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风险管理论文

影响国内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9-24 共5222字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一种动态的风险管理机制。完善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银行稳健经营的前提和保障,有利于商业银行追求自身盈利的目标,有利于保证银行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的协调作业,有利于确保银行业甚至整个市场经济体系有序地运行。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处于何种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都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信贷风险一直是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管理中不可忽视的关键,不仅关乎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国家宏观经济长治久安。同样地,在十二五规划中也要求商业银行在继续深化改革发展的同时强化风险管理,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此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健全并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控制,提升创新发展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构建稳定健康的经济金融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长治久安。

  在世界经济日益开放的今天,各国逐渐放松金融管制,银行的发展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要迎接来自风险的挑战,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与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我国商业银行广泛吸取来自世界范围内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取之精华为我国所用,努力把控在日常经营中的信贷风险,同时目光长远,应对国际国内挑战,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对于完成银行经营目标,保障银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实践现实价值。

  1.1.2 选题意义。

  当今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变幻莫测,竞争环境日益激烈与严苛,在这种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着眼于研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则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第一,从选题角度来看:本文立足于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与实际情况,多样地考虑了不同的经济社会环境背景,不同的国家政治制度形式,以动态的眼光,全面地研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联系实际并同时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学习经验并为我国商业银行所用,具有一定的价值。

  第二,从研究现状来看:本文详细地探讨分析了当前银行在日常经营中所面临的信贷风险和一些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纵向梳理比较的同时分析了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潜在风险因素,建立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框架,夯实了全文的基础,具有新的意义。

  第三,从研究内容来看:本文不仅对于当前银行信贷风险现状给予了高度专注,同时对于一些尚未爆发的,或容易被忽视的潜在风险因素,例如房地产金融等,也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分析了当前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缺陷与漏洞。以 2004 年至 2013 年为时间维度,以不良贷款率来衡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选取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及五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分类进行实证研究,最后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第四,从观点的新颖程度来看:本选题立足于"十二五"时期,为文章引入了最新的理论成果,同时秉承以往的理论精华,根据当今国际国内的实际情况,结合重要会议要求和纲领性文件,依据最新数据分析,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着一定的时代价值。

  第五,从选题具有的实际价值来看:紧密结合当今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与我国实际国情,将从前文研究的基础和角度上,就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构想,以供参考,这也是本文的实践价值所在。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最早的研究商业银行贷款理论堪数亚当·斯密(1776)发表的《国富论》。

  他提出了真实票据理论,他认为,短期闲置资金是银行资金的主力构成[1],但究其未对于银行贷款的多样性给予充分考虑,因而忽视了存款的相对稳定性[2].虽然现在看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经济条件下对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认识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莫尔顿(1915)提出了着名的资产转换理论。根据他的理论,银行可以在可转换资产方面努力,这样不仅大力地推动了银行的多样化发展,扩充了资产经营范围,同时也有助于银行保持自身的经营目标。

  凯恩斯(1936)在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货币行使其交换价值,同时也是生息资产,其有效需求对于国家宏观经济层面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普鲁克诺(1949)发表了《定期放款与银行流动性理论》,并据此指出,银行在日常贷款业务中,一定要考虑债务人的偿还能力,关注债务人的预期收入,未来资金来源较多的债务人无法按时偿债的机率要显着小于在可见时间内资金来源较少的债务人,这样做可以使银行有效减少无力偿还贷款的发生机率。

  自普鲁克诺之后,很多着名经济学家对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也提出诸如资金总库理论、资产分散理论、资金转换理论等理论看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更加细分和量化。马克维茨(1952)提出了着名的均值--方差模型,他将风险定义为期望收益率的波动率,将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投资组合的选择中,为定量研究信贷风险提供了数理支持。

  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爱德华·阿特曼教授(1968)提出了 Z-score 模型,模型以多变量统计方法为基础来估算风险。阿特曼(1977)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新的信贷风险模型,并在此后不断扩展研究,并得到广泛应用。

  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继往开来,依据时代发展,结合《巴塞尔资本协议》、《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等纲领性文件不断补充与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理论的认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际上对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进一步丰富,此时的研究更为注重将金融理论与数理模型相结合。与此同时,伴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发展,对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认知不断丰富,很多知名经济学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萨特雅吉特·达斯(1998)发表《信用衍生工具:信用违约风险交易与管理》、查尔斯·史密森(2000)《信用衍生品的银行投资组合管理的启示》、安德森(2000)《风险转移机制:保险,信贷和资本市场》、约翰·基辅和罗恩·莫罗(2001)发表《信用衍生工具》、赫尔和怀特(2001)发表《信用违约互换定价研究》、布莱恩·科伊尔(2003)《信用风险管理》、菲利普·乔瑞(2005)发表了《风险价值 VaR》等等。与此同时,信用监测模型、死亡率模型,贷款分析系统等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接连提出,不断丰富了精算工具与方法。

  1.2.2 国内文献综述。

  我国对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起步,虽然和西方相比起步较晚,但是自 90 年代以来,国内社会各界在认真研究西方研究硕果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做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

  王春峰(1998)在他的研究中通过递归分类树、组合预测等方法,运用多元线性模型来探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次年,他在《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中通过对于神经网络技术的研究得出了该种方法与传统统计方法相较而言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具备更高预测精确度的结论[3].

  武剑(2000)从信贷风险管控的前后多方面考虑,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诸如构建完善的公司治理、建立预估模型等有效对策。[4]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学者对于《巴塞尔协议》及其后续官方框架性指导文件也给予了很多关注和研究。如郑利国(2001)就以巴塞尔精神为指导,通过分析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研究了商业银行关系管理。

  朱强标(2003)《统一授信:控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现实选择》从主体、品种、对象等七个方向研究了统一授信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及实施方法。

  徐红、赵优珍(2003)在其研究中对于信贷风险的管理指出了建立动态风险审核机制的有效性与必要性,加强贷审分离,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股审贷流程,同时健全信息风险系统等。

  同时,陈忠阳(2005)对信贷风险关键因素之一的违约损失率(LGD)也进行理论相应的研究。罗伟成(2005)《结构蒙特·卡罗方法在度量信贷风险中的应用》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系统地阐释了银行贷款风险。

  周开国(2005)《当代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及评析》着重讲述了一些国际上对于信贷风险的经验总结,指出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存在的差距,结合实际提供了诸如完善模型计量等努力的大方向。

  魏灿秋(2009)《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指明银行对于其在日常经营中所遇到的风险项目要不遗余力,其中,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更是银行在把握信贷风险管理时的重中之重。

  王秀丽、常静(2009)以博弈论的相关知识为理论支撑,探析了我国银行信贷中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阐释了信贷市场中信贷人员和贷款人行为,并提出了相应的激励机制设计方案[5].

  张合金、贺潇颖(2010)《试论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防范--基于企业融资结构和企业税负的视角》从微观角度,研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特点,探讨了企业的融资结构及税负,对于防范信贷风险给予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李冠麟(201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中指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成败至关重要,从内外部因素分析了我国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任健(201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与研究》,从多角度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完善信用体系等诸多建设性意见与建议。

  于娟娟(2013)《国外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启示》中提出了建立并完善独立审批人制度、重视不良贷款的消化处理与管理方法创新等建设性意见及构想。

  张昕(2014)《我国商业银行公司信贷风险管理的行业思维》中详尽的探讨了当前银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讲述了现有存在于行业之中根深蒂固的行业思维,提出要结合实际,及时更新管理理念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局面和纷繁复杂的形势。

  伍铁林(2014)《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研究》中根据最新的经济金融发展态势,首先肯定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成果,但同时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缺陷与问题,并以风险控制概念为源头引出了例如坚持企业文化为风向标等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具体应对方案。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为题,全文共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详细解释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阐明了全文的研究思路架构与方法及文章的主要创新点;第二部分将详细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与潜在风险,并分析其中存在的潜在漏洞与隐患;第三部分则通过横向对比的方法分析国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实践进而得出可以为之所用的借鉴;第四部分将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进行实证研究,以不良贷款率来衡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以 GDP 增长率等为解释变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十家商业银行,以 2004 年至 2013 年为时间维度,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进行实证分析;第五部分则以当今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实际国情为基点,将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结合当今对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规范性纲领性文件和国内外先进经验,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从五个大方向着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3.2 研究方法。

  文章在研究的过程中采取理论研究与实际研究相结合,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横向对比与纵向梳理对比的方式,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同时结合面板数据模型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进行实证分析,并将理论结合实际,为健全信贷风险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构想。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

  第一,本文结合实际探究了当前经济环境下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领域中隐含的潜在风险因素,例如房地产金融等。

  第二,本文横向比较了国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实践,并得出了一些可以为之所用的借鉴,运用对比的方法使得本文能够不孤立局限地讨论问题,得出的结论更加有信服力。

  第三,文章通过不良贷款率来衡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选取了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及五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以 2004 年至 2013 年为时间维度,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实证研究结果中,大型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数据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可以分别考虑分析,有着一定的创新意义。

  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

  第一,文章通过多种渠道与方式搜集、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由于存在历史局限性,个别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等数据在早年未在其银行年报中披露;由于时间局限性,个别数据未能在本文完成之前更新披露。

  第二,本文通过不良贷款率来衡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相关实证研究,同时从当今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对健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给予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构想。但世界经济金融环境变幻复杂,银行在日常经营管理中所面对的风险也在时时变化,由于风险的客观存在和多样复杂性,这种探索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因此,若要实施改进需要较长的磨合检验过程。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