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城市社会学论文

城市生态学论文(优选范文10篇)

来源:学术堂 作者:万老师
发布于:2020-04-21 共8637字

  城市生态学是将城市视为一个生态百系统,研究其形态结构外度,更侧重于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及组分之间的能量流动问、物质代谢、信息流通、答人为活动形成的格局及其过程。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城市生态学论文,希望对大家了解此类论文有所帮助。

城市生态学论文优选范文10篇之第一篇:城市生态学理论下的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设计

  摘要:城市生态学理论是一种以生态学为基础的学科,广泛结合城市学、城市地理学、人文生态学等各项学科而形成的一种交叉学科理论。城市生态学理论为解决当前城市问题及城市未来发展规划的新思路、新方向、新途径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城市公共设施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文章对城市生态学一般性原则以及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设计功能类别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在城市生态学理论下,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设计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公共设施; 规划设计; 城市生态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同时,时代发展使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转变,在现代城市建设中,人们不再只注重新城区的盲目扩张,而是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生态环境维护以及城市人文氛围营造方面。生态和谐城市成为现代城市化建设的主要方向,便捷的交通方式、智能的生活设施、周到的城市服务、舒适的生活环境成为城市居民的追求。在城市生态学理论指导下,从城市系统整体出发,合理规划设计城市公共设施,突破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设计的局限性,为其发展提供新方向。

城市生态

  一、城市生态学一般性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城市生态学理论将城市看做一个自然、经济、社会整体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因此,城市生态学理论下的城市规划需要遵循系统性原则,以城市为单位,将人与城市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与外部系统以及内部各部分组成之间的关系。同时,城市生态学中的系统性是相对而言的。从目标物体整体来看,可以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从目标物体内部结构来看,可以将各结构作为不同的系统。

  (二)多元化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需要通过结构和功能的多元化来维护城市发展的稳定性。城市生态系统多元化设计中,多样性的城市产业结构、复合型的城市功能、多层次性的城市物质能量等,都是保证整体系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联系性原则

  在城市生态学中,城市环境与人、城市中的人与人等各个主体之间紧密联系。因此,在城市生态学中,联系性原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在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中,自然、经济、社会各个子系统与整体城市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是联系性原则的主要表现形式,同时各个系统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互主要通过联系性来实现。

  (四)动态和谐原则

  城市生态学理论下,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一个生态、和谐、适合人类聚居的高效的城市环境。因此,城市生态学的动态和谐原则是一项目标性原则。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遵循动态和谐原则,需要将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作为整体规划设计目标,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城市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使其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作用、协同合作的共赢关系,最终达到动态和谐状态,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最优化。

  (五)可持续原则

  对于动态和谐原则来说,可持续原则是其更高级的形式,若动态和谐原则是一项现状目标,那么可持续原则就是一项长期发展目标。在城市生态系统中遵循可持续原则,要求各个子系统在规划设计以及发展过程中,要以城市环境自身承载能力为前提,在其范围内实现最大发展,这样才能保证城市生态系统实现正向演替。可持续原则以上述四个原则的前提条件,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只有基于可持续原则进行的系统规划设计和发展才是有意义的。

  二、城市公共设施的功能分类

  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内具有公共性质的、服务于所有城市居民的、为满足某种需求而建立的组织、机构、建筑等。城市公共设施主要是由政府提供,其包含范围广泛,功能多样,数量繁多。根据城市公共设施功能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信息类、卫生类、照明类、娱乐服务类、交通类、安全类、艺术景观类等七大类。

  第一,公共信息类设施,包括环境信息、商业信息以及交通信息等信息设施,主要是为人们提供城市咨询服务以及其他各种信息服务的公共设施。公共信息类设施为人们提供重要的城市辅助、引导等。第二,公共卫生类设施,主要是满足人们对公共空间内卫生方面的需求以及维护城市公共环境整洁的相关设施,包括公共卫生间、城市垃圾箱等。第三,公共照明类设施,主要是为城市提供照明服务的各项设施,同时还包括在特定环境下,具有气氛烘托或者景观制造作用的照明设施。具体来说,根据不同功能,可以分为交通照明和景观照明两类。第四,娱乐服务类设施,即具有各种娱乐功能,能够为人们提供娱乐服务的各种设施。根据不同功能,可以分为休憩类、运动健身类、娱乐类、商业服务类等四大类设施。第五,公共交通类设施,其包含范围较为广泛,能够为人们的日常出行服务的所有公共设施都可以称为公共交通类设施。因此,公共信息类设施中的交通信息设施、公共照明类设施中的交通照明设施等,共同属于公共交通类设施。第六,公共安全类设施,指为保障人们在公共空间进行活动时的安全性而设置的各项设施,从安全性保障方面来说,部分交通类设施同样具有保障人们安全的功能,也可以当作安全类设施。第七,艺术景观类设施,指能够使人们精神愉悦的各项公共设施,一般来说,城市艺术景观类设施不具备较强的功能性,是一个城市文化内涵以及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现,因此同样是城市公共设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城市生态学理论下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设计要求

  (一)从整体出发进行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设计

  首先,在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设计中保证结构造型的整体性。从城市公共设施的立体性出发,可以分为空中、地面、地下三个基面。不同基面结构设计要求是不同的。位于空中的公共基础设施主要考虑安全性,增强其对外力的抵抗作用,增加其强度弹性空间,保证其结构稳定,提高其正常使用的牢固性与稳定性;位于地面的公共设施需要考虑与空中以及地下公共设施的衔接性,从而保证结构整体具有连贯性;位于地下的公共设施设计则需要充分考虑采光、通风等问题。同时,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整体造型应当与城市地域及文化特征相适应,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结构的耐受度,并且综合公共设施的使用频次、使用寿命进行设计,各个基面的结构造型要与结构整体风格相融合。

  其次,根据城市公共设施的不同功能,对其整体功能排布和展现进行合理规划设计。从城市公共设施整体立体化角度来看,不同基面公共设施的功能需求不同,为保证整体功能分布的合理性,在设计中需要考虑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的统一性、连贯性。同时,根据城市地域文化差异,考虑城市人群结构,保证整体功能设计与实际需求相符。

  最后,在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设计中,要从整体空间布局角度出发,根据城市人流流向、车流流向、密集程度、停留点等进行设施规划设计,尤其在人流或车流集中汇聚处,需要考虑空间布局的最大使用限度,做好聚集与疏散设计,满足群体需求。同时,空间布局应当考虑开放性和空间可达性,避免出现设施闲置情况,造成资源浪费。

  (二)满足城市公共设施的多样性需求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为满足其多样性需求,应当实现公共设施规划设计的多变性。在设施结构造型设计中,公共设施应当具有可调节性,根据不同情境下人们的使用需求,变换调节结构造型。在设施功能构成设计中,可以通过公共设施的组合与排列实现功能的多样化,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时,也可以通过多个公共设施的相互配合,满足人们对设施的多功能需求。在空间布局设计中,主要根据公共设施不同空间位置和功能区别以及公共设施使用对象与使用需求的不同,进行公共设施的功能设置以及排列组合,使其满足人群的多样性需求。

  (三)增强城市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根据公共设施的不同使用状态,其人性化设计的要求也不同。在公共设施的静止状态下,即处于非使用状态时,公共设施应当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且能够与城市环境相融合;在使用状态,需要保证其操作及功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从操作上看,公共设施设计应当与人们的使用习惯以及日常行为习惯相适应,最大限度地提高设施的便捷性和可操作性;同时,需要充分考虑公共设施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增加预留性设计,保证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不论面对人为因素还是自然因素,都具有较强的安全性,避免其直接或间接对人群或环境造成二次伤害。

  (四)坚持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环保性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环保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公共设施材料的可循环利用,尽可能选择环保无公害材料,具有可循环利用性或者能够自行降解,不会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第二,尽可能延长公共设施的使用寿命,增强其功能的持续升级和更新特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公共设施更新升级中的大范围替换,从而减少资源浪费;第三,加强对清洁能源的有效利用;第四,坚持可持续理念的传播,使公共设施的设计者和使用者都具有可持续意识,形成可持续行为习惯,从而实现城市公共设施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代城市化发展要求城市公共设施能够满足更加和谐的生态环境、更加便捷的交通方式、更加智能的生活设施、更加周到的城市服务以及更加舒适的生活方式的要求。基于此,充分利用城市生态学理论进行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设计,对于促使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与城市发展相适应、进一步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钰,崔寅,冯延超。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协调发展评价[J].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9(6)。
  [2]孟晓军。低碳时代公共设施的设计路径[J].包装工程, 2019(20)。
  [3]饶胜波,陶一菡,吴英豪。城市公园"友好型公共设施"研究及优化策略:以荆州市文湖公园为例[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9:7
  [4]聂秋明。基于生态化景观设计的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研究[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2014(6)。
  [5]李文嘉,孔晓燕,顾津。基于城市风貌规划的虹桥商务区公共设施设计[J].包装工程, 2014(20)。

  文献来源:胡凯。城市生态学理论下的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设计[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01):61-62.

城市生态学论文优选范文10篇之第二篇:城市生态学视角下的公共艺术介入

  摘要:第四届国际公共艺术奖北美地区的案例将城市作为一个生态场域,对城市文脉、城市社区生活、城市自然景观等一系列议题进行探讨,并延展出更多的可能性。公共艺术以艺术介入的形式联结城市与人,见证与推进了城市与人的共存轨迹。本文梳理了第四届国际公共艺术奖北美地区部分案例,在城市生态学的视角下对公共艺术的介入方式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城市文脉; 生态场域; 城市生态学; 国际公共艺术奖; 公共艺术;

  Abstract:

  The North American cases for the 4 th IAPA views the city as an ecological territory, in which the cultural pulse, the community life and the natural landscape are integrated and explored to approach further possibilities. The public art connects the city and people as an aesthetical intervention to witness and reinforce the coexistence between the two. This article analyzes in brief such interven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ecology with the example of certain cases as mentioned above.

  Keyword:

  urban cultural pulse; ecological territory; urban ecology; IAPA; public art;

城市生态

  公共空间在城市生活的发展与变化中,存在着差异性与共性。艺术的介入往往改变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性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使之具有新的意义和公众参与性。城市是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公共艺术作为城市中的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联结,无时无刻不在呈现人类的生存状态。芝加哥学派和城市社会学的创始人代表R.E.帕克(Robert Ezra Park, 1864-1944)将城市看作是与人相关的自然产物,"城市内含于那些组成它的个体的生命过程之中,因而,它是自然的产物,尤其是人之自然物,即人性的产物".这种城市生态学观点将城市看作是由人口、区域、各种体制有机统一的整体,在其中,每个人都能找到各自满意的契合点,公共艺术的多元性实现了这种文化的大集合。第四届国际公共艺术奖中,北美地区的案例将城市作为一个生态场域,进行了多维度的思考,探讨了公共艺术如何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如何促进社区生态建设,如何提升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以及如何促进不同族群间的交流与融合。

  一、城市文脉的回溯与反思

  城市的独特地域特征,是每个城市的特有记忆。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拉近了地域间的联系,但也带来了文化殖民的危险。艺术家内奥米·纳塔尔在三年内收集了一百万根手工制作的骨头,创作了作品《一百万根骨头》,用以影射苏丹、南苏丹、刚果民主共和国、索马里和缅甸等地的种族屠杀暴行。2013年,作品在华盛顿国家广场展出三天。华盛顿作为美国的首都,可以说是美国的心脏,其历史发展给这座城市留下独特的印记。纵览美国的历史,它经历过前殖民时代对原住民的屠杀、掠夺和殖民时代的黑奴贸易。当公共艺术成为一位记录者,以一种历史的态度承接古今,探索城市生态的文脉时,体验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整体建构城市的面貌。《一百万根骨头》的展出与城市的内在轨迹相承,呼吁大家对政治职责给予更多关注。

  公共艺术的这种回溯与反思是多元的,人与城市的联系除了有形联系,还有无形联系,例如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艺术家史蒂夫·巴格特和黛博拉·斯特拉特曼创作的《多边形演说系统》伫立在华盛顿水道哥伦比亚特区海滨与海恩斯波因特之间的联邦水道之上。这件作品依靠太阳能供电,装有扬声器,主要播放该地区的公共演说和历史的抗议之声。作品灵感来自艾比?霍夫曼于1967年创作的恶作剧《抬起五角大楼》。艺术家以荒诞的方式抨击越战。《多边形演说系统》中不断进行国家变革的历史演说,唤起人们对政治与权力的记忆,让他们深刻意识到是"历史"塑造了当下的美国。

  城市文脉是城市生态的内在结构,它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城市文脉的追溯是对整个城市生长性的反映,不仅可以保留住城市的记忆,对城市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艺术以介入的方式传承城市文脉,追溯城市生态的初始状态,使城市生态得以健康发展。

  二、社区生态的建构与发展

  社区是城市环境中重要的公共生活空间,社区生态的健康发展需要社区居民与自身生存环境的和谐相处。社区生活中,居民有义务参与和提出意见,公共艺术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连接作用。《第五区舞台》由艺术家丹·哈维尔和迪安·鲁克创作,通过变废为新的方式让社区生态重新焕发活力。原本废弃的房子被搬到空地上,成为一个社区舞台,通过制造社区公共空间创造了社区居民与社区的联动系统。从社会效应看,《第五区舞台》已经成为凝聚整个社区居民的空间;从艺术层面看,居民的共同创作促进了艺术体验与感受;从政策层面看,《第五区舞台》让政府的投入更积极,它所处的地段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功能齐全、有水站的社区公园,国家艺术基金会也给第五区拨款建造了一个艺术区。在这件作品中,居民充分发挥作用,无论是前期策划还是后期改造,在合作、协商、策划、组织每个环节都与艺术创作团队同步。公共空间的翻新提升了居民的主动权,社区生态的营造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调性。

  在《店面剧院》这个案例中,马修·马佐塔与乡村事务中心合作改建一个位于内布拉斯加州莱昂斯主街上的废弃店铺。通过与莱昂斯的本地居民合作,不仅了解他们的需求,同时也创造机会让莱昂斯社区成员也充分参与进来,并且与利益相关者举行一对一的交流。马修用电影院的方式呈现该项目,他把所有的主干道都变成影院银幕。在这个案例中公共艺术的意义不仅仅是鼓励居民参与,还调动起了不同个体对艺术的感知,使他们更热情地投入到社区建设中。莱昂斯的居民中有一位叫比尔的电影爱好者,在与马修的合作过程中他拍摄了一部关于莱昂斯镇的纪录片。电影中的所有演员都是莱昂斯的居民,整个城市也变成了电影布景。该项目为社区居民创造了共同的记忆,而居民在这个项目中,不仅创造了社区生态,也享受了生态回馈给他们的成果。艺术的介入让社区生态有了良性的循环,激发起每个人的创作欲,最终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目的。

  除此之外,艺术家大卫·伯恩斯、奥斯汀·杨和马蒂亚斯·维耶格纳通过开展社区内的种植果园项目,包括拓展资源地图,开展公共种植、果酱制作、视频项目、装置安装、出版等公共艺术项目,实现了跨越文化和等级的公共空间营造。这个项目强调公共与私人空间的交汇和社区培育功能,让社区的形态与人的关系更加多元化。

  三、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平衡

  城市环境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温度、动物植物等自然环境,同时也包括了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和人文建筑等人文环境。一个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既得益于其历史环境等条件,同时也受到自身地域性的限制。汤姆哈纳芬河岸公园坐落于康瑟尔布拉夫斯市中心对面新近竣工的鲍勃克里步行大桥下。公园面积约三十六公顷,在大密苏里河广阔的河滩上。茂密的森林与公园四周高度城市化的景观形成鲜明对比。爱荷华州西部基金会牵头社区公共艺术总体规划,从2004年开始策划公共艺术项目,通过举办音乐会、狂欢节,吸引居民来公园活动。2013年,艺术家丹·科森创作了互动灯光装置《射线》,作品的出现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空间的复合性与可变性。这是一件精心制作的灯光作品,通过灯光的变化,公园内五英亩的大草坪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作为一种体验形式,该作品通过媒介的转换给观众不同的视听感受,还在灯光程序中增加了互动元素,使之更富于娱乐性。用不同形式调配了自然资源与居民活动空间之间的关系,从美学层面让居民进一步了解城市生态中的发展与共存概念。

  作品《隐形介入》位于莫哈韦沙漠中的一处废弃地,其呈现的结果来自2010年到2013年共持续了三年的摄影研究。作品在本质上是短暂的,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艺术家通过将实体空间与摄影作品融合,强调自然特性的丢失,诗意地批评了城市发展对景观的影响,提醒人们关注城市的视觉污染,以趣味性、批判性的方式探索了社会对环境的影响。

  作为城市生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然环境的生态观决定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感受与行动方向,通过表现自然环境的现状,人们可以重新关注生存环境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公共艺术则通过视觉表现与不同的媒介融合,反馈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变化,帮助人们逐步形成对环境的认知。

  四、人文环境的交流与融合

  自然生态的物种多样性保证了系统的稳定和谐,同样,城市生态系统也需要多元化的结构和功能来保证其稳定的发展。人文环境的营造就是对个体表达的鼓励与引导,将人的本质、价值、需要与自然、社会放在同一个关系中,以平等、合作、交流、融合的态度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生态系统中形成良性的人文艺术场域。

  涂鸦艺术作为一种街头艺术吸引着众多年轻人,半个多世纪以来,它以其自由、反叛、活力、无惧的精神吸引了众多年轻艺术家。作为一种大众性、交叉性的流行艺术,它的创作方式与传统艺术不一样,这种人人都是艺术家式的创作理念在二战后形成了一股强力,它关注个性也创造共性,正是艺术的存在,为多元的人文环境构成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种族群体的表达与交流。在美国南达科他州,《涂鸦果酱》项目将涂鸦世界与土著世界联系起来,艺术家们将各自的文化、身份和故事融入涂鸦之中,呈现出少数群体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问题。美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不同的群体有着独特的文化语境,艺术家合理地将涂鸦美学与原生信仰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聚集当地的居民共同参与,创造出开放和包容的文化现场。项目激励青年艺术家探索自我、发掘自身特质、积极健康地自我表达,并联合艺术家和社区举办诸多公共教育活动,其中面向大众的还有艺术课程,包括滑板绘画、版画、粉笔画和涂鸦艺术等。城市生态的内核是文化生态,当人与外部世界得以共存时,人文环境的建立将成为重要议题。

  小结

  第四届国际公共艺术奖北美地区案例以其艺术形式的多元性、议题的丰富性、参与的多样性向我们展示了城市与人的关系变奏。《多边形演说系统》用城市与国家的内在文脉唤起历史记忆。《店面剧院》用协商的方式探讨了公共空间的边界。通过互动科技,《射线》用在场与体验形成城市空间与自然空间的景观对比,重新与自然建立联系。通过图像的离间,《隐形介入》用缺席来呼吁人们反思视觉污染的问题。多元社会的民族大融合带来的文化交融,在《涂鸦果酱》项目里清晰可见,反映出创作与生活的密不可分。城市也是自然的产物,有着自身的新陈代谢与循环往复,艺术重现了这种生命肌理,并引领人们参与其中,共同塑造栖息之地。城市不是独立发展的生态系统,不应仅由经济物质的发展来衡量价值,它需要不断反观历史、协同发展、找寻平衡、共建人文生态来呼吸吐纳,完成生态循环。

  文献来源:汪好。城市生态学视角下的公共艺术介入[J].公共艺术,2019(04):12-13.

城市生态学论文(推荐范文10篇)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