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城市社会学论文

芝加哥学派城市生态学范式研究

来源:天津社会科学 作者:王光荣
发布于:2020-04-21 共4613字

城市生态学论文优选范文10篇之第八篇:芝加哥学派城市生态学范式研究

  摘要:20世纪前半叶, 美国芝加哥学派创立了城市生态学范式, 标志着城市社会学学科的诞生, 在社会学界引起巨大反响。芝加哥学派创立的城市生态学范式存在两个方面的局限:一方面, 由于它停留在借用生态学原理和概念阶段, 从而忽视了人类自身的特性;另一方面, 城市生态模型不具有普遍性。根源在于芝加哥学派并没有完成人类生态学的理论建构。

  关键词:芝加哥学派; 城市生态学; 人类特性; 普遍性; 人类生态学;

  一 芝加哥学派借鉴生态学方法研究人类社会, 创立了人类生态学理论。

  生态学是研究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变动关系的科学。20世纪初, 生态学已经发现了生物个体或群落的竞争和共生、增长和消减、形成和演替等规律。社会学家帕克立足于人类社会组织与生物的共同性, 断定可以借鉴生态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在芝加哥学派看来, 城市是边界明确又相对独立的生态单位, 是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最好场所。同时, 帕克认为, 城市是人性充分展现的场所, "城市把人性中过度的善和恶都展示出来。也许正是由于这个缘故, 我们宜把城市当作一个实验室或者诊疗所, 从中对人类特性和社会过程好好地进行研究"1.城市不只是与人类无关的外在物, 也不只是住宅区的组合, 而且是人类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 城市的空间分布特性决定了人类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

城市生态

  帕克根据生态学原理提出, 在人类社会中, 各种不同人口单位之间相互依存, 但是, 由于资源是有限的, 人们为了取得生存所需的资源而相互竞争, 因此, 生态学中的竞争和共生原则也是支配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芝加哥的生态学家把共生和对匮乏资源的竞争当成一种自然而然、不可避免的过程, 它支配着人类对自己所处的环境的组织活动"2.城市是一个社会有机体, 它的各部分在竞争和共生这两个基本因素的支配下结合在一起, 并且在它们的作用下, 城市系统在平衡与不平衡交替中发展。

  芝加哥学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麦肯齐通过研究城市社区发现, 城市空间变化包括集中与分散、浓缩与离散、侵入与接替等生态过程。集中是有相同职能的机构聚集在一起的趋势, 分散是人口或机构离开中枢位置的趋势;浓缩是在既定区域内安置的同类人口和机构的数量增长的趋势, 离散是既定区域内同类人口和机构的数量下降的趋势;隔离是人口和机构分别并入与自己同质的地区而这些地区彼此分离的过程或状态;侵入是一个群体进入另一个群体居住的区域的运动, 接替是侵入的群体取代了原居住的群体3.

  如果说帕克和麦肯齐的研究主要是理论开拓, 那么, 帕克的学生伯吉斯则是运用他们的理论研究城市发展过程。伯吉斯在运用人类生态学原理研究芝加哥市生态地图的基础上, 概括出关于城市发展和城市空间组织的同心圆地域模型。城市在竞争和共生的作用下, 呈现出从中心向外扩散的圈层结构。同心圆最内的圆形区域是中心区, 因到其他所有地点的距离最短而具有竞争优势, 所以土地需求量大, 进而导致了土地价格升高。只有获利较高、用地紧凑的职能机构才有经济实力建造中心区, 最终形成中心商业区。紧挨着中心区一环是过渡区, 它是中心区产业的扩展空间, 因等待被占领而无人投资改造, 任其破烂。破旧住宅的租金便宜, 收入低的社会阶层集中居住在这一环。再向外是第三环, 原来是中产阶级的居住区, 随着城市的发展, 设备先进齐全的住宅建在了郊区, 中产阶级随之搬迁到郊区, 留下简陋落后的旧房子, 价格较低又接近工厂和中心商业区, 因而形成了工人居住区。第四环是高级住宅区, 这里原是郊区, 技术先进、设施完善的独门独院、高级公寓等新型住宅建在这里, 居住着白领工人、职员和小商人等中产阶级。第五环是往返区, 是同心圆的最外一圈。资本家阶层和部分中产阶级的郊外住宅坐落在这里, 还有一些小型卫星城4.

  二 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生态学是城市社会学的第一个研究范式, 其开创性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 随着城市生态学理论的清晰化, 它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

  首先, 城市生态学依然停留在借用生态学原理和范畴的阶段, 没有给予人类特性应有的重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 城市生态学忽视了人类的社会文化属性。人类特有的情感、社会交往等因素和人类社会的交通、通讯、科技等因素都对城市生态模式有深刻的影响, 城市生态学的变量中却没有吸收这些因素。在城市生态学中, 竞争和共生是人类空间分布和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尤其是用经济竞争来解释和预测城市生态模式, 结果把人类行为等同于生物活动, 把人类降低到生物层次。"由于普遍认为生态还原主义是不成立的, 所以大多数城市社会学家以此为理由放弃了古典城市生态学"5.在人类的活动中, 不仅生物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共同起着重要作用, 而且二者不可分割。"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找不到一个没有文化的人类群体。因此, 离开人类社会的文化基质, 就不能分析人类的行为。人们之间的冲突必然受到社会的调和与缓冲。因此, 生态学家无视文化对人类交往和自然空间利用的影响是错误的"6.伯吉斯的城市生态模型过于简单化并缺乏解释力, 原因在于他没有认识到生态位置也是生物性因素和各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二, 城市生态学忽视了社会政策和人类规划的作用。城市生态学把城市发展看作一个自然过程。人们不断地竞争城市空间资源, 导致城市处于生态过程中, 最终确定了不同人口和机构的生态位置。这种理论严重忽视了人类的社会政策和规划因素对城市生态模式的影响。从城市发展历史来看, 只有部分城市在形成的初期阶段处于自发状态, 一旦城市形成就置于社会政策和城市规划之下。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指出:"生态学方法往往低估了有意识的设计和规划在城市组织中的作用, 把城市看作一个'自然的'过程。"7弗兰格也指出:"城市生态模型是以空间的经济竞争为前提的, 这个前提最终决定了土地的使用。它们没有考虑到政府通过规划影响土地使用的能力。"8

  其三, 城市生态学表现出空间决定论倾向。在城市生态学看来, 空间是十分重要的资源, 是追求经济利益的基础。人们在空间中的位置"对于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是一个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9, 因此, 空间成了人们努力争夺的对象。这种观点不仅夸大了空间的作用, 而且根本没有考虑到人类在空间形成中的创造作用和空间的社会属性。新城市社会学对城市生态学的空间观提出批评, 认为城市生态学将城市中的一切问题或现象都看成是城市空间所决定的, 把城市空间看成是城市社会的自变量, 因而, "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理论是一种'空间拜物教'"10.其实, 城市空间是社会的产物, "空间的生产类似于任何种类商品的生产"11.

  其次, 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生态模型不具有普遍性。伯吉斯的城市生态模型是在研究芝加哥生态地图的基础上提出的, 它是否具有普遍性成了批评者关注的问题。霍伊特的扇形假说和哈里斯与厄尔曼的多核心理论证明, 同心圆模型并不具有伯吉斯所期待的普遍性, 它只适用于为数不多的城市。特纳指出:"因为这些模型过分依赖从芝加哥市获得的数据, 所以这些城市生态学家发展的模型太简单化, 而且事实上也很狭隘。"12从共时态看, 城市生态模型与当时的许多城市的实际情况不相符, 如巴黎不存在单纯的中心商业区, 纽黑文城市空间不具有规则性。从历时态看, 城市生态模型不能解释工业化以前的城市, 也不能解释后工业社会的城市。"芝加哥的社会学家同他们的欧洲同行一样, 只是对特殊类型的城市, 即进入高速发展的、先进的工业化的西方资本主义城市进行了研究, 这样一个狭窄的活动范围使他们的工作受到限制"13.吉登斯指出:"由帕克、伯吉斯和他们的同事所提出来的空间组织模型是从美国经验中提炼出来的, 充其量只适合美国的某些城市类型, 更不用说欧洲、日本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了。"14该模型提出后的几十年里, 许多城市学家研究了大量的不同类型和不同时代的城市, 用实例来证明这个模型是不正确的。城市生态模式及其变化不能忽视历史维度, 历史悠久的城市的生态模式都有深刻的历史烙印, 因而城市生态模式更加复杂多样。要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的生态模型, 必须广泛研究各种类型的城市。"伯吉斯以一个大城市的例子为基础提出的城市生态模型存在着能否适用于其他城市的问题。随后大量的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发现, 形成城市的因素相当复杂。因此伯吉斯的模型被认为过于简单化"15.

  综上所述, 虽然芝加哥学派提出了人类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但是并没有真正建立系统的人类生态学理论。在对人类生态学做了粗略的勾勒之后, 芝加哥学派就转入了城市生态学研究。"芝加哥学派早期提出的人类生态学代表这样一种努力, 既想创立一套研究人类社会的理论方法, 又想创立一种关于城市的专门理论, 由于这两者之间不可调和的张力, 这一努力最终失败"16.人类生态学只是套用了生态学的概念, 没有实现从以生物为对象的生态学向以人为对象的生态学的转换, 因而, 芝加哥学派的人类生态学只能是研究人的生物性的生态学。由于人类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彼此渗透, 相互交织在一起, 决定着人类的行为, 因此, 单纯的生物性是不存在的, 只研究人类的生物性是不可能的。只有把人类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结合起来研究, 才能建立真正的人类生态学, 而芝加哥学派却没有做到。

  以人类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的城市生态学, 不可避免带有人类生态学的局限。后来研究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家们认识到, 芝加哥学派一开始把人类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混在一起是错误的, 必须首先在宏观层次上完成人类生态学的建构, 然后在其基础上进行城市生态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 社会学家们把城市生态学与人类生态学分开, 着力于人类生态学的建构, 众多的人类生态学理论流派纷纷问世。它们的共同点是重视人类的社会性, 把社会文化等人类特性作为理论建构的起点, 从而为城市生态学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 使城市生态学摆脱局限成为可能。

  注释
  1 帕克等:《城市社会学》, 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第47页。
  2 康少邦等编译:《城市社会学》,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第69页。
  3 参见John W.Bardo and John J. Hartman, Urban Sociology:A Systematic Introduction, F.E.Peacock Publishers, 1982, pp.41-45.
  4 参见康少邦等编译:《城市社会学》, 第78~81页。
  5 Mike Savage and Alan Warde, Urban Sociology, Capitalism and Modernity, Macmillan Press, 1993, p.14.
  6 John W.Bardo and John J. Hartman, Urban Sociology:A Systematic Introduction, F.E.Peacock Publishers, 1982, p.55.
  7 吉登斯:《社会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732页。
  8 William G. Flanagan, Urban Sociology-Image and Structur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90, p.209.
  9 康少邦等编译:《城市社会学》, 第71页。
  10 夏建中:《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4期。
  11 Enzo Mingione, "Urban Sociology beyond the Theoretical Debate of the Seven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986 (2) .
  12 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 (上) , 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第93页。
  13 康少邦等编译:《城市社会学》, 第21页。
  14 吉登斯:《社会学》, 第733页。
  15 William G. Flanagan, Urban Sociology-Image and Structure, Boston:Allyn and Bacon, 1990, p.206.
  16 Peter Saunders, Social Theory and the Urban Question, Hutchinson Education, 1986, p.83.

点击查看>>城市生态学论文(推荐10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助理研究员
原文出处:王光荣.论芝加哥学派城市生态学范式的局限[J].天津社会科学,2007(05):67-6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