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畲族村落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思考

来源:台湾农业探索 作者:陈培磊;苏玉卿
发布于:2014-07-07 共3692字
论文摘要

  1、共生理论的涵义

  “共生”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最早源于生物学,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于1897年首先提出,是指不同生物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而生活在一起,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与其他生物走向联合,共同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互相依赖,各能获得一定利益的一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界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同样也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领域中。

  1998年,我国学者袁纯清将共生概念及相关理论向社会科学拓展,提出了共生的本质内涵,即共同进化、共同适应、共同发展是共生的深刻本质,组织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能使组织向更有生命力的方向演化,是促进组织内部创新和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动力。共生的三大要素分别是: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是形成生物共生的基本物质条件。共生模式即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

  2、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共生关系与协调发展机制

  2.1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共生关系

  在乡村旅游共生体中,乡村区域内任何农业生产单位、乡村旅游点都是共生单元。根据共生理论,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共生关系的形成,要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两个候选共生单元之间至少具有一组质参量兼容;二是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两个候选共生单元至少能生成一个共生界面,而且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以同时在共生界面自主活动;三是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两个候选共生单元,若作为同类共生单元,两者的同质度数值要求不小于某一临界值,若作为异类共生单元,两者的关联度数值要求不小于某一临界值。

  乡村旅游为特色农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是特色农业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特色农业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吸引物,它拓宽了乡村旅游的发展领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助推器。因此可认为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之间至少在市场开拓上、发展愿望等质参量方面兼容,达到上述第一个必要条件的要求。在资源方面,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合作相对成熟,两者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换日渐增多。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间共生界面也已存在,因此满足了上述第二个必要条件。

  在同质度方面,特色农业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有一定的相同性。在关联度方面,特色农业为乡村旅游活动开发提供良好的载体,如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唯美的乡村田园景观、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及本土的特色民俗风情等,乡村旅游也必然通过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业收入等形式促进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可见,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之间已经具备了共生条件。

  2.2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实现机制

  环境诱导机制、共生动力机制和共生阻尼机制共同推动着共生模式的发展,是共生体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在这三种机制里(图1),环境诱导机制属于外部因素,共生动力机制、共生阻尼机制属于内部因素,它们决定了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方式。

  论文摘要

  2.2.1强化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间共生动力机制。特色农业的发展与乡村旅游息息相关,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惠共生,特色农业的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等,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的消费群体也是潜在的农产品消费者。如果特色农业的打造与旅游相结合,特色农业也能享受到乡村旅游的客源。在共生关系的内部环境中,强化村民的共生意识、建立乡村共生动力机制,能使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共生关系得到健康发展。

  2.2.2完善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共生的环境诱导机制。外部环境通过成立专门的管理协调机构,如农业旅游管理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乡村旅游合作社等组织,统一规划乡村发展,建立、健全乡村发展的协调机制、制度,完善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共生组织的环境诱导机制,优化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共生环境,从而建立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共生关系。

  2.2.3减缓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共生阻尼机制。无论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共生关系是通过哪些共生介质构成,都存在着共生单元的能量消耗,因此一定程度上阻缓了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共生关系的发展与维持。乡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匮乏、人才较难引进、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阻碍了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共生模式的建立。政府部门应积极建立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政策支持体系,如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特色农业的金融支持政策、市场支持体系、乡村旅游的教育培训支持等,相对地减缓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共生阻尼机制,进而推动其共生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3、畲族村落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思考

  以长泰县板里乡高层畲族自然村为例。

  3.1发展条件

  3.1.1区位条件优越。高层村位于长泰县坂里乡西北部,距县城41km,到漳州39km,离厦门85km,农产品市场及旅游客源市场可延伸。漳永高速公路沙建互通口在规划建设中,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有利于提高游客的可进入性,也有利于特色农产品的物流体系完善。

  3.1.2特色农业基础良好。高层村在2012年实施高层村磜头畲族自然村农业发展基地,项目规模有:种植冬瓜13.33hm2,龙柚3.33hm2,甜玉米5.33hm2,农业基础设施排水沟200m,农田轮灌沟300m,田园运输道500m。高层村特色农业基础良好,有利于实现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双赢。

  3.1.3畲族文化优势。高层东山自然村是畲族人口聚集地,畲族人口比重占高层村总人口的11.3%,保存特色的畲族传统。高层畲族村拥有多姿多彩的畲族文化,包括畲族图腾、语言、饮食、建筑、服饰、药草、婚俗、农耕、祭祀等。作为漳州市少有的畲族聚集地,如果畲族文化能作为维系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间的纽带,更有利于畲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3.2存在问题

  高层村主要的特色农产品有甜玉米、黑皮冬瓜、茄子、辣椒等,由于受到资金、供求市场信息不通畅的影响,农副产品价格偏低。高层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不是很好,虽具备特色农业景观资源、畲族文化优势,但没有利用特色农业的资源,畲族文化优势也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更没有建立畲族村落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共生环境。

  3.3对策建议

  3.3.1强化共生意识。实际运作中,首先要强化乡村村民的共生意识,将分散的农民集中起来,一起打造高层畲族村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加强乡村农民、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再者,在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理念方面,要强调“共生理念”的重要;在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管理模式方面,要落实“合作共生”的政策;在两者进行合作方面,要完善共生关系的环境。其次,强化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共生合作。通过对称互惠共生关系发展乡村旅游,以乡村文化为载体,融入畲族文理,创意特色农业,形成新业态。通过推陈出新、返旧开新等手段,建设畲家民宿,延续畲族文化肌理;通过创意设计来提升特色农业的生机和品质,将多彩、快乐和健康等积极元素注入高层畲族村的发展理念中。根据乡村旅游发展趋势,规划以农业生产、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为重点的特色农业活动,辅助乡村旅游接待等活动,通过乡村旅游功能的引入来激活特色农业的价值兑现。

  3.3.2建立畲族村落协调制度。建立畲族村落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协调制度,避免多头管理。通过由政府牵头、村民带动,成立管理协调机构,积极引进骨干龙头企业进行“编造”,建立特色农业企业制度,按照“外接市场、内连基地、带动农户”的要求,引导经济实力较强的骨干企业与广大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统一规划畲族村落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对畲族文化进行提纯、重塑和宣传,进而塑造出特色畲族村品牌形象,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增强畲族村落的文化吸引力、感召力,有效推动畲族村落的乡村旅游发展。另一方面,提升特色农业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使特色农业与乡村田园景观紧密结合,形成规模、档次和效益;提高特色农业对乡村旅游的贡献率,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品牌,延伸农产品价值链;融合畲族文化,有效地将生活空间、精神空间等软空间融入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有机元素,形成特色农业的畲乡旅游风景带。

  3.3.3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当地政府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加快完善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政策支持体系。首先,高层畲族村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畅通畲族村落融资渠道,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完善财政支持长效机制;其次,援助畲族村农业设施、旅游设施工程建设;再者,完善特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议通过专门的农产品购销经营企业来建立起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提高农户应对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最后,高层畲族村落在引进发展人才优惠政策的同时,建立人才利益激励机制,加强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利益相关主体间的协调与合作。同时可加快已成立的畲山果蔬花卉合作社的建设,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建设项目的推介、宣传,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围绕特色农业产业,支持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将分散发展的农户联结起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规范合作社为畲族乡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共生关系建立的中远期,可建设畲家民宿专业合作社,提高整体的服务管理能力水平,减缓畲族村落共生体的阻尼机制。

  参考文献:
  [1]黄细嘉,邹晓瑛.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互动型红色旅游区的构建———以江西南昌地区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0,(2):213-218.
  [2]申秀英,卜华白.中国古村落旅游企业的“共生进化”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一种分析[J].经济地理,2006,26(2):322-325.
  [3]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