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风险管理论文

融资担保企业与全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8-09 共884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能力探究
【第一章】融资性担保企业风险防控力研究绪论
【第二章】融资担保企业与全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第三章】融资性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能力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第四章】企业担保风控能力问卷设计及数据质量分析
【第五章】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相关因素模型实证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融资担保企业风控能力调研结论与参考文献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我国融资性担保企业风险来源及管理研究

  2.1.1 我国融资担保业务流程

  信用担保公司经营的担保业务种类按照经济性质的不同可分为融资性担保和非融资性担保两类,其中融资性担保按照我国《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融资性担保是指担保人做为信贷业务中的第三方,与银行等债权人约定,当被担保的债务人无法如约履行偿债义务时,由担保人依法承担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的行为。

  目前,我国担保公司的主要担保业务为融资担保。融资性担保业务主要包括:贷款担保、票据承兑担保、项目融资担保、贸易融资担保、信用证担保和其他融资性担保等,其业务主要有:

  ①融资

  在贷款担保业务运作中最主要的足具有融资功能,充足的资金足运作的前提,它要求把各种资金集中起来用于运作,而且融资是连续不断、一贯穿始终的。融资的方式上要有权益融资和受托理财两种。因为担保公司不仅仅是资金的组合,更是人才、经验、关系的组合,所以在进行权益融资时,不能仅从资金的角度考虑,而是要从站略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的担保方向、人才结构、退出方式等进行融资,有选择的引进,战略合作者。

  ②评估

  选择正确的项目远比经营项目更重要。选项过程包括快速筛选、初审、调查、评价和评比等五个步骤。担保项目选择是融资性担保业务最为重要的部分,其包含了初始筛选、初步评价、项目调查、项目评价和综合评比五个主要步骤。对于贷款担保业务来讲,主要的考虑方面在于其长期性、可持续性、综合盈利能力和项目失败率等方面的内容。考虑方向主要集中在项目的中长期发展和整体管理的稳定水平。

  其中对于客户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管理结构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情况的考虑的重中之重,相比于项目本身的情况,企业的道德风险问题是较为重要的问题。

  ③管理

  担保企业的管理涉及到整体的公司运营、风险防控和管理政策。目前在我国担保企业的管理方式相对单一,主要包含直接和间接两种主要的管理方式,其中直接管理占主要的比例。担保企业通过提升自身的管理服务为客户提供相关咨询、信用评级等服务,在服务客户企业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品牌,在客户中树立起较好的自身形象的同时深入的了解客户情况。担保企业对于风险防控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几大方面,第一,通过合理的评估工具的经验积累提升风险预警能力;第二,通过合约化等多种经营手段进行风险的分散和转移;第三,通过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对于市场情况进行监测,控制各类情报预防风险;第四,通过提升准备金加强自身的问题应变能力。

  2.1.2 我国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险分析

  我国融资性担保公司经营担保业务,由于各种信息不对称、不通畅现象的客观存在,其在自身业务经营处理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主观的和客观的、内部的和外部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担保公司的人才素质、经营理念和经验、风险控制的倾向和能力、外部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及国家政策导向等,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险,显而易见的,担保公司承担的风险是巨大而且众多的,担保业也因此被社会公认为高风险行业之一。因此,对担保公司的风险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有效地指导担保公司认识风险、防范和化解风险以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不仅对担保公司自身的经营和发展至关重要,对担保行业的良性发展也是意义重大的。按照风险的来源划分,可以将担保公司的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其中,刘钢(2012)通过对于融资性担保公司结构的研究,找到了公司结构与内部风险的相互关系;陈道富(2015)通过对担保风险的大数据分析,发现了包括外部和内部风险在内的融资性担保企业风险控制更加深层次的问题。

  ①外部风险

  第一,政府部门风险。在我国,担保行业是在 2000 年以后才逐步新兴并成长起来的高风险行业,最先成长起来的一批担保公司政府性质和区域性质最为明显,各地对融资担保行业制定的政策和制度较为分散,使得我国担保公司整体都存在着来自政府部门的风险。政府部门给融资担保机构带来的风险主要是对中小企业政策的不稳定性和政府部门对担保行业都不恰当干预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中小企业政策的不稳定性主要是指在中小企业开展业务活动的过程中,若出现法律纠纷,引起诉讼等,各相关部门可能会依据各自的规章制度做出不同的解释和处理,在客观上增加了担保业务开展的难度。如房产、土地抵押办理流程和收费水平等在各地的要求各不相同。另一方面,政府对担保公司的不恰当干预也会可能增加担保公司的风险,例如,地方政府部门为了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往往以行政命令指定担保等形式直接干预担保公司的业务活动,使得信用担保演变成指令担保,这往往会使担保公司降低对担保企业的要求和标准,承担更大的经营风险。

  第二,法律风险。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战略重心皆以着重发展国有大型企业为主,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支持,这一点在法律建设方面更为严重。至今为止,尽管已经颁布实施了《担保法》,为担保公司的运营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但其中的部分条款和规定过于笼统和模糊,不适应担保业务活动幵展的需要,在某些条款上还值得商榷,执行中也存在着自相矛盾的情况,使得担保业务活动有法难依,担保公司的权益也难以得到法律保障,严重影响了担保业务的健康发展。

  第三,贷款银行风险。在银行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合作过程当中,双方所面临的企业违约风险和风险分担上是完全不对称的。银行放出的贷款经过担保后,所面临的风险要远远小于担保公司面临的风险,因而银行对贷款对象的选择是否可靠,贷款操作流程是否规范,都会对担保公司可能面临的风险产生直接影响。如果银行信贷人员和贷款企业相互串通,提供虚假信息,共同骗取担保,则担保公司会承担遭受巨大损失的风险。另外,在担保风险的分担上,银行往往只要求应有的权利而不愿意承担相应义务,要求担保公司采用连带保证责任承担 100%的风险,而不愿意分担部分风险,使担保公司处境被动。

  第四,被担保企业违约风险。被担保企业违约风险是指被担保企业不能及时足额偿还贷款而造成担保公司进行服务性代偿的风险,其风险的大小不仅和被担保企业整体存在的问题有关,而且也可能与单个被担保企业的状况有关。具体包括如下风险点:1)市场风险,被担保企业的市场风险主要来自这两个方面,一是被担保企业经营活动面临的市场风险,二是担保公司所掌握的反担保抵押物流动的流动性风险;2)经营风险,指被担保企业的经营管理出现问题,引起财务困难,违约风险增大,会给担保公司带来风险;3)信用风险,担保活动是一项信用活动,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会影响担保公司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是担保公司所面临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风险,主要包括被担保企业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的风险两方面。

  ②内部风险

  第一,自有资本风险。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自有资本风险主要表现在自有资本的金额大小上。按照国家规定,担保公司对外提供担保服务,可以将担保余额放大到自有资本的 8-10 倍,因而,担保公司在降低银行贷款风险的同时却大大增加了自身的风险;另一方面,担保公司由于自有资本不足,担保业务量的增长动力不够,保费收入增长缓慢,令担保公司自有资本金额不够而使其承担风险的能力差,信用等级较低,很多商业银行可能就不会选择与其合作,造成一定的经营风险。

  第二,担保公司内部管理制度风险。融资性担保公司内部管理制度风险是指由于担保公司内部制度不够完善,存在漏洞,和相关的执行力度不够等带来的风险。

  担保公司出售信用,经营风险,要使自身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要针对实际经营特点为自己量身定做一套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其经营管理的合理有效性,保护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利益。由于我国担保行业还处于成长时期,属于一个新兴的行业,其制度的漏洞只有借鉴其他成熟行业的经验和同行业的惨痛教训中来总结和完善。

  第三,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道德风险是指融资性担保公司内部某些机会主义者所带来的道德风险,如内部人员与中小企业串谋、收取贿赂、以权谋私、贪污等现象。道德风险的存在可能使担保公司和客户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从而造成巨大的代偿损失。操作风险是指由于担保公司工作人员在业务活动中操作失误所引起的风险,这和担保公司工作人员的从业经验和业务执行力度是密不可分的。操作风险必须通过担保公司为其从业人员不断提供业务培训和经验交流机会来弥补。

  2.1.3 风险管理方法

  考虑到国内外的信用贷款风险管理情况和中小型企业的管理方式,通过内部的管控实现风险的控制是目前的主流思想。内部的风险控制办法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和信贷机构的经验及技术方法总结,通过内部的过程控制实现风险管理的办法。其主要方式为通过项目前的预估、项目中期的审核和项目后期的监督进行风险内部控制的机制。这种方式起初在我国没有得到大范围的应用,但是随着市场的变化,整体管理要求增高的同时,我国以各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对于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引进和学习,并且成为了上市银行所必需陈述的一部分内容。

  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和金融环境的变化,风险的产生次数和频率都大幅的上升,基于信贷业务的内部控制体系很难针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及时的改善和调整,这也导致了内部控制过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对于整体风险的把握程度较差、多项政策的实施产生冲突等问题暴露了出来。在这样的风险控制环境下,仅仅依靠内部控制等相关技术手段很难解决风险控制的问题。对于风险控制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全面风险管理引起了风险控制专家的重视。其中,张琴(2009)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在解决我国信贷业务风险控制问题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方法;刘殿辉(2010)将全面风险管理引入了我国信用担保企业的管理中,并提出了相关的信用担保问题的解决办法。

  国外文献中,关于全面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ERM)的词汇还有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IRM) , Holistic Risk Management(HRM) ,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ERM)等。其中“Enterprise”在本文中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审计或过程的控制,强调在整个企业范围内连续有效的控制过程,在管理方法上强调一种连续和综合(consistent and comprehensive)的方法,企业的所有风险都应该在管理或控制范围内;第二层含义认为它是投资与金融中资产组合“portfolio”的同义词,企业尤其是金融企业是风险的集合体,组合风险不仅依赖于单个风险的性质,还依赖于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整合。

  1992 年 9 月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f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Organizations,COSO)发布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报告,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角度初步提出了风险管理框架。到 2004 年 9 月,COSO 委员会在《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基础上,发布了着名的《全面风险管理一整合框架(Enterprise Risk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报告,标志着 ERM 框架的最终完善和应用上的重大突破。COSO 认为,ERM 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过程,贯穿于企业战略制定及各种经营活动中,目的是识别可能会影响企业价值的潜在事项,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解释 ERM 这一概念。第一,ERM 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资本的最大收益的同时实现整体的风险控制;第二,ERM是针对于包括企业外部的风险在内的所有风险活动的统称;第三,ERM 是一个依托于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活动的动态的过程;第四,ERM 是担保企业整体都需要参与和进行风险控活动。COSO 的 ERM 框架明确提出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三个维度:即目标维度、要素维度和层级维度。其中,企业目标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遵循性目标等四项;风险管理构成要素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八项;企业层级包括整个企业、各职能部门、业务单元及分支公司等四个。ERM 三个维度的关系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八要素和企业的四层级都要服务于企业的四目标,企业每个层级的风险管理都要按照八要素分别进行,每一个具体的目标、要素和层级都描述和对应了一项风险管理活动(如图 2.2 所示)。

  融资性担保企业应参考 COSO-ERM 框架,根据目标、控制单元以及要素这三个维度来考虑构建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首先,要明确公司的四类目标,各类目标的高度与涉及的广度;其次,要强调在公司在公司的各个层面、各个业务单元都参与风险管理的实施;最后,通过八项要素在公司各个控制单元的落实,来保证公司目标的实现。因此,ERM 的八要素的落实情况直接影响着公司风险控制的成果,即公司对这八要素的执行能力,直接地反映出其风险控制能力。进而,我们将更详细的分析这八大要素。

  ERM 框架的八要素中可按照影响风险控制的直接程度可分为过程管理和配套设施。其中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围绕企业目标构成了紧密的过程管理和链接关系,形成了 ERM 过程管理的四个步骤。这四个步骤,围绕企业目标,周而复始,首尾相接,形成了全面的、动态的和持续的风险管理过程,我们将这五要素称为过程管理。ERM 的配套设施是指企业 ERM 八大要素中,与过程管理关联相对较小,但是在 ERM 中主要起辅助配套作用的其它要素,包括企业内部环境、控制活动和信息与沟通。

  2.2 全风险管理特征及其影响效应研究

  由上述分析得知,全风险管理八要素可分为过程管理和配套设施两个方面。近年来针对全风险管理特征及其影响效应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即分别集中于过程管理和配套设施两个层面的特征来研究。

  2.2.1 过程管理的特征及其影响效应

  过程管理包含了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监控五大要素,这五大要素在风险控制活动中围绕企业风险控制目标紧密连接,环环相扣,是对企业风险进行控制的直接活动。其中曹宏杰(2010)提出的担保公司过程管理过程中对于目标设定和事项识别对于担保企业的风险预警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赵勇(2012)在担保企业风险的成因和和对策建议中提出了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过程管理方法对于担保企业风险控制结果的影响;宋冬梅(2010)研究了担保企业风险的预警和监控对于整体风险控制能力的影响。

  对于担保项目风险的有效识别,在期初通过事项识别有效的控制潜在风险的产生。

  ①目标设定

  全面风险管理的四类目标,是公司各项活动的最终目的。它包含的战略目标、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和合规目标,是协调统一的,以战略目标为最高的目标。其它各项目标作为实现战略目标的具体补充。这其中,战略性目标起到统领的作用,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制定战略方案,并把战略方案分解成各个目标,再把目标层层分解到企业的各个层级。报告的可靠性、合规性和合法性也有助于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可以保证董事会成员和管理者从宏观层面上了解风险管理目标的进度和效果。

  ②事项识别

  要求管理者全面考虑影响事项结果的全部的企业内外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包括企业的政治、经济、制度、技术、自然环境和生产水平等,内部因素包括企业的设施设备、生产技术、人员素质、生产流程、组织制度等。事项识别不但要求管理者对危险的因素进行识别,还要对有利的因素进行识别,以正确区分事项对企业的危害和机遇。

  ③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主要是为了了解潜在事项对企业目标实现的影响,重点是对事项发生的可能和影响两方面进行评价“有效的风险评估要求企业充分利用内部历史数据以及外部数据,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因为风险评估要在企业战略和目标的指导下进行,风险评估不但要关注近期风险,还要关注长期风险,要加强对固有风险的考察,还要对”剩余风险“和”留存风险“的考察,并制定切实有效的应对方案。

  信用评级体系越来越受到国内银行界的重视,其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由于历史数据的匮乏和经济发展阶段缺乏平稳性,信用评级结果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借款企业的风险状况,因而一定程度影响了其在信贷风险控制中的影响作用。量化模型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同样受制于历史数据的匾乏、经济发展状况缺乏平稳性等因素,量化模型的结果很多时候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国内企业贷款的五级分类、损失概率等数据往往要依靠信贷人员的经验判断。

  ④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要考虑风险偏好和成本效益两个重要因素。其基本的措施和策略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散和风险留存。风险规避是指企业放弃风险退出,风险降低是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减轻风险的影响或两者同时降低,风险分散是通过转移、分担等方式减小风险发生的影响和可能性,风险留存是指不采取任何措施接受风险的行为。风险应对要求管理者采用风险组合观,考虑每个应对方案对企业目标实现的影响,积极减轻风险影响和可能性;同时,管理者要认识到,受资源和成本所限,一定的风险残留和存在是必然的。

  ⑤监控

  监控是对风险管理运行质量和效果的评估,是企业各级内部机构自行组织的对于担保业务开展情况和结果进行的检查监督,相关信贷风险控制检查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担保政策的执行情况、担保制度的执行情况、操作环节是否存在违规现象、是否正确执行分级授权、信贷产品价格是否正确等等。持续监控和一般评估是监控的两种形式,都是为了保证风险管理在各层各部门得到持续进行。

  目前我国担保企业的监管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本文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之后得到了以下的结论:第一,目前较为有效的内部监督办法的工作中重心主要集中在风险控制制度的落实和反馈上,而对于风险控制的政策制定无法产生影响,因此,内部监督和审计都不能起到替代风控的作用。第二,目前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市场环境较为复杂,内部控制仅仅能够对于风险情况进行基本的检查,不具有完备性。第三,内部监督主要以数据的的呈现和分析为主,很难从过程上找到根本的风险控制问题。

  检查和监督对于担保企业能够起到一定的管理作用,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程度上的监管作用,但是无法全面的解决问题。其制度的执行效率如何,需要及时地评价和反馈,因此,将检查监督方面的内容纳入到评价体系当中。监控记录非常重要,风险管理失效应以报告的形式反馈给适当的管理者,以便及时做出调整和纠正风险管理失效行为。

  2.2.2 配套设施特征及其影响效应

  配套设施中包含的三要素虽然不是对企业风险直接进行管理的活动,但却影响着整个风险控制活动,是整个风险控制活动的基础和保障。纪崴(2011)在担保企业控制与补偿的研究中分析了担保企业配套设施中内部环境和控制活动对于其风险控制能力的侧面影响;殷志军(2011)通过对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风险运营能力的现状和对策的研究,强调了信息的交流与沟通的加强对于整个风险控制效果的增益效果,以及不良的信息沟通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①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企业 ERM 实施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企业 ERM 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影响企业 ERM 的内部环境因素非常多,主要包括:企业的风险文化和风险观,员工的素质和道德价值观,企业的治理结构,组织管理部门设置。这些内部环境因素有实体的,也有非实体的,有道德层面的,也有制度层面的,这些因素交叉作用,互相影响,奠定了企业风险管理的文化基础和基本架构。

  内部环境主要是指担保企业内部的综合管理能力,也就是通过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整体管理结构的加强以及整体企业风险控制文化的建立来提高担保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其中员工在内部环境控制过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担保企业可以通过对于企业文化的发展,形成良好的风险控制氛围和员工意识。同时作为内部环境的一部分,内部控制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风险控制方法,包括人员的调配、管理结构的合理性等各个方面都是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同时对于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产生影响。

  ②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保证风险应对方案得以正确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它贯穿于企业全部经营活动并广泛分布于企业各个层级。企业信息系统与企业控制活动广泛相关,企业的控制活动重点在于信息系统控制,包括对应用系统的控制,对信息设施软件、硬件、授权等的控制,以及手工的过程控制等,其目的在于保证获得信息的有效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控制活动很大程度上以政策、制度、规则的形式出现,体现了权力制衡、预防道德风险和提高决策水平的作用。

  包括几个较为主要的方面:第一,是加强整个业务和环节的中间过程控制,细化责任者的每一步工作内容,将各个工作环节的内容进行精细化管理,保证整体的工作效率和水平;第二,强调目标化意识,通过事先的分析和总结确认合理的目的和防控意识起到提高风险防控能力的作用;第三,加强环节的控制,避免由于小的细节问题导致严重后果的产生。对于新发现的细节问题给予重要的关注和改善,将环节的控制纳入综合管理体系之中。

  ③信息和沟通

  ERM 不但要求企业内部信息的畅通,以便人们熟悉和了解自己职责落实情况,而且还要求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换,加强相关者利益管理有利于增加企业价值。解决庞杂无序信息和数据的最好办法是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为风险分析和风险处理提供可用的历史数据和市场数据,提高公司把握风险的能力和工作效率。高层管理者与董事会之间的沟通是最重要的渠道,企业也应建立特定的直接的向员工通告信息的渠道,保证员工在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层级之间得到风险信息。

  信息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和发展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良好的信息管理制度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运转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可以说其对于整个担保企业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推进作用。但是同时信息技术和管理的应用由于全部依托与信息管理系统,可能会起到一定的弱化风险控制意识的作用。作为控制方式的一种和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管理对于信贷风险控制的作用和原理参考下图:

相关标签:文献综述范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