行年审和淘汰制度。 制定乡村旅游的分级分类管理标准,通过分类来突出特色,防止标准化所产生的产品趋同,结合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建设国家、省与地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 指导和推进乡村旅游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建设,加强行业自律,避免恶性价格竞争。

  (4)维护产业安全。 政府对关系到旅游者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和公共安全及卫生环保问题要加强监管,工商、卫生、旅游和环保四部门要联合进行专项整治,重点检查其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排污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以及卫生设施和安全设施是否达标。

  4.2 加强对旅游产品的整合

  在一定区域内,旅游资源的集聚程度越高,区域内资源的种类越丰富,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越大。 在呼和浩特各旗县区,不同种类的旅游资源交错分布, 因此在利用农业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上,也要将红色旅游产品、体育休闲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品和工业旅游产品纳入乡村旅游的发展体系, 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内涵,增强其吸引力,延伸乡村旅游的产业链,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乡村旅游的综合效益。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地区革命的摇篮, 这里涌现出一批老一辈革命家,拥有丰富的革命历史文物,目前,呼市的红色旅游资源主要在回民区、土左旗和武川县,因此这几个旗县区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将红色旅游融入进来,这种融入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相互融合, 例如二人台艺术是流传于呼和浩特地区的地方戏曲,可以以发生在呼市的革命故事为题材,利用二人台艺术风格展现乡村文化,加强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的相互渗透,以便发挥乡村旅游产品的整体竞争优势。

  呼和浩特的体育休闲旅游主要是在大青山范围内展开的,体育休闲活动主要是登山运动和滑雪活动。 滑雪活动的景区主要是北极光滑雪场和大青山太伟滑雪场, 其服务接待设施欠完善;新城区和武川县位于大青山脚下,其乡村旅游接待户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为前来的旅游者提供特色餐饮和住宿,弥补该区域内体育休闲旅游服务设施的不完善给旅游者带来的不便, 延长乡村旅游的旅游旺季。

  乡村旅游展现的是农耕文化, 在呼市的几个旗县除了农耕文化还有其他的特色文化, 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将展现农耕文化作为主体, 其他文化作为补充, 来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乡村旅游要将乡土文化和这些特色文化结合起来,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另外,乡村旅游还要与文化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以农耕文化为题材,创作多种类型的文化产品,例如歌曲、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摄影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域的乡村旅游起到极大的宣传作用, 激发人们对乡村旅游的无限向往。

  参考文献:
  [1]于静.论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J].经济问题,2008(5).
  [2]刘丽梅,吕君.基于生态旅游理念的内蒙古杭锦旗乡村旅游发展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1).
  [3]邹统钎.乡村旅游:理论·实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4]魏小安,李劲松.试论旅游扶贫[J].当代经济,2009(1).
  [5]曾本祥.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6,21(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