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风险管理论文

中国石油企业投资拉美地区风险控制问题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3-22 共357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石油企业在拉美投资的风险管控探析
  【第一章】我国石油企业投资拉美市场的风险研究绪论
  【第二章】中国石油企业投资拉美地区概况及其风险类型
  【第三章】石油企业拉美地区投资的风险控制实践
  【第四章】中国石油企业投资拉美地区风险控制问题
  【第五章】中国石油公司拉美地区投资的风控优化
  【结论/参考文献】石油企业拉美投资的风险问题及对策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中国石油企业投资拉美地区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中国实际情况看,中国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内部条件更加丰盈,外部支持政策更优化,在拉美地区石油市场也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必须认识到,中国石油企业与埃克森美孚、壳牌、bp、雪佛龙、道达尔等国际大石油公司的海外投资相比较,其在拉美地区的风险控制还存在很多问题。

  4.1 风险控制支持机制不健全

  4.1.1 风险监测机制不健全

  能源资源特别是石油资源在当前不仅是经济资源,更对国家战略有重要意义。如果预判石油资源国可能发生政治动荡,就必须格外谨慎与其进行石油投资合作。如果石油资源国可能面临国际制裁,就必须考虑与其进行石油投资合作可能带来的经济风险。因此投资前有必要建立风险监测机制。但是中国还没有建立起针对拉美地区石油市场的风险监测机制,不能对拉美地区石油市场的风险进行动态信息收集、监控和预警。

  4.1.2 风险信息对话机制不健全

  风险控制支持机制有赖于风险信息的合理对话和交流,这需要在政府之间建立制度性的信息交流机制,以进行常态性信息交流和突发性信息交流。但当前中拉政府之间仅存在临时性、宽泛意义上的的信息交流,对中国油企在拉美地区的风险控制意义不是很大。中国过去曾经尝试通过多边区域性组织与拉美国家建立信息对话机制,但却总是处于被动境地,比如美洲国家组织(OAS)总部设在华盛顿,美国是该组织的正式成员,而中国却只有一个观察员身份。在 2014 年 1月,包括所有拉美地区和加勒比地区 33 个国家在内的第二届拉共体(CELAC)首脑会议通过了“关于支持建立中国-拉共体论坛的特别声明”,倡议建立中拉合作论坛,但这个论坛是在宽泛意义上交流中拉合作,对中国石油企业在拉美的风险预防针对性不强。

  4.2 风险消解策略不到位

  4.2.1 强强联合还不够深入

  石油企业减少海外风险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寻找合作伙伴,进行强强联合,共同承担风险。为增大海外投资的成功率和降低投资风险,中国油企在拉美地区通过收购股份、成立合资公司等方式与国际大型跨国石油企业建立更多的合作,也有一些如中国石油与壳牌、中国海油与英国石油公司的合作等比较成功的强强合作典范。但目前中国油企走出的强强联合还没有深入,没有形成常态化的策略意识。

  一是与海外大型石油企业的联合还不够。由于对海外石油企业了解不足,中国油企在走向拉美的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和海外石油企业合作不成功的事情。例如 2011 年,虽然历经近一年的长期谈判,但中海油下属合资公司 Bridas 收购英国石油公司(BP)阿根廷资产的交易还是没有成功。

  二是国内大型石油企业的联合还仅仅是个别化。由于拉美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已成为国内有实力的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目标,甚至相互之间争抢优质石油资源,从而抬高市场价格,这种单打独斗、无序竞争的后果经常是两败俱伤。虽然近年来国内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中国石化、中化集团等大型油企已经意识到在拉美市场联合的重要性,但是联合行为还比较少,不能形成常态化合力。

  三是还没有与民营石油企业进行联合投资的意识。中国国有石油企业在石油资源问题上已引起美国等大国的警惕。相比之下,民营企业获取资源非政治化倾向明显,受到的阻力小得多。随着中拉能源合作的全面展开,中国民营石油企业也开始投资拉美石油市场。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化集团等大型油企还没有展开对民营石油企业的合作。

  四是缺乏与金融机构进行常态合作的策略。油气勘探是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尤其在海外勘探时,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否则根本无法承担探井作业中的风险。因此,与金融机构合作就成为一条获取资金支持、降低风险的可行之路。

  目前,中国石油等已经开始与国内大型金融企业展开融资合作,共同开拓拉美市场,但中国油企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才刚刚开始,没有常态性的机制与策略。

  4.2.2 地域选择策略不够精细

  近年来,很多国际大型油企由于资产组合需要,开始出售其在拉美等地的资产。但这些地区的政治动荡风险、文化背景差异以及资产国有化风险都不能忽视。

  另外,很多拉美资源国的资源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更为中国石油企业开展并购和日后运营管理增加了难度。这就需要中国石油企业在拉美市场进行投资时要对地域选择进行精细化盘算,否则就容易导致各种风险的发生。在这方面,中国油企在拉美市场已有不少前车之鉴。厄瓜多尔是中国油企投资拉美的重镇,但厄瓜多尔政府在 2007 年 10 月 12 日就曾通过总统令宣布征收远超法律规定的特别收益金,规定外国石油公司 99%的额外收入要收归国有,而这一比例在此前 2006 年 4月厄瓜多尔政府颁布的《石油修改法案》中仅为 50%,这导致在厄瓜多尔投资有大量项目的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损失惨重。中海油在 2010 年以 31 亿美元代价收购 Bridas50%权益,但由于对阿根廷市场风险的掌控不力,中海油 2013 年桶油成本急增,令到市场哗然。为消除投资者不满情绪,2014 年来中海油正寻求出售阿根廷油气公司 Bridas 权益,希望套现所得会拨作发展其他项目。

  4.3 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4.3.1 管理本土化的问题远未解决

  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进行经营,必然需要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本地化。这不仅是一些石油投资项目所在国对项目用工的要求,也能较好保障项目工作人员的安全。但是管理的本土化要很好的融合,不仅仅是人员本土化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共同的文化认同。例如中化集团继 2002 年收购 Atlantis 之后,2003 年从美国康菲公司手中收购其在厄瓜多尔的分公司,资产包括厄瓜多尔 16 区块 14%的权益。为了管理上述两处海外资产,中化陆续从目标市场所在国石油行业引进行业人才,试图通过管理本土化来消解企业运营风险,但是如此以来,如何融合企业文化成了很大的一个问题。

  4.3.2 企业产业链扩张能力有限

  在近年来的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中,石油企业开始重视对产业链的扩张,不仅重视传统油气资源的投资,更重视对页岩气、油砂等非常规油气资源项目以及深水资产的投资;石油企业不仅重视产业链上游的油田勘探开采,也在产业链向下游的管输、炼化、物流、销售乃至市场分销等领域延伸。例如中国石油随着物质成果的不断丰富和国际合作经验的不断积累,海外业务领域扩大到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油品销售和管道建设运营一体化运作。中化集团在能源领域的上游资产组合,既有原油也有天然气,既有海上也有陆上项目,既有勘探项目也有开发项目,既有作业者项目也有非作业者项目。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化集团等目前都有着建立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长远目标,但是在拉美地区的产业链扩张能力还非常有限,不能有效全产业链产于拉美地区石油市场的开发,其相应的风险控制能力也不如那些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

  4.3.3 企业拉美投资运营尚未统一化

  近年来,中国油气企业在拉美地区的油气布局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拉美地区国家众多,石油市场国家与国家之间跨度比较大。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化集团等中国石油企业油气业务分布于阿根廷、巴西、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古巴、秘鲁等多个拉美国家,项目分布跨度大,合同模式多样,对管理工作有更高要求。这就需要各石油企业在拉美地区对拉美地区的业务进行协调管理,进行统一运营,增强企业自身在拉美地区的话语权。中国石油已经意识到对区域性市场的统一运营的重要性,其亚洲、欧洲的两个海外运营中心已建成,但拉美运营中心尚未建成。

  4.4 石油行业国际化人才稀缺

  石油行业国际化人才稀缺是中国石油企业进行对外投资中的短板。这体现在国际化人才的量和质都达不到对外石油投资合作的实际需求,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大多数人知识更新比较慢,懂技术的外语能力有待提高,会外语的又不了解专业技术。高素质技术人才短缺已成为中国石油企业进一步提升海外石油投资的重要障碍,造成中国油企整体上国际化经营能力不高,特别是对国外的法律环境、经营环境缺乏深入了解。而拉美地区文化、社会环境与传统的欧美国家有较大差异,中国石油企业严重缺乏一支熟悉拉美地区语言、环境和市场,还能够与石油资源国当地的企业以及法律、商业事务所进行合作的人才队伍,如此才能深入拓展、扎根拉美市场,开展长期稳定的投资合作。

  4.5 本章小结

  本章中归纳出中国石油企业在拉美地区投资的风险管控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包括风险控制支持机制不健全,风险消解策略不到位,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石油行业国际化人才稀缺这些限制中国油企更好拓展拉美市场的问题。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