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风险管理论文

融资性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能力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8-09 共951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能力探究
【第一章】融资性担保企业风险防控力研究绪论
【第二章】融资担保企业与全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第三章】融资性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能力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第四章】企业担保风控能力问卷设计及数据质量分析
【第五章】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相关因素模型实证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融资担保企业风控能力调研结论与参考文献

  3 融资性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能力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现有文献的理论分析可以得出,融资性担保企业的全风险管理的八大要素可分为过程管理和配套设施两方面,且这两方面密不可分地直接影响着企业风险控制的结果。想要了解融资性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能力影响因素,首先必须要全面了解融资性担保企业风险控制的特征,即要考察担保企业风险管理中过程控制与配套设施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对企业风险控制结果的影响。

  因而,本文为了全面探索融资性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效应分别基于的特征,综合地抽象出融资性担保企业风险识别与评估、保后管理与监督、担保业务运行环境、人力资源和信息管理与控制五个风控能力影响维度,细化各维度的影响因子并建立融资性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能力影响因素模型。

  3.1 理论模型的构成要素分析

  3.1.1 风险控制能力影响因素的选择与概念

  本文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刘殿辉(2010)通过对于全面风险管理的研究,提出了风险识别和评估对于担保企业风险控制的重要意义;吴俊杰(2012)在担保企业风险传导模式的研究中总结出,大部分担保企业处于较为复杂的担保链上,内部的控制管理和外部的影响都会对于担保企业的风险控制产生影响,其中风险的识别评估和保后管理具有相对重要的作用;王震(2010)在信贷业务的风险防控办法已经中提出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和信息交流对于整体的风险控制效率具有显着的影响;翁建兴(2011)在中小型担保企业内生性风险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担保企业与商业银行的显着区别,提出完善的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制度能够显着的影响中小担保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周敏(2012)在担保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中提出信息管理和管理框架对于风险控制的正面影响。结合对担保企业的走访了解,经过平衡和筛选,并且为了使融资性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能力影响因素更加明晰直观,本文作了如下调整:

  第一,将“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进行了合并,因为这两方面的内容基本都属于在担保项目授权之前的对被担保企业进行调查和对项目进行评估,对风险进行控制的措施,担保企业实际执行这两项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相互交叉和融合,因而本文将之进行合并为同一指标。

  第二,将“保后管理”与“监督”进行了合并,因为这两方面的内容基本都属于担保项目通过之后的对风险进行控制的措施,并且在担保企业的实际执行过程中也是会产生相互交叉和融合。

  第三,将“信息管理”与“控制活动”合并,因为控制活动在担保企业的实际操作中是在信息管理、交流与反馈等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

  第四,将“内部环境”分为了“担保业务运行环境”和“人力资源”,因为在整个全风险控制活动中强调人的因素,强调人的责任与工作,因此将人力资源分离出来进行验证。

  从而,本文将担保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影响分为了五个维度:风险识别与评估、保后管理与监督、担保业务运行环境、人力资源和信息管理与控制。

  ①风险识别与评估

  风险的识别与评估能力,主要是指融资性担保企业对于潜在风险的预估和对于既存担保业务的风险控制和评估的的能力,其主要是通过各类担保业务技术手段和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团队进行风险防控的方式。其主要考虑担保企业在评估工具、内部制度和措施合理性三个方面的能力。其中评估工具主要是指评级模型、风险定量模型和信用评级方法在担保业务方面的应用,以及反担保物的设计,这些因素是担保企业风险防控较为有效的技术手段,特别是反担保物的设计能否有效覆盖风险敞口,直接影响着企业未来面临的风险大小;内部制度主要是指担保企业的风险控制团队的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处理手段;措施合理性主要考虑的是担保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对于其风险控制的利弊,其对于业务的整体结构和风险控制团队的稳定性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作为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较为重要的一环,风险的识别与评估能够最为直接的影响到担保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和水平。

  ②保后管理与监督

  保后管理主要是指担保企业对于客户获得贷款后的经营生产情况和还款情况进行的监督,同时,对于反担保措施的情况也是非常重要的监督部分。担保公司对于反担保措施的保后管理与监督的工作主要集中两个方面:第一,反担保物保值情况,担保公司在业务发生后需要经常对于反担保物的既存情况和保值情况进行确认,其工作通过担保公司的专业评估人员进行;第二,担保公司需要定期的了解反担保人的经营情况和财务情况,担保公司通过专业的财务团队对于反担保人的审计报告、财务报告和业务台账进行相关的确认和分析,通过财务和经营情况判断反担保人的偿还能力。在完成了上述的两项工作之后,担保公司会制作相关的保后监管报告,从而对于保后项目进行管理和监督,避免代偿的产生,进而提高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

  ③担保业务运行环境

  担保业务的运行环境控制主要体现在综合管理能力方面,也就是通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整体管理结构的加强以及整体企业风险控制文化的建立来提高担保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综合管理能力一直是担保企业风险控制之中较为容易忽略的一个方面,因为其作为风险控制的软实力很难加以界定和评价。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风险控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管理层对风险的认知度方面,而整体管理结构和企业风险控制文化的加强主要是指从基本的管理意识和文化意识上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好的管理层意识和基层文化发展是担保企业风险规避的软实力,但是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④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对于担保企业风险控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项目经理的素质和数量、风险控制人员的素质和数量、绩效考核制度和考核政策的匹配性进行考虑。同担保业务的运行环境不同,人力资源对于担保企业风险控制的影响是具有可控性和可评价性的。优秀的项目经理能够仔细的洞察客户的情况,对于其经营数据和财务数据进行甄别,并在需要的时候及时获取客户的原始单据、客户档案等风险评价所需的重要信息。而优质的风险控制团队则是对于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的重要力量,是担保企业风控最为重要的一环。合理的人力资源策略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的加入;而恰当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可以帮助担保企业稳定员工的情绪,减少道德风险的产生,在长期的运营中形成稳定优质的风险管理团队。因此好的人力资源策略是担保企业风险控制的重要一环,而不合理的人力资源策略则会导致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从而对于担保企业产生较为消极的影响。

  ⑤信息管理与控制

  信息交流与控制主要考察的是担保企业内部的交流办法,以及对于信息和数据的合理管理和分析能力,这是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技术保障。在客户经理的数据采集之后,大量的客户数据进入担保企业的系统,科学和高效的数据信息管理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风险控制团队的效率,进而提升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而对于风险控制活动的相关定义可以解释为担保企业所具备的对于各类情况的控制力度和控制方法,主要体现在突发性情况发生时的处理办法和流程规则,这是对于风险控制稳定性的保证。

  3.1.2 风险控制能力的体现与概念

  对于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具体体现方面,本文主要借鉴风险资产管理理论(Risk Asset Management Theory)和秦颖(2008)对于内部控制系统的理论,制定风险控制能力协整性评价的相关测度,以及我国商业银行管理规范中有效性的相关规定,最终总结为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和风险控制的协整性两个方面,其中有效性方面主要强调对于既存和潜在风险的掌控能力和控制水平,协整性方面主要强调担保企业内部管理的协调性,以及内部控制之间有无不良的干预,从而影响到风险控制的水平。

  风险控制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全部担保项目风险程度、新发放担保项目风险程度和对于已发放担保项目的风险变化情况三个方面。全部担保项目的风险程度也就是所有既存业务和公司现状的综合情况,其主要体现在公司整体的担保项目评估和担保企业运营情况的评价;新发放担保项目风险程度是近年来评估担保企业风险状况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由于国内担保行业的操作不规范性,许多担保客户在获得借贷资金后会进行高风险投资和不法经营等违规投资,此类行为在破坏金融市场的规范性的同时极大的加大了担保企业的风险,因此新发放担保的风险程度是影响风险控制有效性的重要方面;而在已发放担保项目的风险方面,担保企业需要定期的对于客户企业和反担保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从而得知其最近的经营情况和财务情况,促进借贷资金的回收,对于出现的特殊情况进行相关的风险规避和控制。

  因此以上三个方面的情况可以作为判断担保企业风险控制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而在风险控制的协整性方面,主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政策制定方向与实际效果的一致性,几乎所有的担保企业对于风险控制政策都持有非常重视的态度,但是往往在好的政策制定之后,由于人力资源、整体管理、运营手段等多个方面的原因,很难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政策制定方向与实际效果的一致性是担保企业风险控制协整性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二,不同政策同时指导下担保风险控制机制情况,担保企业尤其是融资性担保企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包括政策性担保公司在内,担保企业经常会产生管理层的变化和公司策略的变化,不同的政策指导和管理方针会对于担保企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在变化的同时能否维持风险控制能力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评判标准;第三,对于一项风险控制策略,前后政策变化造成的影响,其影响效果类似与不同政策同时指导下担保风险控制机制情况,但是与其的区别在于风险政策的变化与否。好的风险控制政策应该是以经济原则和市场原理作为依据制定出的产物,不应受到政策较多的干预和影响;第四,对于一项风险控制策略,对于不同部分的政策不同时,是否产生分歧。

  在整个风险控制过程中需要考虑非常多的细小环节,对于每一个细节的把握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整体的风险控制情况,避免不同部分冲突的发生是担保企业需要尽力做到的也是较为难以做到的部分,因此其实施的好坏可以作为担保企业进行协整性评估的重要指标。因此,担保企业风险控制的协整性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考虑。

  3.2 理论模型关系假设

  3.2.1 风险识别与评估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关系假设

  本文借鉴了刘钢(2012)在《融资性担保公司结构与风险之关系初探》的文章中提出了风险识别对于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影响,解释了风险识别过程中金融体系和利率双轨制对于风险控制产生的影响,从银行和担保企业两个层面解释了风险的识别对于风控的影响,因此,作以下假设:

  ①风险识别与评估和风险控制协整性的关系假设

  首先,在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方面,通过评估工具的水平提升,以及反担保物的设计与创新,能够显着的提高担保企业的风险控制水平,通过信息化的评估技术对担保企业的整体风险控制进行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整体的运营效率和水平,促使业务的安全性升级和管理水平的增强,很大程度上提高担保企业的整体风险控制的协整性。

  其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中内部风险识别制度的改善能够加强担保企业内部对于政策制定方向的确认和实施,通过合理的内部风险识别制度引导合理的风险控制政策的出台,同时加强相关的管理和实施,在提出好的策略的同时保障了整体的运营情况,提高了风险控制的水平。

  然后,评估措施的完善程度的提高从一定的程度上提升了降低了担保企业政策制定过程之中可能产生的分歧和差异,较为完善的制度的制定是在考虑了经济原则和市场原理之后得到的结果,与担保企业的实际业务情况较为一致,其能够帮助避免出现政策不同的分歧情况,进而提升风险控制协整性。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1a:风险识别与评估对风险控制协整性有正向显着的影响。

  ②风险识别与评估和风险控制有效性的关系假设

  首先,评估工具水平的提升能够对于全部的担保业务起到风险判断提升的作用,包括新发放担保业务和已发放担保业务在内的所有可能产生风险的业务都能够通过合理的定量定性的信贷评估模型、信用评价模型和风险量化体系进行判断和分析,从而全面的提升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其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中内部风险识别制度的改善能够对于各类业务进行提前的预警和判断。例如,对于新发放业务进行识别和分析,避免其由于不良的投资产生担保企业自身的损失;而对于既存业务的风险识别,能够通过对于客户情况的了解和判断以及反担保人的情况识别,作出正确的判断进而避免由于风险问题带来的损失。

  然后,评估措施的合理性的上升使得担保企业对于其所有的客户情况有了更加合理的认识和了解。例如,在新客户的首次交易之前,通过合理的评估措施就能够帮助担保企业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和问题,而对于所有的客户合理的评价制度更能够极大的提升客户的满足度和对于自身情况的认识,在提升整体的经营效率的同时,加强了风险的防控。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1b:风险识别与评估对风险控制有效性有正向显着的影响。

  3.2.2 保后管理与监督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关系假设

  本文借鉴了赵勇(2011)通过对于 2011 年我国八省发生的近几十起借贷风险的成因分析中,强调了内部控制力度和保后管理监督对于我国担保企业风险控制的影响,从法律层面、监管层面和控制措施层面三方面进行了拓展,进一步解释了保后的管理与监督对于整体风险控制的重要意义和不可替代性,从而做出如下假设:

  ①保后管理与监督和风险控制协整性的关系假设

  首先,贷后对于客户的经营情况的管理中保后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和岗位履行情况的结果,能够体现出其对于保后管理政策的影响。良好的保后管理制度的执行和岗位职责履行能够反映出担保企业的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和实施的一致性,进而反映出担保企业的风险控制的协整性。

  其次,对于客户贷后经营情况和还款情况的监督,能够较大程度上的促进对于客户风险政策的实施,通过实地所获得的最新数据进行客户情况的确认和监督,从而在保证借贷资金安全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政策执行力度,进而促进担保企业整体的协整性。对于反担保物的保值情况和对于反担保公司的经营情况和财务情况的了解过程能够促使担保企业的内部管理加强,促进担保企业对于其贷后措施的确认和改善,进而增加其风险控制的协整性。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2a:保后管理与监督对风险控制协整性有正向显着的影响。

  ②保后管理与监督和风险控制有效性的关系假设

  首先,贷后对于客户的经营情况的管理中保后管理制度的执行和岗位职责的履行能够促进整个担保企业的正常运转,使得其对于整体的管理程度加强,从而促进担保企业全部担保项目的风险控制。合理的保后管理制度也是帮助担保企业管理新发放担保项目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制度能够帮助担保企业规避风险,最终提高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其次,对于客户贷后经营情况和还款情况的监督,也就是通过各类的调查办法和分析手段对于借贷客户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能够详细的把握新担保项目客户和既存客户的现状,通过经营情况和财务情况,对于可能发生的风险和问题进行事先的确认和防范,最终提升整体的风险防范水平。

  然后,对于反担保物的保值情况和对于反担保公司的经营情况和财务情况的了解也有助于担保企业的整体风险控制,反担保企业是在担保项目客户无法偿还债务时替代担保项目客户进行偿债的企业,其反担保物的保值情况和其目前的经营财务情况对于担保企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有关于反担保物和反担保企业的贷后监督管理对于整体风险防范的有效性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2b:保后管理与监督对风险控制有效性有正向显着的影响。

  3.2.3 担保业务运行环境与风险控制能力的关系假设

  本文借鉴了朱继盈(2013)在小微担保企业的风险控制研究中提出了担保业务的运行环境的影响的相关分析,即小微担保企业存在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内控风险等多样风险,担保企业通过建立风控模型和风险自留制度进行风险控制活动的加强,通过对于自身的业务运行环境的改善提升整体风险控制能力,从而做出如下假设:

  ①担保业务运行环境与风险控制协整性的关系假设

  首先,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整个管理层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优秀的管理层的管理下,针对与市场现状所产生的制度很难随着整体管理团队和政策的变化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在不同的风险控制政策的情况下,担保的风险控制机制可能不会产生较大变化,这一方面很好的说明了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风险控制的协整性的促进作用。

  其次,企业整体管理结构的加强,能够使企业产生合理的管理体系,也就是说产生不随管理团队变化或很少变化的管理体系。一方面,整体管理结构的加强使得担保企业的政策控制策略变化时风险控制策略的一致性;另一方面,结构的稳定性使得管理政策发生变化的同时不会对于风险控制政策产生影响,进而促进风险控制的协整性。

  然后,企业整体风险控制文化的建立是在基层的员工中树立合理的风险控制文化。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使得各个阶层的员工对于风险和风险的控制具有良好的意识和认识,从而进一步避免了由于不合理的策略而产生的风险控制的问题,从根本上提升了担保企业的整体风险控制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3a:担保业务运行环境对风险控制协整性有正向显着的影响。

  ②担保业务运行环境与风险控制有效性的关系假设

  首先,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得企业具有更为合理和优化的人力资源策略,进而吸引了更多的优秀的管理者加入担保公司的团队。好的管理者和员工会带来先进的经验和文化,进而推动担保公司整体的风险控制能力和意识,对于全部的风险控制项目都有有益的影响。而在既存客户的担保项目风险变化问题上,更是能够合理的进行预警和问题的解决。

  其次,企业整体管理结构的加强会促进各个部门的合作和共同进步。对于新兴客户的数据采集主要又客户经理完成,而针对既存客户的数据分析则是又风险控制团队进行的。管理结构的加强促进了各个部门之间的紧密型和合作,从而使得信息的交流更加便捷和高效,从而提高整体的有效性。

  然后,企业整体风险控制文化的建立是在基层的员工中树立合理的风险控制文化。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使得各个阶层的员工对于风险和风险的控制具有良好的意识和认识,从而全面的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有效性。

  H3b:担保业务运行环境对风险控制有效性有正向显着的影响。

  3.2.4 人力资源与风险控制能力的关系假设

  本文借鉴赵璐(2011)在针对河南省担保企业风险问题的研究中,提出了内外部风险的差异性,并针对于担保对象和银行风险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力资源的控制对于内外部风险的控制作用,通过对于内部体系的控制和人力资源的保证对于融资性担保企业的风险控制进行预警和控制;殷志军(2011)在探讨担保企业整体运营效率的问题时,提出了人力资本对于政策性担保企业的显着影响,使得担保企业的整体风险处于可控的状态,从而作出以下假设:

  ①人力资源与风险控制协整性的关系假设

  首先,客户经理的数量和质量主要依赖于担保企业的招聘质量和进入担保企业之后的培训质量,提高人力资源能力的第一方面就是提高客户经理的相关水平。作为最先接触到担保客户的员工,客户经理的交流结果和数据获取直接影响到公司对于客户情况的判断,合理的判断能增强进整个政策的实施效果,增加管理团队的信心,进而提升风险管理的协整性。

  其次,风控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更是人力资源能力的重要方面,风控人员是担保企业之中数据的分析者,其专业性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决定一个担保企业政策制定的方向和合理性,好的风控团队能够根据市场情况和数据针对担保企业的情况进行相关的分析,使得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增加,从而促进风险控制的协整性。

  然后,考核制度及其与考核政策的匹配是我国目前担保公司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合理的考核制度能够促进员工的工作状态,进一步影响到公司政策的执行效率。

  H4a:人力资源对风险控制协整性有正向显着的影响。

  ②人力资源与风险控制有效性的关系假设

  首先,客户经理是最先接触到客户的担保企业员工,通过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判断,客户经理需要准确的把握新项目客户的具体情况。优秀的担保企业客户经理能够在不断的开发新客户的同时汇总客户的信息,确保担保项目在开始之后不会由于一些原因产生不必要的损失。而对于既存的客户,客户经理也同样能够通过自身的能力了解客户的情况,从而提升整个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其次,风控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是风险控制有效性的重中之重,风险控制团队是一个担保企业的大脑,其对于数据的分析结果对于整个的政策和操作都会产生影响。

  对于新项目客户的分析不足可能会导致项目的失败,而对于既存客户的问题分析失误则可能会导致担保公司承担额外的较多的风险,因此提升风控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是风险控制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然后,考核制度及其与考核政策的匹配是对于担保企业员工进行整体评价和成果确认的重要部分。合理的考核制度及其与考核政策的匹配能够极大的提升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公司整体的风险控制效率提高。

  H4b:人力资源对风险控制有效性有正向显着的影响。

  3.2.5 信息管理与控制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关系假设

  本文借鉴了席红辉(2005)通过对于巴塞尔框架下银行业和保险行业的研究,所提出的信息化对于整个金融行业风险控制的作用,其主要通过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在基于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的基础上,实现担保企业风险的控制;以及陈道富(2015)在对于担保企业整体风险的大数据分析后得出结论,我国目前担保企业组成较为复杂,首先应该加快整合整体的信息,其次应该加强互联网管理,最后应该建立更为合理的风险控制体系,最终通过信息的交流与控制实现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提高,从而作出如下假设:

  ①信息管理与控制和风险控制协整性的关系假设首先,在风险控制活动方面主要涉及各类情况的控制力度和控制方法,通过提升担保的审批制度和流程的有效性质,使得流程之间的衔接顺畅,减少由于政策制定的差异而导致的风险问题。从而提升整体的风险协整性其次,在信息的交流方面,通过先进的信息管理相关技术和对于各类事件的追溯管理和有效性控制上,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使各方面的措施不会互相独立和割裂。合理的追溯方式和反馈制度能够将目前存在问题的重点反应出来,从而改善存在的政策问题。

  H5a:信息管理与控制对风险控制协整性有正向显着的影响。

  ②信息管理与控制和风险控制有效性的关系假设首先,在风险控制活动方面主要涉及各类情况的控制方法,好的风险控制方法能够在担保项目风险出现之前进行合理的预警和判断,整体的风险问题的产生和扩大,从而提升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其次,在信息的交流方面,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极大的增加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提升风险控制合作的程度。通过信息管理能够合理的追溯既存客户的担保项目问题,同时也能够对于整个的新项目客户进行风险预警和情况分析,利用信息技术的高效手段最大程度伤的提升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H5b:信息管理与控制对风险控制有效性有正向显着的影响。

  综上,总结本研究的假设如表3.1所示。

  3.3 理论模型框架

  由上述分析,我们得到了融资性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能力影响因素理论框架的基本要素,风险识别与评估、保后管理与监督、担保业务运行环境、人力资源和信息管理与控制五大影响因素,以及风险控制能力的两方面表现--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和风险控制的协整性。通过理论分析本文得到了理论框架要素间的假设关系,即五个因子对融资性担保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可能有直接、正向的作用。基于五个因素的风险控制能力的影响模型如下图所示: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